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自然音韵,吟唱爱的心声
——浅析张佐香散文创作
作者:史映红
认识张佐香是2016年4月在“山东省第十六届中青年作家(散文)高研班”上,参加此次高研班的除了东道主外,还有宁夏三人,西藏四人,江苏五人,在这期半个月的研讨班上,在这期人才济济的学员中,张佐香不像一些人那样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与授课老师合影、要签名、加联系方式;不像一些人那样认识仅仅数分钟,就讨好献媚、阿谀奉承地给对方呈上自己作品请求发表;也不像一些“见面熟”的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地公关交际,承应许诺,一副包打天下的态势。张佐香在人群中是素静的,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矜持与恬雅,安然与淡定;张佐香又是质朴的,反倒像黄土高原并不平坦土地上的一株高粱,朴实醇厚,清新爽朗。忘不了在漫长的采风过程中,坐在大巴车前面的她总是早早下车,在车门旁静静站立,等着江苏另一位实力派作家麦阁下了车,同行共伴、联袂而行的情景;忘不了课余时间和采风途中,同学们畅谈聊天,张佐香话不多,但神态大方,神情自若,表情谦逊,偶尔适时的见解,让大家刮目相看。
因为同学关系,故而一直关注着张佐香的创作,近年来,张佐香创作可谓成效卓著,成果斐然,每每在朋友圈看到她新作面世,总是忍不住讨要一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也曾想写篇读后感,却迟迟未能下笔,心想她已是名家了,还需我等锦上添花?二是俗务缠身,相对大块时间总是匀不出来。说到自己的评论写作,实在是汗颜,我羡慕一些人,特别是文学活动中总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些人,随手翻一翻某位作者的书,就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唾沫渣子像下雨的人。我的写作很笨,那就是文本细读,比如案头张佐香的《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在时光的回声里漫游》《亲亲麦子》《心泉》《田埂上的精神》我读了大约四个月了,阅读中,把自认为精彩的词句、印象深刻的意指、富有哲理的语言用我特有的符号勾画出来,这样好处一是让阅读能保持精力上的高度集中,二是假如写评论,就能轻易查阅到所需资料,信手拈来。张佐香五部作品,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每页平均标记三十处的话,大约是三点八万处,如果是四十处,总共超过五万处了。
在这四个多月里,先后为犬子举办婚礼,回老家探望八旬母亲,给舅父过三周年,清明祭祖并修葺祖坟,送别我一直敬重的驾鹤西去的罗叔,就在这让人情感跌宕起伏、悲喜交替的过程中,仍然抽空细读随身携带的六本书:军旅作家侯健飞的《回鹿山》,张佐香的《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在时光的回声里漫游》《亲亲麦子》《心泉》《田埂上的精神》。下面从五方面浅析张佐香散文创作特点。
热爱乡村,钟情自然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中国大转型期社会生产力、人们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观念相互交叉、渗透,呈现出一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状况,但让人十分悲凉的是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崇官尚权,封官鬻爵,家财万贯,豪宅豪车看作是某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拥有这些,身旁总是前呼后拥、前倨后恭、一呼百诺。一旦这人失势,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一个个忙着划清界线,作鸟兽散。在一些影视剧、小视频或现实生活里,经常看到有些衣衫褴褛、一身汗水的人,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下踽踽独行,在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神情下缩坐于某个角落。有些人在言谈举止上,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狂妄势态,动不动就是“农民、土八路、土包子、泥腿子、粗人”等;那不屑的神态,傲慢的表情,嚣张的语气真是让人无语。犹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高考落榜,抱着欲改变命运的希望应征入伍,远赴青藏高原。跌打滚爬,努力训练,勤奋工作,吃苦耐劳,可总有一些人带着调侃戏谑的口吻,直呼我和我同乡为“甘肃土豆”,后来干脆喊“土豆”。那时我已照猫画虎,邯郸学步,学习散文和诗歌创作,并把自认为不错的稿子投寄到周围的报刊电台,他们背后又嘲弄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大年三十盼月亮”,对于意气风发的少年,我内心纠结了很久。
