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记住生命的瞬间

刘亚明2020-10-22 16:18:35
记住生命的瞬间
——浅议程远系列游记散文
 
作者:刘亚明
 
  路遥说:“岁月模糊了眼,未来越来越遥远,孤独寻找着记忆慢慢变成虚幻。”
 
  程远是一位比较注重自身感受但又十分内敛的作家,相信,再过若干年,如果程远重新审视自己的这些系列游记散文之后,回忆那些经历那些时光、那些景物和人,一定会感到更亲近更温馨更珍惜。时过境迁,打开尘封的记忆,怎能不让他忘情地走回那些生命的瞬间?
 
  关键词之一:文字是时间的一种长期积累与沉淀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
 
  好的文章仿佛也具有酿酒的工艺——那就是愈长久愈香醇。程远参加笔会和自费旅行期间,有机会去了全国很多地方,也有很多感触,留下诸多笔墨。在他看来,祖国及家乡的大好河山就是最美好的思想向往和精神寄托。这些记录,是程远生命经历的一段专门截取,是其人生的一支精美插曲,更是他的生活的一次特殊积累。
 
  写作,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祖国辽阔的土地积蓄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一些积存尚久的历史文化,渗透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种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有时大都表现着浮游状态。有些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暗喻藏在山水景物之间的文韵,它们泉水一样汩汩流淌或山峦一样亿万斯年耸立。更何况,还有先人的足迹、笔墨的遗存,无疑增加了祖国山河的历史厚度。大家都知道,一方面,任何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追记或记录历史都是对被描述对象的一种文字的演绎或承袭。特别随着地域文化的普遍叫响,各地期冀景区景点因为历史或现实宣传扩大影响和声誉。另一方面,任何人和事物都需要文化的滋补,有的景物甚至数年来仍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在当代,游记散文在所有文学体裁中,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存在。书写者大有人在,他们用文字记载着生命的过往,有高雅,有民俗,有风景,有烟火,有神秘。
 
  在东北恐怕知晓呼玛的人也不多。程远在《呼玛记》中直言:“即使在东北,呼玛也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因境内有一条呼玛河而得名。”“朋友说,这里就是金庸笔下的那座因四十二章经被全天下人寻找宝藏的地方。至今无人探得宝藏,天长日久,守护者已化成一株石柱,在悬崖下从潭水中钻出,如百姓家房顶上的烟囱,故此地亦称烟囱砬子。”增加了岁月的神秘感。程远此篇文章,蓦然地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呼玛县呼玛河,有去那里看一看的冲动。其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倒也不是因为她的长度、宽度和速度,而是她的颜色。太蓝了!简直蓝的有些假,蓝的有些像清代官窑烧出来的瓷器,不敢轻碰。”“我知道,这也许是因为我刚从藏区归来,刚刚俯瞰过雅鲁藏布江翻滚的绿波。一蓝一绿,东北西北,仿佛上帝的两只手臂。”任何文体说到底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活着的艺术、怎样活着的艺术。好的游记散文反哺的是生活,重拾的是人们对生活对于大地的信仰,同时也是作者的自我审视、拷问与修正。游记散文让我们重新学习,成为一个了解“全面”的人,一个目光宽阔的人,一个见证记载和积累时光的人。
 
  游记散文和所有土木建设的地基一样,我们完全可看成是稳固高楼大厦的基础。程远的游记散文包含了地理、人文和时间,理性地为每个景区景点或被书写地点做着文化的铺陈。我们通过这些游记散文可以找到每个景物的时光气息和历史的沉积,其旅游散文作品是其散文作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学艺术目前逐渐走向了人文化、公众化,旅游散文不再仅仅是观赏,同时能够带来知识、思考和启发。《从杭州到千岛湖》一文,内涉胥岭、油菜花、石林等,仅用这样一行文字就概括了那里的景物,读来有滋有味:“不过坦白的说,这里的石林较之我所见过的昆明石林、黔西南兴义石林,及至从千岛湖归来,转而去的宁波象山花岙海上石林,不知要逊色多少!当然,些许美妙的石头,也都未能免俗地命得名来,什么三羊开泰、西天取经、张良洞、琴音洞,亦少不了塑像、莲花、石桌、石凳、香炉等,都是后人所置。倒是浙江几位书家的字迹刚劲有力,如刀似斧,百读不厌。”如此精彩之笔,把所见之景,赋予浓厚的人文氛围与生活的体验。程远的旅游散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当地旅游文化,提升了文化景点的知名度,体现了所描述地域的人情世故,反映了人们的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之二:从人物风景的素材里领会诗意的畅想
 
