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读者与作品共情的声音

温智慧2024-10-17 14:26:49

 图片1

读者与作品共情的声音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回响》的阅读浅谈

 

作者:温智慧

 

时下,社会的快节奏,安静的读一本书是忙里偷闲的福乐。看书总无法超过买书和各种渠道来书的节奏,望书兴叹,仿若一种隐形悲哀。

所持有《回响》一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次印刷版本。它遇见我后在书柜深处足足静默了将近3年的立正姿态,有时目光从它的书名和它的弟兄身边掠过,它如果有情感应该有所激动,有所回应,如果欢叫出来,也可能早日实现对它的捧读。这事一搁许久,时光飞逝。直至2023年它以茅盾文学奖的光影出现在媒体,聚焦于广众,才把它想起,用手轻抚它的落寞,方走进我的阅读。

一部书的成功与否,是作者与读者心灵对话和谐的情感共情,或者说是美学共鸣、欣赏共振。无论题材、叙述、技法、文学审美、思想表达、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文学构建、作家的文学思维品德、所呈现的文学意义,乃至读者阅读的专心与回望,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思考和文学价值。当然,不能否认作品在重大文学奖项的脱颖而出的美学审定的价值加持,和冲出百千部作品的当仁不让与横刀立马。

记得茅盾文学奖给予《回响》授奖辞 :东西的《回响》,以富于认识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探索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状况。在社会与家庭双线并进的结构中,抽丝剥茧,洞幽烛微,呈露和整理人心与人性的复杂缠绕。现实与心理、幻觉与真相、困顿与救赎,冲突的对话构成灵魂的戏剧,有力地求证和确认我们生活的基石:真实、理解、爱和正义。

《回响》一书从题材上讲,应该是一部侦破小说,从两性关系来讲应该是一部情感小说。侦破小说的角度,无非对于案件侦破的曲曲折折,元素光影,事件陆离的叙述文学行走过程;情感小说的角度,正是侦破案件的刑侦主角冉咚咚与丈夫慕达夫二人,情感世界的爱与不爱,怀疑与设防的情感纠结,体现了时代下婚姻情感变迁,变异的普遍性问题,揭示人们世界里情感的起落转合,见异思迁,多重变奏,乃至情感世界多重因素的纷纷扰扰的物像幻影与生活纠结。

夏冰清之殇的“大坑案”,冉咚咚被指定为该案件的侦破负责,助理是邵天伟,从此情感故事铰接着案件侦破,在作品中,作家进行同步的推进与推理,其中运用刑警专业的侦探逻辑,也运用普通人情感撕裂或者破裂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进行了文学技法的整饬与故事编排,让女警察冉咚咚穷思竭虑,追查真相的她同时陷入了婚姻的迷局。从而把小说推进叙述的波峰浪谷,栓住读者的眼球,行走在《回响》的文学纵深,在故事演绎的褶皱起伏。

夏冰清拉着一个皮箱,参加一个应聘,聘用单位觉得她过于心机,现场没有录用,在应聘者和工作人员陆续离开后,她拉着皮箱踅了回来,意思是想听听没有被录用的缘由,因此拉开故事序幕,给案件埋下伏笔。接下来的故事并不出众,落入一种俗套阵脚,无非是被老板潜规则,升华了感情,提出了名分需求,从偷欢变成代位的觊觎,而导致一系列明明暗暗的较量,最后以女子之殇成为她人生结局,和案件侦破的开始。

利益关系人徐山川为了摆脱夏冰清的纠葛,风轻云淡,闲庭信步地做得蹑手蹑脚,不露痕迹,给案件侦破造成了曲曲折折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冉咚咚在办案时,无意发现丈夫慕达夫在蓝湖大酒店两个月的同一天开房记录。这使她把职业怀疑惯性带进家庭感情生活,正好弥合助理邵天伟使她莫名产生好感的理由。这也是冉咚咚内心承认问题的症结,她确实喜欢邵天伟,从他报到的那天起她就暗暗喜欢他,当她发现他的钱夹子里夹着自己的照片时,她就确证了他也喜欢她。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对慕达夫越来越不满意,甚至恨不得他犯点错误,比如出轨什么的,然后好找理由跟他离婚。故事继续上演在工作侦破和家庭侦破的两重布局,使得冉咚咚莫名其妙的敏感、多疑、虚幻、自责又迷茫,还渴望的矛盾之中。因此,它焦虑,犹豫……案件无进展,情感又庞杂,内心还不甘的境态中……导致两次停止她负责专案侦破,又两次启用她参与专案侦破。故事在这样的事理逻辑,和文学矛盾中,使得阅读不罢干休的深入。

小说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案件与情感的复杂缠绕中,揭开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心理,直抵人性的真实幽深处.....