张佐香曾说:“只有站在故乡的蓝天丽日下,我才能感受到一种从灵魂深处荡漾出来的与大地,以及大地之上的动植物一起呼吸的畅快。我的心灵,在故乡的风景中变得更加柔软、更加温暖”《在文字里寻找光明和温暖》。我在仔细品读张佐香文字的时候,一直能感受到她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她生花妙笔像神笔马良的画笔,为乡村的草坡小河、庄稼田野、鸡鸣犬吠、花草树木和农民牧童画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又像一部像素颇高、功能强大的华为手机,把乡村人物事物风物定格成一幅幅照片一个个视频,跃然纸上,宛若如生:“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被称作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稻子》;“豆架是一种标志和象征,豆架下有我的童年,有土墙、老屋、饮烟、母亲以及一个又一个贫穷却知足的幸福的日子。豆架是一缕乡情,一种如月光般恬淡的心境”《豆架是一种心境》;“我戴着金黄色的草帽,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向日葵似的微笑。我从葵花地里跑向村庄,像一株会走动的向日葵,走进了我所热爱的阳光般的家园”《思想着的向日葵》;“陪伴我们的,有穿戴一新笑盈盈地守卫在篱笆旁的各色野花,上下翻飞表演空中绝技的蝴蝶,清清爽爽排成五言绝句或七言律诗的芹韭二菜,还有发出细微、均匀鼾声的毛毛虫,以及系在篱笆上那一抹橘红色的霞光”《秋末晚菘》;还如:“把竹篮里被泥土包裹着的花生倒进盆里,让水浸没它们,用手轻轻地搓洗,那沁人心脾的花生味便扑面而来,满屋弥漫着温润的清香。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花生田,浮现出了阡陌纵横与天光云影的原野”《乡村的味道》。
张佐香曾多次表达过:“我很庆幸我是农民的女儿。乡村的生活使我能够与村子里的树木、田野里的庄稼、园子里的蔬菜交朋友”《渴望建构精神系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挚爱的事物,写滋养自己身体和心灵的血脉之地,写看着自己出生,相伴自己成长,见证自己忧愁或者欣悦的父母之邦,表达脐带相连血脉相通的浓厚情感,字字带情,句句是爱。张佐香首先让笔下的人物事物风物感染和打动自己,进而再用这些元素打动和感染读者。张佐香的文字,是从自己生活体验中寻觅到了广阔、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深层内涵与切身体悟,表达了赤子之心、舐犊之情和血缘之爱,与读者、土地和自己心灵相惜,气脉相融,同频共振,故而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
热爱劳动,珍爱果实
鲁迅先生言:“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门外文谈》;我敬重的作家路遥也说:“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一定价值。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在阅读张佐香文字的时候,总是想起儿时的自己,有时握着鞭子,跟在羊群牛群后面,时快时慢地走;有时拿着小铲子小镰刀、背着背篼或小箩筐,割草、挖野菜和草药;想起沟壑纵横、板结干枯、陡峭脊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古铜色的脊梁,憔悴枯干的面庞,不时望天盼雨的焦灼眼神,他们“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从生到死,每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想起凌晨四点就去批发市场大筐小筐的进货,再火急火燎地占一块有利地形卖菜的小商小贩;想起在车流的海洋、高楼的森林间心急如焚、左突右拐、风尘仆仆的快递员;想起在工地上蜜蜂一样劳作,蚂蚁一样搬运,蜘蛛一样悬挂的工人们,一身灰一身土,一身泥一身油。
每每此刻,我就执拗地相信,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在一定节点、或者拐角处,是有那么一些“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将倾”的豪杰枭雄和风流人物,他们挥斥方遒,他们运筹帷幄,他们指点江山,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真正推动人类历史这一巨轮滚滚向前向上向远的,永远是亿万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虽然在历史的功劳薄上找不到他们的名姓和只言片语。
张佐香文字里是满盈盈、沉甸甸的对广大劳动者的讴歌称颂,是满当当、厚墩墩的对劳动成果的歌咏和赞美,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父亲挥动鞭子跟着牛儿在地里一圈一圈地犁着,嘴里哼唱着我听不懂或许牛儿能听懂的小调,那份怡然自得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田园牧歌’一词的真正含义”《父亲》;“蔬菜与菜农是我没有血缘的亲人,是我异姓的兄妹。我们在今生今世有着体温与体温的交流,血液与血液的渗透。深情地抚摸蔬菜的叶片,感受每一片叶子上都留存着勤劳,每一枚果实都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的”《蔬菜之美》;“外婆走走停停,在枸杞面前停下来采摘。她那满头的银发飘在初秋的晨风里,闪着圣洁的光芒。她一手牵住长刺的枝条,另一只手上下飞舞,灵巧地采摘着一颗颗红彤彤的枸杞。枸杞沾着露水,不停地从枝条上蹦跳到竹篮里”《外婆的枸杞》;“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如茬。母亲细心地寻找麦穗,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亲亲麦子》;还如“泥土的气息已深深浸入了我的血脉,成为血液的一部分。我渴望我所写下的文字,也能像大地上的植物一样,有着泥土的质朴和清新,包含着泥土的芳醇”《生命热土》。
