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墨意
——论诗书画的笔墨关系
作者:王发宾
自古以来,诗与画就是一对孪生子,不管有意无意写诗作画,意境跟着笔墨就跃然纸上了。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所显现的魅力所在,也是东方文化的根脉,文以载道就在于此,所以研究中国画必须提高传统文化的水平。文化涵养高,画的意境表达就会突破时空而跳出,获得奇妙的诗意表达了。诗画艺术存在于水墨的行笔变化之中,并有其共同的属性和差异的诡秘;二者互为制约又相辅相成,这恰恰是诗画艺术互通的基础和欣赏的前提,也是它们各领风骚的独到之处。赏析一幅书画,观者就会从画面中生发意境咏出诗文,自然就与外界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此时就可从画中产生出无限的想象,诗和画的蕴含之美就成为你抒发情感的笔墨要素了。艺术思维和审美追求亦趋向同一化,这便实现了以诗入画和以画入诗的意境之美了。
一、笔墨艺术的诗意体现
宾虹认为,气韵的体现常常在笔墨之外,还在于“诵古今之书,睹古人之迹”。古人把读书看作是艺术的根基,任何艺术没有文化做后盾是不可能走远的。古人的审美追求是意境,是景物的情感表达,从而渐入格物,打开事物与人的心灵通道。正所谓“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物与人在一个频率中穿越,诗与画的气韵随之而产生。画的韵律追求是诗歌的流动性、情感性和变换的时空性。诗是穷极画面的感染力和层次的深远性,要从山水中显现出人的情感表达和事物的生命特征,人在物中,物在人中。人与物的融合使画面不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诗词承接了绘画的想象和思维的延展,在画笔的深度探讨中不断发展。
世界上的艺术,技法是第一手段,如果没有技法意境就无从谈起。中国画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山水画,脱离了谢赫六法是无法进入诗意的。六法中最关键的是笔墨的勾勒和着色的相互推进,笔墨勾勒当属骨法用笔和皴擦点染了,着色是生成诗意的关键形态。诗与画的水墨关系在古人那里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对用笔和用墨是很谨慎的,但也有其独特的墨分五色、笔立厓头的大胆探索,对水与墨所产生的淡雅与飘逸和浑然天成的无限想象劈开了一条不断生发新意的艺术途径。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使艺术家在创作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自由的提升有助于艺术家突破传统束缚又回归于传统的承接,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性作品。
笔墨艺术是将水和墨的晕染发挥到极致的一个过程;当然诗意的表达是所有艺术的灵魂,像一朵白云被清水晕染后飘起的蓝天,渐渐呈现出绚烂的层次和辽阔的旷达;水和墨的加减又能把层次拉近或推远,形成一种前后呼应,内外依附,情感渲染的广袤空间。墨色的变化又将诗的节奏和意境融入笔端,起伏跌宕的情景交融逐渐地将读者带入诗的远方,悠悠然将其意境在画中生成,像泉水汩汩涌出。情感的升华追逐着那朵进山的白云,仿佛行者带给一座山的感动,以及感动后的玄思妙想。此时也许能听到山川的内心跳动,像砰砰击响的鼙鼓,开战的长矛,奔腾的骏马,冲锋的号角。眼前是黄土飞扬的战场和气吞山河的景象;又像寺院平静的毫无声息,淡雅的静默幽深,这些都是画家营造水墨晕染和皴擦推进诗意的形成。体现不出诗意的画是下乘的画。只有水墨便显空灵,只有笔墨的艺术出现诗文才会有意境的寻找,只有皴擦晕染亦可驾驭时空,水墨是生成万象的根本,用好水墨是画家在精神世界里点燃的一盏明灯。缺乏诗意的画,像一根枯藤,颓废荒诞,死气沉沉,所以用好水墨是画家思辨的哲理提升和诗意表达的索引。诗意通过文字描绘景象,抒发情感;而绘画则是用线条、色彩、渲染等视觉元素传达画面所表达的意境。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皆出此意。
二、书画与诗歌的冥冥之意
在传统文化里古典诗词有其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如对仗、排比等对绘画构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画家往往从构图中追求对称、均衡,与格律诗中的修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绘画的色彩运用提供了灵感。画家通过色彩对比来切割时空,同时增加了画面的意境氛围。在运笔时追求节奏感和韵律感,使画面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诗意的表达为之深远逼真。书画与诗词都是言情达志的物象。看一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构图和笔墨,构图和笔墨常常与诗的意境相生;文人画一般不是作者题写了诗,就是作者想起了诗或别人为他题写了诗。从构图的框架中能看到水墨晕染的物态与诗意传递的联想过程,渐渐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新的时空,生成无限的想象,产生出可触摸的细节。此时读者就会进行深入详细的观察,看一笔一墨、一字一句地韵味如何流动在笔墨之间,产生的笔墨与节奏是否合拍,与诗的平仄能否合律。再看笔墨的骨感与晕染有无正大运笔的厚重感和着色渲染的深邃老辣,水墨的行走有没有诗意,从细小的草木、鱼虫的生存状态中看诗歌与书画的内在关系。这种共同的技术使得书画与诗歌在表达上有了相似的美学追求。无论是通过笔墨的运用还是色彩的搭配,都在追求一种美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意境是画家通过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将文字中的指向转化为画面的形象,在绘画视觉上得以融合。把意境上升到思想的感情层面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来完成。也就是说为画题诗比咏物诗更具有一种前瞻性和含蓄性,也是对画家艺术构思进行的一次再创作。它不但要准确体会物象中的诗意,还要深刻领会画面背后的所指与能指的情趣吐露,所以就更难以把握和表述了。意境是一幅画展现给观众最直接的视觉体验,画面一旦有了诗意,就可为观者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了。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根据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而创作出来的,通过精湛的笔墨勾勒出了物象的神意,充分体现了“大象无形”“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这与诗歌表达作者的情思不谋而合,并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提升到了灵感的高度,产生冥冥之意。
三、意境与书画的互容互补
