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切入点·故事·主题

常耀宗2024-03-13 15:51:27

切入点·故事·主题

——从李迪的两篇报告文学谈起

 

作者  常耀宗

 

作家李迪的报告文学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干脆利落的行文风格,可谓个性鲜明,自成一体。现就他的两篇报告文学谈一点我的浅见。

 

一、细微处洋溢着温暖

 

由《人民日报》读李迪的报告文学《熊警官》,我被感动了。由此文我豁然明白,原来这就是新时代的好民警!好民警带给我们的永远是春天般的温暖。

 

从外观上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句式短,口语化,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读之犹如李迪就在我们身边讲故事,亲切上口,通俗易懂。这种叙述语言能跟上或很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不浪费读者的时间,很受读者欢迎。基于此,我想说,大力提倡推广这种叙述语言,使其很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必要。从内容上看,本文选取的几个故事,看似不连贯,但它通过熊警官一个个接电话这条线索连接起来了。他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到现场处理,表现出他不浮不躁、热爱社区居民、忘我工作的积极态度。几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李迪精巧地设置反复接电话这一线索,使得文章悬念迭起,层层递进,收到了出人意料、别有天地的艺术效果。

 

《熊警官》一文由“熊警官怕来电话”引出由头,为作品确立了主线,定下了基调。接下来,文章用四个新、奇、特的事件诠释了熊警官怕来电话的缘由,撑起了文章的主体。熊海一怕来电话,是由于他忙,恨分身无术。此事件好比总领,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熊海二怕来电话,是由于他担心事情反弹,重蹈覆辙。熊海三怕来电话,是由于他唯恐顾此失彼,两边不落好。熊海四怕来电话,是由于他惦记工作还没做好。总结熊海的四怕,全都是因为他对事业满怀敬畏心。面对多如牛毛的事件,熊海一件件处理得头头是道,这反映出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而这正是人恒敬他人恒爱他的主要原因。

 

当然,本文的细节不只是事件描写,还包括动作描写,比如梅姨打电话说她摔着了,“小熊熊跑得顺脖子淌汗,边跑边叫救护车”。语言描写,比如他赶到梅姨家,见虚惊一场,便说:“没摔着就好,没摔着就好!”神态描写,比如事情办得圆满成功,“熊海笑成熊嗨。”这些细节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使熊警官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一切为居民着想为居民行动,不怕苦不怕累,充分显示出他对居民的一片祝福之心,为居民服务的闪闪红心。

 

二、警徽在奉献中闪光

 

李迪的报告文学《如果哪天轮到我》在《光明日报》刊出,可视之为公安题材文学的又一佳作,值得我们关注与学习。该文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既是深圳某派出所副所长蒋海泉,同时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换言之,他本人不仅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而且还可以离开作品向读者进行描述或评价。进一步讲,以我口说我事的这种叙述视角,更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较之于第二、三人称,更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认同感,由此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更胜一筹。

 

入题开门见山山不平。首先,“我”为80后警察也就是派出所团队正名:牛!其次,在少数警员改行的情况下,“我”依然坚守如一。第三,“我”从警的第一天抓到一个抢包小偷送到附近派出所,正是所里民警的一句“真麻烦!”激发了“我”干事的决心:如果哪天轮到我,我决不怕麻烦!文章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波澜不平中轻舟已载我们过了一山又一山,最终的山——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令我们呼之欲出充满期待。

 

破题内容充实不显多。作家通过“我”之口再现了捡钱分钱街头诈骗案、入室抢劫案、六人组合偷窃案侦破的详细过程,就是为“我”当警察不嫌麻烦找有力的证据,也就是为“我”敢干有正气充实内容,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的破题目的。

 

故事衔接紧密渐深入。由于李迪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所以他就有了既讲述又评价的特权。而这个评价正好充当了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加之“我”本身又是故事中的角色,由“我”这条线贯穿一个个故事,显得完整无损、自然贴切、步步深入,使人读来有趣而有收获,对当代警察有了全新的认知。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哪天轮到我》这个“我”代表的是大多数民警,亦即这个社会的主流方向。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警徽在奉献中闪光,这就是新时期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风貌。相信,《如果哪天轮到我》产生的美感可以成为强大的社会动员!

 

三、切入点·故事·主题

 

简括地说,文章的切入点就是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最先着手处。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行文。就《熊警官》来说,李迪正是抓住了熊海一个个接电话这个点,通过四个事件的铺垫,带出了一个面,即民警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忙,东奔西跑,把时间都用在了解决群众的所盼里。《如果哪天轮到我》一文题目本身就是切入点。李迪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开始指出了有的民警转行挣大钱去了;有的民警干着公安工作却怕麻烦……当轮到我当警察,我绝不会这样!这种大转折式的切入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好的切入点就是好文眼,就是好的巧思与新见,令人眼前一亮。这样的切入,很多时候不是文字水平的高低,恰是需要一双“平中见奇”的慧眼,恰是基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艺术的熟练,二者碰撞后才能形成。小角度洞见大世界,从一个个小警察的所作所为,折射出这个时代民警的作用——他们关联社会稳定,百姓幸福安康,其存在价值意义深远。

 

故事是文章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必须丰满。李迪的这两篇报告文学,纯属“非虚构”,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带丝毫假借。他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的叙述,往往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如此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还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二者相辅相成,或者说一个故事可以同时兼具两种作用。缺少了推动故事的单位,故事的连续性就会被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涵就会受到损失。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讲,前者是核心单位而后者是辅助单位。从故事的基本线索来看,辅助单位也并不是不可少的,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从而强化了读者阅读中的期待心理,故事因此才更有吸引力。

 

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关系到作品的价值趋向。李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正能量的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导向是正确的选择。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只有反映好人民的心声,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熊警官》和《如果哪天轮到我》两篇文章均属表现警察形象之高大、心地之坦诚、精神之光彩、境界之高超,立于天地,光芒闪射之作。具体来讲,关心群众疾苦,为百姓帮困解难,80后警察表现出的是春分拂面般的柔情;面对歪风邪气敢叫板勇挑战,80后警察表现出的是铮铮铁骨的豪情。他们用自己的那份赤诚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他们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和毫不动摇的自信与担当,超凡脱俗,走他们正确的道路,为这个时代和社会树立了丰碑。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这种现实价值及其文学价值正是李迪作品的贡献与光芒所在。

 

歌德曾告诫青年作家们说:“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只有了解了生活,认识了生活,才能塑造出各种力量运动的碰撞,紧紧依靠生活和现实是文学的基础,超越生活就是文学作品成为作品的根本条件。”由此可见,一篇好文章的切入点·故事·主题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据有关资料介绍,为了还原真实故事,李迪能深入看守所潜伏七个月,与犯人打成一片;为了描绘石油工人的生活,他能三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对李迪来说,最重要的功夫不在写作,而在写作之前的深入生活,唯有用心感悟生活中的情,笔下才能有真情流淌。

 

归根结底,生活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只有沉下身深入生活,与要表现的事物形影不离,这样才能体验、熟悉、总结它们,为写作提供有用的素材,从而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就此意义上讲,作家深入生活的深度,就是作品的深度;作家认识生活的高度,就是作品的高度;作家深入生活的质量,就是作品的质量。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当代文学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