  一味地跟别人走,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我们在程远的游记散文里看到,全部主题几乎都是比较特殊、暖色调的,所有文字都很温暖,均匀而恬静,像个人文字的一种修行。表面上看,我们读到的是游记散文、文友的聚会,反映自己曾经的经历。但作者用这些流淌着的文字,已然架构了美好生活的存在,让读者的心念突破一层层地理的障碍,去达到一定的高度,诗意地生活。
 
  第一,让笔下的风景成为心中寻觅的梦想。甚至,我感觉作者就像一株株生机盎然的向日葵,或本身就是勤奋的诗人,向着太阳用梦幻而奇异的笔,寻找诗情诗意之旅,书写阳光下惬意舒心的生活和风景。在《当暧昧变得清晰》中,程远眼前的风景与心中的风景重合,在描写完:“——从古潮音洞到柴埠溪更为巧妙的是,神笔前面有笔架山,后面有悬崖峭壁,翠飞绿舞,正好似一张巨幅山水画卷,而高远辽阔的天空则如一张洁白的宣纸,等待神笔尽情挥洒。神笔左侧有墨池一座,盛满清泉,四季不枯。”之后,深情地写到:“如此文房四宝在秀美的柴埠溪显现,实乃自然之造化,天地之情钟,我知道,我这一生有福了。但愿这支擎天巨笔佑我放浪四方,继续做鞍与笔的梦想。”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是自由幸福的,因为可以在周游世界中,能够恣意地抒写。想必,程远笔下风景的出现原来都有深意,与此同时他让自己的文章恬静又安详,愉快又舒坦,从来没有把所见景物孤立起来。他珍惜时间的过往,把每次旅行都看成了自己的寻梦之旅、诗意之旅。每到一处,都有这样感觉:“当我们转过一个山角,站在半山腰俯瞰海面时,只见汹涌的潮水中,那壮丽的景象扑面而来!像山非山,像崖非崖,像礁非礁,像一座座墓碑又非一座座墓碑,一切比喻一切形容词此时似乎都已消散,只有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象山二章》)
 
  当写到《1984年的黄鹤楼》,程远还情不自禁地提起雨浓先生,并以先生的词做文章的结尾:

  雨浓先生是我认识的作家中第二个不用手机的人……先生说,他是一个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

  书的扉页上有先生《满江红》一首,抄下束尾:
 
  西风阵阵,高山处,更是凛冽。云海里,繁星浩渺,探奇心切。出世终究归天府,何惧征途雨加雪。向前行,切莫留悔恨,对闲月。
 
  缤纷梦,意志决;鸿鹄愿,雄关缺。创造一自我,艰辛跋涉。看红尘滚滚东逝,笑叽嘲声声尖刻。望长空,高奏凯旋曲,慰仙阙!
 
