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中国经验的表达
贾平凹擅长从一粒沙、一滴水里看世界,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发现世界的秘密。十多年来,贾平凹以他的作品描绘巨幅的、动态的乡村画卷,在书写乡土的崩溃时深藏着作家的人文感伤。雷达认为,贾平凹始终在自己的小说中探索着乡土中国的出路,他进入生活内部的深度在当代是无人能及的。《带灯》是一部有着理想之光的作品,带灯的形象是有情怀、有韵味的。这也是一部正面凝视解读现实的作品,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隐藏在生活细节中。因此,这是一部注重中国经验的表达、探索民族灵魂的作品。
吴俊认为,贾平凹是写乡土的代表性作家,但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写乡村,更在于他对中国乡村的百科全书式的呈现。《带灯》表明了作家对当下中国政治、人性的思考,是一部反映历史、现实、人文关怀都很突出的作品。《带灯》呈现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李星认为,《带灯》的价值在于这部作品摆明了尖锐深刻的权力批判立场。贾平凹在注视痛苦的现实的时候,没有仅仅满足于对现实进行揭露和批判,而是以“一星弱火”、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显示出他优雅地超越现实局限的能力。
10年4部长篇,贾平凹的创造力的确让人叹服。白烨认为,《带灯》激活了贾平凹的创作,作品的背景放在了新的经济发展点上,表现的是当下的农村生活。作品对当下社会问题、生活的把握值得重视,尤其是对当下社会分离、分化、裂变带来的变化,作者的表达和思考令人尊重。
李云雷说,带灯是一个在乡镇的政治生活之中处于边缘的人物。她只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主导者,写带灯这个人物,小说重点不是描写这个乡镇的政治性生活,而是带灯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她生活的整体状态,所以它的视野比一般的描写乡镇干部的作品要宽广。
畅广元认为,《带灯》是一部隐喻性很强的作品,带灯就是一个隐喻,作品的意图并不在于简单的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更在于呈现一个灵魂的层层自救,因此是一部拷问灵魂的作品。
“日子结构”与中国审美传统
与贾平凹以往的小说相比,《带灯》呈现的中国经验的变化很明显,《带灯》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坚持也很明显。谢有顺认为,与当下很多作家都在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不同,贾平凹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写的小说不求好看,写法上依赖细节,以细节的洪流来推动叙事。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日子的结构”的特点,以庞大的篇幅描述短暂的时间里的生活,这种写法在传统的模子里融入了现代性的思考。与此同时,贾平凹的小说表现了他对价值观的反思。现代城镇快节奏的发展是这个时代一种强硬的价值观,它时刻摧毁着传统中国田园的、封闭的价值观,而小说正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价值观的怀念。
吴俊认为,贾平凹深谙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带灯》以多个焦点呈现乡土中国的变化,是最见文学功力的一种写法。同时,贾平凹熟练地利用了中国文学传统的“虚写”与“实写”手法,在虚实的转换中使一部直面现实的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具有了空灵、飘逸的艺术品质。作品在拉开距离散点透视中体现了作家的价值立场,在乌托邦的一点微光中喻示着作家对现实的批判。
李云雷认为,《带灯》显示了贾平凹用情去面对尖锐现实和问题的拓展和努力。小说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容纳了更多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比如上访、矽肺病、生态问题还有最后的斗殴。二是有情感地去把握带灯这样一个人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不是用一种功利或者纯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李遇春认为,贾平凹的小说是反抗时间的,它要求读者回到属于文学的空间去阅读。小说就是闲聊,从情节流转向生活流、细节流,并融入意识流的手法。带灯的26封信就是意识流。因此《带灯》是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对古典小说的创造性继承,整合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资源。
贾平凹说,《带灯》不是要简单地批判谁或肯定谁,是想把中国文化的东西表现出来,把中国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来,提供中国经验,起码在中国人走出这段困境的过程中提供一种“怎么解决”、“怎么办”的经验,同时在表达上注重中国味道,用淡淡的文字,写浓浓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