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屹立于风雪中的诗性界碑

德伦·次仁央宗2025-06-23 12:20:22

屹立于风雪中的诗性界碑

——微评平措朗杰诗作《界碑》

 

作者:德伦·次仁央宗

 

平措朗杰的《界碑》,宛如一幅冷峻与温情交织的边疆戍守画卷,在自然、个体、家国等多重元素的交响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超越对物理国境线的浅显描绘,以深邃意象与炽热情感,奏响家国、生命与守护的雄浑乐章。

 

一、自然意象:生命与自然的碰撞

 

“雪山把影子压进肩章”,“压”字如千钧之力,既显山脉巍峨,又将自然威严内化为戍边人肩头的责任与荣誉。肩章承载地质厚重、映照宇宙天光,是使命与自然伟力交融的见证。

“冻土在作战靴纹路里苏醒”,靴纹如犁铧,刻下生命痕迹,唤醒沉睡冻土。戍边人的脚步似音符,激活边疆生机,宣告生命意志对严酷环境的胜利。

“一只岩羊啃食着国境线”,“啃食”将无形国境线具象化为界草,赋予其生命质地。“草籽在界碑裂隙中发芽”,彰显自然伟力与守护意志的和谐共存,是生命的延续与边疆的希望。

 

二、家国情怀:柔软与冰冷的交织

 

诗歌第二节,镜头从自然转向生活。母亲的“针脚”、妻子的“发绳”、揉碎在铁丝网上的“炊烟”,这些温情意象如阳光,与冰冷铁丝网交织,构成戍边人心中最深的羁绊。针脚缝着牵挂,发绳缠绕思念,炊烟带着家的味道,让边疆防线充满人性温度。

“月光漫过哨所时/总有些名字在钢盔上结霜”,“结霜”将月光、清寒、钢盔冰冷与结晶思念融合,把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可触的物理存在,体现戍边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是他们对家的眷恋与坚守的精神支柱。

 

三、身体感知:个体与国土的交融

 

“指节抚过冰凉的纬度”,将地理纬度转化为可触摸的体温感受,使抽象数字成为戍边者身体经验的一部分,体现他们对土地的眷恋与守护。

“经纬仪在瞳孔深处转动”,描绘出精准守护的姿态。“我的脉搏与边境河/保持着相同的流速”,将个体生命律动与疆土活力恒久结合,宣告个体生命与大地疆土浑然一体,是戍边者守护边疆的坚定决心。

 

四、使命雕塑:血肉与丰碑的同构

 

“直到靴子陷进积雪/与山脊线保持相同的弧度”,“陷”“弧度”精准描绘极端环境下站岗姿态,守卫者身影与山脉轮廓同构,成为山脉延伸的一部分,是大地上的永恒丰碑。

诗歌尾段“直到所有翅膀都越过虚线/把天空缝合得/像未曾撕裂的羊皮地图”,“翅膀”象征生命飞翔,“虚线”暗指国境线,“缝合天空”暗喻戍边者守护和平、弥合分裂的功勋。天空如完整羊皮地图,象征秩序恢复、家园完整,更暗含历史厚重,守护者是天地间伟大的“缝合者”。

 

评论结语

 

《界碑》以精妙意象叠加、宏阔细腻的情感张力,超越简单风景描绘与英雄赞歌。诗人通过肩章上雪山的重量、指节触摸的纬度等独特身体感知经验,将戍边者化作精神界碑。诗中,冰冷防线与温暖亲情、蓬勃生机、坚韧守望交织,织就深邃壮丽画卷。诗人将个人情怀、卫国担当与对自然伟力的敬畏融为一体,唱响风雪边关的雄浑内敛、苍凉温情之歌。这道诗性界碑,以其深刻象征意义与艺术感染力,将长久闪耀,激励人们守护家国、敬畏自然、坚守使命;漫步历史沧桑小径,邂逅人性至真精灵。

 

界碑

 

作者:平措朗杰

 

雪山把影子压进肩章

冻土在作战靴纹路里苏醒

一只岩羊啃食着国境线

草籽在界碑裂隙中发芽

母亲把针脚缝进旧帐篷

马鞍上晃动着妻子的发绳

风把炊烟揉碎在铁丝网

月光漫过哨所时

总有些名字在钢盔上结霜

指节抚过冰凉的纬度

经纬仪在瞳孔深处转动

牦牛驮着云朵翻过垭口

我的脉搏与边境河

保持着相同的流速

直到靴子陷进积雪

与山脊线保持相同的弧度

直到所有翅膀都越过虚线

把天空缝合得

像未曾撕裂的羊皮地图

 

作者简介:

平措朗杰:西藏日喀则人。1991年生,毕业于浙江警察学院,2013年入伍,现任里孜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队副队长;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会员。

德伦·次仁央宗,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访研。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著有《藏族文学简史》《简明现代藏、汉双语教材》《西藏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合著)《亚桑志》等教材及专、译著。系列童话《牧童》被翻译成意大利文、英文和尼泊尔文。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