  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心中一定时刻存有诗意,乃至思考与浪漫充盈着他的生活。程远的游记散文写作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意识的融合。他除了运用象征主义拟人化渗透诗意,还熟练地运用通感等传统的修辞手法,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长于组织形象化的语言。他的作品,由于有叙事性元素的加入,把写实的美丽风景,附加于苍茫的人生,使得游记散文文本有了某种精神思想和艺术的张力。
 
  第二,将故事与景物融合充满诗情画意感。作者程远善于运用故事与景物的原始含义,赋予想象的空间,构建出诗作的意象,让心中的情感随着游记散文文理的深入,恰如其分地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读程远文字里的心灵世界,是一次快意之旅,因为他的心里有一种清雅之风,正直美善之质,这也恰好契合了中国儒家的审美特质。程远游记散文叙述语言的特点,说明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天然具有一种融合代入的功能,能为“听景者”带来出神入化的效果。在《滚马岭》中,谈及了努尔哈赤、浑河、大伙房水库等方面史料之后,程远笔锋一转:

  当然,这些都是依稀的往事了。
 
  如今,无论你是站在界藩城的遗址上,还是铁背山、萨尔浒山的山顶上,俯瞰缓缓流动的苏子河、浑河,你也许会想到孔老夫子的那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使是最疲惫的河流,历尽曲折,也终会安然入海。
 
  在生命的长廊中,源于自然的淡雅,美到极致。可以说,程远不为历史所困,不囿于历史故事景物之中,而是再从中走出来,将古代与现代、故事叙述与现代思想相融合,吸引读者进入作品,进入故事景物或人物空间,形成旅游散文语言使用的一种境界。程远对美好与善良有着真诚的认同,对传统艺术、自然景观和宁静的智慧有着热烈的渴求。繁华过处皆如烟,淡淡人生静静过。
 
  回过头看,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程远的文字不喧哗不做作,从头到尾平静地“摆事实,讲道理”。它没有瑰丽的色彩,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自有一种气质蕴涵其间。还如程远在《滚马岭》中的坦诚相对:“之所以愿意一遍遍地往这里跑,我想,除了传说之外,更是这里的山风树影、花草鸟鸣,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三潭碧水,伫立在龙岗山上的红桦白桦,杨树柞树,椴木槐木,松柏云杉,罕见的曲柳、花榆,时时在吸引着我,尽管山高路远,行驶的汽车如同过山车一般。这,也许就是旅行的乐趣吧!”这就是乐趣,这就是淡雅,这就是故事、景物融合之后,在程远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如此思路,来源于自然,带着明媚与清新,干净纯粹,暗自生香。相信,只要作家沿着内心的宁静与本真,抛弃心性上的混乱与焦躁,让自己的文字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回归到独特的东方理念心性之学,必然会走向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之路。
 
  第三,把散文的力量源放在文字省略的部分。如同诗歌写作,程远对游记散文这种理解是基于经典文章的理解和阅读,文章不绕弯子不兜圈子,直抒胸臆。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删繁就简、单刀直入,即便是流水账,也要减少平淡叙述,甚至把人的灵魂样态散布于游记散文的空白处,用实践证明游记散文的空白处才是游记散文的门道所在。程远文章中这样的实例有很多,尤其对一些史实的叙述,不搞完整表达(他觉得那样与说明书、景点简介无异,也失去了游记散文的写作意义)。文章是要拿出来给人看的,千篇一律、意境重复,那不是创作。程远有时断然舍景舍物,有时抒情,有时叙述,按照文学尺度,处理好游记散文的空白,有时空着不写,有时不是。更多时候是留下文字的省略部分,或简约一带而过,具有诗歌写作的特点。这样篇什章节比比皆是,仅以《从象牙山庄到代庄》为例:
 
  (1)写雨雪后去象牙山,路滑艰险不细描写全凭感觉:终于雇到一辆小货车,且是《乡村爱情II》中王小虎开的那辆!司机很热情,他说:这条线,贼熟。
 
  不过,近三十公里的路,我们还是走了一个多小时。路太滑。
 
  (2)写刘能家房主,不多介绍却戏谑地说出:刘能家门前的花架上放着一只葫芦,上有刘能墨迹:一帆风顺。令人莞尔。
 
  (3)写玉田家,描绘了现实生活的情境:赵玉田家住在村子的最北端,和广坤家一样,主人并没有像小蒙和刘能家挂上家庭饭馆旅馆的招牌,相反,却将有赵玉田和刘英照片的宣传画立在了房头一角,而院子里明晃晃地堆着一个玉米垛,仿佛埃及金字塔。一妇人边收拾柴禾边招呼我们进院,见我手里拿了相机,就让我照那玉米垛,说这是特意为剧组拍戏用的,过几天就该拆了。
 
