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语言随世俗,文章师古雅

邹中海2023-05-29 18:11:21

语言随世俗,文章师古雅

一一许峰老师组诗《寒冬三兄弟》诗、评集锦

 

作者:邹中海

 

  卷首语:

  许峰老师的诗引起轰动,热度一直在上升。很多诗被各位评论家、语文研究学者当做研究课题,纳入到平生的学术研究体系。这组《寒冬三兄弟》自2019年冬天首发至今,已有十多个文学平台、报刊刊登和转载,足见这组诗给广大读者、特别是诗词爱好者带来的冲击力,甚至有文学爱好者评论“古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今有许峰寒冬三兄弟霜冰雪”的雅赞。

  近日,又有88岁高龄的语文教育家、古诗词研究专家罗国良教授,经朋友推荐读到了许峰先生的组诗《寒冬三兄弟》,惊喜不已,不顾高龄,欣然命笔,为《寒冬三兄弟》写下了一篇权威的诗评,并将《寒冬三兄弟》改为《寒冬三杰》,以彰显与“岁寒三友”相媲美之意;江苏大学文学院李金坤教授等也发表了精彩的点评。

  本期我们特将罗老和李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精彩诗评发表于此,由于他们都是名家,也为了真实呈现,未做任何删改,以供读者朋友们品赏,并欢迎各位方家交流探讨。

 

  一、江苏大学文学院李金坤教授

 

  寒冬三兄弟

 

  ◎许峰

 

  霜

  露罩原野雾茫茫,恰似热浪笼河塘。

  怎奈寒气一夜来,万物枯荣尽粉妆!

 

  冰

  水凝如镜映冷空,棉纱裹体抖筛盅。

  但愿暖阳照寒窑,冰心玉壶天下同!

 

  雪

  飞絮挟雨落人间,万树千崖挂玉帘。

  待到春光洒大地,潺潺细流润桑田!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鄂蕲故乡

 

  《寒冬三兄弟》组诗,慧眼独具,别开生面,将寒冬季节常见之三种自然物象“霜”、“冰”、“雪”比作富有人性温情的三兄弟,一反人们对此三物畏寒惧冷的心理与生理感觉,从而对它们产生颇为友好而亲近之美感,实在是寓意深厚、新人耳目。

  先看“霜”,它是具有多么神奇的特异功能,一夜之间,就能将“万物枯荣尽粉妆”,将世界万物来了个彻底的银装素裹,给人以“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清纯雅洁之美感,同时,又隐含着诗人对清平安宁世界的热切呼唤之情。次看“冰”,它同样怀有深厚的慈善仁爱之心,它“但愿暖阳照寒窑”,去温暖在冰天雪地忍受寒冻的普天下。此诗的言外之意,就是提醒人们尤其是为官者,要把人们的冷暖安危时刻挂心头,绝不做“为人民服务”的口头马克思主义者。末看“雪”,它既具有能使“万树千崖挂玉帘”的神奇装扮本领,又具有“待到春光洒大地,潺潺溪流润桑田”的无私奉献精神,真是令劳苦大众。古贤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物之性,亦善也人可钦可佩,可歌可泣。如此“寒冬三兄弟”,精神可嘉松竹梅!

  诗人精心而巧妙地选取人们司空见惯的“霜”、“冰”、“雪”三种寒冬之物象,深刻寄寓了它们对人类甚为关爱的人文情怀,它们的外形是寒冷的,而内心却是温热的,从寻常处发现其不寻常的精神内核,实乃诗家高手。物皆如此,人何以堪?反常合道,哲理思辨,耐人寻味,启发良多。这就是《寒冬三兄弟》组诗的意义所在,妙招所在,魅力所在!

