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写出境界与滋味

赖廷阶2024-03-11 00:33:11

写出境界与滋味

——读黄康生散文集《一湖澄碧》

 

作者:赖廷阶

 

作为湛江赤子,黄康生用他深情的笔墨描绘湛江这一方家园热土的真善美、文化、人与环境的生生不息,书写芸芸众生的生命气象,做到了文为光明、心为赤城。

黄康生散文集《一湖澄碧》精选散文36篇,这些作品围绕聚湛江海边生活,注重独立见解的生命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动物植物、人生体验等不同生命精神维度的内容进行鲜味、趣味、情味为特色的情怀进行书写,以厚重、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散文境界。

读这样一卷散文作品,就进入了一个厚重的精神境界,得到洗礼,获得阅读的愉悦。

 

文化散文,树立湛江鲜活的形象

 

湛江的形象,通过散文得到了贴近人心的位置,这就显示了散文家的创造性魅力。

在黄康生一系列写湛江题材的散文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对家园的热爱、对神州大地的感恩。

《湛江,怎一个“鲜”字了得》一文让读者读到了一个以“鲜”为特征的地方生活文化,一下子,一个生机勃勃的湛江酒活生生地立在眼前,好比一个难忘的朋友。

这篇散文开始就直奔湛江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天鲜,地鲜,海鲜,样样皆鲜。烟火湛江,怎一个‘鲜’字了得!”让人绕开旁枝末节,直接了解神韵所在:“鲜”,当然新鲜的气息迎面而来。

从地理环境而言:“湛江有三面海,每一面都潜藏着无数的秘密,隐藏着无限的鲜味。”

从水的辽阔大海视野来看:“湛江的海上泛着鲜味,陆上也冒着‘鲜’气。”

从另外一个生态角度来看:“有人说,湛江是一座‘鲜’气飘飘的城市。这里不仅海是鲜的,陆是鲜的,连空气也‘鲜得’能‘洗肺’。

散文家最终通过精神的本质来揭示“鲜”在湛江人文精神力的独特价值:“半城烟火半城‘鲜’。很多人都说,湛江是一座‘鲜’得入骨的城市,这里的天、这里的地,这里的山、这里的水都藏着无尽的鲜味和无尽的乡愁。”

所谓一个地域文化的理想风景,就在于一个地域的精彩“风水”:“风最鲜,水最鲜,味最鲜,湛江怎一个‘鲜’字了得!”

这样的散文读了之后,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言,感受到文化的力量、生活的气息让人顿感亲切,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作为一个神州大地天南海北其他地方的读者读了这样写湛江的一系列散文之后,觉得湛江这样魅力无穷的地方真是美妙、令人神往。

无论是哪里的读者,读到这样厚重、大气的散文,都打开了视野,获得了阅读的收获,就有阅读的硕果累累。

 

透视饥饿、记忆,理解历史、生命的本质

 

有深度的散文是对生命的个体尊重,通过个体生命精神的书写,体现历史的沧桑,提供思考,展示人与历史的关系。在黄康生的散文里,《久饱忆饿》《老屋春秋》等深刻书写了记忆、人生、历史的沧桑,人性得到淋漓尽致的描绘,从作品里可以看到对人生、时代、历史的警示。

《久饱忆饿》一文写道:

“挨饿,已经成了久远的事,但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却深深根植在我的记忆深处。

小时候,我总感觉饿。满满一大锅毋米粥,被兄妹瓜分,摊到人头上,也只有两碗。那毋米粥很稀,稀得能照见自己的影子,稀得能照见天上的月亮。两碗毋米粥灌下去,肚子里依然空荡荡的。一进教室,肚子就开始“咕咕噜噜”直响,眼前的景物有刹那的昏暗,黑板也霎时变得黯淡无光。还没等到放学,我早已饿得饥肠辘辘。摇摇晃晃回到家,掀开锅盖,却发现锅里空荡荡,没一点东西。那一刻,我就像一只雪后落单的麻雀,无处觅食,饿得直打哆嗦。母亲见我嘴唇发白,便慌忙把番薯扔进冒着火星的灶灰里,然后引火焗薯。没等柴火熄灭,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番薯揪出,灰也不掸,就火急火燎地啃起来,啃得满脸黑灰。”

