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为时代立传与为作家立传

郑明2024-10-19 12:38:32

为时代立传与为作家立传

——读温星编著《人迹板桥剑凝霜:徐剑论集》随感

 

文/郑明

 

由温星编著的《人迹板桥剑凝霜:徐剑论集》(以下简称《徐剑论集》)正式出版面世了。我因在外地,未能前往参加由奔来书院主办的研讨活动,甚为遗憾!好在不久后,温星就送来了新书,我展书开卷、颇有感触,略记如是。

徐剑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昆明大板桥人。在长达50年的创作生涯、军旅生涯中,他写下了近800万字的作品,叫得响,传得开,影响力大,可谓当代报告文学及非虚构创作的旗手、领军人物,著有《大国长剑》《大国重器》《东方哈达》《浴火重生》《金青稞》《西藏妈妈》等一大批广受好评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充满着深刻而又温暖的悲悯与人文关怀。

作为从云南昆明近郊农村走出去的一位优秀的军旅作家,徐剑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都为云岭高原这篇红土地增添了光彩。在我的阅读印象中,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他结合自己火箭军文艺创作室主任身份,而创作的系列关于我国军事力量的特殊题材作品,如《大国长剑》《大国重器》等;其二,是记录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如《东方哈达》《金青稞》等;前面这两类都是长篇报告文学,还有其三,就是同样兼具灵魂高度的散文,题材也主要集中于藏地与藏文化,如《经幡》《玛吉阿米》等。

其实,这三类创作中,都有许多藏文化元素,所以,温星有一个评价,说“所有非藏族、亦非藏地的作家中,于藏人、藏地、藏文化书写最为用心的,就是徐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先生在为本书作序时,也援引了温星的这个判断,说明应该也是深有同感的。

徐剑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军事、历史等领域的深刻见解,更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他用文字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辉煌成就和面临的巨大挑战。他笔力雄健、文本流畅、语言生动,能够引人入胜,读者在富含知识点的阅读中,还能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怀。

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不仅是云南籍的第一位鲁迅文学奖桂冠作家,还获得过三次“五个一”工程奖,更实现了云南人担任全国文艺界协会或学会一把手的“零突破”,他是云南作家的骄傲与荣光,也是云南家乡人的荣光。

我和徐剑是在参加中国作协全委会时相识的,得知他是云南人,而且在火箭军文艺创作时任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我非常欣喜。我和他有着共同的军旅情结、文学情结,加之我供职于云南省文联,服务作家,和他的交往就渐渐多了起来。

徐剑为人谦逊、真诚,对待工作和生活都充满了热情和执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旅文学,什么是真正的文学追求。徐剑坚持“三不写”原则:“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真相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他为了写西藏精准扶贫,数十次走进西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广泛的影响,也走向了国际舞台,为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徐剑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军旅作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人品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祝愿徐剑的作品越来越雄健。

这部《徐剑论集》,是全国范围内首部系统研究徐剑的专著,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下全国报告文学及非虚构创作的一次系统梳理与细部审视,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编著者温星是极具影响的媒体人,也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更是一位急公好义、热衷于文化公益的文化活动家,文化主持人。他原来供职于生活新报、春城晚报,常年从事或主管时事评论、深度调查、文化副刊版面,打下了很好的观察、思考以及“刨根问底”的功底,且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文化追求与文学梦想,他离开了体制内的报社,转战新媒体和自媒体,并致力于阅读推广和文化传承。这让他的生活更广阔,视野更开阔,用武之地也更大。

当年温星还在报社时,我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工作,就熟悉他,他写了很多有影响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深度人物访谈。近年来,他办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与艺术家作品的研讨会、首发式及各种形式的文学文化活动,从策划,到邀请嘉宾、做PPT、找场地、活动执行,再到写新闻稿,大力宣传,甚至主持,往往都是他一力操持,事无巨细,而且,几乎都是纯粹做公益。他的文艺情怀或坚守殊为不易。

今年,他的这份坚持与坚守终于有了颇为厚重的一个收获,那就是由他创意并发起,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与他所供职的新浪云南公司,联合创办了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公益文化平台“奔来书院”。这家书院成立不久,却已经办了文学研讨、艺术交流及读书会十几场,得到本土及国内诸多领导和文学艺术名家积极参与,已然赢得各界良好的口碑,并正在渐渐产生着较好的社会效益。

奔来书院,可以说,就是作为入滇川人的温星20多年一路跌跌撞撞、却也始终坚定“奔来”的一份回报;而这部《徐剑论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天道酬勤”的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因为温星追踪阅读、研究徐剑其人其作品,已然整整18年,才终于捧出了这部40万字的厚重专著。

这部专著,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名家论剑”,是学界名家评论徐剑的文章;“中卷:徐剑论剑”,是徐剑本人的一些文论集萃;“下卷:对话徐剑”,是包括温星自己在内的几位评论家、媒体人与徐剑的对话。三卷之外,还有一篇约达15000字的《徐剑创作观察:“灵魂经幡”、“大国重器”及当代报告文学理论构建》,亦为温星手笔,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徐剑创作整体的印象与评价。

温星这四大板块的设置可谓匠心独具,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先生也盛赞“体例合理,构思精巧”,从四类不同的视角,较为完整、客观地分析研究了徐剑的创作成就、美学追求与历史担当,用心、用情、用文学评论与文化观察的专业功力,为云南、为中国当下奉献出了一部新时代具有人文温度的作家研究专著。

表面看,温星十几年来对徐剑的研究与推介仅仅只是一例个案。但如果充分关注到他作为评论家、阅读推广人的身份定位,从评论家与作家的关系、阅读推广人于书香社会建设的作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此个案,这部《徐剑论集》则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为时代立传”的文学名家徐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大力推广;同时,以这部论集的独特形式为“时代立传人”徐剑“立传”的温星,同样值得关注和钦佩。

毕竟,文学的评论与推介工作太像是“为人作嫁”,甚至都不算自己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成果”,费力不讨好;而在整个文学版图及书香社会建设中,阅读推广人这个在作家作品与读者市场之间“搭桥梁”的角色,目前来看依然是非常少有的。这,或许正是跳出个案之外的这部《徐剑论集》的价值所在,我为之述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