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巨幅木刻
——浅读包讷睿长篇小说《橙灰的天际》
作者:温智慧
得知包讷睿的长篇小说即将付梓,不免为他称道。他把电子版给发了过来,先睹为快,先读为乐。《橙灰的天际》是作家包讷睿历经十年精研细磨,文火慢煮而成的一部长篇巨著,全书55万字。这部书的问世,昭示他文学创作从成长走向成熟。书的开篇写到,谨以此作献给一世辛劳,已在天堂的父母!这一赤子的中正,把人们的理性阅读引向深入。
一、《橙灰的天际》题材属性
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以后十年的故事素材,是描写一部城乡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嬗变与价值追求,人文思考的故事。因为故事的全面和多维性,我与他探讨这部作品的题材归属,不谋而合地定义为“改革开放”题材的叙写。
改革开放是我国政治经济的一次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题材宏大,且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和时代参照。作品的叙述纷繁,千头万绪,千丝万缕,从城市到乡村、从军旅到职场、从情感到利益、从高干子弟到乡野村夫、从改革的紧锣密鼓到开放的万马齐喑、从政府转型到城市建设、从集体经营到市场运作、从国有经济到私营企业、从老当益壮到意气风发、从清风正气到污泥浊水、从资本投入到价值输出、从固守成规到不破不立……这部小说为文学思考如何书写生活的火热、如何突破束缚书写真实的文学表现、如何获得时代语境下情感生命体验的精神共振,如何重建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社会真实与时代尊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可贵的探索。为书写时代提供了思考路径的参照,生命体验的观察和文学审美的范本。
二、《橙灰的天际》文本属性
《橙灰的天际》作为文学脚本,从美术学角度来说,无疑是时代的写真白描。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无疑是样本的仿生再现;从影像学角度来说,无疑是对社会的扫描成像。改革开放是社会进步的强音,是时代发展的号角,奏响的是共和国的勃勃生机。改革的进程虽然波澜壮阔,也有困难重重。开放的推进虽然大刀阔斧,也有举步维艰。经过破冰、试水、潜行……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红利的享有者,那是一篇继往开来的鸿篇巨制。改革开放作为时代事物的必然生发,与之相关的社会元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与时俱进。
不难得出,包讷睿的文学能力是全面的,《橙灰的天际》作出充分的佐证与说明。从叙述现场的精准落笔、到人物心理的准确描摹;从人物对话的职业特点,到语言对白陈述风格;所行进与展现的文学功夫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所拿捏与提放的笔墨多寡恰到好处。正如形容那位玉人一样“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的毫厘不争。
世界是一片海,命运是风,所有的相遇和离别,不过是瞬间的波涛。—《再见,总有一天》
三、《橙灰的天际》文学价值构建
在内容与情节方面,小说紧扣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时代主题,通过精心构建故事框架,将时代的变迁与个体奋斗的历程紧密联系。以王海为代表的一群创业者,面对政策的转变,观念更替,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勇敢地迈出创业的步伐,从白手起家到历经波折,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一系列情节不仅展示市场经济的竞争激烈,更加凸显改革开放带来的可能与活力。同时小说对各阶层人物的的刻画近似精微……文本中的主次人物,他们代表当时传统观念与新思潮变革冲突下普通民众,思想转变与挣扎的感同身受,使读者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时代变革对人们生活和观念天翻地覆的巨大冲击。
如:当年魏小山、刘明坤、马求、常硌宝、雷鸣晓、董明利、肖碧辰、七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把手叠摞一起“我们不与酒肉为伍,不与陈腐为谋,将各自前程命运紧紧相连,同走正道,共谋大事,相敬相爱,绝不食言!” 是夺目青春美好又壮观的社会风景,读得人们铿锵义勇,铁血风华。
刘光耀、黎怀远……等一众退休后的部队高级别将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忧国忧民的情思与挚诚,读后人物形象跃然纸端,引人致敬与深思,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代际特点,分明又承继。
高厅长、徐家良、耿直、滇书记、黄书记……这些人物以相应的身份出现在文本场景中,为文本服务,他们以身作则、居功自傲、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老奸巨猾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橙灰的天际》文本逻辑引线
人物塑造,是这部小说成功的一大文学亮点。出场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和人群特征。王海身上那种敢闯敢拼,不为艰难的精神,正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创业者的行为和行动写照。而渐次出厂的配角人物并非简单地文学陪衬,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和人物群像,各自有着各自的悲欢喜乐,各自独特的心理认知和性格命运,与主要人物交织相映。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成功展现改革开放背景下不同人物的选择、成长与蜕变,让读者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时代潮流中的拼搏与奋进。
小说从主人公黎红出发,他是西北某军分区副政委黎怀远的女儿,在整个高干子弟圈传得神乎其神的大美人。她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拒绝了圈里许多人的求婚。记者编辑工作令她自信、笃信爱情催她成熟、醉心写作令她完美,她的人生目标是嫁一个像父亲那般具有高尚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男子,然后写一部关于军人生活与情感的大部头小说,献给世上所有勇于担当和默默付出的人。
