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瓣心香蕴妙章

王芳闻2017-09-01 09:38:31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不管花费多少光阴,也要把它做得完美精致。于是,他心无旁骛,执着而又虔诚,在春夏秋冬的无数次更迭中,两鬓斑白。最终,他完成一个无与伦比的手杖,这个手杖成了举世无双的工艺品。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是主人公的坚韧和坚持。信手翻阅王国栋的一页页古典诗词,隽永玲珑的一首首现代诗,我不禁联想到这个故事。王国栋是厚积薄发,遵循着文学创作的规律,按着自己生命的一种鼓点,或者一种节拍循循渐进。
 《心瓣上的花香》精选了许多王国栋获奖或者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律诗和现代诗,他是一个精通律诗和现代诗的作者。他的七律、五律,对仗工稳,七绝写得流畅自然。他是一个在文学写作上勇于创新的作者,有一种探索精神,这一点,实属不易。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王国栋这种持续弥坚,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相信有一天,他人生之树上的青涩绿苹果,会变成红艳艳的大苹果。信手翻到一首《五律•辋川烟雨》。
 步入辋川地,清幽石径斜。
 紫烟笼鹿苑,红雨洗山花。
 绿水门前藻,秋风天际霞。
 悄然银杏舞,诗韵到谁家。
 诗歌是通过词语的炼金术成为一流产品,诗歌也贵在凝练。这首五律是描述风景旖旎的“烟雨辋川”,“紫烟”“红雨”“绿水”“金灿灿的银杏叶”,“雨后一抹淡淡的晚霞”。诗歌的一组意象非常优美,这首诗就像细致入微的工笔画,也像一幅简约的中国山水画。短短40个字,就表达出一种“烟雨辋川”特有的风情神韵,可谓字简而意丰。
 五月樱桃钓夕阳,墨客园中觅果香。
 忽闻香风传喜讯,天童恋世荐君尝。
 贺拉斯在《诗艺》中写道:“诗当简短、精确”。这首七绝《赞灞桥樱桃》,意境高远,写得俏皮幽默,速写了一幅夕阳下,在樱桃园摘果子的文人墨客。“钓”,用词准确生动,把夕阳下,红艳艳泛着金光的樱桃,刻画得很传神。“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宣传灞桥樱桃的时尚之作。
 王国栋的现代诗,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或特色。试解析一首《寻驴蹄石的路上》
 每一粒风,都敲打着我的想象
 每一棵山杨,都像威武的士兵在列队歌唱
 
 我翻山越岭,只为了
 寻找丢失的毛驴,毛驴驮走的村庄
 在深深浅浅的蹄印里,我读懂了乡愁
 莫名地忧伤
 
 在路上,这一剪冷风,惊动蒿草的梦
 柔韧的藤,像母亲粗糙的手
 抓住,就能爬到高处
 望见瘦削的驴,瘦削的村庄
 
 薄雾刚午睡,红日挂树稍
 那隐约的蹄印,像布谷鸟
 一声声啼唱,诱惑我
 奋力攀登,寻觅乡音
 
 我转山转水,在路上
 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扔掉自已的缈小
 和远方接近,和身后割袍断义
 在这首《寻驴蹄石的路上》诗里,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恰如其分传递了内心那种体验,不寻觅到驴蹄石,不回头的决心。巧妙地做到了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意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境。达到了诗歌的“意无尽而言无穷”。
 总之,王国栋的诗歌轻巧,干净,透明,有情感的“外韵”,有思想的“内核”,是对生命或日常生活的通透体悟,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
 认识王国栋,是2009年春天,陕西省作家协会安排作家下基层巡回讲课。在蓝田的文学大讲堂,我主讲报告文学的写作。当时有六十多名文学爱好者听课,王国栋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地听课,不时用笔飞快地记录。当时,我就感觉他与众不同,眼神中流露出对文学的虔诚和专注。读书贵在求知,求知贵在思考。也许这个文学青年也喜欢写报告文学,我讲的知识和一些写作技巧,他能心领神会。后来,证明我的猜测完全正确。这个朴实无华的基层作者,写的《为了心中那片热土》,获得陕西省农业厅“谁是农民最亲近的人”征文一等奖。算是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几年下来,王国栋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楹联等文学体裁上多种尝试,不少作品,已经在省内外获奖,已属难能可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国栋喜欢文学,意欲在文学写作上有一定的建树,就要明白,要写出更厚重的作品,就要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几个文学大师都这样认为,就要甘于寂寞,“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建议他多读文学名著,多体验生活,紧扣新时代跳动的脉搏,力争写出更新更美的诗文。
 
                                                                                        2017年1月19日
 
 作者简介:王芳闻,《中国文化交流》杂志总编,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有影响力的著名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