饥饿的个人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历史的记忆,来自对往昔岁月的记录,实际上,这就起到了警示的作用。真正的大作品、具有深度意义的作品,都能起到唤醒良知、深思的作用。

个人饥饿记忆,属于历史的画卷。历史的体温在饥饿的身体上镌刻了精神不可磨灭的痕迹。

珍贵的文字留下历史记忆,就有历史的厚重感。

人在历史的洪流里,感受爱、温暖,这才是最为重要的生命精神:“母亲揭开锅盖,用力掰下一只大鸡腿递给我。鸡腿色泽焦黄,表皮油亮。闻着鸡腿的香味,我的口水直接流了下来,太馋了!我像饿狼一样徒手抓起鸡腿狂啃,啃得满嘴流油,啃得心花怒放,啃得不亦乐乎。

打那时起,我总盼自己再次在饥饿中跌倒,这样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鸡腿。”

优秀的母亲、父亲,总是人生的支撑。盼望自己在饥饿中跌倒,目的是为了吃母爱给的香喷喷的鸡腿。这种“扭曲”的渴望,写出了饥饿的痛苦与艰难。

这篇散文的难能可贵在于:通过带着体温的记忆,用细节写出了生命温暖的宝贵之处。

成长记忆关于饥饿记忆的画面,是历史的画面展开在具体的人生之中:“肚子里没有油水,自然就饿得快。那一年春天,我随母亲去袂花江边插秧。母亲说,插秧如同写字,讲究端庄整齐,疏密有致,守黑知白。母亲插起秧来就像是蜻蜓点水,只见水动,不见水响。我顺手拾起一个秧把子解开,捏散,分秧,随后用握笔的姿势将秧苗插入泥土中。但没插几行,我就已腰酸背痛,饥肠辘辘。走在田埂上,更感肚子饿得慌,胃里像有无数个猫爪在抓,抓出一道道爪痕。我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里,发现房梁上悬挂着一个布袋。我二话不说,赶紧搬来竹梯,然后呼哧呼哧地爬上去,用锥子刺破布袋,再用手指把花生种从布袋里一颗颗抠出来。

饿极方知天意深。倘若这袋花生是挂在月亮的桂花树上,我想我也会沿着天梯爬上去,把花生抠下来的!

看着一颗颗鼓溜溜的花生,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使劲一捏,花生“嘎巴”一声裂开,剥壳去皮后,即抓起花生米抛进嘴里,然后用力咀嚼,嚼得嘎嘣嘎嘣响。”

童年、成长、饥饿,就连种子都成为饥饿的答案,可谓饥不择食。难忘的饥饿故事、饥饿细节,让这样的作品具有历史记录档案的分量。

当人在饭前有谢饭祷告,就知道人吃饭、活着,都是靠天上恩典。靠天吃饭,饥饿的天灾人祸都是因为人不敬畏生命:“晓琪的吃相很文雅,发出的声音既好听又馋人。我甚至怀疑是她的祷告词熏香了荤菜。吃到七分饱的时候,晓琪放下了筷子,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饥饿离我们并不远,保持饥饿就是保持人间清醒!’”

这意味深长的话语说出了人的饥饿产生来源。

《久饱忆饿》打开一段饥饿往事,深度揭示了人生与历史的关系。洗脚进城。

“惊天动地的雷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驱走了徘徊在乡野的饿兽。”春风从南粤来,物质日益丰富多样。人碰上好时代,才能活得好。这样作为历史描绘的画卷,展开了人活着的艰难,让人理解生命的粮何等珍贵。

与《久饱忆饿》一样,《老屋春秋》是一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乡村史,是那个年代乡村的缩影。

作品展示往昔岁月里的乡村景象,深情怀旧对父母筹建祖屋艰辛岁月的追念,其中对乡野不开化的缺失并不避开,对人性灰暗的部分中对弱者欺凌不公、妯娌之间有淋漓尽致的揭示,私心里,蝇头小利也让人无语,道义与公平呢?

