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诗痴华龙

邹中海2022-10-01 15:25:46

诗痴华龙

 

作者:邹中海

 

  去年年底,我在长沙组织召开了首届诗词研讨会。在做总结时,我做了如下发言:“感谢各位老师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种风气非常好。但是,每一位老师的观点,都只能代表一种风格,所以就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老师。如果否定,那肯定不利于文学事业特别是诗歌事业的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事实上也行不通;就是万一强制推行,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中国有句古话:“若以水济水,谁能听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朱光潜先生曾跟沈尹默先生谈字,他说,沈尹默先生拥护他自己的规模法度,但仍然给其他书家留有余地。所以我的观点是兼融并蓄,和谐发展,合作共赢!”我的这个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和赞同。

 

  说到这个诗词研讨会,不得不说一说我和华龙之间的关系。我和华龙相识于网络,都因为对诗词的敬畏和虔诚而结缘,确实有兄弟隔世重逢的感觉。

 

  华龙是位诗痴,也是位诗坛骄子!他所写的诗,风格各异,立意高远,浩然正气,剑气如虹。读他的诗,有时就像是在林间漫步,有时却像是一股火辣辣的夏风,有时又像是在喝冷饮……为此,我曾为他写过不下十篇诗评,这在我的诗评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是什么原因促使我接二连三地为他写诗评呢?是因为我发觉,品他的诗,就等于是一次心灵净化,能感受到爱的真诚,能带着我的心远离浮躁的都市,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真、善、美。

 

  华龙是一个 浪漫主义诗人,华龙的诗是对诗的探索追求和他对精神世界的美好祝愿,对回归生命本真的理性思考和诗意感悟。他受部队和囯防科技大学的培养多年,身上洋溢的那种正能量即使掉到了染缸也不会变色。而岁月的沉淀和对美学思想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哲学对生活的理解,都为他的诗作注入了无限灵感和活力。

 

   华龙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他多年坚持写作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常年坚持不懈的写作经历不但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也让他的诗充满了真、善、美的感情色彩和基调。他的这种色彩和基调,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他,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我认为,这至少会给他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胸襟得以更大的扩展;二是加强了文友之间的交流,提升了语言的表达和驾驭能力;三是学习、继承和巩固了前辈先贤们作品中的精华,增加了他的文学底蕴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他年过四十,正值壮年,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对人性的感悟升华,使他笔耕不辍,才如泉涌。有时一天写七首甚至更多的诗!而且对每一首诗都非常认真,仔细打磨,举一反三地不断修改。正是他的这种对艺术认真负责的精神,使他的每一首诗都异常灵动,意境深远,启人心智,意味深长而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记得他说过:“功夫在诗外,所以要对尘世间的人、事、景、物来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在写之前就要好好构思,写完之后要反复修改,这样举一反三在十遍以上,自己认为可以了,才能发出来。”华龙对诗词如此的虔诚心态,让我想起了中今中外前代先贤们的写作态度无不如此。古今中外的诗人们都非常讲究炼字炼句。杜甫有“新诗改罢自长吟”之说;皮日休更是“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而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一个诗句的安排,打了六十字草稿。正是这种精神和执着,历朝历代的诗家们的作品也历经多年而大放异彩。华龙学贯中西,深得其味,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精工细作。

 

  华龙已经写了几十年,当然就积累了一定的的写作经验。他在这次诗词研讨会向诗友们介绍经验时说:“所谓写诗,就是要先想好怎样写,然后才提笔去写。写是形式,是手段,主要是想要怎样才能表达出诗中的意境。”华龙说得很对,写与意是要高度融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为此,我专门归纳了一下,大概是三点。

 

  一、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华龙的诗,常常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或者釆用一个小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比如手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但现代人对手机的看法历来是褒贬不一的。华龙为此以远郊为题写过一首诗。他在诗中说:“放下手机/贴近生活;”但又不是一棒子把手机打死,他又说:“这里所说的远郊/肯定不是原来的远郊/是千山万水的传递,是四G网络。”表面上看,好像有点矛盾,其实这是诗人的独到之处,他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直观地来说明事物的道理。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是掌握一个适当的度!

 

  现在我们很多人总喜欢把有些事情都归咎于手机、网络,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这从大环境来说,手机、网络不过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社会上有的,手机上或网络上可能有;而手机上、网络上没有的,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有。社会现实生活远比手机、网络复杂得多,千万倍还不止!从小环境来说,所有一切恶的根源都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实施或产生的。比如暴力、色情、受骗等等都一定要落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才能实施成功。如果自己有一点规模法度,又怎么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

 

  华龙说:“万般皆有法度,冷暖自己把握,若再往前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错误!”读华龙的诗,只要仔细品读,仔细思考,肯定都会有启迪,有所收获!

