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叙事中寻找精神原乡
——荐读简评汪忖芝长篇小说《梦回铁李川》
娄炳成
拜读了甘肃庆阳籍女作家汪忖芝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梦回铁李川》,被书中所描绘展现的人物故事、社会况味、人情世故、传奇色彩、人文情怀等深深地吸引,觉得这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是一代人的创业奋斗史,涉及的内容量大面宽,评论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泛泛而谈,就以乡土文学为切入点,谈点自己的读后感。
一、作品的主人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作品塑造了以李小峰为代表的人物群像,是一个从乡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人物。经历从农村跨越到城市,乡土文化培育出了他的智慧、坚韧、善良甚至狡黠的多样性品格,现代文化城市文化打开他们的眼界,赋予他们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出人头地的欲望后,他取得了超越他阶层的成功,之后他们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和空虚,然后又开始反思自身,反思现代化和城市化对人精神的影响,尤其是这个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人类人的这个精神的迷茫,反向往这个传统的乡土文化里去找一些精神的支柱,一次次回到农村,回到铁李川,让他和众人一次次的精神落地重生,支撑他们再次前行。
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些乡土的,传统的,甚至是哲学的价值,也有现代人共有的迷茫、焦虑和难以莫名的不安。比如作品里面,李小峰最后在需要截腿的时候,他拖着不截腿宁肯整个腿病发烂掉,也要留着,是因为他觉得截了腿以后,比别人矮小一大截。还有书里面塑造了一些这个佛教人物,劝说李小峰别太执着,没有把人生的一些现象看透。包括作品中引用论语中庸等儒家、一些佛学和的道教思想,都融进去了,体现在不同的人物身上。
书中的主人公非常生动鲜活,他从一个平常的信息中发现了足以改变命运的商机,他与江汉技术员姜大斗智斗勇的过程,他把自己的压裂队称为游击队,在延安施工期间,他还借用南梁精神来号召他的队伍,以提高和夯实施工质量。这些细节真实生动,充满了做人的智慧和管理的智慧。
通过这些丰富的细节,可看出主人独特的个性。他既有大爱的一面,也有狠的一面。因为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挫折,创业的失败,包括与人打交道时被骗被坑的经历,所以当他成了真正的老板后,在对待殊人群和管理团队上,不乏使出了比较狠的一面。他狠起来在言语中有种让人发疼的感觉。譬如一个被他惩罚的人给他下跪,他摔书打了过去。但无论多狠,过后还是用善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因为存于他骨子里的善,使他无论走得多远,多高,他都有回望家乡俯视普通人的情怀。譬如他山区的途中遇到放羊的小女孩,他得知其家庭困难后,主动提出支助上学。开始他做了慈善不留名,不张扬。后来为了推动当地慈善事业,他又不得不参加一些活动。在别人看来,他做慈善是为了扬名,其实慈善带给他的,除了累,还有伤害。他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对贫困有着深刻的感受。就他的家乡铁李川而言,不想贫富悬殊过大。他想让大家共同致富。
二、作品中的小人物是社会底层的群像
书中大量笔触描写一些小人物,比如那个放羊老汉,这个人物只用了简单的几百字,但是描写了这个老汉的一生。老汉把孙子侄子以后,侄子到了大城市,迷恋那里的生活,价值观被金钱俘虏,自私冷漠,再也没有回来看过他。那老汉最后死的时候啊,好像睡了一觉一样就走了。当李小峰问起他恨不恨他的这个侄子的时候,表现得很平淡。这里就呈现出很强的道家思想,就是他做他该做的,他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你别看他是一个底层的一个放羊老汉。所以从一个小侧面就能反映出这个作品的这个人物众多、形态鲜活生动。他们呈现出的生存或者甚至说是存在的这种状态,是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探讨,生命力顽强且形态各异,很有韵味儿,并且是交织成形成一张网,不是只写这一个主人公典型形象,更多把所有的这种上下各个阶层、众多人物串起来,编织成社会众生图,通过这些人物,反映出整个中国这几十年城市化对乡土的传统的快去解构和重新塑造,两者之间是的一种解构和结构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包括这里面的冲突矛盾、进步和落后等,试图形成城市文化和乡土、现代和传统、虚空和存在的对话关系。就是人往前走的快的时候,反而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坐下来,静静的思考一下,哪些东西,是他的生命的这个原动力,就是往前走和往回走,可能有时候就是同一个方向。
三、乡土文学叙事的新维度
《梦回铁李川》打破了传统乡土文学单一的现实主义叙事模式,在时空交错中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交织,将铁李川的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叙事策略不仅拓展了乡土文学的表现维度,更在文学地理学的意义上,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大西北陇东乡村的窗口。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乡土文学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汪忖芝的长篇小说《梦回铁李川》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厚的情感积淀,为当代乡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了新的风貌。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个地域的深情书写,更是对乡土中国精神图谱的深刻描摹。
小说中的民俗书写超越了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的细致描写,作品不仅再现了西北乡村的生活图景,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嬗变与坚守。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铁李川的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交融。汪忖芝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种文化碰撞中的微妙变化,展现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新生。这种书写既是对乡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认同危机的深刻思考。
四、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与重构
《梦回铁李川》中的乡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河流、山川、村落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标识,更是精神家园的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反复呈现,小说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原乡,唤起读者对乡土中国的集体记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汪忖芝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讨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与重构。小说中的人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寻找既是个人的精神之旅,也是整个乡村社会的集体探索。
《梦回铁李川》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书写乡土、如何守护精神原乡,这部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文学依然是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乡土中国的深刻理解,更在于其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地域特色与普遍价值完美融合的艺术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梦回铁李川》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我们不仅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感到惋惜,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不可捉摸。他的一生,像极了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让人在感叹之余,也不禁深思: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又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坚持,也刻画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他的经历,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与艰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在主人公的创业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看到了善良与贪婪的交织,也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利益时的选择与取舍。这些描写,不仅让小说更加生动、真实,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本质。
此外,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回忆与反思,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捉摸。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去接受它。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五、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探讨
读完这部小说,深受触动。它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使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挑战,我们都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它、去战胜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足迹。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们思考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在主人公的创业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有成的辉煌时刻,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变故和生命的挑战。这让我们意识到,成功与失败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个人是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名望,更在于他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是否能够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小说中对家乡铁李川的描绘也让我们印象深刻。那里是主人公的根,也是他灵魂的归宿。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经历多少风雨,家乡始终是他内心最深处的牵挂。这种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不仅让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梦回铁李川》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命运与成功失败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中,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他的坚韧与不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无疑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六、细节描写很精致
小说中对细节的刻画极为精致,无论是主人公在创业路上的点滴艰辛,还是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挣扎,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笔触,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在叙事语言上,汪忖芝巧妙地将陇东方言融入文本,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赋予作品独特的音乐性。这种语言实验不是简单的方言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艺术创造,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学质感。小说中的语言极具魅力。作者运用大量的村言俚语、丰富的民间词汇和生动的口语化比喻,将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的魅力,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梦回铁李川》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不可捉摸,还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还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新时代乡土文学的魅力所在。
祝愿汪忖芝女士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以这部小说的智慧和笔力,勇敢接受新的创作挑战,不断提升艺术追求,为广大读者写出更多的文学华章!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文学杂志报刊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研究、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