母亲抓阄获得百年杉木,有如神助。

这些关于历史记忆、人生经历的散文,十分珍贵,具有积极重要的历史价值,属于相当重要的散文精品力作。这些散文作品才是真正的散文作品,是散文创作里令人敬畏的扛鼎之作。

 

书写生态心旷神怡,激发热爱家园

 

黄康生是大地之子、自然之子、湛江赤子,满腔热血,家国情怀,热爱家园,笔端都是爱,爱热土、爱一方家乡,深情书写对岭南大地、对湛江的热爱。写生态、写家园,加入了独特的爱、情怀,所以就写得引人注目,让人肃然起敬。

《一湖澄碧》《守望百年红树》《人与鸟“双向奔赴”》《湛江,一座连鸟儿都眷恋的城市》等生态散文,不仅给人宁静的心,给人心旷神怡,更激发一种久违的精神热情,精神抖擞地爱湛江、爱这里的天地人,激发创造幸福家园的斗志。

《一湖澄碧》一文打开水墨画,自然的美酒油然而生,让人置身其中,得到身心灵的沐浴。

这样的散文是山水画卷:“一泓碧水凝日月,古往今来湖光岩。那古老神奇的湖光岩就像一块凝翠碧玉镶嵌在雄狮岭下,给温润的湛江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分灵动。

 ‘白牛仙女’‘天崩地陷’‘龙鱼神龟’‘铁骨鲤鱼’……湖光岩玛珥湖的面积虽然只有2.3平方公里,但藏有九大千古不解之谜。’”

当读者打开这样的散文,就得到了一份厚礼:得到了山水的灵魂,得到了灵魂进入山水的洗礼。人的感觉,置身于山水,就得到了更新,而人的灵魂得到洗礼后,就会更新、重生,进入更高的境界,灵魂进入了永恒,就得到了新天新地的喜悦。

不仅是一湖碧水,这卷黄康生的散文都能够进行灵魂的春风吹拂:“清风吹来,那蓝锦缎似的湖面泛起千年一梦的涟漪,涟漪一圈圈,一层层,荡涤出迷人的蓝,醉人的绿。

那湖水的绿与山岭的青交织在一起,融汇成‘只此青绿’。

我蹲下身掬起一捧湖水,咕嘟咕嘟地喝下,顿觉唇齿回甘,意韵幽幽。紧接着,我又伸长手臂舀起一捧水,洒向天空,还没等水珠溅落,空中就飞来了一群白鹭。它们时而低飞斜掠,时而高飞长鸣,让碧澄澄的湖面骤然生动起来。

我贪婪地吮吸着这‘湖心绿’,顿觉神清气爽。我知道,这口‘湖心绿’是带’的,那是一种清幽、澄澈、透亮的‘魂’。”

一湖碧水,读起来,过瘾,开心,脱离了世俗的灰尘、利益,让人的肺腑都得到净化。人的精神的的确确需要阅读一湖澄碧的境界,需要读一读这种引人入胜的散文。

一位赤子对湛江的爱,是全方位的、全生态的视野与角度,每一篇绿色散文都带来生态、人文境界的积极建设。好的生态散文是最好的灵魂生态建设。

《湛江,一座连鸟儿都眷恋的城市》一文从鸟的着眼点来写湛江生态的完善、生态的神奇魅力。

鸟能够感受到什么地方值得生活,这就好像人们用脚投票一样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幸福家园一样,同样,鸟使用翅膀选择自己热爱的家园:“二十多年来,红嘴鸥始终坚守飞翔的信仰,用翅膀为湛江投票。有人说,红嘴鸥平均寿命仅为32年。但它已经守望湛江23年。换句来说,它是用大半生来爱着湛江。

幻变的世界,不变的情缘!湛江人对红嘴鸥的深情呵护始终如一,没曾改变。二十多年来,湛江人都在用善意和微笑点亮红嘴鸥的生活,演绎出无数温情的故事。”

人与生态的关系如何?从身边的动物、植物就可以感受到人是不是得到万物的爱?如果鸟都讨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不会受到鸟的欢迎。

