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一盏照亮心灵的灯火
——评张东伟散文集《岁月灯火》
王德光
“其实记述的这些都是我漫漫人生岁月中的点点灯火,无形中指引着我前行方向,激励着我奋发向上,使我更加领悟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张东伟:《文学是我的精神家园(代序)》)散文作家张东伟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岁月灯火》中以心为灯、以灯指路,以心传心、以情寄情,为心寻找诗意的精神栖居,为寻根的生命灵魂寻找落叶的家园与深入的方向,为真诚的呼吸和漂泊的爱寻找记录成长的旅途与温暖的归宿。纵笔云水襟怀,写意情满人间,岁月灯火通透的是作家明澈的双眸和豁达谦和的笑脸,是字里行间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嫩绿的破土禾苗、重新燃起的灶火和洞开的家门,是欲滴的晨露下薄翼轻颤的蝉鸣,更是映亮一路跋涉、一路坚守、一路芬芳的那一束束光照。人生漫漫路看过的千般风景,岁月点点灯阅尽的世间百态,都幻化成张东伟浓厚的恋土情结、丰富的内心情愫、萦绕的乡愁记忆、坚实的风雨积淀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幻化成笔耕不缀下对故乡的深情凝眸、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切洞察,以及时光流逝中那些让人心怀敬畏、心怀感恩、心怀赞美的执着、坚持、奋斗、珍重和仰望。
大学毕业后执过教鞭、在编辑教育志书的岗位上埋头故纸堆默默耕耘过的张东伟,后来长期在党委宣传部门工作。工作的丰富历练使他站位高、视野阔、领悟深,善于从厚重传统文化、乡土根脉和火热时代生活中汲取滋养、激发灵感,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文学创作注重时代内涵和审美表达,勤奋笔耕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千姿百态和新时代的精神风采,他陆续在《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能源报》《精神文明报》《天津日报》《当代人》《散文百家》《中国铁路文艺》《共产党员》《乡音》《天津工人报》《河北工人报》《燕赵都市报》等三十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散文随笔100多篇。他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文脉感知历史温度、留住乡愁记忆、激活历史文化生命力等方面也积极主动作为,主编或参与编辑出版《兴隆诗选》《诗韵兴隆》《走进兴隆》《兴隆榜样》《承德文史文库》等十余部书籍,为承德的文化发展增添一抹绚烂的色彩。
收录了80余篇散文作品的《岁月灯火》分为八辑,以真情实感、细腻笔触和血脉情思聚焦家国情怀和岁月沧桑,用具象写实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寻常、古韵今风、自然景致与人生邂逅,固有的求真精神,朴素的乡风情怀,独特的叙事语言,开放的文化视野,深刻的文化意蕴,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乡里乡亲乡情厚土以及亲情人性的敏锐入微观察、独到感知理解、至深情感体验与深度思考共鸣,写实写心、写真写意、写景写情,抒情叙事生动鲜活,感思感悟娓娓道来,诉说着家乡山水间的神韵气度、人物故事和历史变革,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彩的审美表达多角度地展现时代变迁、命运抉择和无处不在的人生风景,浓浓的真情、乡情、友情、亲情、爱情、诗情、豪情注于笔端,师生情、同学情、故园情心心相印,情有独钟。作品语言真切、笔触厚实、风格率真、叙事性强,有炽热的乡土温度和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特征,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笑对人生的态度和对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
第一辑“故乡之恋”,十三篇散文在无尽的回味与怀想中蕴含着一种淡淡的乡愁、浓浓的乡音和深深的乡情。如数家珍的老槐树、老戏楼、老井,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的老继祖父,痴爱农村广播事业的老父亲,名字叫岳素兰的老母亲和一首老歌:“最爱穿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走天下”,还有,不服输的表姐,乡镇企业家铁头儿,回到老家炒栗子的“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创造着属于自己和家人们的幸福。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段情、那一幕幕穿越时空再现眼前,扑面而来的是乡里乡亲的人间烟火气息和爱与被爱的亲缘情境,这些铭刻在作者脑海深处、铭记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情节镜头无疑是安顿自己并可以永久流传、永久珍藏的珍贵内容,是作者永远要守护在生命里的那份看得见并会心一笑的至真乡恋与挚诚亲情。寻常人家历经艰辛、简单朴素却又饱含纯真快乐的生活,让人体味到努力生活认真生活中的拼搏、乐趣与专注,一种质朴本真以及引人向往的眷恋与怀念,真切、纯粹、明亮、温暖,点亮了未来无尽岁月的憧憬和梦想,具有了打动人心激励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充满热爱,情浓意切,倍加珍惜。
第二辑“岁月之河”,从作者的求学、高考、票证时代到赤脚医生、发稿编辑、早逝的同学,我们看到,人生就像一场充满遇见、离别抑或重逢的航行旅程,那些与作者直接相连、朝夕相处的生活历程与成长陪伴,既是作者在岁月之河的波涛之间学会坚守坚持、担当责任、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目标的学习成长过程,也是高扬风帆、直面困苦、保持真诚、珍视友谊、不断进步的成熟诠释和注解见证,心中永远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辉映前路的希望之光和动人感怀的力量源泉。岁月之河的浪花,为我们拍打着一个充满追求探索、充满情感梦想、充满诗意温情、充满人生审视的内心世界。
第三辑“人生之悟”,以七篇凝聚生活经验、绽放智慧光彩的沉淀结晶,笑看风雨挖掘思考,发现人生阐释心灵,与生存对话、与心灵交流、与自然想拥,沉淀自我、拥抱宁静、远离浮躁,使我们从中汲取到关于知识、智慧与力量,关于逆境中活出更加通透的人生,关于寻获精神内心平和与安宁的一种神秘力量。恰如他在《一生做好一件事》一文中所言:“当今之世,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我内心依然格外崇尚这种做事的纯粹,自知、自制,看准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生做好一件事,人生就不会苍白”。
