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哨兵
——浅析吕政保诗作《月光下的哨兵》
作者:史映红
肯定是从军多年的原因,我一直对哨兵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这种想法此生应该不会改变。记得当兵之初,每每轮到自己站岗,总是准备了又准备,从军装军帽,到枪弹腰带,不管是寒风凛冽、沙尘漫漫,还是沸沸扬扬的大雪,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却把腰杆挺得笔直,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警觉万分,哪怕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不放过。大约十年后,我任连队指导员,营区所处的特殊位置,众多的机械设备,全连官兵的人身安全等都是大事;都必须不出半点差错,为了装备安全和让官兵做无人打扰的梦,连队安排战士轮流站岗。那时我睡觉都睁着眼睛;通常熄灯后约两三个小时,就要去查岗,看哨兵在职在位情况,看执勤中遇到什么问题等,一切正常后便休息。等到深夜三四点,设置的闹钟就响了,便强睁开眼睛,起床穿衣,再次查岗,以同样的流程;来回路上,忘不了边关深夜的静谧,忘不了高原月光的清亮。
后来调进机关保卫部门,查岗更是我分内重要工作,每轮到查岗,总是提前问好“口令”,再准备好手电等必须品,军械、油料、门卫等岗哨,哨所通常在高处,三面是窗,一面留门,规定不装玻璃;夏天尚好,但到冬春季节,哨所里外基本没有区别,寒风雪花打到脸上,像刀割剑劈;明哨哨兵要迎风挺立,眼眸如鹰;暗哨哨兵可来回走动;先是对口令,互敬军礼,再仔细验枪、子弹,询问相关情况,最后认真登记。我通常要摸摸哨兵衣服的薄厚,腰带的松紧,看军容军貌是否严整。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把他们视为兄弟,记得有一次发现一位哨兵有些感冒,略微发烧,便立即与值班排长沟通,更换哨兵,并督促他服药,无大碍后才离开。
不管是站岗还是查岗,内心总有一种神圣感;是啊,哨兵用自己的付出与奉献,换来的是部队军械装备和战备物资的安全,是更多官兵的安然休息,是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有力推动。
返回吕政保诗作《月光下的哨兵》前六句:“这是一幅/诗意润纸的风景/在繁衍相思的夜晚/红哨楼上两名持枪而立的士兵/醒在深夜/淋着清爽的月光”,这幅“诗意润纸的风景”,很多人应该很多次看到,天安门军旗下,重要党政机关门口,军事禁区,营区大门等,都是坚挺如松的哨兵;韶光青春,伟岸身姿,昭示着一种威严,彰显着一股正义,守护着一方平安,宣明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我知道,此刻枪与哨兵的神经一样,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子弹已上膛,随时射向一切阴险与邪恶,残暴与侵略。“淋着清爽的月光”,诗人通过对古今同见的一轮明月描写,比拟边防安全稳固,边境安宁静谧,哨兵精忠赤诚;没有更多修辞,简约的诗行直接通往我们内心,昭彰出崇高和神圣。
“在这样诗意的夜晚/哨兵的脑海里当然会/浮现/家乡的山花/和漫步在花丛里的倩影/并为之抿抿嘴/温习嘴唇上曾经的甜蜜”,曾几何时,一些文艺作品把英雄典型、模范人物写得高大上全,写得特立独行、尽善尽美,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别忘了,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真实,作品内容就是反映人情和人性,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在艺术,志于精致,在生活,志于情理”;其实英雄也好,模范也罢,他们都来自人民群众,来自普通家庭;照样离不开柴米油盐,离不开吃喝拉撒,都有七情六欲。喜欢吕政保的简洁描述,或者勾勒,把青年战士思乡之心,怀春之情及内心秘密描摹得纤毫毕现,让我们感同身受;似乎能感触到年轻战士脸庞的羞涩,内心的波动和情窦初开的涟漪荡漾。因为有情,所以有爱,因为有爱,所以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吕政保的文字让我们读到了真实可信和人之常情,读到了入情入理和烟火气息。
“尔后,补课般地加紧扫视深夜里/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流动的影像/这时候/他们总会记起/红哨楼弹痕累累的历史/并靠这样的记忆衍生出意志/击碎瞌睡”;孔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宋代文理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无论那种写法,个人浅见,诗歌的功能必须提振人们的生活信心,挖掘大千世界里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付出与奉献,传递社会公平正义与人世间温暖和煦,把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幸福的天性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存在的经久不衰的理由。而不应该是发泄牢骚、宣泄愤懑、排遣仇恨的出口。
吕政保通过“补课般地加紧扫视深夜里/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流动的影像”“红哨楼弹痕累累的历史”等描写,把哨兵的使命与担当,战士的职守与责任,以及不忘历史,铭记教训和克服困顿、“击碎瞌睡”的细节一一呈现出来。把边疆卫士投身军营,报效祖国,在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的精神面貌刻画出来。
吕政保的诗往往能见微知著,由小见大,一叶知秋,有满满的正能量,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可以说这些文字与祖国同频,与边疆同脉,与人民共情,是脚踏实地的深情吟唱,是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嘹亮高歌。
月光下的哨兵
作者:吕政保
这是一幅
诗意润纸的风景
在繁衍相思的夜晚
红哨楼上两名持枪而立的士兵
醒在深夜
淋着清爽的月光
在这样诗意的夜晚
哨兵的脑海里当然会
浮现
家乡的山花
和漫步在花丛里的倩影
并为之抿抿嘴
温习嘴唇上曾经的甜蜜
尔后,补课般地加紧扫视深夜里
可能出现的
任何一个流动的影像
这时候
他们总会记起
红哨楼弹痕累累的历史
并靠这样的记忆衍生出意志
击碎瞌睡
作者简介:
吕政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西北军事文学》杂志编辑,有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西部》《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并入选《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22卷》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等。著有诗集《红哨楼》《金色课堂》等。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