  和诗歌文体一样,有时它们的味道往往就源自那种想象性。程远的游记散文作品可以看成是游记散文特征的直接抒写与有力诠释。其作品带有每个被书写地区、景区浓郁的地域特色,进而演变成区域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不仅指涉的是地域风情和人们生活的具体实际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从游记的素材里领会诗意,从南国风情,到东北长白山的一片雪花,程远以强烈的诗歌地理,颂赞着脚下这片大地。
 
  关键词之三:好文章成为历史的最好佐证和延续
 
  对于远去的美好和消逝的过往,人们的心里总有一些悲伤与怅惘。
 
  美好时光让人留恋,只有各种文字的记载才更长久。就像我们当下徜徉在历史的河流中,我们不但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也知道了大浪淘沙之后一些文人墨客的不凡笔功。好文章是历史的最好佐证和延续。我们读《史记》更加懂得中国历史和人文,由《三字经》更加了解孔子和儒家,从《离骚》中更加知晓屈原为正义的视死如归和爱国主义情怀……当人类走向文明,文字就与人类共存共生,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需要记载的事情越来越多。
 
  其一,历史的存在与文字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能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尽管一时我们谈不到更深的历史和历史的新高,但可以聊以慰藉的是,我们的有些文字它曾经发过的光和热,记录了一段历史和特殊时光。历史的记录是一种自觉,也是方方面面的日积月累,需要默默的前行,无形当中就把历史与文字联系在了一起。
 
  其次,体现各地风土人情也是一种纪念。一个时期以来,程远凭借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努力地写作着。他的这些游记散文记录了祖国安详和美的大好河山,那些传统化生活化的文字只曾在我们心中存在过的乍然灵感,或是难以言明的小小世界。只是因为热爱,程远不辞辛劳把这片田地作为责任田一样耕耘,他不希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也不是孤立地“把自己置身那皎洁的光芒之中”,有时只把这些文章当成是一种记录,一种纪念。
 
  再次,为当地风景区留下宝贵的宣传产品。程远游记散文在地区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中持有了一种难得的秉性,没有丧失各地文化在融合中的基本的认证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脱离自然走向文明的标志,是人理性本质的显现。程远游记散文满足和调节了人们精神需要和心理机制创造的文化,特别是为当地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的宣传起到了一定促进运用。
 
  世间历史,不会再回来。有人形容:就好像一颗越来越远的星辰,眼看它逐渐变小、变暗、变冷,终于在人们绝对无法触及的距离里消失。而面对游览地与风景区的历史,程远还是满怀信心地简述、概括和升华。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各种文章的本体,对于各地景区的介绍,都体现了历史背景或人文习俗——
 
  例一:《象山二章》对于花岙岛景区,偏重旅游资源和文化。
 
  花岙岛景区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三门湾口洋面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气势恢宏的中心式火山岩原生地貌海上石林、神形巨岩大佛头、五色玲珑鹅卵石滩、奇特的蜂窝岩、日月并行吞吐洞、仙子洞、千年古樟桩、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等更具特色,素有“海琢石空、精巧峻险”之称,被誉为“海山仙子国,人间瀛洲城”。
 
  例二:《青岛:春天碰杯》对于菩提寺的介绍,体现了作者看人间真相的态度。
 
  菩提寺亦称白云寺,据说是一处汉传佛教禅宗道场,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朝咸丰六年重修,民国31年(公元1942年)二次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彻底毁坏,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都是近年所建,尽管壮观,却少古意。不过,景区很安静,好像只有我们几个游人,加之天朗气清,一株株玉兰,或白或红或黄,或含苞欲放,或迎风盛开。如此景致,倒也不失春上郊游的好去处。
 
