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雪域长歌,岁月回响

池征遥2025-04-19 22:38:15

雪域长歌,岁月回响

——评雷友建先生近作《马背上的战士》

 

作者/池征遥

 

雷友建先生退休前为西藏那曲地区人大工委主任。有缘看到他的西藏回忆文章“我要做马背上的战士”(简称:马背上的战士),宛如一轴徐徐展开的藏地长卷,将半个世纪前的青春热血、岁月坚守与家国情怀,浸润在那曲的蓝天白云与广袤草原之中。从初入高原立下“我要做马背上的战士”的誓言,到退休后仍以另一种姿态继续奉献,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史诗,更折射出无数援藏工作者的赤诚初心。

 

“马背上的日子”是艰苦与诗意交织的青春注脚。十七岁的少年,在世界屋脊的寒风中与烈马为伴,血泡磨破了裤腿,却磨不灭扎根高原的信念;与“战友”马匹的生离死别,意外坠马的惊魂时刻,在今日读来仍令人揪心。这些细节勾勒出的,不仅是高原工作的艰辛,更是一个年轻人用血肉之躯与自然、与命运搏斗的倔强。当他在昏迷中盼望着“汽车、火车”的到来,何尝不是对时代发展的殷切呼唤?而这份呼唤,最终构成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炫歌,在青藏铁路的汽笛声中得到回响。

 

工作中的点滴则展现出了他的智慧与担当。草场承包的攻坚克难,是“扎根申扎”信念的生动实践;带领群众种菜的创举,将四川打工者的智慧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力量;铁路宣传的精准策划、纪委工作的铁面无私,处处彰显着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如点点星火,汇聚成推动西藏发展的磅礴力量,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退休后的生活,是生命新征程的精彩延续。从老年大学的课堂到党支部活动的现场,雷友建先生将“战士”的精神内核融入日常生活。他用镜头记录岁月,以行动凝聚人心,在平凡中续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这种“退休不褪色”的姿态,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更是对后来者无声的激励——奉献从无终点,责任永在肩头。

 

回望全文,“马背上的战士”早已超越了字面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它代表着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雪域高原的见证下,雷友建先生的故事,终将化作传承的火炬,引领一代又一代新人奋力前行。

 

谨此作诗一首《颂老西藏》:

 

高原朔气漫山川,壮志凌云破晓烟。

马踏霜途巡远塞,心倾雪域守寒边。

风餐露宿情无悔,沥胆披肝志愈坚。

往昔峥嵘凝浩气,精神不朽耀长天 。

 

愿雪域高原繁荣昌盛,老西藏精神永放光芒!期待友建先生笔耕不辍,继续书写时代新的篇章!

 

附录原作:

 

1972年,我在那曲地区那曲县参加工作。刚到工作单位,领导就问我:“雷友建同志,你会骑马吗?”我坚定的回答:“虽然不会,但我可以学,我要做马背上的战士。”就这样,我在那曲的工作生涯从马背上开始了。

 

马背上的日子

 

西藏是世界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也是祖国最神秘、最纯洁的一片净土,拥有蓝蓝的天、白雪皑皑的山峰、绮丽如画的湖泊,巍峨庄严的布达拉宫、虔诚的藏族群众,奔跑在广阔无垠草原上的牦牛、藏羚羊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

 

没到西藏之前,每当看到书本上介绍的当地种种的神奇故事和风土人情,我都会浮想联翩,真想插上翅膀,飞到雪域高原,一看究竟。我曾经无数次梦到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湖边、山下,感叹山峰的巍峨和湖水的清澈,感叹大自然赋予山的力量,造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到那曲县之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梦境会变成现实,也从未想多自己到了那曲县之后一呆就是十五年。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刚到那曲县时,领导问我:“会不会骑马?”还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那曲的生活艰辛,但你还年轻,要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尽快适应那曲的生活,融入那曲,有所作为。”那时候,我就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要在那曲踏踏实实做事。

 

