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王国伟的《雁门关赋》赏析

王恩荣2020-07-17 16:33:49
发思古之幽思  呈当下之忧患
——王国伟的《雁门关赋》赏析
 
王恩荣
 
何为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当代诗人王国伟这个赋就是文赋,此赋是2018年“汾酒杯·山西赋”全国赋文学大赛斩获一等奖的作品。有组织者如是说:“对本次大赛的入选及获奖作品,大赛评委会专家认为,与最初的预期相比,参赛作品呈现出了极高的品位和内涵。赋文作品是一种传承悠久的文学体裁,它典雅唯美,高端大气,不仅能够记录当下生活,而且可以铭盛记史,留传久远。大赛的参赛作者们,有许多人都是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的文化高人,尤其是一些外省外地的作者,他们对山西文化诸元素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甚至有过于我们的本土作家。正是基于这样的参赛作品格局,所以用高手如云、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由此可见,“作者以深厚的古文功底,写出了横竖相通、时空相融的《雁门关赋》,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气、灵气和大气。其怀古之赋也,有哲人之格局,史家之胸怀,大汉之气势,更须深谙汉语之神妙,真难得之作也。”(专家评语)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至始至终,作者通过一个游者的角度,从浅到深,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平淡到奇崛,巧妙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点到面向我们铺展开关于雁门关在时空世界里的壮丽画卷。整个文章,亦诗亦赋,亦庄亦谐,饱含历史尘霜,蕴含人文精神。
 
未登之时,“余虽雁门人,却未曾有缘登临此地,心向往之久矣。”可是,刚一接触雁门关:“吾心仪雁门久矣,今日一观,亦不过尔尔,无可称雄处。”但这只是诗人卖了个关子,虚晃一枪。认识浅是缘,认识深也是缘。看景不如说景,请看下面分解。
 
作者通过朋友讲解的形式,从雁门关的雄,险,奇,秀四种蕴藉入手,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有形到无形,形象深入地描绘了雁门关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用详实的史实,精美精致的语言修辞,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对雁门关的深层理解,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君未觉充塞天地之间万千年之英雄气乎?
君不见浸透于峦壑之下千百纪之妇儿泪乎?
君未闻飞翔于关山之上传唱百十世之诗人吟乎?
君不念沉郁于胸襟之中激荡多少年之壮志情乎?”
 
接着,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
 
“雁门雄险奇秀之处,雄得乎征伐,险得乎地利,奇得乎形势,秀得乎文化,而此四者皆已融于历史之时空。”
 
其一:雄得乎征伐,险得乎地利。雁门山属于北岳恒山山脉,西与宁武诸山相连,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忻(州)定(襄)、原(平)盆地、太原盆地之间,海拔1000多米,构成山西省南北间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此其地利之险要处也。诚如赋中所说:
 
“夫雁门雄踞于勾注山脊,东望紫荆、居庸,西顾宁武、偏头,南控中原,北扼漠原,巍巍乎与长城万里结为巨防,浩浩乎并青山千仞联成屏障。外壮幽云之藩卫,内固代并之锁钥,势首三关,咽喉全晋。重峦叠嶂,地势高绝,飞雁举翼尚难逾越。两山对峙,势若铁戈,而其形如展翼之雁。雁楼正当于此中,状若雁首,吾等所立此处,诚如雁之双睛。”
 
正因为有如此之险,才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作者例举了从古到今多少英雄血染此地:
 
“蒙恬守雁拥重兵,刘邦出雁遭白登。
汉武治雁抗匈奴,隋炀巡雁亦被困。
李克用起兵延唐祚,李世民解围立奇功。
李牧英名万古传,李广飞将惊敌胆。
郭子仪雁门平叛,杨家将威镇三关。
霍去病挥师漠北,李自成试刀关前。
贺炳炎太和岭伏击日寇,陈锡联阳明堡火烧飞机。”
 
每一个故事都用寥寥数语概括无遗,作者叙述的功底可谓精湛老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千百年历史战事打造了一个精神地理雁门关,可谓“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天生的地理优势,加上千百年的修葺巩固,雁门关素有“天下九塞之首”“中华第一关”之称,此其雄险也。至于到了明末,重要性被山海关取代,在此不多解说。
 
