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生涯可以追溯到小学二年级。那时,我在老家那个叫后邢的村小学读书。村里没有校舍,租了村民的两间土坯房子做了教室。那两间房子是通着的,同时盛着二年级和五年级共四十多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但他很有办法,他经常是给一个年级上课的同时,让另一个年级做作业或到村外的树林里朗读。也许我对写作有种与生俱来的爱好吧,上二年级的我经常偷听五年级的作文课。老师给五年级布置的作文,我回到家也偷偷地写,不会写的字就注拼音。那时的我,竟然有一种毫无根据的自信,相信自己不会比五年级的同学写得差。有一次,我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的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竟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这也许是我真正爱上写作的第一个动力。到了中学时期,我的作文一直很受语文老师的青睐,几乎每一篇都是作文课上的范文。正是这一点,激起了我要当一个作家的梦想,使我初中毕业辍学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
最初的几年,我写得很苦,稿件投出去大多石沉大海。我的写作环境也非常差,坐在老家那间土坯垒就的屋子里,夏天,蚊子在我身边转来转去,咬得我浑身起满了红疙瘩,我也照常趴在那张旧八仙桌上一动不动。有时,脚被咬得实在受不了,就弄一盆凉水放在桌子下面,将两只脚放进去,常常将两只脚泡得泛白。冬天,我一熬就是一个通宵,早晨浑身冰凉,站都站不起来了。
能发作品的时候,已经到了1990年,处女作即是一篇小小说,题目是《爱的准绳》,发在辽宁的一个函授刊物上。此后作品就陆陆续续地开始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第一次在比较权威的小小说杂志《百花园》发小小说,是1996年的2月份,发了一篇抗战题材的,篇名是《战地情节》,从那开始,我的作品才上了点儿“档次”,开始在一些省级纯文学杂志亮相了。近几年来,虽然我把相当的精力放在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但真正有收获的,还是小小说。我的小小说作品陆续在《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山西文学》、《北方文学》、《微型小说》等全国二百多家报刊发表后,多次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小小说选刊》、《小说精选》等杂志转载。2002年,我的作品《玉米的馨香》获得了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还有多篇作品被收入《2001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微型小说排行榜》、《中国新时期微型小说经典》等选本,被《微型小说选刊》列为“当代百家”。
我写的小小说,题材较广,但无论是什么题材的,都离不开生活基础。尽管有些人物是虚构的、有些故事是虚构的,但它们的灵魂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只不过经过了多元的、质的变化。把生活“制造”成小说,我经常使用的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真实地再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故事,它们本身就非常地传奇、生动、感人。我把它们撷取过来,稍加润色,就成了一篇不错的小说。如我的作品《喝一斤》、《羊汤馆》、《才女刘玫》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我只是用小说的手法把它真实地记录下来,没有苦费什么心思,小说就写成了。二是艺术地提炼生活。有些生活素材,不能直接写成小说,但它里面包含着一些值得提炼的东西。对这些东西,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加以艺术的升华,一篇小说便诞生了。如《面子》、《与陌生女孩同居》、《考验》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经提炼加工而成的。三是围绕灵感编故事。我认为“灵感”就是生活对一个人的启迪和点拨,反过来说,就是一个人在瞬间对生活的感悟,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我有了灵感时,我先以灵感确定主题,再围绕主题安排刻画人物、编撰故事。如《百年魔咒》、《凤岐画苑》等。
写小说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一个写作者,从最初的懵懂到入门、到提高、成熟,需要多年的历练、积累、感悟,这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过程。如果作家本人耐不住寂寞,不能沉下心来创作,有再好的导师也无济于事。创作是对个人才华和毅力的考验。在漫长的写作征途上,每当有了困惑和苦恼时,我都会自言自语: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