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王克金诗歌赏析

燕语千千2016-01-25 10:17:20

燕语千千:赏析王克金的两首诗
 
《它也存在着非分之想》
 
文/王克金
 
它尚不清楚自己是何物,它的理念
是想占有一席之位
并竭力尽享自身的思想
 
它不是通过渐更质素
来变现新境
而是猥琐其位,抚弄生活
 
就像某个时刻,它撒泼,放纵
即使撑破一些东西
也不情愿在楼宇上下来
 
作为一个隐喻的制造者
我当然会理解
这垃圾,做梦也愿意待在高处
 
待在,瞭望者可以瞭望的地方
仿佛它真的,以为自己
能有看尽远处的眼光
 
即使被迫下来,落地之后
也想抖出
数不清的碎屑和尘埃
 
它多想刮来一阵风,一阵旋风
让它在最后
也要在低空里飞扬上一阵
 
哪怕是众多的人们
被它,带到异质的环境中
被一些灰尘所抽打……
 
燕语千千赏析:
 
此篇题目《它也存在着非分之想》给人的感觉类似在说某人,但是通篇读完,才感觉到诗人笔下的它是个广义词,这里的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比如:贪婪的欲望,肮脏的交易及一些违背常规的低俗与不耻的行为:“它的理念/是想占有一席之位”,“猥琐其位,抚弄生活”,“撒泼,放纵”……因此,这篇文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及人性弱点的抨击。
 
非分之想,其实在很多人心里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的。当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形成贪婪的欲望时,有些人会被它左右着,让自己失去本来的面目,因而,才会产生“这垃圾,做梦也愿意待在高处”,“仿佛它真的,以为自己/能有看尽远处的眼光”,“它多想刮来一阵风,一阵旋风/让它在最后/也要在低空里飞扬上一阵”等等这些存在的现象。多么尖锐的语句,把人的贪念描绘到了极致。一个竭尽全力、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的形象,直至最终“哪怕是众多的人们/被它,带到异质的环境中/被一些灰尘所抽打……”。
 
此篇文字带有反讽的意味儿,把社会的病态与人类的无度相结合予以诗写,但在行笔时,诗人的思想是冷静的。此刻正是带着极其冷静的态度观察人类的行为与思想,把人心挖掘到了最底层,才让一些不良的阴暗呈现出来。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水落石出的结局,正是诗人最好的挖掘的结果。诗人写出了事情的发展与人的善良是需要观察和考验的,也是需要冷静的面对和思考的。真实,直击心灵深处!诗篇文字简练,寓意深刻,是值得深思的作品。
 
 
《听听它怎么说》
 
文/王克金
 
在瞬间,一栋大楼走向瓦砾
同样,森林形同灰烬
这些成为我的部分,却不是我能主宰
 
霾说:我不是我意识的存在之物
我本身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没有情,也没有爱……
 
无意识却能运动,无思想却能占有
我超出想像的国土
到达你们意想不到的高度
 
如同现实和内心,世界从来就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意识行为创造的世界
一个是无意识时,一些行为创造的世界
 
两个世界交织,如一幅图景,如晨昏
相拥在一起,仿佛
呈现了意志的盲目和意识的混乱……
 
如此,与你们共处一隅,甚至在城市
乡村和旷野,与你们讨价还价
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错中,分享一些澄碧
 
 
燕语千千赏析:
 
此文,诗人用《听听它怎么说》把读者带入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时不禁好奇地问这个“它”是谁呢?
 
开篇,诗人却用了与题目相反的笔法,把自己融入到一个世界里,把自己当成了物体的一分子,开始把自己对事物的解读娓娓道来。
 
“在瞬间,一栋大楼走向瓦砾/同样,森林形同灰烬/这些成为我的部分,却不是我能主宰”这一节,诗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无法言说的环境里,楼宇的倒塌,森林的灭绝,仿佛都是诗人的生命中的疼痛,这些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都成为诗人感觉上的疼痛。但是,此刻的诗人在经受着无力、无助,因为无法主宰,只能无法挽回地经历着的一种被宰割的状态,深深地品味着这些疼痛的味道。
 
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又是一种让世界很重视并且很担忧的现象:“霾”。我们看到诗人已沉入到一种完全的融入直至忘我的境界里。此刻,诗人仿佛就是霾,它在竭尽全力地诉说着自己的无奈:“我不是我意识的存在之物/我本身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没有情,也没有爱……”“无意识却能运动,无思想却能占有/我超出想像的国土/到达你们意想不到的高度”。如此的演绎,让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到“霾”的非意识和一种无力的被动的存在。因为这种非意识也给它带来了不能自主的高度,也许这就是当下出现了一种自然现象以外的一种“被”现象,就像有些人被某种媒体传颂褒贬一样。如某诗人现象,也许当时某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推到如此的高度。这便形成了诗歌界的霾。
 
此后,诗人抛开了霾,成为了世界的演说者。把自己置身于两个世界里交替诉说着。“两个世界交织如一幅图景,如晨昏/相拥在一起,仿佛/呈现了意志的盲目和意识的混乱……”“如此,与你们共处一隅,甚至在城市/乡村和旷野,与你们讨价还价/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错中,分享一些澄碧”。当读者在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不禁自主的随诗人进入到一个挣扎,选择,矛盾,理智与情感的角逐中。那些外在的虚幻与内在的匮乏,实质与虚荣在强烈的争夺着人们的意识,此刻虽是无意识的呼唤,可那些选择最终却会演化成有意识的行为,假恶丑与真善美再次上演。人间悲喜剧也就在此刻一幕幕的上演了。有时人们会说“命或哎,当时真的没想到。”这里有几分真假,又有几分无奈呢?
 
整篇文字,诗人把生活的味道,利弊的选择,利益与情感的角逐一一诉说,让读者在文字里感受到生活中的现实与虚幻的矛盾。在文字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待生活是认真的,对待事物是清醒的,人生观也是明确的。尤其结句“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错中,分享一些澄碧”,更证明诗人的心理是阳光且充满希望的,正因如此,才可以写出如此带有哲思的文字,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把自己的生活也带到一种拷问的状态,问上一句:我们的两个世界到底孰轻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