其二:奇得乎形势,秀得乎文化。在论述了“千年战事,万古狼烟,方成就多少英雄豪杰”之后,作者并没有叹为观止于雁门关之雄之险,文质彬彬然后知君子。作者接着论述了雁门关之文事,“千年清音,万古悲歌,正凝铸一脉雁门雄魂”,前后文武呼应,可见雁门之得天独厚。
 
作者表现的方式可谓纵横捭阖,先罗列文人墨客,再罗列风格内容,再“范仲淹望关兴叹,顾炎武临风放歌,李太白泉畔吟诗,王昭君塞上落雁。”雁门关钟灵毓秀文韬武略。而“而欲得雁门形势之奇险者,必寻古道徒步登之方可仰见。”“而欲览雁门积蕴之雄秀者,须怀望今思古之心境或可偶求。”这就揭示了雁门关“及至数十次,方略悟其一二。”的深层原因。没有亲历亲为,没有悲悯情怀,是找不到雁门关精神的钥匙的。
接着作者通过游伴子翔的口,把当下到雁门关的游客分成几类:一类是高士之游;一类是雅士之游;一类是学士之游;一类是慕名之游。进一步说明作者作为慕名之游的“汝既未入古时之情境,安能得涕下之幽情?汝亦未出今世之糜侈,岂可悟怆然之悲音?”这样就照应开头。看起来作者是设计了一个旁观者,实质就是作者扪心自问,是自己与自己的对白。不啻是对当下喧嚣世态浮躁心理的拷问和忧患意识。关山虽犹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美名传千古,“可怜无定河边骨”。这才是雁门关的千古悲音。
最后,在前面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把对雁门关之精神向度推向极致。其意不在山水,在乎“欲深得雁门至高绝美之情”!于是作者畅快淋漓地宣示了自己顿悟后对山水风景的美学思想--
“若夫秋意萧杀,白草萋荒;
松涛啸唱,风铃当当;
鸿雁唳唳,沙石飞扬;
高云流逝,旌旗张张。
此时登临,顿可知
风剑霜血之雄厉,
鸟孤花落之奇悲,
危楼崎道之险绝,
情思浩渺之秀伟。
胸襟鼓荡,悲心激昂。
衣袂飞扬,其情可狂。
望天地之苍茫,念世事之无常;
思千年之杀伐,悲征夫之情殇;
歌万古之诗句,会古人之豪放;
把冰冻之酒爵,慰郁闷之热腔;
啸群山而激荡,抒鸿志任张扬。
唯一人当关上,岂万夫之可开?
揽雄魂于雁门,纵万劫无伤怀!
此雁门美之极致”。
 
到这时,雁门关与作者本人已物我化一,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相互升华,于是:
余击节曰:“绝妙之至!于天下第一雄关之上,饱览山河雄奇,纵论英雄肝胆,拥万千豪情于胸怀,放壮志雄心于四海,诚人生之极乐矣!”遂击掌而握。
 
于是,起承转合,古今畅想,琳琅满目,娓娓道来。以精神升华转,以自然风景合:“时暮色合围,落日红烈,松风浩荡,青山如黛。”
 
文字戛然而止,却大有余音袅袅不绝耳之势。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静水流深,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巧妙架构,而语句变化多端;情感由节制内敛到意气喷发;节奏由缓到紧,最后又至缓结尾;语言波动起伏,乃由排比对仗富于韵律。文若看山不喜平,盖因情思激荡而致波澜。作者可谓驾驭才思和语言的高手,其格调高雅,风流倜傥,技艺娴熟,才华恣肆,笔底生风,自然人文要素在作者设计的局里“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辞或雄奇劲厉,或温婉平实,无丝毫生硬粗砺、雕凿斧斫的痕迹,可见其匠心独运,挥洒自如。
 
