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春色满园

邹中海2022-08-12 11:41:27

春色满园

一一写在袁理鹏老师的新诗集出版之际

 

作者:邹中海 

 

  他比我优秀得多,却一直尊我为兄长;他年岁不大,却已参与或独立主编了包括光明日报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在内的多部图书文集。前年,还参与到部编版系列丛书《语文素养伴悦读》72本的编纂工作中,任小学版主编。这一次,他想独自出本诗集,想请我写个序。我才疏学浅,担心怕写不好,所以没有答应。他则及时给予鼓励。兄弟情谊,只好勉为其难。

 

  袁理鹏老师和我算得上是忘年交,我们很有地域缘。他是河南人,我是湖南人,共同一个字。加之我早年在新疆,与同在新疆的河南人也非常合得来,所以无形中就有一种本能的亲近。尽管我是70后他是90后,但地域的情缘弥补了年龄的差异。我们之间没有形成任何代沟,反而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和兄弟。另外,我和他合得来,还得益于他靓丽青青的阳光之气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据我所知,不光是我,文学主编群里的很多老师都喜欢这位年轻的90后主编。河南人的豪爽大气、仗义疏财的优良传统在他的身上发挥到了极致,难怪乎周围很多的师友,一说起他来就竖起了大拇指。他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已经编了几十本丛书。而且所入选的对象大都是大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

 

  众所周知,编书是一份费力不讨好的活,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肯定搞不下来的。特别是编中英文版的书籍,工作量翻倍还不说,只要略有差池,就可能出国际洋相,任何人都不敢马虎。现在全国各地甚至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他编的书籍或刊物,足见他的影响力之大和编书的执着。正式编过书的人都知道,编丛书更是大活儿,因为一编就是几十本。如果要搞一个参照物,其工作量大致和修一条跨海大桥所用的图纸差不多。组稿、审核、校对、打印清样、出版社交接和发行等等工作,样样都来,样样都要,搞完几本书,脑细胞都想睡觉。至于挑灯夜战那是常有的事,从一个小细节上就可见端倪,比如在中英版的文章中,光翻译,就会花去大量的时间。由于词性的差异,一个词可能要选择五六种翻译文本。因为必须要力求准确,以免产生分岐和误解,有时候为了更加传神,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来小心求证。对他而言,不搞完美是不会轻易过关的。他的这份苛求和对文字的敬畏,真让我想起了施蛰存和傅雷。

 

  由于他对文学的痴迷和执着,他的身边理所当然地集聚了一大批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作家、诗人和朋友。这些作家朋友来自于国内外的各行各业,其中有大学老师,也有文学爱好者;有高考学子,也有海外华侨……他所做的努力,也理所当然地被一些资深的主编看在眼里,河南省文化厅《传奇故事.校园文学》杂志主编王大煜老师和部编版语文素养教材的副总编刘占龙老师都纷纷邀请他加入编委会,请他担任编委或任分册主编之职。

 

  我曾和他有两次共事的经历,我担任了《中国青少年作家》和《中国青年作家诗文三百家》的执行主编,他是主编。所以我对他的为人处事和工作作风,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努力,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才二十出头三十不到的小伙子,竟能静下心来,潜心学问和著书立说,这在碎片化、功利性都很浓的时代根本不敢想象。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和肯定,在《中国青少年作家文选》九国发行之际,我专门以《飘出国门的问候》为题,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对他的执着表示了由衷的赞叹。该文发表在美国去年115日的《海华都市报》上。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几乎停掉了文学创作。但我没想到的是,袁理鹏老师的一本新书《满园春色》又在这段时间面世了。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很激动,主动要求为他写一个编尾语。正当我在如何构思寻找素材的时候,我们共同朋友圈中的一些评论风起云涌地袭来!国内外的一些知名作家、学者、名校高材生已经写了不少评论。比如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副院长任动如此说:理鹏先生的文字,充满感恩和感动,能够温润读者的心灵。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满园春色》顾名思义,饱含了爱与真诚,充斥着美好与希望。用质朴的文字,记录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瞬间。在那看似寻常的事物里,竟有着如此丰富的趣味等待人们来发现和体味,而此书的动人之处,亦在于用文字将这些精彩纷呈的平凡的美好悉数呈现,提醒读者那些触手可及又转瞬即逝的美丽。这是来自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 白雪莹对他的文品和文集的评价。