祖母的辛勤劳作,父亲的辛勤劳作,母亲的辛勤劳作,父老乡亲的辛勤劳作,无数人的辛勤劳作,像浩浩长江,像滚滚黄河,像淼淼海洋,凝结和锻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勤勉发奋和拼搏向上的高贵品格;诠释了炎黄子孙在漫长人类发展史上永不过时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高尚情操。古人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这种高贵品格和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永不过时的瑰宝,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精神气脉,是华夏儿女战无不胜的看家本领。这样的文字在张佐香篇章里俯拾皆是,因为真诚,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深邃,因为深邃,所以可信,因为可信,所以喜欢。
追求高远,讴歌气节
犹记得小学四五年级,初学写作文,好多次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特别是五年级,读得更频繁一些,我收获了被老师同学认可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于是暗下决心,将来一定当作家。此后日子里,还是忙学习更多一些。后来从军,三次上军校,机关与基层交叉任职,通常两眼一睁,忙到天黑,各项工作和名目繁多的检查如山一般挤压着我,一度把文学抛于脑后,作家梦似乎越来越远了,好则宣传及各式公文让手不至于太生。从高耸的青藏高原回到内地,时间充裕了,读书写作再次被提上日程,我曾在一篇拙文里写过:“写各种文稿是我的主要工作,多年来,一直与纸笔相伴,一直走在一条寻觅一种精神,呼唤一种精神,传递一种精神,弘扬一种精神的征途上,感觉乐在其中又任重道远,孜孜不倦又臂系千钧,乐而忘返又困苦艰难”。
是的,文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古圣先贤有着精辟论述,《春秋公羊传》里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在看来,还应该加上“智者歌其思”;曹丕在《典论》中把文学提到空前绝后的地位:“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横渠语录》里对文学和文人提出了期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里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出:“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张佐香的篇章里,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莎士比亚这些智者圣贤的深邃思想,真知灼见,远见卓识和精辟论述随处可见。屈原、司马迁、杜甫、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瞿秋白等文豪大家忧国忧民,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让人动容。同样王羲之、顾恺之、宋徽宗、赵孟頫、王希孟、张择端、丰子恺等艺术家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精妙入神的作品,张佐香进行了赏析与解读,对他们求学之路,勇攀高峰,知遇伯乐,机缘契点加以阐述,让人思维发散,脑洞大开,受益无穷:“文人以心灵为生,善于用心灵的眼睛去发现真实的世界,从而净滤世界,感悟世界,美化世界。追求真善美是文人的天性,真正的文人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以笔为戈,以文为旗,以心灵涤濯心灵,以爱心唤醒爱心。这一切皆为天性使然”《文人》;“黄河,这位时光的穿越者和目击者,见过炎帝,见过黄帝,见过尧、舜、禹,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见过陈胜、吴广,见过太平天国,见过上下五千年星光璀璨的先贤圣哲和文人墨客”,“在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面前,诗人光未然和抗敌演剧队的热血青年,站在船头唱着嘹亮的号子,在黄河的佑护下闯过了激流,闯过了险滩,在惊心动魄中抵达彼岸。这给光未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以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态势,写下了震撼民族心魂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高昂激烈的《保卫黄河》,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凝聚成中华民族的信念”《我触摸到了黄河的体温》;“中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读屈原的《离骚》,血脉偾张,深心向慕,‘悲其志’‘想见其为人’;唐代杜甫过宋玉故宅,睹其旧迹,一时悲从中来,发出‘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苍凉浩叹”《穿布鞋的故居》;再如“有着精神光度的新疆人民心中都有一棵胡杨树。他们豪壮地挺起坚强不屈的脊梁,站立于大地和天空之间,用仁爱、智慧和汗水续写着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最新最美的诗篇”《沙漠英雄树》;还如“中文借此超越了语言的一般功能与属性,由僵滞的文体字符跃变为鲜活的人文精神,衍生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那种以道义抗权势的风范,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那种关心民生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操。中文所蕴藏的这种广义的、极富感召力与凝聚力的人文精神,滋养着民之魂、国之根”《无用即大用》。