 

  二、语文教育专家罗国良教授

 

  诗人许峰组诗,“寒冬三兄弟”上升“寒冬三杰”与“岁寒三友”相比肩。前者主要有霜、冰、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送寒”,后者主要是松、竹、梅,它们的主要特点是耐寒,送寒与耐寒,作者在“寒”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即“梅岁三友”。

  辞海说:松竹经冬不雕,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美称。明程敏政有“岁寒三友”图赋,(辞海第1800页),这段话共31个字,介绍了岁寒三友的由来,指出耐寒是松竹梅的自然属性。真可谓是言简意赅。孔子对松树赞赏有加,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后雕”与“耐寒”同义。很显然,孔子赞赏松柏的“耐寒”,不仅是自然属性,更是高尚的品德,品德有阶级性,时代性,社会属性。就是说,孔子是从社会属性的高度评价赞扬松树的耐寒。这一评价的转变,影响后代人对松竹梅高度的评价。形成了后来人民将松竹梅拟人化,再升华用来评价人的道德标准。于是,高洁、刚正、有节等词,在评价人们的德行时都出现了。

  赞颂松竹梅,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松竹梅也成了人高尚品德的化身。但是这种文化也有不足之处,它过分强调个人闭门修养,至于如何为国家富强,出力流汗,极少提及。当然,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但又不要过于强调。尤其是今天,英勇奋战的关键时刻,既要强调个人修养,同时要强调为国家民族振兴出大力,流大汗,甚至作出牺牲。这方面寒冬三杰做到了,可以说“寒冬三杰”是“岁寒三友"的补充。寒冬三杰组诗三首,分别描写霜、冰、雪三种送寒的事物。

  这三首诗,结构相同,都是第一二句介绍情况,第三句转折,第四句抒怀,是全诗的重点。第一首诗咏霜,妙意之处是第四句,“万物枯荣尽粉妆”,表达了诗人将世界万物来个彻底银装素裹,给人以清纯雅洁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加愉快美满。这里同时反映出诗人对清平宁静的世界的向往。第二首诗咏冰,精在第四句“冰心玉洁天下同”。诗人意谓希望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高尚品德,都有一颗纯洁的心,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天下一定会太平!第三首诗咏雪。第四句“涓涓流水润心田”,感人之处,诗人在呼唤,华夏民族每个人都要为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像春雨那样,润物无声。霜、冰、雪同根同源,都源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化为气体。所以,咏霜、咏冰、咏雪的重点诗人在第四句下功夫,也可以看出,诗人在修辞学上的“互通文”功底。从纵横去理解,组诗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咏霜、咏冰、咏雪,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诗人许峰将古诗词中的霜、冰、雪合称为三兄弟上升为“三杰”并冠以寒冬二字,又将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道德要求融入其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即是前无古人的概念。

  寒冬三杰的出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增添光彩作出了贡献,为古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中华文化的有力推动者、文友船夫先生如此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以儒释道为三柱,古代中国文艺的最高成就,都是儒释道文化的展开。唐代文艺繁荣,尤以诗歌为盛,杜甫、李白、王维乃唐代诗歌之冠,分别突出表现了儒释道的文化精神。代表儒家入世的杜甫,诗以忧国忧民为主调,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代表道家超世的李白,诗以寻仙问道为主调,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代表佛家出世的王维,诗以悟道乐天为主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代主流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高峰,也是影响世界的伟大文化,作为当代中国诗人,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了吗,把马克思主义用于诗歌中了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之上又有精神升华了吗?当代诗歌的萎靡颓败,也是当代诗人精神的衰弱无力。未来诗歌发展的根本,应该是欲望的升华,感情的昂扬,更是一种理性精神的觉悟、超越和光辉闪耀。

 

  四、洞见

 

  笔者认为,尽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其实是作家人品的代言。

  正如许峰老师在另一首《致荷花》中的诗句以诗明志:

  “亭亭玉立享誉高,污泥托举竞风骚。

  自是洁来还浩去,莫忘糟糠孕妖娆。”

 