 

  “袁理鹏的诗文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总能牵引读者沉浸其中。满园春色,春色满园,朴实的言语,却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又富有启迪。这是北京大学高材生林丽玉女士对他的评价。

 

  袁理鹏老师心态阳光,为人豪爽,处事低调,人文合一,颇有学者之风。打开他这本文集文档的时候,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阅读后,就如进行了一次空灵的心灵对话,也如见到了一抹桃红,一抹绿色,一种厚德载物的思绪,从诗意的春天里散发出来,字里行间所荡漾出来的情感,正如阳光碰到雨后,编织成一条炫目的彩虹,一幅美丽祥和温暖的画卷立体呈现:新年领着大红色的鞭炮和门联/悄悄地进了门/寒风拍打着冰雪/却找不到一丝寒冷//在新春挑动的大红灯笼里/你会看到,一家四口欢乐的新年/新春抠开新人的窗口/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往里面瞧/然后,坐在了老人的面前/替那些不能回家过年的子女们陪陪老人//新年的太阳,总是那么谦让/它看到雨雪迫不及待地想亲吻路上走亲戚的行人/它看到黑夜总是急着让人们早点休息/怕冻着了岁首的人们。这是真正的诗,是摘自本文集众多诗歌中的一首《春节》。诗人以诗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祥和的情景,表现了新旧交替时的那种复杂心理。但诗人所描绘的色彩是鲜明的,基调是向上的,尽管冬天的寒风拍打着雪花,但丝毫也不觉得冷!诗人在语言的提练上颇见功力,比如说:新年的太阳,总是那么谦让,我认为这一句写得非常好,平中见奇,含而不露,是真正的诗歌语言。拟人与虚实的结合,使诗句变得灵动而优美。假如用的是新年的太阳无力地照在雪花上,虽然也表述了相同的意思,画面也很美,也用了拟人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但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个不是诗歌语言,是散文的语言。不得不说,笔者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是非常不错的。

 

  在他另外一些抒情诗中,浓浓的情义如江水滔滔,那种矛盾交炽而成的情感凛冽而热烈。这是一首写给爸爸妈妈的诗,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亲爱的爸爸妈妈/送孩子们去上学/亲手把学校的大门都关上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思儿亲切啊/自己的亲骨肉都顾不上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到处打工干活汗流如注。平谈的语气,却把抽象的情爱化作了具体的细节,把父母的艰辛与殷切期望在不多的字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袁理鹏老师的每一首诗都是情感的化身,文集中直接以爱为题材的诗文俯首皆拾:《有着幸福》《为了恩爱出发》《亲爱的同学们啊》《爱的旗帜》等等,这些诗作无一不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读他的诗,一个有情有爱的诗人形象随之进入脑海。但我认为,做为一位优秀的主编作家,仅有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道义责任和担当,文以载道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遗忘。袁理鹏老师恰好都具备这些品质。在他的这本文集《书中的教育》一文中,他就开宗明义地说:父母给予孩子生命,或多或少的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已是所有父母共同寻求的话题。在他《作文的心声》《书本,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等这些文章中,承载的都是传统美学中的智慧。如果说袁理鹏的诗歌充满情义、温馨、祥和和爱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则充满理性、智慧和力量!他的散文与诗歌一样,虽然语言质朴,却异常通透,通常在不长的篇幅里,给人一种遐思和遐想。他有一篇以《奋斗才会有所作为》的文章,即使我这个已过了激情澎湃青春岁月的人看了,也依然浑身都有了劲,好像重回了当年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文章说:奋斗是生命发展的动力,是生存之道的起点!一个90后青年,在网络与碎片化阅读充斥在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沉淀下来的思想竟然如此深邃,令我感慨万千。文章中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也让我看到了国学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和一个奋进的新青年。博学、慎思如此完美地集中在他身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学者形象会更加广泛地进入到公众视野,而这本饱含他心血之作的文集,也必将如《满园春色》一样春色满园。

 

  是为序!

 

  作者简介: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诗人,文评人。有诗文写进教辅、馆藏和获奖。诗歌代表作曾被关工委推荐,中央电视台推广。《与鹭共舞》评论,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推上中宣部学习强国。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