到那曲工作的干部最怕的两件事,一件是高反,一件是冷,可能是当时比较年轻的缘故,我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很快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参加工作没几天,领导就安排我下乡,那时候整个县里只有两辆解放牌汽车,好在各单位有自己的马。那年我只有17岁,胆子大,很快就熟练掌握了骑马的技巧。骑马在乡里工作是常态,有一次我连着骑了一个月的马,屁股上磨出了一颗一颗的血泡。马累了可以更换,但人不能换。现在都搞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可能还是因为“年轻气盛”四个字吧。

 

随着下乡的次数越来越多,一来二去,我和单位里的一匹马成了“好朋友”,感情非常深厚,它体力好、耐力强,可惜一次它吃了毒草死了,当时我伤心的哭了一整天。

 

还有一次,自己骑马在孔玛乡下乡时,一只野狗从暗处冲出来,惊了马,自己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了两三天才醒过来。那是我第一次不想再当“马背上的战士”了,心想着要是那曲哪天有更多的汽车、火车就好了。

 

时间过得很快,后来那曲的汽车越来越多,马背上的日子也离我而去,不过那段珍贵的时光总值得细细品味。那段日子,让我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并且受用一生。

 

工作中的那些事儿

 

说起其他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儿,可能得从在申扎县工作的那几年说起。申扎深扎,一定要深深的扎根,我和身边的同事似乎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1年,我担任申扎县委书记期间,全面负责申扎县草场承包试点工作。申扎县当时是自治区、那曲地区最早开始开展草场承包工作的县,因为没有经验,工作推进难度非常大。

 

草场承包的面积是按家庭人口数算还是按牲畜头数算?草场离家近还是离家远、草场好坏怎么分?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工作一度推进不下去。好在在同事们的集思广益下,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顺利对草场进行了分类,同时按照人畜比例启动草场承包工作。草场承包工作最后取得圆满成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又有效保障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农牧民群众皆大欢喜。此项工作得到了地区领导的认可,并在全地区推广。

 

当时交通不便利,没有柏油马路,都是土路,不管是到那曲地区还是日喀则购买蔬菜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干部职工基本很少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对身体的影响很大。

 

申扎是大县,虽然气候条件不好,但也有自己的小气候。一次我看到四川籍打工的人在工地空地、屋前房后开荒种蔬菜,这点启发了我。之后,我协同政府研究,把地便宜租用给打工人员,鼓励大家建设大棚种植蔬菜。一开始只是种植一些像大豆、大葱这些比较容易生长的蔬菜。后续慢慢扩大生产,开始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规模扩大了之后,基本上能够保证申扎县干部职工的蔬菜供应,改善了干部职工的生活。群众们看到申扎县还能种蔬菜,也开始慢慢学习,部分群众开始在房前屋后简单种植蔬菜。到最后,各乡镇也开始开展蔬菜种植工作,基本保证了干部职工们日常的蔬菜需求。

 

还有一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自己刚调任地委宣传部长的时候,青藏铁路修到了那曲,这对那曲人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地委全权委托我来做好宣传工作,我从“活动地点、参加人员、治安保卫”等各个环节入手,对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了精准精细的安排。最终我们把活动地点选在了青藏铁路施工点,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担任地区纪委书记期间,我大力整治了一批信仰不坚定,发表分裂国家负面言论的党员干部,起到了震慑作用,有力提高了纪委的威信,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带动效果,增添了正能量。

 

退休后的生活

 

我退休的时候是56岁,除了做做家务,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充实自己身上。我报名了老年大学,学习打太极,打兵乓球、羽毛球,让身体动起来,同时,还学习手机摄影、剪辑,让脑子也动起来。除了这些,我还非常积极主动的参加离退休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开展活动时,还会帮大家拍摄、照相,然后制作成视频宣传,大家看到后,都会问:“哎,老雷,你的视频里怎么没有我?”我说:“只要你们参加活动,到时候视频里肯定有你们。”慢慢的,大家参加支部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现在,虽然我当不了“马背上的战士”了,但未来,我会继续当好离退休党支部的“战士”,多为大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