 

  二、以形传神,以神传情

 

  有大作家对华龙的诗有精辟的论述:“华龙的诗很有特色,有形又传神,有神又有情,非常磅礴大气!

 

  中国历代的文化名家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构成文化艺术的基础,意境中的情是伦理之情,景是精神之景,是蕴藏在诗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形象,是自然界中的人、物、景、事与主观思想的高度契合,也是读者在欣赏诗作的审美过程中能得到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华龙遵循古制又中西兼融,所以他的诗情感充沛,气韵流通。他写过一千多首风格各异的诗,首首含有哲理,字字含情,句句传神。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事。可谓是新时代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是立意高远,意向明确,他把自己所钟情的需要表现的人、物、景、事都会在诗作中作巧妙处理:或抒情,或言志,或托物喻义,或略作夸张显示。

 

  他在一首《品茶》的诗作中说:“轻啜入口,唇齿留香”这首诗确实如他的诗中所言,有茶香味道的诗,很多朋友都说,读华龙的《品茶》,就如在饮茶!

 

  华龙的诗风,借用深圳智慧研究院院长、大诗人曾伟海先生的话说,文字铿锵有力,意境深远朦胧,句式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亲切!华龙的作品风格,来自于其本人对作品的认识,来自于他对作品的情调的独特性,来自于他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和把握。他既用格调高雅清新的书面语言,也用情感真挚、反复锤炼的民间口语,有时候还引进一些流行音乐元素,所以他的诗句语言形象,精彩纷呈又能片言以明百义。而且,他的诗任何人都能读懂!观其作品,在字里行间,文字的灵动和意境的深远,又展现了他多才多艺、孜孜以求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寄托。

 

  中国近代意境理论的奠基者王国维先生说过:“文学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他又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其实讲的都是情景交融,这也是一种气韵关系。形神兼备是每一个诗人都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目标。华龙在诗作创作上在以形中体现气韵,在气韵中又体现神形。因为他深知艺术都是要靠物象来进行具体表现,因此,他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他认真把握好“有我”和“无我”之间的关系。而解决这些关系的主要途径就是如何营造意境和构思。以达到情景交融,进而缘物抒情、天人合一的理想效果。

 

  三、重情重义,大侠胸怀

 

  有哲人说过,侠之大者,利国利民。华龙的重情重义,侠义心肠,在文化界是有口皆碑的,而他,又把这种感融进诗中。

 

  在他写过的一千多首诗中,就有很多诗是写给朋友的。他光为我一人就写了几十首。有很多诗友认为,我和华龙关系这么铁,肯定是多年老友甚至是我的发小。其实到召开诗词研讨会之前、我和华龙都没有见过面。说出来连我自己都怀疑,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兄弟呢?我有点不相信自己,我因而也常常为之感慨,我们应该是前世的兄弟,今生的缘!我是个非常固执的人,加之命运坎坷,这致使我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到现在依旧贫穷,要不是华龙在经济上的援助和精神上鼓励,我肯定走不到现在,这一次研讨会,我说要搞,他于是和一众诗友主动地承担了举办研讨会的所有费用。钱还是其次的,场地、运输、住宿、一日三餐等,无一不费神伤脑。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到另两位好兄弟劳力和唐平月。劳力听说我们来长沙,百忙之中,特别邀请我们到他的饭店去吃中饭,热情洋溢、用情至深;兄长唐平月则亲自来接,又带我们去吃了长沙最有名的早点。这一切,都和华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人重义轻财,但有时候也要靠财来体现情义,诗友们的付出,令与会者无不动容。

 

  我们都是文人,当然都有悲天悯人的心。但华龙磅礴大气的胸怀,注重物象重合,有意识的排斥那些重利轻义的旧文人作派,都是他人品的体现,也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美,这当然也会给他的作品赋予承载情感的光鲜。他的诗,以丰富的内涵和可读性,如一股清流,给当代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华龙,这位诗词路上的坚守者,这位重情重义的诗痴,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诗坛楷模!

 

  一一写于2020417日于中山

 

  作者简介: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诗人,文评人。作品曾在《世界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宣部学习强国发表。并有作品被教辅收录或获奖,国内外的一些图书馆和中山市博物馆有收藏。现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约撰稿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