在上述挂一漏万的文字里,张佐香用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一字一词,一句一篇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在她内心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和承载着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与魂魄的重大使命,它不仅对每个公民品行与修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更对中华民族精神品德与意志品格进行着锻造,起到奠基和灯塔的作用。这种精神,在张佐香内心,在她绵延不绝流淌出来的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文字里跬步不离,如影随形。随着新时期历史巨轮的劈风斩浪,高歌猛进,文学也与时俱进,要为我们这个悠久民族注入新内涵新力量新使命,既要传承和弘扬古今中外的文学之精髓,又要符合当下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口味,让文学顺应时代大潮,挑起构建、传承民族精神魂魄的重担。“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这么说来,张佐香脚下的路还很长、很远。
厘正“三观”,弘扬正气
《周易》里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衡·佚文篇》里曰:“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学泰斗茅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里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走在张佐香用文字精心构建的属于她又不完全属于她的文字宫殿里,随处可见很多文字是写给青年学子的,这是她职责使然。张佐香自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着教书育人工作,除了教孩子们文化知识,一个重要职责还要教育孩子修养与品德,引导孩子提升思想认识,修养品行和审美水准,以及道德认知,激励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爱国奉献,孝老敬贤,诚信守义,扶危济困,团结协作等高尚品行。
我没当过老师,但在部队超过二十年的军旅岁月中,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细微观察,发现官兵一些思想端倪,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解决官兵思想疙瘩,真正让一个团队所有人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在这点上,我与佐香工作性质有相似性,一起来赏析这方面的文字:“王文倩微笑着轻轻拍了拍沈妍妮的肩膀:‘来,我教你,好吗?’沈妍妮心头一热,点了点头:‘谢谢你!’王文倩一边仔细地讲解着词组的搭配,一边引领沈妍妮探索文字丛林掩盖下的丝丝奥秘”《美丽的弧线》;“路上遇到乞丐,女儿便毫不犹豫地掏出衣兜里的零钱,弯腰俯下身子轻轻地放进他们用来乞讨的小盆里。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帮一帮身陷困境的人们,人人都会衣食无忧。怜悯之心让女儿懂得了把人当人看,把他人当自己看,把自己当他人看”《隐形的翅膀》;“陆专业背着王翔不疾不徐地走在教学楼的一级级台阶上。时间久了,他累得有点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伐。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但他仍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迈着平稳的脚步将王翔背进了教室”《爱是心灵的泉水》;“爸爸翻着报纸,用红笔标记一句话:虽然生命不堪一击,但是我们要锻造一颗坚韧而高贵的心灵。曹也接过后,默默地点了点头。‘妈妈,我要把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全部捐给灾区小朋友’”《温暖的波澜》;“吃粽子以纪念一位中国诗人,这种风格让我深深地感动。粽子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寓意着屈原廉洁清白的一生;粽心的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一颗火热的心”《粽子飘香》。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评价:“张佐香的文章,有一股大道正气,又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没有沾染文坛的不好习气,很不容易”;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孙先亮:“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样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人,因为文字所承载的一切,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的感染力、思维的想象力,更有灵魂的塑造力”。