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对乡土诗的超越

邹中海2023-05-16 12:40:35

对乡土诗的超越

一一许峰老师组诗《故乡清晨偶拾》赏析

 

作者:邹中海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正式把我写许峰老师诗歌的系列评论定为“理论研究”。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当然也是平台对我的鼓励、肯定,但更是鞭策!许峰老师的诗有太多的亮点,值得常年学习和研究。本文主要谈一谈我对他这组《故乡清晨偶拾》的学习心得和看法。这组诗见《四季如歌》第117页至128页。

 

一、心祈树魂青常驻,襄助林泉添绿装

 

  许峰老师的这组诗我把它列为乡土诗的范畴,因为它是许峰老师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闻而写。朋友们说这组诗又有思乡诗的某些特点,他们说的也有道理。但我认为,把这组诗定为乡土诗较为合适。诗人归乡,本就是由思乡而引发的,这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应该拆开来看。思乡诗与乡土诗,其实是两个说法一个议题。思乡诗也属于乡土诗的一种,乡土诗就包括了思乡诗。乡土诗和思乡诗,顾名思义,都离不开乡土,都具有一定的乡土情结,是游子们寄托情感的精神皈依。同时,从写作内容来看,都是写地域特色,以乡间的具体场景来做叙述主体,有的还夹有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许峰老师的这组诗,这些特质非常典型。

  众所周知,中国是乡土中国,所以每个人的心里都藏有一个故乡梦。无论是在农耕文明时期,还是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都与乡土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足迹,就是一首乡土诗。诗仙李白,用那首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另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也都能耳熟能详。两位诗仙诗佛的诗,寄托了古往今来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故乡,都成了无可逆转的背影,我们走进了城市,但乡土的气息,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是我们永远的爱和根!

  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乡愁》:“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以及女诗人席慕容写的《乡愁》等,都能代表我们的心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正因为如此,要从这类题材中脱颖而出,难度可想而知,除笔力外,生活的感悟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许峰老师是湖北人,湖北自古就是人文高地。屈原、诸葛亮、李时珍、张居正、闻一多等,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咖,都出于此。这里山峦起伏,水势如虹,长江的气韵造就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才子佳人,当然也造就了今天的许峰老师。

  许峰老师这组诗写的是古体,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属一种体裁。就情感表达而言,又与席慕容的《乡愁》中的意境极为相似。诗融古通今,文学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强,叠加的效果,明显要高于贺、席的作品,更是对当今乡土题材类型诗的超越。

  这组诗有完整的气韵线,伴随诗人情感起伏的主线构成了诗人的诗情、诗线与诗思,刻画出诗人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心情。在本组诗第五首诗中,则体现出诗人的高洁:

 

  “百年古樟历沧桑,晨起敬奉三炷香。

  心祈树魂青长驻,襄助林泉添绿装。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诗人的故居村头,有一棵百年老樟树,树冠达四五十平方,是诗人儿时游玩之地,现同样也是村中男女老幼乘凉的地方。它是村里的标志之一,更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寄托乡愁的情景树。但最近二十年来,这棵树两次遭受危险:一次是差点被人以2千元的价格买走,诗人得知后一天十几通电话强力干预,才使这棵百年老树幸免于难;二是由于老樟树生于两口山塘之间,塘水浸泡,水土流失,树根裸露在外,老樟树生机渐弱,诗人掏出一万余元,请人在树根裸露处筑起石墙,挖塘泥将树根覆盖,使老樟树重新焕发生机。陈毅诗云:“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在全民逐利的时代,诗人能为一棵有年龄的树,慷慨解囊,可见故乡在他心里的地位。此诗还让我想到了另一桩趣事,我曾在《浅谈诗歌的价值》拙文中,引用了《随园诗话》卷一记载的一则事例,江西某太守将伐古榕树,有人写了一首诗题在树上:“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明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它千年鹤归来。”大守深受启迪,于是停斧不前,救下了一株古榕树。诗人的境界到了一定的程度是相通的,古有诗人写诗救下古榕树,今有诗人出钱出力救下老樟树,都成为了诗坛的一段佳话。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首句交待了老樟树的风雨沧桑;第二句升华诗人内心呈宗教式的情:“晨起敬奉三炷香”,诗人是村里人仰慕的对象,他是军官、党政干部,又是文化大咖,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能直接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四句是祝愿,由此引申出兴旺发达的情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的母语基础非常扎实,比如第二句“三炷香”的“炷”字,很多专家学者都写成了“柱”,虽然从形声字来说,无伤大雅,但这两个字是不通用的。“炷”是指燃烧物,比如“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柱”则泛指一切“柱”状物。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举此一例,可见一斑。结尾句的“襄助”的“襄”字,一语双关,属谐音字,有相助的意思,也可理解为襄阳的代指。诗人是湖北蕲春人,襄阳也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蕲春在东,襄阳在西,构成了诗人南北贯通、东西走向的情感河流。诗人大半生走南闯北,在他的心中,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是他哦咏的对象,他抒写的是大家国情怀。