  例三:《青岛:春天碰杯》对于康有为等人故居的介绍,充满敬仰感神秘感。
 
  康有为故居门前的一个牌子上写着:文化名人一条街。包括康有为、洪深、沈从文、毛汉礼、宋春舫、闻一多、郝崇本、梁实秋、童第周、冯沅君、陆侃如诸位,但实地踏访起来,才知道他们并非都在这一街上。我们只找到了沈从文故居和洪深故居——前者大门紧闭,后者院门倒是敞开,但楼门亦锁,我们也只好在院子里徘徊了一会儿,遥想当年这位剧作家在此挥毫泼墨的情景。而其他几位名人的故居,包括一直想看的萧红故居、束星北故居,转了多处,也问了几个路人,均答不知。只恨来前没有备足功课,哪怕上网查查也一定会不虚此行吧!
这,只有留待日后了。
 
  例四:《从武汉到三峡的影子》对于黄鹤楼的介绍,也多有遗憾。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年,其后屡毁屡建,直至1984年再次重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高达51米的五层阁楼,层层飞檐,金碧辉煌。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恰逢雷锋塔竣工,一座钢筋水泥电梯穿行的椎型物体,除了底层玻璃罩中那几坯黄土几块青砖外,难以想象白娘子倒掉的塔影。眼前的黄鹤楼亦非彼时的黄鹤楼了,昔楼已随黄鹤去?
 
  澄澈通透语言策略和旷达的书写场域,自然地融合,让程远笔下的事物,透出勃勃生机,也因此营造了开阔浩淼的诗写格局。干净、辽阔书写特点,让时空的浩荡,个体生命的短暂,形成可贵的文字佐证。众所周知,游记散文是地方景区的一张“名片”,它首先凝结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具有很强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程远游记散文表达了一种向上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让人感悟这些文字的真正释义,感受作者情感荡漾的波动。程远将祖国广袤的山水轮廓,置于自己的心灵关照,只做简笔素描。从文字里溢出的情感,正是个体生命体验,与群体生命经验的交集。祖国多彩多姿的山山水水,是程远旅游散文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结语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如果没有文化,它是没有灵魂的。”

  游记散文有时像一个景区的“灵魂”。程远游记散文艺术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承担着社会责任,是冷静、理性、节制的一种抒情和造型艺术,他的作品不仅是把美与快乐展示给读者,更多的是通过作品把好的旅游产品推介出去,这才是他旅游散文艺术的宗旨所在。其达观的人生态度、认真的写作风格和澄澈的生活智慧,对看到文章的读者都有很好的启迪。
 
  一段时间以来,似乎人们都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其实,真情、审美是自然少不了的元素。真情是内心的一种旋律,是用真情实意感受生活的细枝末节;审美是一种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兼具一切审美特性。对于程远这位写作多年的作家来讲,这意味着绝不是重复自己,不是草草而就,或流水账,而是以独唱的方式让个体走出个体,让区域超越区域,让世界轰鸣,让心灵静怡——这是程远的努力,也是我们的期望。
 
  作者简介:
  刘亚明,辽宁省盘锦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红色散文征文大奖赛二等奖等奖项若干。出版诗集《仰望的思绪》,文集《淡去的岁月》《明心雅鉴》《芦花诗语》等。
 
  程远简介:
  作家,水墨爱好者,文旅策划人,2018年创建沈阳•鞍与笔文旅工作室。文学作品散见于《山西文学》《福建文学》《北方文学》《小说林》《鸭绿江》《草原》《西湖》《散文百家》《时尚旅游》《户外生活》《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中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解放日报》等全国数十种报刊,部分作品在报纸连载、开设专栏、收入年选或获奖。主要作品《底层的珍珠》《杯酒人生》《向着灾区走——5.12汶川大地震日记》。执编散文随笔集《活着,走着想着》获辽宁出版集团首届最美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