展阅此文赋,我们仿佛跟着作者亲自到雄险奇秀的雁门关走了一遭,一方面欣赏自然历史风物和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另一方又可细细品味作者如同雁门关一样的精神之形色,之容仪,之气度,之意象,体验自然和人生,体验岁月的年轮碾过历史的车辙,体验作者旷世的悲悯和辽阔的情怀。
 
 
附原文:
 
雁门关赋
  
文/王国伟
 
辛巳仲夏,余与子翔君共游雁门。方乘车于州城之中,旋攀渡于关山之上。未几,已徘徊于雁楼之前。
 
余虽雁门人,却未曾有缘登临此地,心向往之久矣。今睹雁门姿容,心却惘然,与想念中雄奇秀伟之状差之遥遥。其关楼既小,其村落也败,其势也未可吞城,其情却正宜伤怀。不觉语与子翔曰:“吾心仪雁门久矣,今日一观,亦不过尔尔,无可称雄处。”
 
子翔初闻此言,面露惊异之色。沉吟略许,谓余曰:“雁门雄奇之色久矣。然断非朝夕间可得之。吾初登临,其感与君同;及至数十次,方略悟其一二。吾所惊者,以君身为雁门之人,且具灵秀之资,当应深得其义。”
 
余曰:“子翔谬赞。实愚钝而未觉,愿闻之。”
 
子翔遂携余立于雁楼之上,指曰:“君未觉充塞天地间万千年英雄之气乎?君不见浸透峦壑之下千百纪之妇儿泪乎?君未闻飞翔关山传唱百十世诗人之吟乎?君不觉胸襟激荡之壮志情乎?当此临风极目处,君竟无此念乎?”
 
“雁门雄险奇秀之处,雄得乎征伐,险得乎地利,奇得乎形势,秀得乎文化,而此四者皆已融于历史之时空。”
 
“夫雁门雄踞于勾注山脊,东望紫荆、居庸,西顾宁武、偏头,南控中原,北扼漠原,巍巍乎与长城万里结为巨防,浩浩乎并青山千仞联成屏障。外壮幽云之藩卫,内固代并之锁钥,势首三关,咽喉全晋。重峦叠嶂,地势高绝,飞雁举翼尚难逾越。两山对峙,势若铁戈,而其形如展翼之雁。雁楼正当于此中,状若雁首,吾等所立此处,诚如雁之双睛。南归北飞之雁皆落羽而过。雁犹如此,况凡人乎?此其奇险之处也。”
 
“而欲得雁门形势之奇险者,必寻古道徒步登之方可仰见。如今吾等酒足饭饱,乘铁轮之车,醉意恍惚间已至关城,未经困乏之沧桑,却欲览绝代胜迹之奇险,世间有此等轻易之事乎?”
 
“既为奇险形胜之处,必有征伐戍守之争。蒙恬守雁拥重兵,刘邦出雁遭白登。汉武治雁抗匈奴,隋炀巡雁亦被困。李克用起兵延唐祚,李世民解围立奇功。李牧英名万古传,李广飞将惊敌胆。郭子仪雁门平叛,杨家将威镇三关。霍去病挥师漠北,李自成试刀关前。贺炳炎太和岭伏击日寇,陈锡联阳明堡火烧飞机。‘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千年战事,万古狼烟,方成就多少英雄豪杰。”
 
“既为天下尊祟之山川,定为文人学者所钟情。崔颢江淹萨都剌,李贺鲍照卢照邻。苏辙李贽元好问,庾信张衡黄庭筠。历代名人雅士或赞咏雄关漫道之形胜,或追念壮士忠勇之肝胆,或凭吊英雄纵横之遗迹,或缥缈美人出塞之遐思。范仲淹望关兴叹,顾炎武临风放歌,李太白泉畔吟诗,王昭君塞上落雁。‘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千年清音,万古悲歌,正凝铸一脉雁门雄魂。此其雄秀之处也。”
 
“而欲览雁门积蕴之雄秀者,须怀望今思古之心境或可偶求。如今吾等衣华食美,处和平盛世,既无远虑亦无近忧,未得刀兵诗韵之薰陶,却欲享朔风浩迈之雄秀,世间真有此等美妙之事乎?”
 
