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的独特视角——评赵川《台湾老兵口述历史》
祁念曾2013-12-16 08:10:14
新年前夕,收到记者朋友赵川的新作《台湾老兵口述历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读完以后感慨万端。记者亲自采访了11位台湾老兵,他们大都到了耄耋之年。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曾被时代大潮送上战场,又被命运之神推向远方;他们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如今却又在千里之外心有所系。这些台湾老兵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群体,有的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后来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而渡海登台,无数官兵被迫与家人分离,背井离乡度过大半生,谱写出一曲曲人生沉浮的悲歌。记者赵川在他驻台采访的三个多月中,以特有的新闻敏感,把视角对准这些老兵们,排除种种困难,采写出这本2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让人不禁赞叹不已!
排除万难,深入采访
一位好的新闻记者必须要直面人生,深入采访,抓到第一手材料。在台湾,要采访散居于各地的退伍老兵是非常困难的。赵川走访了负责退役官兵的官方机构“退辅会”,模仿旧上海歌厅设立的供老兵娱乐的“红包场”、“外省台湾人协会”等,至少通过七八条途径,才采访到11位老兵,并将采访记录及拷贝的日记、原始材料、文件、手稿、图册等加以归纳整理,最后撰写成这本书。例如他采访的第一位台湾老兵刘志衷。去台湾前,赵川通过朋友关系获得几个台湾老兵的联络电话和住址信息,后来经过核对发现,这份资料至少是10多年前留下的,其中许多老兵已不在人世,住址也因城市变迁而难以寻觅。赵川按照资料上的地址去寻找老兵,被邮递员告知该处早已拆掉修成公路,而写着“建国南路三段”的地址则不存在。赵川猜测或许是地址提供者误将“二”写成了“三”,于是便来到建国南路二段,凭借当记者多年的直觉去按门铃,终于找到了“老宪兵”刘志衷。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许多,如老“军需”仲跻玉,因为听力不佳及曾经受骗而拒绝采访,经反复解释才得到理解支持。“远征军老兵”潘银堂则是赵川在台期间时常光顾的江浙菜馆的老板潘先生的父亲;“中美班特战员”鲍大贤是赵川在台北荣民福利站内的荣民配镜点里随机找到的。赵川还借助外台会找到了老兵姜思章和陈书言,借助网络找到了李银生、廖潜生和洪淦棠,历经坎坷总算采访到11位老兵。经过深入细致的访谈,抓到了第一手材料,为这本书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忠实记录,以情动人
当事人口述历史,必须忠实准确,不胡编乱造;记者采写历史,必须尊重史实,不添枝加叶。
因为台湾老兵都是亲身经历,所以事情一定要真实可信。廖潜生是来自广东梅州大埔县的农民,1949年8月的一个深夜,他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随后被国民党兵拉走。刚开始,他还抱有一丝希望能够回家,然而却随着这支部队一直退逃台湾。他在部队服了20多年兵役,然后到一家工厂当杂工,一直没有结婚。1988年,他孑然一身返回大陆老家探亲,虽然见到了母亲,但父亲已经去世,妻子嫁作他人妇,唯一的女儿已经成家。如今廖潜生居住在一间30多平米的平房里,家里挂着父母亲的画像,以及他同女儿的合影。如果不是被抓壮丁,廖潜生一定会和妻子儿女过着幸福生活。但时代变迁,人的命运随着时代大潮而沉浮,造成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采写老兵,赵川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悲悯。如他采写老兵姜思章冒死为老兵权益奋争,走上艰辛的回家之路时,他不禁潸然泪下,以至夜不能寐。他仿佛随着老人走进了历史,时常被老兵们的人生遭遇所震撼。从这些九死一生、顽强活下来的老兵身上,他触摸到了人性最坚韧和最脆弱的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他对“民族性”和“国民性”的认识。他饱蘸着感情的墨汁来写这些文字,所以十分生动感人。全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档案,而是感人肺腑的生命记录。
心系大陆,面向未来
这些台湾老兵们时刻心系大陆,关心两岸发展,衷心希望海峡两岸永久和平。他们从大陆的村村落落走到台湾,他们根在大陆,是台湾社会坚定反对“台独”的中坚力量之一。他们坚持“我是中国人,台海一家亲”的理念,渴望两岸和平统一。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表达老兵们的心愿,如在采访老兵刘志衷的过程中,赵川注意到一个细节,刘志衷家中挂着一幅中国地图,是他让儿子特地从香港买回来的。刘志衷用红蓝颜色的图钉钉出一条铁路标记,连接着北京和台北。老人说,听报道说大陆正在规划一条从北京到台湾的铁路,如果铁路修好了,自己一定要去坐一趟。赵川感慨地说:“在采访中我可以感受到,台湾老兵时刻心系着大陆,关心两岸发展,衷心希望台海永久和平。”
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台湾老兵,心系大陆。赵川以他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厚的人文关怀,忠实记录了台湾老兵们的悲欢离合。这本书在新闻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新浪网列入历史好书榜前四强。作为老同事,我衷心祝贺赵川取得的成绩,并希望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