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精神领域的“艳阳天”

薛娅2025-05-07 15:41:22

微信图片_20250507152800


精神领域的“艳阳天”

——读成文贤诗集《夕阳的金杯》有感

 

作者:薛娅

 

继《笃爱心声》之后,成文贤成总的又一本诗集《夕阳金杯》问世了,对于这位让人敬慕的文学圈兄长,除了从心里表达深深的祝福与祝愿之外,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浅谈一点心中的感受。

相信去过成总艳阳天办公阁楼的文友,都会喜欢在他室外的藤椅上小憩片刻,更喜欢在室内慢饮几杯加了陈皮的红茶,听他谈诗与歌,谈长桌上认真写好的一幅幅对联要为多少人送去祝福,谈如何带孙子在夜晚用天文望远镜望星星…

室内音乐徐徐、茶香袅袅,室外花儿绽放、竹叶婆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淌,似乎很快,也似乎很慢。

 

有温度的诗人,有胸怀的儒商,有思想的智者,历经挫折却依然淡定从容面对生活的勇者——

接触越多,越不知道该如何对他去定义。俗话说,文如其人,成文贤的诗的确如此。

诗集中有许多以春天为题的诗,是诗人爱与温暖的自然体现,也是其内心阳光的一个折射。

比如篇首的《静等春天》,诗人慨叹,多好的阳光啊/把风熬成了飞旋的绸缎/鸟儿在波浪上绣花,明亮的针尖一闪又一闪/我欣然接受了时间的飞逝…随着野鸭一次次潜入湖底又浮出湖面/我忘却冬天/静等春天。看似轻松的几句,却不失四两拨千斤的力道,风是最容易让人想到凌厉与寒凉的意像,而诗人说“熬”成了飞旋的绸缎,这里有生活的磨砺,也有内心的柔软,有面对生活屡遭波折宠辱不惊的坚韧,也有对春去冬来去留无意的坦然,更是一个人步入天命之年以后的超然。

我努力避开悲伤的部分/给每片落叶起一个蝴蝶名字(《多好的季节》)

太阳再次把人间从黑暗中捞出/阳光抹去苦涩悲伤的部分…/我像一条河流逆着光/走进春天。(《初春的早晨》)

在这里,语言很生动,“把人间从黑暗捞出”,“捞出”是拯救众生的悲悯,“逆光”是直面人生的果敢。

在《倒春寒》里,诗人说,历经沧桑的老人们料到了/因为春天里还隐藏着冬天。

这一句与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形成一种反差,后者是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前者是历经沧桑洞穿人类生存真像后的淡然与沉静。

同样,在《冷》里,烟花一次次熄灭/十字街头,老人守着菜摊/无人问津的她冰雕一般/白发像雪飘…如果说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希望之问,那么诗人结尾的“不是说春天到了吗/为何还这样冷“是对现实里春天的忧心之问。

而在《躺在春风里》与《去爱》里,也存在这样的反差。《躺在春风里》提到海子,“是不是把贴在脸上的天空当作海/是不是忽略了/溢过山坡的油菜花/他去了他向往的地方/我继续对幸福心存侥幸/苟活人间”。比之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句,一种是带着对生活美好期望跌落尘埃之后的绝望轻生;一种是对幸福心存侥幸的顽强苟活。一种是不堪世俗压力的逃离,一种是洞明世事之后的无畏。无疑,成文贤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正如泰戈尔说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去爱》里,“房间明亮的过程/像爱与被爱/这时总有一双温柔的的手会抚摸我/告诉我,因为爱你必须活着…做一粒米,或一根柴/去爱…”

这里,诗人的心就像给人温暖与光明的阳光。比之于海子的“从明天起,喂马劈柴”,诗人的“一粒米”或“一根柴“,是真实存在的人间烟火。

 

因为爱,所以爱。

现实里,当真正的爱,面临选择真实的痛苦和虚假的谎言时,估计说谎是更难的。鲁迅《伤逝》里的涓生,因为选择把真话说给子君,导致其抑郁而终,愧疚不已的涓生在子君去世后说到,“我不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给她我的说谎”。而诗人在《我不能说》里,面对一对新人的各种不能说,也是因为对子女真正的爱,奉献了他的说谎。

在《时间跑得太快》里,诗人感慨时间飞逝,来不及爱。在《后中年时代》里,对于父母的愧疚,儿女的忧心,让“中年的我/白发像野草一样生长的我/以一滴泪为酒,举起了夕阳的金杯”。这些都是诗人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爱与道义的坚守。