  苏东坡曾云:“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意思是把艺术家本人的经历和人品也当成审美对象,其评价标准,必然会从文延伸到品。现在有一些诗人为追求片面的影响,生拼硬造,其写作动机就已违反了艺术真实的规律。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每一个诗人作家包括所有文艺家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作品作品,讲究的是文章和人品的对应关系。诗人的人格境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写作的动机、构思、结构、语言等等表达方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有专门的论述:“文学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我们必须有一字一句不肯放松的严谨,才能写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认识和情感表达。”他同时举了一首诗说,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载有一首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果说这是好诗,这是审美的误判。笔者也认为,这不能算好诗,只不过迎合了人们追求美好的心理愿望而被认同,没有文学的品味。因为整首诗看来,四句话,各言一境,随意拼盘,构不出一个完美的意境,看不到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也缺少相应的人文关怀和具体的情境描写,显得非常空洞。从文学的角度看,是失败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只能说是“网红”现象。但要肯定,这首诗因有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比现在很多的拼凑诗、低俗诗要高级得多。换句话说,或许这首诗算不上好诗,但比现在的很多“名诗”都要高级。前些日子,有一个所谓的网红“名家”,写了一首“结巴诗”,结果被读者朋友们嘲弄,这个就是缺乏了品味和修养,为了博眼球而不择手段,缺乏了对文字的创造和敬畏,所以“出了洋相”,就不足为奇了。文学的品味,它是人类情感的共通之路,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检测的,不要轻易去颠覆。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说白了文学就是人学,真情实感,是它的本质,诗人要以超越原始的好奇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在文学的境界上,许峰老师的《寒冬三兄弟》,拟人手法,表达了真情的可贵,充满着鲜活的人生况味,当然就是非常好的诗了。

  《冰》《霜》《雪》这组诗在立意构思上,也属于他的独创。在人们的印象中,“寒冬三友”都是指“松、竹、梅”。他打破了常规,不落俗套,对人生世相的洞悉和观照,寻找到不同的表达技巧和途径,产生了这样一组足以传世的好诗。很多读者留言,一看这组诗,就知是功夫到家的诗歌高手写的,这也是读者朋友们对这组《寒冬三兄弟》由衷的评价。

  “语言随世俗,文章师古雅”。许峰老师的这三首诗。师从古法,以七言四句为形体,却又以不同的构思,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新意。诗有味而意无穷,把寒气逼人的冰雪霜的特点,赋予了有情有义的高洁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在另一位网友对许峰老师诗的评价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诗人:

  许峰老师的诗词充分表现了改开以来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颇有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改天换地的气势,擅长把现实中生活中的景色与时间与历史凝练在一起,用眼前繁华引起了对过去经济建设的肯定和对未来国家发展的展望,同时在面对国家分裂分子决不妥协,祖国周边还远算不上和平,时刻呼唤我们强烈的自省意识,也鞭策我们奋发图强,也在其形式灵活,长短不拘、文字简练的诗词语句中充满着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

 

  结语:

 

  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其所引起的快感,正因为善”。这样看来,真与善,是大美,是善的本源,因而也是通往世界的通行证。

  文学是看世界的窗口,可以延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许峰老师的诗寓美于善,化育无声,是当代诗歌中的大美之作,类似于孔子的“尽善尽美”,更是荀子“美善相乐”的延续与发展,强调审美活动对道德的感发。他的诗不管是讴歌还是针砭,其最终目的,就是倡导一种和美的新风尚,或许在诗人浪漫的世界里,就驻守着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国。

 

一一写于2023527

 

  作者简介:邹中海,诗人、文评人。散文代表作《鞋垫的记忆》《诗词里的中秋月》先后选进教辅;写许峰老师诗歌的系列评论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定为理论研究;诗歌代表作《致敬钟南山》被全国关工委推荐,央视于202058日首播,同年628日重播。

 

  附 诗人简介:许峰,19573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l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