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娄炳成 汪忖芝2025-04-08 10:31:58

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我们的良师益友张锋先生及其著作

 

娄炳成  汪忖芝

 

今年5月10日是张锋先生的80华诞。41年前的1984年8月,时任中共甘肃省庆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锋先生,积极响应开发建设贫困地区陇南的号召,怀着做一名焦裕禄式的人民好公仆的理想,从条件较好的革命老区庆阳自愿来到陇南山区,担任成县县委常务副书记,后又调任陇南地区文化处处长,遂与其部下娄炳成(发言人之一)结下深厚友谊至今。33年前,时任新华社甘肃分社办公室主任的张锋先生,因采访宣传农民女作家汪忖芝(发言人之二),并与其建立师生之谊至今。因此,张锋先生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的益友。

 

值此张锋先生80大寿之际,借这次难得的座谈会的机遇,我二人谨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介绍一下张锋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谢子长》《南梁烽火》《西北星火》等著作。

 

80年前,张锋先生出生在革命老区甘肃庆阳西峰镇南郊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父是晚清秀才,是为耕读之家。因而,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教育,酷爱读书。他7岁开始放羊,抽空便偷偷趴在学校的崖坎上学习认字,识的字比在校学生还多。9岁时被老师发现后,就对他母亲说:“你这娃是个学习的好料,让他上学吧!”就这样,他直接上了小学二年级,一直是全校有名的三好学生。上中学后,依然表现突出,品学兼优,先后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副书记等职,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让同学们诵读;初三时,全校作文比赛,他的《学校一日》获得第一名。他上高一时,就通读了16卷本的《鲁迅全集》,上高二时又通读了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并写下了读书笔记,被共青团庆阳地委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受到表彰奖励。

 

参加工作以后,张锋先生除了仅有的几年担任党政领导职务之外,大部分时间都从事着新闻宣传工作。1992年初调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供稿中心主任,直到2006年在新闻信息中心总编辑任上退休。他于1981年建党60周年时曾被中共庆阳地委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尤其是在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期间,被分社和总社评为供稿工作先进个人“九连冠”,并获得新华社“万户工程”先进个人奖励。西北革命领袖刘志丹的女婿、原陕西日报总编辑张光同志为张锋先生题字“清风正气”“厚积薄发”,可谓张锋先生一生追求和理想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张锋先生生长在革命老区庆阳,从小就听说了许多关于刘志丹、谢子长领导陕北人民闹革命的光辉事迹,激发了他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写作愿望。张锋先生在受邀帮助1925年同刘志丹、谢子长同年入党的陕北老红军、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雷恩均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发现真实的谢子长完全不是他曾经读到过的某小说写的刘志丹的“冤家对头”,而是刘志丹的亲密战友和老大哥。于是耗时18年,撰写了红色传记文学《谢子长》一书。

 

张锋先生在《谢子长》一书的后记中写道:“鲜艳的五星红旗上没有我的鲜血,但是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先烈的英雄业绩写出来。”抱着这个想法,他在20世纪70年代当记者的时候,就刻意采访收集西北革命史料,从1978年开始,花费8年时间,写就了20多万字的《谢子长》一书,先后于1993年、2005年、2015年、2025年分别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和中国文化出版社4次出版发行2万余册。

 

由于《谢子长》一书是在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搜集获得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因此一面世就得到了许多革命老前辈的首肯。正如马文瑞同志在给该书再版所写的序里说的那样:“看过的老同志都觉得史料翔实、文笔流畅,真实地再现了子长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著名党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肖甡在他的新作《锋芒初露——中共早期军事活动纪实》一书中,采用了张锋先生《谢子长》中提供的部分史料,并给张锋先生致信中肯定地说:“您的大作是在做了大量研究而写就的,真实性可靠性都很高,是我了解西北党史革命史的主要参考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战地记者、现离休在京居住的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92岁的马谦卿老人,也于2021年11月8日从北京打来电话,让转告张锋同志:“《谢子长》一书连读两遍,拜读恨晚。我多年在陕甘边区工作,所听甚多,时常迷茫,读此书倍感亲切而珍贵!帮我了解了许多,有如拨云见日,深受启发。我很敬佩作者采访的勇气,写作的刻苦,所下的功夫。我还将拜读学习。特向作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2022年,马老读到了张锋先生出版发表的新作《西北星火》,又打来电话说:“《西北星火》写得好,为西北党史立了功!”