 

二、山鸡司晨百鸟鸣,野兔松窜灌林

 

  《故乡清晨偶拾》

 

  许峰

 

  (一)

 

  山鸡司晨百鸟鸣,野兔松鼠窜灌林。

  夜来霜花摧叶草,朝霞挥洒四野清。

 

  一一庚子年初冬于鄂东故居

 

  (二)

 

  满山浓雾罩林泉,斑竹枝枝泪珠连。

  谁解个中酸楚意,一声长叹和清弦。

 

  (三)

 

  常青惨遭霜冰凌,希冀红日早东升。

  历过苦寒千般冻,方感暖阳沐浴恩。

 

  (四)

 

  几道土菜瓦缽蒸,足慰谗肠胜山珍。

  离家仙游百般好,难忘儿时故园情!

 

  (五)

 

  百年古樟历沧桑,晨起敬奉三炷香。

  心祈树魂青常驻,襄助林泉添绿装!

 

  (六)

 

  晨启门帘迎故人,顽童已是雪霜鬓。

  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

 

  (七)

 

  冬雨沥沥到天明,蔫草残花乱纷纷。

  本是甘霖润万物,陡增冷寒来袭身!

 

  (八)

 

  聆听晨读稚嫩声,犹忆当年搏功名。

  华章写尽烟云散,墨汁仍留香余生!

 

  (九)

 

  身披晨曦又离乡,列车送我去南方。

  前瞻后顾难两全,唯祈普世福安康。

 

  文学来源于生活,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源头活水。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文学本源有过探讨,“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对诗歌而言,任何一个生活的场景,就是引领诗人走向精神世界的一束光。许峰老师诗里的这一束光,至少照出了两种功能:一种是诗体结构的完整,一种是思想境界的升华。他不满足于欣赏或观看这一幅幅场景,而是徜徉其间,源源不断地拓展情感与某种画面之间的联系。因而也就拉长了时间,拓宽了空间。

  本组诗的第一首诗,可以肯定,是诗人回到故乡后所写的第一首诗。因为景是受情制约的,言为心声,为情服务。我们抛开诗歌的排列顺序,也可以窥视诗人的喜悦心理。这时候初回家乡,久别重逢,内心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物都朝气蓬勃,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与意气风发,所以处处都是美情美景:“山鸡”“百鸟”“野兔”“松鼠”“灌林”“霜花”“叶草”朝霜”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鄂东地区独有的、赏心悦目的风景画。诗人那些含而不露的喜悦之情,就这样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首“满山浓雾罩林泉,斑竹枝枝泪珠连。谁解个中酸楚意?一声长叹和清弦!”

  鄂东和我老家湖南的气候环境极为相似,秋冬之际,山林常有晨雾。这时候的场景,勾起了诗人略带愁绪的情感,于是产生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还有叹人生艰辛,时光飞逝之意。古语云:“句到沧桑便是工!”,这种带沧桑感的句子,更容易拨动人的心弦。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谁解个中酸楚意,一声长叹和清弦!”让我们陷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久久无法自拔,诗歌的感染力,就这样跟随而来!尤其一提的是,在这首诗里,可谓一字一景,诗人连用了几位超级大咖的诗词意象,首句出于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句子;第二句则从毛泽东主席的《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化用而来,一刚一柔,非常应景,又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高度!第三句“谁解个中酸楚意”,语自曹雪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意象;第四句则从唐.张枯的《宫词二首(其一)》中化用而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首诗能融这么多的古诗词意象,是较少见的。我说的可能还不够全面,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或者补充。

  第三首诗抒写的人生感悟,且有“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隐喻没有出现,和毛泽东的“她在丛中笑”的意境如同一辙。毛泽东主席的诗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其他诗人写“秋光”都是寂寥,他写的却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个浪漫主义传统,在许峰老师的身上得传承:“历尽苦寒千般冻,方感暖阳沐浴恩!”哀而不伤,堪称名句。

  第四首诗写了一个生活具体的场景一一儿时的几道土菜,由此展开联想,胜过山珍海味,由具象到抽象,故乡的情,故乡的山水,都浓缩在诗人的回味中!

  第五首是上文解读过的,承前启后,可看作这组诗的中坚,也是诗人人格魅力的再现!

