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为英雄树碑立传

王华2025-05-20 17:33:46

11


为英雄树碑立传

——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读评

 

作者:王华

 

报告文学作为“历史的文献记录”,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文体功能。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必须严格经受生活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洗礼,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之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歌学会会长南鸥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贵州人民出版社)就是如此,它将生活的温度、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醇度有机统一,是一部为英雄立传,展现时代楷模精神的厚重之作。

近年来书写时代楷模题材的作品不少,专门写时代楷模南仁东的长篇报告文学我就读过三部,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部《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朴实凝重的笔触,用横跨时空的历史长镜头,讲述了南仁东从少年到老年、直至去世的刻苦求学和科研时光,以及全身心扑在打造“中国天眼”的人生经历,书写了南仁东不懈奋斗的一生,全面地呈现了他一生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忠实还原了南仁东穷尽二十二年生命与精力,为国打造国之重器,成就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项目的风雨历程,把南仁东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严谨执着、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品格,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南仁东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本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呈现。作品通过对南仁东这一先进人物的动情书写和立体刻画,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楷模。在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思想、情感模式多元、多向的社会背景下,彰显了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追求科学的伟大情怀。作品用长达二十四万多字的生动故事描绘了南仁东先生传奇的一生和他这种精神品格,这正是一个新时代奋斗者应有的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值得广泛传播和弘扬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的精品力作。其最突出的就在于能够直面现实和人性的复杂,将人的真情实感、人的命运、荣誉、灵魂、牺牲精神等,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手法交织呈现于读者面前。仔细研读,深深地被作者深度的思考、扎实的采访、诗意的语言和细节的描写所感动。

思想是文学的灵魂,对报告文学而言也是如此。文字愉悦在读者的人生中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思想的洗礼才可能让其受益终生。报告文学不能只满足于反映现实,它不仅要注重引领力、注重在思想层面给读者以震撼,而且还要注重通过对思想的凝练,深入到时代的灵魂深处、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在这种意义上,《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不仅有着生活的温度,更有着思想的深度、智慧的高度。在作品中,作者的才气心思溢于笔端,他从不吝啬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性、人生的观察、认知、思索和表达,使作品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同时,作者也非常注重挖掘南仁东身上蕴含着的思想力量,作品大量记录他的思考,通过这些艺术手段的使用,为深化作品的主题、穿透现象的本质、开掘人物的灵魂、提升作品的高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部精彩的报告文学无疑是从扎实采访中得来的。在这部书中,处处可见作者扎实的采访功力。为创作本书,作者历时三年时间,跨越五省(区),采访了南仁东的家庭成员、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等近百余人,收集相关创作素材百余万字,广泛挖掘鲜活的细节。作者怀着对所写人物的一腔深情和责任使命,用心用力深入采访,力求写出真实立体的人物。通过大量细致的实地采访、考察,建立起由各方人士的原始对话记录、旁观者述说、当事人的行为举止、当时的环境等详尽情况组成的庞大信息库,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翔实生动,细节充沛。进而又通过一个交叉有效的多层结构,为所有素材创造了足够的安放空间和合适的位置,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研究四十余年的诗人,南鸥的文字天然融合了诗的东西,因而具有了一种诗意的美。打开《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蕴藉隽永的诗意、充沛忱挚的感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作品开篇,引用南仁东的《仰望星空》一诗中的句子引领全文:“春雨催醒了期待的嫩绿/夏露折射万物的欢歌/秋风编织七色锦缎/冬日下生命乐章/延续着它的优雅”。作者将此诗巧妙化用,与本书的书名相呼应,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高度凝练和诗意概括,也饱含着作者对南仁东先生的崇敬。这本书很厚,但是诗意的语言段落比比皆是。比如,“尽管黑土地似乎刚刚从冬眠中醒来,但是天空蓝得醉人,如瀑的阳光令人着谜”“对于南仁东来说,仰望星空是他生命的姿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加冕……”“通化的十年,已经被南仁东镌刻在他灵魂最神圣的殿堂,在南仁东内心深处,通化无线电厂从一个被下放的地方,变成了他必须永远感恩的心灵圣地……”“南仁东想到这里,内心越来越激动,建造全球最先进射电望眼镜的执念就像一粒执着的种子,在他的内心倔强地生长着”,如此典雅温婉、充满诗意的语言段落既能展现文字的艺术性,又能传递深刻的思想情感。