王海正是黎红心中至美的男神,军营里优秀的青年,部队改革退役后步入商界,以其正直的人品,努力的打拼,奇特的机缘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经营的一个风生水起,代表了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风貌。
张华仔的故事是小说的另一条线索,从他的故事里引出涉及桃源村故事的枝枝蔓蔓,盲目采矿与生态之间矛盾,与青梅竹马的阿桃感情,以及老人常德利真诚善良、宽容大度、无私热心的形象,和秉直能干的秦刚人物轮廓,形成与张华仔父兄之间的人物形象的反差式提振与对比。文本中张华仔之父的死,绝不是其个人在地面和人群的消失,而是象征一代人愚昧的结束。
高材生李为民借老婆李梅家人脉起势,自从他在会所被莫总拍了裸照、得了赃钱后,他的廉耻心便没有了,走上一条不归路。李为民的在文本中占比不大,对故事的峰回路转,矛盾存在的揭示起着举足轻重的文学作用。
林邱仁夫妇总会出现在故事将要断行的恰口,不留痕迹进行缝合与续出,使得故事绝处逢生。
五、《橙灰的天际》文本风格风貌
从写作风格来看,包讷睿文字功底深厚、知识密集、井然描绘出属于那个时代风貌和社会场景,各种交织的矛盾、各种事物的新生与退场、各种纷繁复杂的世相、各种喜乐悲欢,鲜活且灵动地呈献到读者眼前,紧张的商业氛围与舒缓的人物情感,相互行走其间,使得故事既富有张力,又不失温情。营造出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渴求故事氛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不确定性的时代性格,读者无一不从中感受到文本所带来复杂的时代心态与繁密的社会业态,抒发了那个时代的你追我赶。
作家在文本的适当处,旁征博引,体现他知识结构的稳健,与持有量的丰富,信手拈来为文本提色和证明。
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叙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 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 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 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黑格尔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 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马克思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黑格尔说过:“给婴儿洗澡后,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
……
每个当下有每个当下的喜悦。-佐野洋子。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包讷睿这部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小说,犹如一幅跌宕起伏的时代画卷,生动展示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命运。
当读到“银行宋处长把遗书当面交给王海的同时,还在同日把另一封信寄到上级纪委。于是当了结过所有个人心愿后,他孤独和勇敢地选择死亡,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正直与清白”此时,读者心中闪出一道正义与取舍的光芒。
在市工商联换届后的当天晚上,梅里酒店老板梅里美和分管经济工作毕副市长的大火致死代表了一种不合理存在的合理退出,使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物悲喜是人物取舍的必然,事业成败是处事方法的应当,故事耐读是作家汗水的所泽,惟有作家运笔的出神入化,才有读者读到的心安理得。
历史终将证明,这段始于 20 世纪后期中国经济社会大破大立、大进大取、大新大变、大得大成、海海漫漫的根本性革新,注定是华夏民族重铸辉煌未来的必由之路。
文本以一种近似悲壮的场景画上故事的句号。“……这时,王海他压根没想到就在自己脚下,黎红为了他的事业正在李为民身下痛苦地扭曲。她以一种赴死的精神 ,效忠爱情,为心上人做出最大牺牲。”这样的结局不是作家的理屈词穷,正是一种文学手法的深意,每个读者都会各自的理解与共情,乃至在心中得出结语与设问。
再者,文本机巧与故事巧妙埋设,也是读者阅读深入的使然和动力。体现作家构思的精妙,笔路行走的丰华韵致。
六、《橙灰的天际》文学价值定位
总体而言,《橙灰的天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回顾那段时空波澜壮阔的过往,更让我们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和对未来的信心。它是对改革开放时代的致敬,也是对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拼搏进取人们的赞歌。同时,小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某些情节处理上略微仓促,部分人物刻画稍带机械,还可以更加生动。但这些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值得品读的好作品,它为我们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迁提供一个生动而深刻的窗口,给读者带来的思考与感悟,正是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与包讷睿初识时节,他意气风发,满头黑发,翩翩少年样子;再次遇见,他成熟稳健,清白相间的发色,符合时代流行。作为同道,能共情他发色渐变的因素和缘由,不在于流行,而在于他历经十年躲在时光的深远,打磨一部大作的韬光养晦,与精雕细琢的精神赋予,是他人生在成熟过程中成长心路外在时光的表达。
最后,我说《橙灰的天际》是一幅巨型木刻,线条的纵深里呈现的是时代具有样子的真实。
因此,这部小说也有了时代的样子。
作者简介:温智慧。满族。笔名:海中渔,籍贯:河北丰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第12期、第35期学员。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阿拉善盟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阿拉善盟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出版著作: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