 

新华社高级记者田恒江同志在为张锋先生的新作《西北星火》所写的跋中说:“张锋同志当过多年记者,后又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文笔流畅,构思清秀,文章深受读者欢迎。在西北党史研究中,他的文章风格越发朴实真挚而大众化。”

 

他的著作《民族英雄谢子长》一书出版后,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常文昌教授和其研究生张焕霞在《甘肃日报》撰文评论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民族英雄谢子长》是一部真实再现陕甘革命英雄谢子长光辉一生的传记作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部传记体的通俗读物,既体现了传记的文体特点,又充溢着作者简洁而质朴的独到风格。”“作品最让人瞩目的是他流畅的文笔和质朴的文风。作者写作时坚持实而无华的立场,力求写得简明、易懂。质朴是一种淳美,恰如上等好酒,乍喝不见浓烈,饮后方觉唇齿留香。这部传记文学读来浅易平和,心底深处却被它的质朴与力度深深触动。”“这也正如曲子贞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什么花里胡哨的辞藻,也发现不了让作者去代替人物思想的痕迹。张锋同志时时注意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历史上的事实说话。按子长同志的历史老老实实地介绍子长同志的一生,顺畅自然。它虽然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但你只要耐心读下去,却是越嚼越有味!”“同样在《西北星火》这部书里,你看不到花里胡哨的辞藻,他只是用平实的文字,真实地再现历史事实。平实中见深度,是张锋同志作品中的一个特色。”

 

张锋先生于1981年担任庆阳地委报道组组长时,就应甘肃人民出版社之托,组织全区各报道组、县志办人员和知情的老干部采访撰写陇东革命斗争纪实,1983年以中共庆阳地委和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南梁曙光》一书,2021年,他又在该书的基础上拾遗补漏、充实内容,主编了《南梁烽火》一书,由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会审核编印出了样本。

 

多年来,张锋先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从事西北革命史的研究,2006年退休以后,这项爱好习惯又成了他的专业专长。他被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聘为“谢子长研究委员会”特邀专家。2022年8月,他正式出版了50余万字的《西北星火》;2023年出版了他晚年撰写的30余万字的有关西北革命史相关内容的文集《夕阳红霞》;2025年出版内容更为丰富翔实的《西北红星——谢子长将军传》。2023年4月,张锋先生撰写的《谢子长》《民族英雄谢子长》《西北红星》《西北星火》《南梁烽火》5部书稿被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永久保存。

 

张锋先生的这些著作,以及著作里的诸多论文、专题研究、大量史料、采访札记、专家评论、随笔实录、当事人回忆录和书信等,无不是宝贵的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的第一手史料文献,无不是珍稀的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的翔实记录真实写照,无不是神奇的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的悲歌壮曲灿烂音符,使之成为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中共百年党史的优秀读本。它将与陕甘边红色老区党史、革命史以及前辈先烈革命斗争史一道,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张锋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还是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迄今为止,张锋先生已经出版了8部著作,纯由手工写就,批阅数十载,增删千百回,工作量惊人,付出的心血巨大,使得他著述颇丰,稿能等身。张锋先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有幸与他结下深厚友谊,亲身感受了他治学严谨、写作刻苦、气质儒雅、学者风范、胸怀坦荡、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爱护扶携晚辈等优良品格。几十年来,张锋先生亦政亦文,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不仅体现在他的做官做人上,也体现在他的为文写作上,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一个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作家,必定会写出体现真善美的著作来——张锋先生的为人为文是典型的范例,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文学杂志报刊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研究、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汪忖芝,女, 作家。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人,长篇处女作《挣钱》荣获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长篇民俗小说《黄土女女》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第五届“敦煌文艺奖”;长篇历史小说《西部草莽》荣获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在《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同名小说《黄土女女》被拍摄成23集电视连续剧,2013年3月7日在新疆卫视“热播剧场”首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