中国书画最讲究意境,意境是诗书画互补的砖瓦,是提升画意的桥梁,是画面意境不断加深的生长土壤。推进书画作品的深远意境还有一枚能囊括天地的印章,印章的使用在画面搭配中如画龙点睛,在最隐秘的地方或最空旷的地方盖上一枚红印章,像神秘之处透出的一缕晨光,吉祥开启了红彤彤的想象。一幅画有了独特的艺术表达,使人能在看画中赏诗,读诗中赏画,充分享受诗画画艺术的表达之美。诗与画的表达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南宋吴龙翰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歌与书画的水墨关系不仅体现在它们共同追求的意境上,还体现在它们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这种关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书画等艺术形成了相互融合、互鉴促进,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笔墨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书画都是精神活动和审美表现的艺术结晶,都需要精密的艺术构思和天才的几何设计,把人的情感和事物的规律融入笔墨之中,表达出一种生活之上的物外之意,情外之境。将艺术要素展现出超凡的灵性体验和神秘的物化感悟,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如何揭示并实践这二者的结合。
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的享受则是各有千秋的,有的像一坛老酒,既醉人又难忘,有的像一台大戏演绎着人生的哲理;诗像云,画就像雨,融在一起就是金玉合璧了,既有不同的内核展现,又有相同的融入浇铸。诗和画又像一双能说话的眼睛,左眼说诗文中的书画,右眼吟书画中的诗文。使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都富有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画面表现出的艺术都是他们心灵升华后的情愫反映,都是来自生活对美的追求。如果没有生活的启发,书写出的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精打采的呆板的。如果创作时没有强烈的美感探求,也必然使读者索然寡味,兴致扫地了。是的,要想使一幅画同时具备丰富的诗意表达和画韵的神圣展现,必须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文学陶冶,方能体现出下笔如有神的高超之妙。
四、诗书画的情感传递
诗书画都是精神活动的审美展现和艺术传递,都需要用高超的笔墨关系来推进韵味、意境、节奏、变化等艺术展现的要素。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形式的多样化,诗歌与绘画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拓展。诗书画被广泛应用于生活艺术领域,好多商品也插上了诗书画的翅膀,飞入平常百姓家,从观赏走向实用,从使用走向观赏,逐渐相互推动着诗书画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从创作途径和艺术构思而言,取向都有不同,有的侧重于画,有的侧重于诗,但都是互补映衬,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诗书画互为生发,相互促进。诗书画的艺术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绘画中的笔墨对应于诗句,并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如四季的更替72候的变化和冲擦染色等都有关。其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诗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普普通通的生活场面,用活生生的形象点缀出一幅幅画面,短短几句话说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然而这种场面背后的深层哲理是绘画无法说出的,只能通过诗的语言来完成,这就是画中有诗而画不能代替诗,诗中有画而诗不能代替画的诗画相生相克的奇妙之处,他们像太极生成两仪,也像三生万物,渗透在诗书画印之中,相互传递着事物生生不息的内在规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是提高书画家艺术水准的必经之路,无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就无法抵达诗书画的创作高峰。
五、笔墨的艺术创新
在艺术创作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新途径,艺术家们在不断探索诗书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过程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书画作品。纵观历史,无论是优秀的书画家还是杰出的诗人,大多都具备丰富的学养和文人的胸襟与情怀,这也是文学艺术家的安身立命之根本;艺术家要有广泛的学识和对人生、社会、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才有捕捉灵感的能力和超越自我表达的鲜活语言,包括对历代先贤的创作经验和教训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法的把握和熟练运用,由此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不仅要有创作的天赋、高尚的情怀,还要有中华传统文化长期浸润自身的陶冶和风雅颂的文人理想。从其艺术风格所取法则营造境界也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和意境的想象,这些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融合现代元素艺术家们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将诗词与绘画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创新途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词绘画作品,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吴冠中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诗词与绘画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它们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更多的艺术领域和其他生活方面。并融合传统工笔画的三矾九染十八描的技法,用大写意的笔墨根据画面需要的特殊设色,进行构图和留白突破对诗歌深层次的意境探索。创作出适应新时代人们生活中追求快捷的超现实的,有前瞻性的,能轰动一时的,有经济效益的快餐作品,然后将这些作品在长期的实践中拥抱传统的推陈出新,形成属于当代有传承价值的艺术作品。几千年来,历代画家与诗人创造的作品不仅表达自己的情志,还积累了异曲同工的情怀。在老子和庄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绘画理论中创作出与时代相匹配的新作品,结出新果实。
作者简介:王发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内蒙古作家协会、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内蒙古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绿风》《诗林》《海燕》《散文诗》《散文选刊》《草原》《神剑》《延河》等。出版诗集《战士的心在燃烧》《蓝色的库库和屯》《一颗,滋润大地的雨滴》《天山独库公路》。作品多次在全国诗歌大赛征文中获奖。
本文由史映红推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