第四辑“桃李之情”,六篇心血文字讲述了爱润杏坛、教泽流芳、师恩如山的几位“大先生”的小故事。杏林结同心比翼齐飞的乡村教师伉俪杨老师、赵老师,珍藏一本特殊的党员登记簿的安老师,忠孝两全的特级教师张老师,爱生如子似再生父母的杜老师,几十年老黄牛般耕耘在教育沃土上的刘老师,病魔压不垮教书育人情怀的赵老师……,大爱传薪火激扬风华,丹心育栋梁各具风采。回首那些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有无数老师的陪伴,春风化雨传授知识,弘开智慧培养思考,教给我们人生的道理,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启迪心灵、照亮追寻、温暖肺腑的动人佳话和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第五辑“承德之彩”,立足承德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民族团结、历史韵味、绿色生态等,以水美地绿天蓝、非遗剪纸、山庄情缘、桃李芬芳和多民族团结交融的和合乐章等多角度取材,怀着对天地有大美的爱戴之情与敬畏之心,精心选择人物故事,用充满人文色彩的目光打量着承德大地,尽现了承德这片热土浪漫而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活及其生命形态,构成了一幅厚重大气的历史、文化、生态异彩纷呈的承德画卷。
第六辑“雾灵之韵”,辑入了十一篇美文。作者曾多年任职工作在承德雾灵山脚下的兴隆县,对这片灵韵的土地饱含深情与厚爱。可以看出,作者深入到这片土地的村村落落调研交友,置身其中感受火热的生活和触摸发展的脉搏,用心去发现、去记录、去呵护、去赞美与这片热土有关的主题,豪迈地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有血有肉、有根有魂、有旺盛生命力的见证之诗,发自内心地完成了心灵的呼唤,没有辜负雾灵山水神韵对他的眷顾和丰厚的馈赠。《青松岭纪事》从老电影《青松岭》说到电视连续剧《青松岭后传》,再到大型原创现实农村题材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不同时代不同命运变化的三部曲不仅是乡村变迁与振兴的见证,更是时代进步跨越发展的真实缩影;《印象诗上庄》引领我们跟随一个叫“上庄”的偏远小山村一步步踏上成为中国诗歌之乡、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的蝶变之路,深切感受全村男女老幼携手打造有文化、有颜值、有气质、有诗情、有画意和谐美丽新农村的信心合力;《在画意中悠然栖居》的兴隆梨花公社艺术民宿隐匿于秀水青山深处,多年坚持举办全国知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展示交流活动,成立兴隆特色的农产品研发中心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走深走实,赋能“诗与远方”为绿色发展与文旅产业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构建一处中外热爱艺术者的朝圣之地、文艺青年的打卡之地和高雅人士的隐居之所,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令人无限向往的梦幻家园、灵魂栖居和静好岁月。
第七辑“文心之旅”,作者拜访纪晓岚故居,徜徉天一阁藏书楼,解读“中华宰相村”的文化密码……,置身历史故事现场,每一次在东方传统文化韵味十足的胜景大观的流连忘返,都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简单驻足,而是在用他最个人的方式进入慢慢流逝的岁月当中,进入这些个性鲜明、魅力十足的历史人物襟怀,揭开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神秘面纱,对历史、对文化、对世界、对人生近距离的端详打量和对岁月风雨远距离的深度审视思忖。
第八辑“紫塞故人”,定位于承德历史名人、致仕官员、社会贤达的研究,借古开今,见贤思齐,为我们留下一份独特的“承德故人记忆”。在浩瀚的史料文献中探赜钩沉并加以拓展,这需要执著的精神守望、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文化定力及相当深厚的著述功底。作者历史专业出身,对承德的地方文化情有独钟,又有丰富的研究地方史志的经验,他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评价客观,深度阅读下有其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让我们对地方历史人物的了解可以更多元、更深入、更立体。
数十载人生追寻路,归来依然是少年。作家张东伟从青葱时代的文学少年到今天褪去青涩、沉淀成熟的宣传部门领导和散文作家,风雨兼程中不变的是积极豁达、求美向善、追求进步的生活态度,是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大写人生的求索问询,是对养育自己的家园故土的滚烫深情和剪不断、化不开、理还乱的乡土情结,更是个人情感融汇乡土文化弥足珍贵、足以为荣的尽情抒发、坦诚表达和独特感悟。心心念念的故乡,真挚深沉挥之不去的情感,让这位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爱,梦中有诗、灵魂有家的纯真赤子,用自带明亮的干净质朴、真诚饱满的激情刻画,逼真揭示了紫塞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祖祖辈辈的坚韧性格、顽强活力、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在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和心灵家园的倾情讴歌中,由里及外的厚实感、朴素感、关切感、悲悯感和个性气质鲜明而强烈,一种难以割舍的爱、留恋与憧憬静水流深地涌动在字里行间,我们从而潜心领悟到作者的精神沉淀与写作目的,钦敬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美好的追求、对历史的探究和对纯真的坚守,真切直观地融入《岁月灯火》为我们燃亮的光、灼烧的热、辉映的梦,融入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想象空间,相互呼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本文作者王德光为承德日报社原总编辑,现任承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作者简介】王德光,承德日报社原总编辑,现任承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高级编辑,终身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文学作品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诗刊》《星星诗刊》 《诗选刊》《当代人 》《美文》《长城》《芒种》《延河》《草堂》《中国诗人》《上海诗人》《天津诗人》 《北京诗人》等多种文学期刊和文学选本。出版散文随笔集《走向太阳》 《思想的风景》等。曾获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多个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