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行走,诗思在飞翔
——张钟涛《行走与飞翔》诗艺探微
作者:张伟
“庾信文章老更成”,诚哉斯言。诗田躬耕几十载,年逾花甲,张忠涛第五部诗集《行走与飞翔》出版,他的诗,在艺术上更加稳健和成熟。
诗人的家乡包头,素有“草原钢城”的美誉。殊不知,这是两种文明的融合,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中间还隔着一个农耕文明。在这里,游牧文明成为渐行渐远的背景,工业文明有如黄钟大吕般的主调。《仰望神马》,诗人通过一尊雕塑的歌咏,凸显了复合型文化的状貌特征。蒙古马精神“引领着钢铁的图腾”,作为市歌的《双翼的神马》,以“一种精神的象征/凝固在钢和铁的元素里/让一条血脉流淌起来/马的身上就有了金属铿锵的啸响”,诗化的语言,丰沛的情感,将历史感与时代感冶于一炉。
内蒙古很早就打出了“草原文学”的招牌,却少有创作实绩支撑。而音乐界似乎没发表过什么宣言,草原歌曲却唱响了全中国,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在播放。即便你置身于逼仄、狭窄的空间,一听到那嘹亮的歌声,就仿佛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心情也顿然敞亮起来。张钟涛的《在草原上听歌》,正是这样将听觉感受转换成视觉感受,传递给读者的。音域的辽阔,置换成了草原的辽阔;曲调的抗坠疾徐,兑现成了草浪的起伏波动。他让“一支长调雄浑的悠扬”,与“一条河放荡的奔跑”叠合在一起,他“让心贴着青草的呼吸/让梦跟着马头琴一起流淌”。
诗情的驱遣,有时要有超常的、极致的表达,这需要诗人的胆与识。请看这句:“习惯了城市的嘈杂/这个世界 一旦安静下来/跟死亡一样美好。”在日常语境中,死亡不可能是美好的。而在这里,死亡是大寂静,是指向永恒的安静,诗人以极度夸张的笔触,写出了对城市喧嚣的厌倦,对草原静谧的热爱。
在一些诗人标榜拒绝抒情的当下,张钟涛坚守“诗言志”(志者情也)的传统,把“抒情”写进组诗的标题里,直言《与石头有关的抒情》。他继承、借鉴《诗经》开创的复沓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赋予诗作以音乐般的旋律感,形成抒情语式。《屈原》四节,每一节的开头第一句都以“几千年了”起始,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悼念陈忠实的诗作,亦复如此,从诗题,到每一节的开头,反复念叨“我想说”,淌出一汩汩情愫的语流。悼念许淇老师的《你笑着,像往常一样》,采用第二人称,虚拟对话,倾诉衷肠,等于说,许淇老师还活着,活在作者的心中。
《月夜》是一帧唯美的短诗,营造出花好月圆的意境。“好像它们商量过的”,第一节以拟人的手法,让月亮与桃花窃窃私语,柔婉、亲切而有意趣。第二节更进一步,将二者融为一体,这句子太美了,我还是全引出来吧:“如水的月光/轻轻地落在桃花的脸上/虽然月色朦胧/我还是看见 这些桃花/被一抹清辉擦洗过的纯净”,月光与桃花,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单拿出一种意象来,就已经很美了,它们相互加强,美轮美奂,无以复加。第三节相当于音乐中的降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诗人希望“把今夜留住”,再次强化了喜爱月夜美景的感情。让我联想到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在秦长城遗址》,先写高度和长度,一句“你又把阴山拉长了两千年”,娴熟而不露痕迹地完成了从空间到时间的自然转换,诗的意味、诗的张力遽然增殖,历史的苍茫感、山脊长城的辽远从时空两个维度同时被勾勒出来。诗人发思古之幽情,触景及人,“蒙恬的千古 卫青的流芳”,又采用古典诗词常用的互文手法,请出千古流芳的两员大将,圆合了这首短小而遒劲的诗作。