细节无疑是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作家冯骥才认为,细节是文学作品“最深刻的支点”,具有“能点石成金”的强大功能。对此,南鸥显然了然于心并精于此道。作品中有大量感人至深的场景和细节,如南仁东青年时期的一些思考、与同事的交流切磋和对同事的帮助、为“天眼”选址和建造“天眼”的艰辛过程等等,都具有很好的艺术表现力。“于细微处见精神”,诸如“为了不影响功课,他就让同学拽着板车带着他上课”“南仁东心里很清楚,这些欢呼的人群,这些纯朴的脸庞,这些赶修出来的道路,完全源自于这片土地的纯朴,源自这些朴素而热情的心灵”“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国家重大科学机遇面前,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除了担当,还是担当……”等等,这些细腻而丰富的细节描写就是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最好诠释。

刻画人物是文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和职责,对于报告文学而言也不例外。报告文学中的人物刻画,不同于小说,它是写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拼凑起来的角色,因此,只能从真人真事中进行提炼、剪裁,呈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行为表现、个性语言,特别是回到人性的多重维度,去刻画人物的非凡与平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人传情,以情感人,使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富有感染力。在作者笔下,南仁东不仅是勇往直前,钻透一切困难的天文学家,生活中还喜欢美术和建筑,甚至喜欢诗歌,具有艺术家和诗人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日后对他作为“中国天眼”总工程师有极大的帮助。“中国天眼”不仅是一个天文望远镜,也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建筑。除了刻画“中国天眼”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形象,作者还用相当的笔墨刻画了“中国天眼”工程团队的吴盛殷、聂跃平、彭勃、王启明、姜鹏等系列人物群像。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的人,是“天眼”这一“大国重器”上微小的零部件。哪怕一颗螺丝钉,一朵钢花,都是时光的见证者,是奇迹的缔造者,值得让人投以仰望的目光。这是一部燃烧着时代精神的作品,阅读过程中始终被主人公南仁东的人格和精神深深感动,许多细节现在想起来印象非常深刻。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这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传记,记录了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奋斗拼搏的历史。无论从文本和内涵上,本书都堪称一个报告文学的优秀样本。

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需要作家以宽阔的视野、犀利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文学、审美感受,发现别人未发现的别样东西,写出别人未写出的内在意蕴,深度开掘出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用生动的文学姿势聚焦与呈现时代、人民,用眼、用心、用力去寻找和选择能呈现书写对象核心价值的素材,以精深的思考提炼题旨,既见人物之形,也传人物之神。《仰望星空-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传》的作者,无疑在上述种种方面,做出了颇有价值的尝试、探索与突破,使之成为一部精品力作。

当下的文学创作非常活跃,涌现出许多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优秀文学作品,但也应该看到,不少人闭门造车,不深入生活,不调查研究,不是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创作,有些作家,“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们期待着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在题材上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在艺术上有更多的探索,涌现出更多不辜负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王华,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为贵州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文章见于《贵州文艺界》《贵州作家》《贵州文艺评论》《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等,有诗歌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著有文学评论集《镜子里的星空-王华文学评论选》(待出版)。文章入选《贵州文艺评论》《中国茶全书·贵州六盘水卷》《六盘水苗族志》等多种选本,曾主编散文集《大美凉都-六盘水地域文化散文选本》《故园情》和报告文学集《追梦-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选集》等多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