评论

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袁竹2025-07-03 01:59:29

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

 

作者:袁竹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刘亮程宛如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涵、精妙的艺术表达和对生命与乡土的深刻洞察,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彰显出大师级的创作水准。从《一个人的村庄》中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到荣获茅盾文学奖后的新作《长命》对生死轮回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刘亮程始终扎根于大地,用文字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灵性的文学世界,在这片土地上,他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哲学思考,探寻着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成为当代文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师。

刘亮程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乡土,他将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和精神家园。十余年前,他从乌鲁木齐迁居至此,将一间废弃的老学校改建成书院,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宁静的生活环境,更找到了文学创作的灵感与力量。菜籽沟村是一个老人居多的村庄,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与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一个独特的 “文学飞地”。在这片“文学飞地”中,刘亮程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关注着村里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从老人的皱纹到孩子的笑容,从田间的劳作到夜晚的闲聊,都成为他笔下生动的素材。在《一个人的村庄》中,他写道:“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它忘记。如果我走了,我会有无数个理由回来,甚至没有理由,我也会回来。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生命的起点和归宿。” 这种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村庄。

刘亮程的乡土书写并非简单的记录与再现,而是对乡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传承。他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与价值,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乡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长命》中,他讲述了郭姓家族的故事,通过一本因洪水而重见天日的家谱,揭示了家族百年的兴衰变迁和文化传承。这种对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挖掘,不仅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深厚底蕴,更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使命感。听刘亮程讲话,便能感受到他日常语言中蕴含的诗性和灵性,这种特质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文字如诗般优美,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深刻的意义和诗意的美感。

在刘亮程的作品中,自然万物都具有了生命和情感。他笔下的风、雨、树、草都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个体。在《风中的院门》中,他写道:“风把人刮歪刮倒,又把倒下的东西刮起来。我们得承认,能够被风刮动的东西,都没有生命;生命是静止的,固定在某一个地方,一生都不会移动。”这种对风的独特理解和描写,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对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刘亮程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长命》中,他描写神婆魏姑时说:“神婆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现实,那个已经消失却时时会传来动静的现实 —— 我把它称为‘过去现实’。她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与过去,让那些沉睡的记忆和故事重新焕发生机。” 这种形象的比喻,不仅使读者对神婆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作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诗意的氛围。他的语言节奏优美,富有韵律感,如同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在《寒风吹彻》中,他写道:“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走进那些年我出没的村庄,那些村舍依旧,那些巷道依旧,那些老人依旧,只是再不会有人认出我。” 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通过重复和对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忧伤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刘亮程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深刻思考。他以哲学家的思维和诗人的情感,探讨着生与死、时间与空间、个体与群体等永恒的哲学命题,使作品具有了超越现实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

在刘亮程的作品中,生与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对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生存相互依存的存在。在菜籽沟村,他看得最多的是死亡,养鸡、养狗、养猫,所有动物都没他活得长,园子里每天都有虫子在死亡。他在《长命》中写道:“生,分别万物,到生命终结时,死,连接着大地万物,万物终处又有万物的生生不息。” 这种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展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使读者在面对死亡时能够更加坦然和从容。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也独具匠心。在他的笔下,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在《长命》中,他通过神婆魏姑的视角,展现了 “过去现实” 与现实的交织,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他对空间的描写也充满了哲学意味,他将村庄视为一个微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生命的故事和意义。

刘亮程还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他认为个体是群体的一部分,个体的命运与群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在《长命》中,郭姓家族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族的兴衰变迁不仅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命运,也反映了整个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刘亮程的创作理念独特而深刻,他主张在心中 “养” 故事,等待故事在内心成熟后再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和对艺术品质的执着追求。

对于《长命》这个故事,刘亮程在心中 “养” 了整整 10 年。他认为,故事在等待写作者,等待写作者有能力去搬动它,等待写作者长到和故事一样老,也等待写作者在内心养育出能够承载这部故事地老天荒的情感。这种创作理念与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酝酿《天堂电影院》剧本 11 年的方式不谋而合,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创作的共同追求和理解。在 “养” 故事的过程中,刘亮程不断地思考和沉淀,使故事在内心逐渐丰富和完善。他认为,写作者的能力就是把一个必然会消失在尘埃中的故事唤醒、救活。当故事在他内心 “睁开眼睛” 时,他才开始动笔创作,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这种 “养” 故事的创作理念,也反映了刘亮程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尊重和把握。他深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才能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刘亮程的作品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使命,他通过文学创作,展现了中国人的 “长命” 精神,即祖先的千年和子孙的万世所构成的生命延续和文化传承。 在《长命》中,他通过郭姓家族的故事,展现了家谱和祖坟在家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中国人的命是长的,只要回到老家,看看祖坟,看看家谱,看看宗祠,就知道自己的命并不是短短的百年,而是与祖先和子孙紧密相连的。这种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视,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刘亮程的作品还展现了乡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他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情感。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乡土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作品中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展现,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他的创作也反映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担忧,同时也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刘亮程的作品在当代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乡土文学的创作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乡土世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许多年轻作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尝试用新的方式来书写乡土生活。

刘亮程的哲学思考和文化理念也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生与死、时间与空间、个体与群体等哲学命题的探讨,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他的作品使当代文学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更具有了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为后世作家树立了榜样。他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和对艺术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 “养” 故事的创作方式,都值得后世作家学习和借鉴。他的作品证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思想的积累,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深入思考,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刘亮程以其扎根乡土的创作源泉、诗性灵动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哲学思考、独特的创作理念、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以及广泛的文学影响,展现出大师级的文学水准和艺术风范。他的作品是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是对生命、乡土和文化的深情礼赞。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刘亮程的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他的作品将继续启迪着后世读者和作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大师风范也将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