《矿石》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是咏物诗中的杰作。前两节蓄势,沉埋地下千年的矿石,“从黑暗 再回到黑暗”,还嫌不够,又用“夜”来“覆盖”。后面两节,从开采到冶炼,在跳跃生成的巨大反差中,诗意溢出。
从古到今,虚实相生是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白云查干脑包》正是这样的一首好诗。敖包,在蒙古人的观念里,是神圣之所在。诗人从实景落笔,迅速向精神性升华,“此时 我们向神灵靠近/向大地上最坚硬的一颗心脏靠近”。“神灵”、“心脏”,完成了一次提升。第三节在退守、顿挫之后,又一次飞跃,“但我们的手里/却攥着阳光 和/苏鲁德一样的虔诚”,“攥着阳光” 已是超常搭配,“攥着”“虔诚”,打通具象与抽象,重心落在“虔诚”上。“朝觐”、“膜拜”,这份神圣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人有着迥异于常人的致思方式,《参观库布齐自然博物馆》,他没有停留在博识以满足好奇心上,而由动物标本唤起了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面对这些/被掏空的躯体/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劫难”。第三节一个大特写镜头的聚焦,更是振聋发聩。“那只巨大的秃鹫/目光 喷射着惊恐/我想 它停止飞翔的那一刻/世界正把伤口 挂在空中”。吉穆斯泰,汉语为花果山,是一处旅游景点。《吉穆斯泰》充分调动了诗人的想象力,以动写静,静卧的山,静穆的石,不仅赋予了某种形象,还在诗人笔下动了起来,灵动而传神。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倚闾相望,诚如诗人所写,“就像一座很老的雕像”,这结实的造型,从古站到今。《站在家门口的母亲》,又一次镜头闪回,游子感怀慈母深恩,迸发出一个金句:“从心口扯出的线/铺成孩子回家的路”,母子亲情被赋形,从“线”到“路”,这绵延不尽的线条,牵扯着无法割舍的情思。母慈子孝,儿子同样挂念着年迈体衰的母亲,“一个小小的药盒/却压在了我的心上”。(《母亲的药盒》)
《向着太阳跑》真挚而朴素,前八行,每行都以三字句引领,节奏明快,在这首诗里,诗人找回了韵脚,找回了被诗歌界放逐的韵脚,朗朗上口,情韵饱满。《乌兰牧骑的风》押响亮的ANG韵,配上乐曲,就是一支动听的歌。
《秦岭啊,秦岭》烘云托月,采撷大意象,构筑大境界。“那边是滚滚的长江/这边是奔腾的黄河”,华夏大地上两条大河汇流入诗,气势非凡。“我一手摸着南方/一手摸着北方”,抒情主人公直接站出来,尽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英姿。
臧克家曾写过《老马》,“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张钟涛《一匹马的草原》也是写的一匹老马,“用马蹄铁的坚硬/敲击着冬眠”,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忍辱负重,坚韧不屈,老马的刻画入木三分。
诗人善于在矛盾、反差中拉伸诗的张力。如《白云鄂博之夜》,“草原 如果睡了/你就醒着”,睡与醒对举。“当桃花还没有盛开/就请那些灯火闪烁一下”,“没有盛开”反衬着“闪烁”。接下来的两节,出走与守望,也构成对比关系。“这个夜晚 我和这些闪烁的星光/谈了许多关于一座山的经年往事”,尾章压缩凝聚,回味不尽。怀念弟弟的《墓地》,从克制,到克制不住,“听见 泪水/滴落的声音”,也产生一种反弹的张力。《莲花山》从山的低矮,写到小个子伟人,最后一节,“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高度/它的尖顶/可以触摸天空”,从物理的高度,翻转到精神的高度,实现诗的超拔。
诗人的行走,有时走在他熟悉的土地上,有时走在家乡之外的天南地北,或近或远,无论习见还是陌生,无论久居之地还是匆匆过客,他都能让自己的诗思在天空中飞翔,像春蚕吐丝一样,为读者奉献一行行诗句,织成锦绣,装点美好的生活。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