“如今之关山,与征伐已日远。游人至此,抚今追夕,念古思今,抒情逸兴,悦目赏心可也。知战争之酷烈,惜和平之珍贵,立奋发之心志,强报国之信念,此为高士之游也;感山河之壮阔,叹青山之未老,吟松风以畅怀,啸雁楼以回荡,此为雅士之游也;抚碑文之斑驳,喜佚散忽复得,虽日云已薄暮,乐其中而不觉,此为学士之游也;劳腿脚于体外,健心肺于体中,虽不得关山之涵蕴,惟觉心愿已却了,此为慕名之游也。窃以为今日之游,君之情兴止阻乎慕名。汝既未入古时之情境,安能得涕下之幽情?汝亦未出今世之糜侈,岂可悟怆然之悲音?”
 
“雄关千古,征人无数。关山今犹在,战士几人存?盖上下数千载,沙场万腔血,方赢得几个英雄美名;寡门万千家,母妇亿滴泪,才浸亮数盏冠带功名。由此而升华之雄风浩气、悲风泣雨充沛于紫塞千里,虽万古而不衰;胡汉纷争,诗书驰情,流转于内外万民,经千年方相融。”
 
“欲深得雁门至高绝美之情,当不在日丽风和之时,而须往铁马金戈之季。若夫秋意萧杀,白草萋荒;松涛啸唱,风铃当当;鸿雁唳唳,沙石飞扬;高云流逝,旌旗张张。此时登临,顿可知风剑霜血之雄厉,鸟孤花落之奇悲,危楼崎道之险绝,情思浩渺之秀伟。胸襟鼓荡,悲心激昂。衣袂飞扬,其情可狂。望天地之苍茫,念世事之无常;思千年之杀伐,悲征夫之情殇;歌万古之诗句,会古人之豪放;把冰冻之酒爵,慰郁闷之热腔;啸群山而激荡,抒鸿志任张扬。唯一人当关上,岂万夫之可开?揽雄魂于雁门,纵万劫无伤怀!此雁门美之极致,非常人或可易得。子英以为如何?”
 
余不禁肃然动容:“信哉君言,真宏论也。吾今心绪确正纷扰,是故既未出因而难以入,不得雁门之真谛也。妄加鄙薄,见笑于君,欲择秋日与君重游,可否?”
 
子翔曰:“子英若真有兴,我当置烈酒于关楼,把酒对酌,饮朔风,啖松涛,揽流云,论英豪,当东羽西翼,望关南塞北。何如?”
 
余击节曰:“绝妙之至! 于天下第一雄关之上,饱览山河雄奇,纵论英雄肝胆,拥万千豪情于胸怀,放壮志雄心于四海,诚人生之极乐矣!”遂击掌而握。
 
时暮色合围,落日红烈,松风浩荡,青山如黛。

 
 【注】
 
 
文中子翔者,王凤岗也。王凤岗,曾任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局长。字子翔,号雁门一土。以数年之功复建雁门关,如今已打造成为5A级景区。
 
本文写作之时,雁门关景区尚未大规模修缮复建,因而有苍凉破落之情境,有关山寂寥之沧桑。
 
 
————————————————
 
赋作者王国伟简介,山西代县人。文创二级。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黄河》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学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十届青联委员。已出版诗集《相思树》《神话》《两棵树之间》,文集《云心乃水》,电影剧本《浴血雁门关》(单行本)等作品,编剧电视连续剧《忽必烈》《察必皇后》等。曾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电视剧剧本奖,赵树理文学奖,《黄河》诗歌奖,“汾酒杯·山西赋”全国赋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评论者王恩荣简介:笔名,荣轩,网名,雨中思绪集。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诗眼睛》主编。在《诗刊》、《诗选刊》、《诗潮》、《黄河》、《中国新诗》、《山西日报》、《火花》、《都市》等报刊杂志和大型网站(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诗网、华语作家网、凤凰网等)发表诗歌、诗评、散文等作品。诗歌入选多种选本。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