冉咚咚的变化是从她经手侦破两件悬案开始的,因此她被晋升为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职务,这次负责案件侦破给她无限压力,使得她犹如一头困兽之斗的愤懑。

作家对作品人伦理性塑造得极为成功,使故事升华出人性没有泯灭的理性光辉。比如,慕达夫请作家贝贞的丈夫洪安格前来向冉咚咚澄清她所怀疑慕达夫出轨贝贞的不存在。所发生的一幕文学镜头……在他房间他递茶叶的时候手碰到了她的手,两只手像受到了惊吓似的都往后缩,茶叶盒掉在地上。……他把她搂住,她竟然没拒绝。他越搂越紧,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们可以吗?声音灌到她的耳里麻酥酥的,整个身体都有了感觉。但她不回答,不回答是因为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仿佛处在磁力的中线,被相等的正负极力量拉扯着一动不动。他想吻她。她用手止住。他把她放倒在床上,她紧紧地抓住领口,他解开她的第四颗纽扣……她问……他的手一哆嗦没把纽扣解开,仿佛那是一个死结。……他抹一把眼角,泪水涌出眼眶。他哭了,哭得像一个被人欺负的小孩,一边哭一边把他刚才解开的纽扣一一扣上……她忽地坐起来,"幸好你没把纽扣解完……"她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像被抽了八百毫升血液似的,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回忆刚才的一举一动,仿佛回忆一场梦境。

再一个,当贝贞离婚后约慕达夫的文学场景是这样的:……“你在等什么?"贝贞期待地。……他说我没法给你婚姻。她说我跟你要婚姻了吗?他说我也没法给你责任。她说我跟你要责任了吗?他说只要发关系,责任就会自动生成,到那时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恐怕友谊都保不住。"既然想得这么周到,那你为什么要来?""对不起,我想试着逾越,但突然发现做不到,我不仅误解了你,也误解了自己。"

"滚。"她从来没这么生气过,也从来没对他这么失望。

他(她)们在十万火急的档口,内心吹过一丝凉爽的风,使他(她)们守住了那一条被称之为“底线”的价值珍贵。

作家设计的这两个文学镜头,把小说的人文就地拔升至一个新高的文学海拔,读者的晦暗阅读期待,被一束人性和道德的光辉遍亮无余,小说的文学价值和作家文学情怀在具体的文字中立体!

虽然抓到了凶手,但冉咚咚却不满足,因为按现在所获得的证据,所有当事人都找得到脱罪的理由。徐山川说他只是借钱给徐海涛买房,并不知道徐海涛找吴文超摆平夏冰清这件事。徐海涛说他找吴文超,是让他别让夏冰清骚扰徐山川,而不是叫他杀人。吴文超说他找刘青合作,是让他帮夏冰清办理移民手续或带她私奔,却没有叫他去行凶。刘青说他找易春阳是让他搞定夏冰清,搞定不等于谋害。而易春阳尽管承认谋杀,但精神科莫医生及另外两位权威专家鉴定他患间歇性精神疾病,律师正准备为他作无罪辩护。冉咚咚想本案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个推牌的人是徐山川。她特别想让徐山川认罪,服判,但他拒不承认他曾叫徐海涛去谋害夏冰清,甚至说连半点暗示都没有。

“疚感”是迷途知返的良心或者说道德坐标。冉咚咚在被邵天伟吻了之后,她忽然发现自己对慕达夫强硬或者说莫须有道理和态度瞬间崩塌无形,心里涌起一股对慕达夫的深深内疚。她没想到由内疚产生的"疚爱"会这么强大,就像吴文超的父母因内疚而想安排他逃跑,卜之兰因内疚而重新联系刘青,刘青因内疚而投案自首,易春阳因内疚而想要给夏冰清的父母磕头。

至于徐山川认罪伏法,正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精神的一丝不苟,说服别人必须先说服自己的职业坚守和责任对待。

徐山川咬定与妻子沈小迎,互不干涉私生活的谎言,被女儿和妻子健身教练的血缘关系,打得体无完肤,案件最终的攻破,还是来自他们夫妻之间内部的裂隙,谎言在证据面前不攻自破,徐山川的原罪难免。

法律的疏而不漏,是建立在司法各个环节精益求精的司法精神下的协力与齐心。

整部作品的文学思维是仁怀的,无论从罪犯的法律结局,还是冉咚咚与慕达夫的感情生活的文学处理极为温软,安然。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妥帖的图景与状态,起到了安抚读者内心世界的祥和作用。

夏冰清一人之殇,成了一种教材式的普世反思,不仅留给读者,还有广众中那些冒险捷径突围的人们。是告诫,更是抚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既是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最普遍精神又是人类原始意识的回响。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不管作家写什么,最终都是写自己;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心灵的投射、作品的现实回响……

在阅读中找到了作品《回响》的出处和作家选用“回响”作书名的道理,它就是一部回应现实回响的佳作。

作品情节汹涌,逻辑严密。心灵与现实交互回响,善恶爱憎都有呼应。余以为此作获茅奖,名至实归,实力有加。

作家东西的创作谈这些说:十多年前我就想写一部关于情感推理的长篇小说,但我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让我动笔,写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你的历练,包含你的命运以及由命运刺激而成的思想,仿佛煲汤,得用文火慢慢熬。不着急,创作也需要自然生长。

所以,我要感谢命运的赐予,感谢那些撞击我心灵的事件,感谢让我产生《回响》创作灵感的人们,并感谢这部作品的共鸣者与欣赏者。如果你张开每个毛孔时刻感知风雨雷电,就会在心灵里找到现实,在罪里找到罚,在逃避里找到责任,在猜疑中找到信任,在内疚中找到爱。生活的复杂性需要复杂的写作技术去照亮。我想我正走在这条写作的道路上。

作品在如下的对话中划上句号。

"你在想什么?"他问。

"想自己,你还爱我吗?"她问。

"爱。"他回答。

掩卷,在长夜,静思。一种尘世的浮音在浩瀚的长空飘荡,在一幕幕回放中回响。

 

2024年1月29日

 

图片2

个人简介:温智慧,本名温智慧,男,1970年生/(70后),河北省承德市人,现居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博览群书》《草原》《朔方》等刊,出版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