写鸟,写出了一个地方的人的精神面貌:“田莉说,这片红树林有很好听的名字,叫“鹭鸟天堂”,里面栖息着非常多的野生鸟类。

我们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一群红的、白的、黑的、花的鸟儿在红树林里跳来跳去,“唧唧啾啾”“咿呀咿呀”地叫,鸟鸣声此起彼伏,一阵高过一阵,清脆的鸟鸣声给红树林带来了一片喧闹,带来了无限生机。

鸟鸣声、潮水声交织在一起,薄雾、人影包裹在一块,清幽而淡远。

田莉林中拍掌,众鸟顿时腾起,鸣声悠远。红嘴蓝鹊、黑脸噪鹛、褐翅鸦鹃、白胸鹊鸟都不约而同地振翅翻飞,横翔竖降,激水扬波。

潮水渐渐退去,红树林那湿漉漉的树杆一节节地裸露出来。忽然,红树林里悠悠地荡出白点、红点、黑点,一只、二只、三只,很快是密密匝匝一大群,啊,是珍稀水禽出来了!

勺嘴鹬出来了,青脚鹬出来了,白眉雕也出来了,它们悠闲地迈动长腿,在浅海滩涂上嬉戏、觅食、梳羽,尽享湛江的秋光。

黑脸琵鹭左脚套着色环,右脚套着脚环。它们来回跑动,汤匙般的长嘴不停点入泥滩,过了不久,就叼起了一条鱼,接着,喙部一张一合,便把整条鱼吞了下去,动作娴熟而优雅。”

最好的散文笔墨就是用绘画手法,客观描绘存在的事物,在不动声色的直面中,就展示了事物的本来真相,让读者得到了生命在时间里的形象。既然,作为鸟类天堂,天堂的形象是如何的面貌呢?那就从鸟类的现场生活就可以看得到。

散文不仅是展示,更是深度揭示,这样,人们从本质了解,才能明白爱自然、爱环境、爱生态,需要身体力行,需要从心开始,努力去落实、做好:“经历了失鸟之痛的兰石镇更加懂得鸟之珍贵。全镇除了高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外,还启动“人鸟”和谐机制,划出多处田地,作为禾花雀觅食区。村民只种不收,将水稻、白菜留在田地里,给鸟儿当“口粮”……

又到了稻谷飘香的日子,曾一度销声匿迹的禾花雀又飞回来了。

它们在清风朗朗的晨光中,上下翻飞,轻盈地划过万重稻香,站立在电线杆上,“唧唧啾啾”,呢喃久别重逢的思念。清风吹过,稻浪翻滚。禾花雀倏地飞落田间,啄起谷稻。一些胆子大的禾花雀在田间游憩,跳跃,摆出一副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样子。

傍晚时分,外出觅食的禾花雀成群飞回来,它们在美燕坡上空飞舞,鸣叫,不时变换着各种飞行姿态。”

鸟类的感受,是它们进行生存栖息地选择的基础。当它们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杀意,就会不再生活在这里;当它们感受到善意,它们就会留下来。环境如何,人的良心与行为如何,鸟类是能够感受做出决定的。

鸟类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做出选择,不仅是个体,更是群体。人邪恶、作恶,就连大大小小的动物都会躲开,相反,它们对人心信任,它们就知道一个地方是不是适合生存:“‘年年相见欢,候鸟相与还。’如果将候鸟‘出差’的线路图标记出来,恐怕湛江已成为‘候鸟的国际会议中心’。

有人说,很多鸟儿一出生,就将隐秘的湛江融入基因里,知道湛江湾是它们‘远方的家’。湛江也早已把候鸟当成‘家里人’互相帮衬,彼此守护。

这些年来,这些来自远方的候鸟、旅鸟、猛禽给隐秘的湛江带来了灵动的风景和无限的遐想。

鸟有美喉,发生命之声。走在湛江神秘的‘鸟道’上,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对鸟儿的态度,更可以让心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

城市、地域,如何对待动物?动物就会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是自然环境、万物对人的基本反应。

动物、植物对能对人做出最直接的回应:《守望百年红树》一文打开魅力画卷:“白鹭如精灵一般穿梭林间,它们时而在枝头交颈嬉戏,时而在滩涂低飞觅食,洁白的羽毛与碧绿的红树林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一个百年生态,是一代一代共同维护、守望、爱惜的结果。人的邪恶得到收敛,在大自然面前不再嚣张、蹂躏、戕害、掠夺,那么,这个地方的动物植物生态环境就会好起来。

