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升华
——观湖北黄梅戏《东坡》有感
作者:王谨
大幕拉开,高悬的铁链,森严的铁窗,身处逆境、遭奸人陷害的苏轼在狱中高声吟唱,袒露出他那忧国忧民的炽烈情怀……
国人耳熟能详的苏东坡故事,被来自家乡黄冈市的湖北黄梅戏剧院搬上舞台,7月4日、5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首都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历史人物苏轼由为官的鼎盛人生跌入政治低谷的精神历练,并由苦闷、挣扎走向旷达超然的心路轨迹,以及融儒、佛、道于一炉的思想形成过程;触摸到北宋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的不凡内心世界。
历史剧往往与现实有较大的距离,要打动观众必须选准人们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应该说,《东坡》剧所选的历史人物是人们耳熟能详且感兴趣的。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快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轼在文学与书画方面的造诣影响了近千年。苏轼的艺术才能在其被贬黄州四年中得到质的升华,留下了传颂不衰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词、两赋、八诗的艺术大作。可以说,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也成就了黄州。该剧正是选取了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奸人陷害,铸就"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城东之东坡开荒种地而生发的一系列事件,塑造了苏东坡这个个性鲜明且令人喜爱的舞台形象。
历史剧仅仅有好的人物题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东坡》剧的成功,在于其编织历史人物故事方面有独到之处。该剧由全国著名导演艺术家余笑予导演,熊文祥编剧。余笑予不愧是串联故事的高手,全剧通过"诗案"、"谪贬"、"救婴"、"躬耕"、"施药"、"送别"等等一个个环环紧扣的小故事,把观众的思绪从幕启牵系到幕落,使观众的情绪与舞台人物的情绪产生共鸣,吸引他们中途不离场直到看完,这是历史剧《东坡》的不易之处。
除了题材、故事之外,作为剧,打动人的关键在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功夫。可以说《东坡》的演员阵容是一流的。特别是苏轼的扮演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张辉,不仅扮相和形象符合历史人物,而且声色极佳,唱做得当,把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还有诸如王朝云的扮演者谢思琴、徐君猷的扮演者王刚、李琪的扮演者石蔚华、王安石的扮演者张敏,梁成的扮演者蔡庆等也是表演很见功夫,体现了不同人物个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剧利用地方黄梅戏源于黄冈黄梅县的早期特色,在"诗会""躬耕"等一些场次中,用道情、对唱、黄梅地方话的对白及布景等艺术形式,把人物故事演绎得妙趣横生,令舞台效果生色不少,避免了写被贬人物展现更多的悲情显得枯燥而刻板,体现了人物思想境界和才气的升华。
舞台与现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苏东坡在逆境中没有沉沦,反而在逆境中更了解了民情,更贴近了百姓,从而实现了思想境界和才气的升华,成为宋代大文豪、大政治家。现实中大凡有过逆境并最终走出逆境者不也如此吗?比如,逝世不久的新闻大家范敬宜,倘若他没有20世纪被打成右派且受十多年磨难的人生经历,很难说他对中国民众的生活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很难说他的新闻及书画才情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很难说他能登上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高位。可以说,逆境,给人带来痛苦,但只要逆境中不丧志,待时日境遇改变,逆境也许成为历练人生的难得一课。
原载于2011年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