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用文字坚守情怀

梁小萍2017-08-31 17:12:51
 一直觉得文字是有责任的,谈文字责任关乎社会规范与为人道义,若论游戏文字,只能说凡事皆要有个度。一般写作者对于文字的热爱,大多源自精神或生活,两者没有矛盾,却不可否认其间的必然关系。虽说衣食为本、生活为主,但多多少少对于写作是有点滴影响的。兼顾生活的写作无可厚非,终归兴趣使然;单纯写作,说其纯粹也不尽然,毕竟也是精神诉求的需要,说倾诉是排解,说修为是超脱,修身养性也罢,陶冶情操也好,不过一个说法或托词,有时候谈境界何尝不是标榜思想的装潢。不论写作心态、主题高低,任何文字都有其需求的群体,有时候不要轻易动辄以文字论资本,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行其道,人人皆有肆意的人间。话虽如此,而我更尊重自觉遵守文字责任的写作者。
 话说文字识人,阅读所认识的只是写作者的思想和理念,一种文字锻造后的理想化状态,虽非生活,但是却让人非常感触其对文字的痴迷,抑或是对于一种信念的捍卫,或许用“捍卫”二字更为贴切比喻那种既明确目的又执着目标的写作。王培静先生的军旅作品三题《战神》、《尊严》、《寻找英雄》所构建的军人信仰,不禁让人报以精神敬慕,言情壮志非宏大胸怀不能为之。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王培静的《战神》则让读者深深领会了何为军人的意志力,谱写了一曲讴歌英雄主义的典型作品。作品讲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屡获战功的飞行员刘飞驾驶着神鹰一号成功伏击了敌军的火力点,顺利保障了地面部队越过了封锁线,却因此遭到了敌人的火力拦截,从而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正当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神鹰一号摇摇晃晃地飞了回来,尖厉刺耳的轰鸣声简直能把整个世界震醒。
 “这哪是飞机,几乎就是一团废铁。人们用东西撬门撬不开,从一个大点的窟窿钻进去,发现飞行员刘飞身上全是弹孔,身上、脸上的血都凝固了。他的双手紧握着方向盘,任怎么弄也掰不开。”
 不想用钢铁般的战士来做解读,谁不是血肉之躯?感怀军人坚定的人生信仰之余,除了敬仰,更多的是心疼,应该有人心疼他们,他们一个个是在用生命来煅铸忠诚。飞行员刘飞是在身受重伤,生命意识渐而消失的过程中,凭着超自然的力量将飞机开了回来,于此足见一个人强大的内心抑制感,非极度的信念不能为之的意志力,如此场面令人震撼和崇敬。
 《尊严》谈男人的自尊。讲述了人物鲁国仁战死沙场,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其战友顾念昔日战友情,多年来一直与其家人书信来往,认其父母为亲人,劝其妻子改嫁,并且汇钱寄粮票相帮其家人度日,甚至亲自上门来看望认下的爹和娘。
 只不过这位战友经历了残酷战争后,九死一生,面目全非,已然无从辨析其模样。“他费劲地哭着说,爹、娘,我代国仁回来看你们来了。爷爷、奶奶忙上去扶起了那人。爷爷、奶奶、和母亲都哭的像泪人似的。母亲回屋后盖上被子大哭了一场,我想,看到父亲的战友,她可能想起了父亲。”
 匆匆的相见宛如生死离别,多年后,母亲临终前才告知孩子们,那个战友其实就是他们的亲爹。“娘临终时说,我后悔呀,真是后悔,当时没有把他留下来。当时你爷爷、奶奶、我,都看出来了,那个自称是你爹战友的人,就是你们的亲爹。”
 死里逃生的男人隐瞒身份除了自尊心,更多的是不忍自己的残疾拖累家人,或者说不忍心让家人看到他生不如死的生命状况,因为在家人心里,任何荣誉都是身外物,唯有血脉才是最真实的。而我更欣赏这个男人的父母和妻子,心知肚明还装聋作哑,一心维护男人的尊严,如果将这一切作解释,我想用“爱”来解读,因为爱而忍,忍亲情忍相思,黄连不及其苦涩。
  如果说《战神》《尊严》直观的塑造了英雄的宏伟形象,那么《寻找英雄》则从侧面弘扬了英雄精神,或者说这类写作更亲民更贴近战争时期的百姓心理。
 《寻找英雄》讲述了父亲年轻时被村里的地下党动员参加了八路军,曾经两次从部队偷跑回家,第一次是新婚不久恋家,抑或是恐惧了战场的残酷,第二次是听闻妻子要当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并被送去培训,爷爷反对并劝说父亲带着妻子逃离家乡,父亲也从此离开了部队。虽然时过境迁,老父亲一直摆脱不了“逃兵”的心理阴影,先后送子参军,更是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在部队上一定要当个好兵,并要求死后埋在无名英雄纪念碑下。
 无名英雄纪念碑乃是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炸掉敌人碉堡的一位无名英雄,而父亲却要求身后与此相守,作品顿时意味出来了。一个做过逃兵的老人,一辈子都在弥补心灵的愧疚和不安,其实这也是那个年代诸多百姓的类同心理,毕竟当时和普通百姓谈信仰还欠缺认识和了解的基础。
 王培静三题讴歌英雄形象的作品,或直观或隐忍或含蓄,皆是在表现一种坚定的信仰,其笔端洋溢的激情绝非虚构和凭空而来,而是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职业阅历使然,其塑造的军人形象尤为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即便是普通小人物也有其高尚的英雄情怀。杨晓敏先生曾作评:“王培静的小小说集是完全可以给孩子们读的,他告诉读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可以勇敢、仁爱、体恤和坚实,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生命的火花而成为令人景仰的英雄。”而我更感触其的写作精神,如果没有一个作家的情怀坚守,谈何而来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弘扬。
 
 注:2015年,王培静获得了第7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作者简介:梁小萍,笔名清清小主。现供职于金麻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作品见《百花园》、《小小说选刊》、《青年博览》、《特别关注》、《小说月刊》、《喜剧世界》、《小小说月刊》、菲律宾《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日报》、越南《越南华文文学》等中外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