黄康生的生态散文带来了积极的精神面貌,让人看到了湛江的生态建设有实实在在的力量在推进,而这位散文名家的湛江生态散文,就是湛江生态的珍贵镜子。

 

强烈的人文精神,散文具有精神深度

 

散文大家黄康生,他的散文之所以受到中国散文界的高度重视,是因为他的散文有着个人建立的散文力量。只要阅读黄康生的散文,就会留下十分安慰的印象:读这样的好散文,正是阅读的精神需要。

黄康生的散文有很多优势,有很多地方让读者难忘,其中一点就是他散文的人文深度,有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思想气息:这样的散文思想深度,让人眼睛一亮,打开了心,让心上多了风景。

《补锅强》一文里发出这样的思考:

“这年头,究竟谁在补锅?谁在甩锅?”

“补锅,既要补岁月,又要补世道人心。”

这样的散文思想,让作品的深度展示出来,让阅读得到精神的浓缩、提炼,受到教诲。有思想力度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更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振奋人心,振聋发聩,黄钟大吕的声音,一下子抓住了阅读的精神要领。

《补锅强》一文通过对补锅师傅“补锅强”令人佩服的补锅技术进行描述,对这位具有艺术家气质一样的手艺人进行了由衷的赞赏,同时,通过补锅强的人际关系和谐场面展示,散文对乡村人们的友情共处进行了肯定。

那些小孩子与“补锅强”这个人物在一起的时候,从童年的天性可以看出来,孩子们无拘无束,在补锅匠人面前不怕生、不害怕,甚至还能够故意起哄与捣蛋,有力地说明了 “补锅强”的人格修养,爱孩子,能够与任何人都能好好相处,和蔼可亲,与人友善,性格特征一下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读了这样的散文,一位真实、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工匠酒在我们阅读的心灵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

不仅如此,通过补锅强的展示,散文家爱憎分明,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对缺乏担当精神、遇事总想“甩锅”的那种丧失人格与修养的行为,进行了揭露,表达了批判:将对现实的理性审视与深刻反思折射出来。这就区别了一个散文家到底是不是具有灵魂深度。

散文的人文深度、批判精神,让黄康生成为中国散文的一员大将,是足以震撼散文阅读的。

 

结语

 

黄康生散文已经是中国当前散文的一个风景,一个气象。

人们之所以关注这样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散文家与其散文作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作品让热牵挂。其散文具有散文本质性的吸引力、散文的味道在作品里散发出来,只要一读,就会被其作品的力量所吸引。

从读者那里,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散文家作品的效果。

是的,作品的完成一定是在读者那里得到完成,读者是真正的作品港湾,这好比一个厨师,他做的菜之所以让食客记得住,是因为食物的色香味有其抓住舌头、感觉、精神的无穷魅力。

同样,好的散文家与其好的散文作品,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厚礼。阅读好散文作品就是品尝佳美的盛宴,一本好散文就是难忘的丰盛。

读者能够品味到黄康生这样的名家作品,是散文丰收的回馈:好的散文家总是通过自己的耕耘,带来了散文丰厚的丰收,这些丰收就是献给读者的,读者的阅读就成为一种幸福的旅行。

阅读的生态全靠建设者的建设,建设者能够交出什么样的成果,在于建设者的个人能力。一个真正的散文家就是一个真正的散文建设者。

像黄康生的散文,就是汉语散文建设的一大建设,这样的散文建设有着重要的特征:原创、充满了深情、带着爱的耕耘、符合散文的本质、切入了人的精神需要,给散文生态带来了不可缺少的生机勃勃。

是的,好的散文家都是原创、积极的贡献者,这种来自天上的赐福,来自天地之间的灵气、智慧,才能给创作注入本质性的光明。好作品是发光的,创作好作品的人就在传播光。黄康生的散文就是这样的作品,黄康生的创作就是这样的创作。从《一湖澄碧》里的一篇篇精品力作,就可以欣赏到散文的生态丰饶。

 

2024年3月7日星期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