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灯笼与摇滚

杨迪斯2025-04-08 09:48:01

灯笼与摇滚

——论郁东《在大地上行走》中的解构诗学

 

杨迪斯

 

《在大地上行走》是郁东诗歌作品集《追赶春天的花朵》中的一首短诗,入选中学生课外阅读《新时文》一书。当代汉语诗歌中,鲜有作品能像郁东的《在大地上行走》这样,将传统意象与现代精神如此精妙地焊接在一起。这首短诗以看似简单的行走场景,构筑了一个充满张力的隐喻空间,其中"提着灯笼"的意象既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又被"摇滚"这一现代性动词彻底激活,形成独特的解构诗学效果。

诗歌开篇即以悖论式修辞抓人眼球:"一个人提着灯笼/在大地上行走/他用白纸包着的亮/寻找光明"。灯笼作为发光体本应驱散黑暗,此处却需要"寻找光明",暗示了光源的脆弱性与主体处境的荒诞性。"白纸包着的亮"是极具创造性的意象组合,白纸既是对灯笼材质的写实描述,又隐喻着现代文明对原始光明的遮蔽与规训。寻找光明的灯笼本身就成为被寻找的对象,这种自我指涉的修辞暴露出当代精神追寻的困境。

第二节突然引入的"摇滚"意象是全诗最富颠覆性的时刻:"风吹着灯笼/行路者/在拼命地摇滚"。在古典诗歌传统中,风中灯笼理应呈现摇曳、飘零之态,而"摇滚"一词的植入,彻底改写了意象的情感质地。这个词既描述灯笼在风中的物理摇摆,又暗示着行路者以摇滚乐般的叛逆姿态对抗黑暗。值得注意的是,主体"在拼命地摇滚",而客体"夜却沉睡不醒",这种不对等的对抗关系,暴露出个体觉醒与时代麻木之间的巨大鸿沟。

郁东的诗歌语言展现出惊人的密度与弹性。"点亮/黎明"这个跨行安排,让动词"点亮"获得瞬间的悬停,使光的诞生过程获得仪式感。而"天边"与"黎明"的空间呼应,又将个人行动提升至宇宙维度。这种语言控制力让人想起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经典句式,但郁东的表述更具动作性与在场感。

在当代诗歌集体转向私语化、碎片化的语境中,郁东坚持用简洁的意象承载厚重的人文关怀。他的"灯笼"既不同于古代诗人笔下的羁旅愁绪,也区别于北岛一代的启蒙象征,而是融合了后现代处境的复合意象——光明需要包装,觉醒需要摇滚,这种矛盾性恰恰构成了诗歌的现代性内核。当大多数诗人要么沉溺于语言游戏,要么回归传统抒情时,郁东找到了第三条道路:用解构的方式重构诗意。

《在大地上行走》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当代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他的火种需要白纸包裹,他的抗争以摇滚形式呈现,他的胜利微小如天边一点亮光。但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主义——知道光明脆弱仍坚持行走,明白摇滚可能无人应和仍奋力摇摆。在这个意义上,郁东的诗歌为汉语现代性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档案,记录着物质主义时代里,那些提着纸灯笼坚持寻找的灵魂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文》由全国优秀特级语文教师联合编选,2015年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深读畅写版,定位为新视角、新思维、新表达,中外兼收并蓄,既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莫言,名家季羡林、李国文、林清玄、汪国真,也有当代名家铁凝、毕淑敏、迟子建、沙叶新、刘亮程、余秀华等的作品。郁东的诗歌《在大地上行走》入选该书,既是意外也是对作品价值的充分肯定。

 

附作品

 

在大地上行走

 

郁东

 

一个人提着灯笼

在大地上行走

他用白纸包着的亮

寻找光明

 

风吹着灯笼

行路者

在拼命地摇滚

夜却沉睡不醒

 

一个人在大地上行走

他手中的灯笼

在天边

点亮

黎明

 

【诗人简介】郁东,原名李毓东,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民12期学员,“国际华文桂冠诗人”称号获得者,“新新诗”写作倡导者,主张“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写作”,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延河》《鸭绿江》《大河》《新华文学》《边疆文学》《滇池》《云南日报》等,曾百余次在各种活动评比中获奖,著有诗集《追赶春天的花朵》《郁东的诗》《风在满世界找家》等10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