在《巴掌》中,“那只手停在空中/手下有孙子大牛/也有我”看似随意平淡的表达,却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半生逝去亲情的顿悟。巧妙之处在于,此处诗人对父亲或者祖父并未提及片言只语,仅仅由一个举起却难以下落的巴掌,滋生出的对亲人的追思,继而流泪。

真正诗歌的语言,是深情的情感构筑,而不是假大空的造势。诗人总是在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炙热的情感,在平实的叙说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这是语言的张力,也是成文贤惯有的文字表达魅力。

 

在诗人的眼里,万物皆有生命,可以与其交流甚至换位。诗人的目光所及,通常是常人不大留意的细碎之物。比如在《我是一个对未来不抱希望的人》里,河床的石头、枯木,路边残缺的蛋壳、轻飘飘的蛇蜕,都会触及诗人柔软的内心。

在《野草野花》里,看到园子里与牡丹月季共生的野草野花,不忍铲除,“苦命人何必难为苦命人”,面对为了生存而努力生长的野草野花的包容与惺惺相惜,是成文贤人生经历的必然反应,就像在《原谅》里,河流对冬天的原谅,归燕对离家主人的原谅,种子被埋于黑暗的原谅…以及《接受》里,对诸多看不惯的人与物的接受与包容,是诗人佛家“无我”的胸襟,也是其道家“无为”的再现。

而现实中的成文贤,在近年实体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的餐饮事业依然经营有序。疫情期间向弱者频施援手,自发捐出大量救灾物资,却在暴雨突袭,艳阳天被困之际,没有要政府一根铁掀,带领员工排洪重建,继续打造新的艳阳天。这是他对挫折的淡定,对困难的柔韧,是洞察了现实却依然积极向上的人生高度。

好的文字,通常会折射出时代的影子。诗人的高度不仅在于他心存阳光,对弱者的悲悯,对春天的留恋,还在于他对现实社会的焦虑以及对民生的忧患。在《深渊》里,听见一个男人关于母亲化疗,孩子上学等生活的压力的话语,以及《冷》里对于卖菜老妇人寒夜枯坐的无人问津,所萌发的悲悯之心;在《农民工》里,发现“曾经拿农具、瓦刀的粗糙的手/拿着几张轻巧的扑克牌/在一场场数字游戏中/寻找出路”时所萌发的忧患意识。

除此,人到中年的感悟让成文贤的诗又透出哲思的光芒。

《追月亮》里用对月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孩童时天真追赶,少年时对未来的憧憬,青年时爱情的纯真,中年后发现月亮如人生,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人生的体验感是只有经过岁月洗礼的人才可以感知到的。

《道法自然》里,在教孙子画画时,“我努力变得简单/怕我的经验会画地为牢”。这种不去抹杀孩子天性的教育是中国众多家庭所不具备的,在这里,为大牛有这样的爷爷感到庆幸。

《摩天轮》里,“巨大的轮子多个舱位/只有一个属于你/每个人都从低处上位…/高处对每个人都是瞬间”

《用一片叶的一生告诉你》里,“秋风的刀,冬雪的箭/饶过谁/…登高的人,会忽略一片叶的坠落。”

漫不经意的简单陈述,滤掉了太多的浓烈与激荡,正如其人,漫步人间,尝尽“人间百味”(其餐厅名),方能行至高处,心无旁骛。

另外,对于乡土,《过年》是一种极简的平铺与记录,但依然透出真诚与爱,应该说诗人是想用文字镌刻生命的轨迹,挽留记忆里的年味与乡情,留给孙子大牛和二牛或者后人心灯,薪火相传,永不磨灭。

就像《必须有》、《无家可归的麻雁》等,以及在第五辑《镶嵌在画框里的村庄》透露出对曾经心目中村庄的留恋与渴望。诗人的乡情、亲情以及对弱者的悲悯之心,也就是他的温度,如《夕阳金杯》的封面——一轮缓缓下行的落日,把山川河流染成了温暖的橘色。恰似一个人行走人间的轨迹,虽然避免不了落幕,却依然要把余晖静静撒向人间。

总之,在成文贤的诗里,可以看见儒家之仁爱,佛家之无我(与万物和解),道家之无为(顺应自然)。《笃爱心声》如此,《夕阳金杯》亦然。诗人在静观世间风物之荣枯的同时,旁观自我,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的“艳阳天”,修到了真正的贵族之气。

1 

作者简介:

薛娅  宝鸡诗人  宝鸡市作协理事,宝鸡职工作协副秘书长  。出版诗集《停止摆动的时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