  第六首诗“晨启门帘迎故人,顽童已是雪霜鬓。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这首诗应该是写给朋友的。早晨有朋友来访,出门迎客,看到儿时玩伴,如今是白发苍苍,不禁感慨岁月易老,风华不再。读此诗,想到了王国维先生的佳句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尽管岁月不居,时光易老,不变的乡情友情依然,没有随时间和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难得的人间真情弥漫在诗人的心里。整首诗有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情景,却比他更幸运。贺知章回到家乡时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而许峰老师回乡时,却依然能遇到儿时的玩伴,而且是“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

  第七首诗我认为著名诗评家邓三君先生点评得非常好,我就此引用,他说:“这首诗表面看诗人是写初冬突降的一场寒雨,给本已萧瑟的大自然植物带来的雪上加霜的境遇,实际上诗人是借自然物象表达了自我的襟怀和情绪。我们从诗人愁绪心理与自然演化规律相悖的矛盾中感觉到了世间的纷繁和维艰。”

  许峰老师是有大爱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从屈原、陶潜、李杜苏辛、陆游、龚自珍、闻一多、毛泽东、陈毅等历朝历代大诗人里传承而来的慈悲心肠。屈原曾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是许峰老师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

 

三、华章写尽烟云散,墨汁仍留香余生

 

  “聆听晨读稚嫩声,犹忆当年将功名。华章写尽烟云散,墨迹仍留香余生。”这是第八首。此诗也是许峰老师心情的写照。他现已退休,但他的功绩却留在了天地间。这首诗由闻听学子们的读书声写起,联想到少时求学搏功名时的情景,再到墨香人生,就是诗人成长的足迹。诗人把这首诗放到尾二,可看作是诗人告别军营政坛走进诗歌天地的实写,也看作是诗人即将离开家乡返回广东的前奏。但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无愧于人生,胸怀天下、为民请命的贡献功绩,自会彪炳史册!

  离别是人生总要遭遇的内容,也是这个时代普遍的一种现象级的存在。许峰老师把个人的情感,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来抒写,是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以上八首诗,眉目清晰,次序井然,收发由心,既写出了地域特色,又写出真情实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艺术手法表现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在于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善于通过对生活的具体观察、提炼、概括出不同的场景来衬托,刻画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很能打动读者和引起共鸣。以上八首诗,是诗人站在开放的现代视野,以诚恳求实的态度表达了中国的时代变化和感怀,诗人的文化意蕴和写作情趣亦得以交相辉映。

  “月是故乡明”,是古代游子发出的思念,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故乡的总和,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不管我们是前行还是驻守,乡土中国,是我们十四亿华夏儿女共同的故乡,共同的根,这也是从许峰老师的这组诗里,升华出来的主旨。

 

四、前瞻后顾难两全,唯祈普世福安康

 

  诗人是有真情的,尽管境界高远,襟怀坦荡,但在临出门时,仍有一丝愁绪。这才是真实的许峰老师,有血有肉,修辞立诚!

  “身披晨曦又离乡,列车送我去南方。前瞻后顾难两全,唯祈普世福安康!“这首诗是第九首,也是本组诗的压轴诗,此诗有不同寻凡的意义。是离别,是启程。情景和那年当兵一样,但心情却大不相同。前者是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是建功立业的起点,后者则是与故乡别离,很难说是出发还归途。用诗人的另一句诗说:“谁解个中酸楚意?一声长叹和清弦!”但诗人的心胸是宽广,纵然有离愁别绪,依然发出激昂高亢之音:“唯祈普世福安康。

  诗人的高洁,不但表现在文字里,更表现在为人处事、家国情怀之上,他的普世观和悲悯之心,放到历代大文豪中也毫不逊色。

  所以说许峰老师的这组诗,是对以往乡土诗的超越,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乡土诗思想境界的超越,诗人经历过血与火、道与义、情与爱的考验,有诗里最硬的内核!

  二、在语言上的超越,诗的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地域特色浓厚,用典精准,措词准确,双频、多频语言的应用,增加了文字的弹性。

  三、在结构上的超越,有完整的气韵线。如长江黄河,滔滔不绝,具有开创性的诗歌美学。

  许峰老师的这组诗,还上升到了民族高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对故土、对故园、对故旧、对故乡始终怀有浓烈的情感,痴心不改,一往情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无数个难已计算的诗句,流溢的是一股股浓稠得化不开的乡情。在许峰老师的这组诗里,有磅礴深远的情思,更有乌雏反哺的赤诚。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人文价值。这组诗,也写出了普天下游子们的共同心声!

 

一一写于2023512

 

  诗人简介:许峰,著名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出版专著多部。

 

  评者简介:邹中海,诗人、文评人。散文代表作《鞋垫的记忆》《诗词里的中秋月》先后选进教辅;写许峰老师诗歌的系列评论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定为理论研究;诗歌代表作《致敬钟南山》被全国关工委推荐,央视于202058日首播,同年628日重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