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题诗歌的艺术突破
——评郁东的“新新诗”《在青山古树下听鸟鸣》
杨迪斯
郁东的这首《在青山古树下听鸟鸣》是一首融合生命哲思与教育诗学的悼亡之作,极具艺术感染力,通过对一位乡村教师的深情追忆,构建了一个融合教育精神、自然意象与生命哲思的诗歌世界。
一、主题立意:教育精神的诗性升华。突破了传统悼亡诗的私人化叙事,将个体记忆升华为对教师群体的集体礼赞;通过“人民教师”的定位,赋予诗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该诗创新性地将教育过程隐喻为自然生长,实现“树人”与“树木”的意象同构,从个体悼念到群体礼赞,诗歌以“启蒙”为核心,将教师的影响从“孩子”扩展到“一山一山的树”,赋予教育以自然生长的力量。诗人通过“古栗”“青松”等意象,既象征教师的坚韧与智慧,也暗喻其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的延续。特别是“写诗的自强者普应杰/如今用孩子的心在写诗”一句,巧妙点出教育如何塑造人的灵魂,使受教者终身受益。诗中“你的人民的教师”这一称谓,赋予逝者以时代重量——他不仅是“普老师”,更是千千万万扎根乡土、燃尽自己的教育者的代表,将普耀昌老师的形象升华为中国乡村教师的集体缩影。
二、意象系统的艺术建构。植物意象群:“古栗——青松——桃李——梨花”形成生命轮回的隐喻链;“肺叶上开出带血的桃花”堪称神来之笔,将职业病的残酷转化为凄美的艺术形象;“竹笛”的引入为诗歌增添民谣般的韵律美。矿物意象(粉尘/金矿/煤矿)构成残酷而崇高的对照,教师“体内堆积的粉尘”与“知识的金矿”形成惊心动魄的悖论,直指乡村教育者“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存实相。书写工具意象(粉笔/红墨水/毛笔)串联起文明传递的线索,“用红墨水把曲折的路修直”,将批改作业的日常升华为精神引渡的象征,将批改作业的细节诗意化,隐喻教育对人生的矫正与指引。诗人将教师比作“斑花古栗”(沉淀的智慧)、“挺拔青松”(人格的标高),又将学生喻为“一山一山的树”,形成教育生态的完整图景。最精妙的是“合抱大树桩”与“梨花”的意象组合——腐朽与新生的辩证,既暗喻生命终结,又昭示精神传承,而清明时节的“梨花雪”更将悼念之情升华至纯净之境。
三、语言艺术的创新突破。医学语言的诗歌化改造:“医生怀疑你是开煤矿的”的黑色幽默;“带血的桃花”对病理现象的审美转化;时空结构的精心设计:从“八十一年的人生”到“清明的风”的时间跨度;从“桂花亭”到“山野”的空间转换;声音意象的巧妙运用:
“声声慢地呼唤”实现视觉到听觉的通感;复沓的“普老师”呼唤与飘散的梨花形成声画蒙太奇,在传统招魂仪式与现代影像美学间建立通感。
四、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对“桃李满天下”传统意象的现代解构:“云驿桃李”的动态化处理,“带血的桃花”的悲剧性升华。清明诗词侧重哀戚,此诗却以“春鸟悠长的竹笛”作结,将祭奠转化为生命能量的传递,与华兹华斯“痛苦中仍有欢愉”的浪漫主义哲思暗合。书法美学的诗化,“方方正正中国字”不仅是书写规范,更成为人格象征,使汉字文化基因获得当代诗歌表达。
这首诗完成了悼亡诗从私人情感向公共记忆的转化,实现了教育主题诗歌的艺术突破,构建了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意象体系,为新时代教师形象的诗歌书写提供了典范。这是一首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优秀诗作,在当代教育题材诗歌中具有标杆意义。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它让读者看见:真正的教师不会逝去,他们只是化作春天竹笛的韵律,继续在无数苏醒的种子里歌唱。它不仅是写给普耀昌老师的挽歌,也是一曲献给所有“人民教师”的赞歌。此诗可贵处在于,将教师悼诗写出地质层般的沉淀感——既有粉笔灰堆积的生命厚度,又有古树年轮般的文化深度,更难得的是保持了悠长竹笛般的清新语感。
附作品
在青山古树下听鸟鸣
——致一位人民教师
郁东
你启蒙的何止是孩子
是一山一山的树
枝干上长着斑花的古栗
朝向天空的挺拔的青松
写诗的自强者普应杰
如今用孩子的心在写诗
你是他心里永恒的记忆
在村庄,你用粉笔和教鞭
启蒙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
桂花亭的木窗外遥远的城市
用红墨水把曲折的路修直
用毛笔写方方正正中国字
教书育人,云驿桃李
医生怀疑你是开煤矿的
体内那么多粉尘堆积
在肺叶上开出带血的桃花
你把知识的金矿
一点点积聚分享给学生
莘莘学子把你刻在心里
八十一年的人生之路
合抱的大树桩上
一枝梨花洁白的雪
在清明的风中
飘向山野
声声慢地呼唤
普老师
普老师
耀昌先生
你的人民的教师
青山古树下春鸟悠长的竹笛
2025年4月7日,于桂花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