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褶皱里打捞黄河的魂魄
——品读李宝堂先生新诗作《生命的河》
作者/池征遥
今日,文化名家李宝堂先生发表新诗作《生命的河》,大河情结跃然纸上。他在诗中写道:
黄河从我家门前过我量过,
准确距离80.8米、116.6步
天天看太阳从黄河升起
阳光把大河映照成一河金子
常常见月亮和星星在河里裸泳
黄河就撒满了碎银
黄河是缘
生在河下游,长在河上游
从小到老跟着黄河走
黄河是友
兴奋时,迎着波涛狂呼劲吼
忧伤时,把一肚子苦水倒进黄河
黄河是乡愁
折一只纸船放入河中
看它顺水而下
漂向心的原乡
黄河,我生命的河
这首诗以黄河为线索,表达的对黄河深厚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乡愁等。这条有灵魂的大河,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在诗中多次使用具体的数字和量词,比如作过精确计算的“80.8米”、“116.6步”,给人一种真实感,拉近了读者与黄河的距离。同时,将阳光下的黄河比作“一河金子”,月光和星星下的黄河则是“碎银”,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使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
在情感表达方面,通过不同情境下与黄河的互动,展现了黄河的多重角色。作为“缘”,黄河连接了上下游,象征生命的历程;作为“友”,黄河倾听诗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作为“乡愁”,纸船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深化了情感层次。
在结构上,诗歌分为几个小节,每节集中一个主题,层层递进。从具体的场景描写到抽象的情感升华,逻辑清晰,情感真挚。此外,重复出现的“黄河”加强了节奏感和主题的统一性,近乎完美。许多亮点,细细品读耐人寻味。
一、情感成为人与河沟通的桥梁
《生命的河》以精确的数字丈量永恒,用80.8米的直线距离折叠出生命的圆周率。这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度量,而是诗人将全部的生命刻度熔铸其中的精神标尺。当太阳的金箔在河面碎裂成光的粒子,当月亮的银鳞在波纹间游弋,这条大河已然成为承载天地灵气的容器,盛满星辰的絮语与人间的悲欢。
二、在词句间建构起精妙的三重维度
在物理层面:“下游”与“上游”的空间悖论暗喻着血脉的双向奔涌,出生地的倒影与成长轨迹在水纹中交织。
在心理层面:“狂呼劲吼”与“倒进苦水”构成情感的两极震荡,河水的包容性化解,现代人失语的焦虑。
在终极层面:纸船承载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愁,更是对精神原乡的朝圣之旅每个褶皱里都藏着文明的密码。
三、通过具象的“象”承载抽象的“意”
“碎银”这个意象堪称神来之笔,既呼应前文的光影流转,又将物质与精神进行了超现实的焊接。当工业文明切割自然的肌理,诗人却在月光里打捞起未被污染的诗意,让每滴河水都折射出青铜器般的光泽。这种对原始性的追慕,恰是对抗异化的温柔抵抗。文学作品中的广义艺术形象,心理意象,观念与审美意象,包括仿象、兴象、喻象,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
四、深度诠释了生命的密码
在消费主义解构一切崇高的时代,《生命的河》完成了对古老水神的重新加冕。那些精确到毫米的丈量,实则是用理性框架盛放感性的祭坛,让液态的时间在诗句中获得永恒的形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青山已随晚风去,我与沧海话桑田”。当纸船驶向记忆深处,我们终将在水的倒影中认出自己漂泊的基因。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深层的思考,成功塑造了黄河作为生命之河的形象,既有个人体验又有普遍共鸣,值得学习交流和借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