无容置疑,当下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物质财富与生活水准大大丰裕和提高了,但不少人精神生活依然荒芜贫瘠,思想道德水准裹足不前,品行与修为更是亟待提升。而广大青年学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型与树立的关键节点,如果教育引导缺失,很容易走弯路、歪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张佐香以多年教书育人和作为母亲的双重身份,坚守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家长的伦理底线,坚守一个知识分子和优秀作家的道德情怀,用散文这一最为贴近人们主体心灵的文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明·袁中道《叙小修诗》)的真挚与决绝,谆谆教导,耳提面命,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之目的。
思维敏锐,文采飞扬
两排书柜,一杯香茗,一缕檀香,一本张佐香的书,近段时间,总会忽略窗外的纷繁与喧闹,忘却滚滚红尘里的聒噪与是非,一段又一段,一页又一页,这些文字或语音低沉,深情无限,或清新隽永,灵动活泼,或走笔从容,铿锵激昂。就这样陶醉和沉浸于张佐香的文字间,不时会为之眼明,耳目一新。目光行走中,思路跟进中,许多尘俗之外的特异景致尽现眼前。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感受,而是有名家的讲述为证,著名评论家白烨:“张佐香注重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生发开来,从艺术想象的角度去营造意象和歌吟高尚,站在更高的意境和情境中,启引人们反观现实、反思自我,作品有着艺术性和思想性相得益彰的内力”。“国培计划”教育培训专家肖培东:“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张佐香的文字里,我既能找到地域上的心灵寄托,又能感知历史时空的深邃思考”。
一起来赏析张佐香想象瑰丽、精彩纷呈的文字:“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滋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稻子》;“据说南瓜在夜晚长得最快,特别是月夜。我想,它一定是照着月亮的样子设计自己的外形的,它把如水的月华都酿成内心的甜蜜”《梦见月亮的南瓜》;“翟秋白先生在《多余的话》中说:‘从少年时候起,我就憎恶贪污、卑鄙……以致一切恶浊的社会现象。’忧念民瘼、心怀社稷的秋白,想得更多的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之路’。这是他毕生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他一生奋斗的归宿”《在秋天怀念秋白》;“伟大的受难者与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我无意颂扬苦难。但是,大大小小的苦难是每个人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请别忘记司马迁这位以肉身的残缺修得精神与功德的双重圆满的永垂不朽的英雄”《向死而生》。还如“那年夏天,一张师范学校的入学通知书递到了母亲的长女——我的手上。命运薄薄的封口被拆开,滑出布满芬芳的阳光。父亲的眉毛上挂着的全是笑。母亲圆圆的簸箕里抛着的,也全是笑”《母亲的桑树》。
张佐香的文字除了文笔的优美,走笔的飘逸,文采的粲然,更重要的是有一股从内而外打动人心的力量,可能是“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黄宗羲《明文案序》)的缘故吧?从张佐香文字里,能清楚地看到她是一个非常重视亲身生命体验的人,再经过时间沉淀过滤,而后锤炼成文,这符合“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这一永恒规律。能深切感受到张佐香的文字来自于大地和生活,来自于街头巷尾和市井百姓中间,更来自于自己内心,每个字词都有瓷瓷实实的分量,每个篇章都有硬硬梆梆的质地,字里行间有金属碰撞的声音,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荡与奔涌,婆娑与摇曳,还有周遭相对应的物象或所指。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跋涉者坚实行进的足迹,一位思考者内心揪撦的深深印记,一位孤勇者持之以恒地坚守,矢志不渝地探索,逆风而行地攀登。
作者简介:
张佐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先后于山东省文学院和江苏文学院进修,被程中原先生推荐为《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年第10期封面人物,《创新作文》特约编辑。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吴承恩文艺奖、吴伯箫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作品“注重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生发开来,从艺术想象的角度去营造意象和歌吟高尚,站在更高的意境和情境中,启引人们反观现实、反思自我,有着艺术性和思想性相得益彰的内力”(著名评论家白烨语)。大量作品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试卷阅读理解题,并被200余种教辅、教材选用。著有“悦读阅美”系列《田埂上的精神》《亲亲麦子》《心泉》等。
史映红:男,70后,笔名桑雪;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