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品读《走过南昌菊花台》

高岳山2015-01-20 10:17:13
 近日,我拜读张恒老师的散文集《走过南昌菊花台》,馥郁的菊花香和清新的的墨香袅袅升起,我陶醉其中;掩卷沉思,受益匪浅。
 38篇文章按人文、名山和秀水排列,像一串珍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闪闪发光;又似一座座山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
 开阔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张老师的阅历丰富,足迹踏遍名山大川,耳闻目濡许多风景名胜、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大手笔地描写山川形胜的旖旎风光,让人身临其境。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往往事无巨细地描写景点,详细得近乎旅游手册,让人觉得是在记流水账,读了乏味也在情理之中了。而他是智者、是乐者,乐山乐水,看山看水能悟出许多道理,把山水的灵魂和精髓写深写透,写景而不局限于景,写人而不被人束缚。如《流连的钟声》,以诗意的想象来解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往事越千年,又以流行歌曲《涛声依旧》阐释和升华了主题,让人拍案叫绝;《杜甫草堂与草根杜甫》又把写景和杜甫的草根性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诗圣关心黎民疾苦;《周庄,斯人人如梦》把沈万三、三毛、陈逸飞有机地整合成周庄的风景,周庄依旧,逝者如斯;《从环碧公园到周瑜墓》把历史和现实一下子拉近。这些都离不开他的高瞻远瞩,大视野自然有大气魄。
 独特的构思,是引人入胜的亮点。如《寻诗黄洋界》,张老师不是按照移步换景的老套路,而是以毛主席的诗词为切入点和串联点,写黄洋界景色、历史和精神,这样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精巧构思一下子抓住了人的心,从而让读者兴味盎然地阅读。《走过南昌菊花台》是把菊花与革命的光荣史联系起来,写菊花,更是写流入南昌人民骨髓和血液里的菊花品性和菊花精神。这样的安排明确中心,弘扬了正能量,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领袖的灶》描写毛、周、刘三位伟人曾经用过的灶,尽管形状略有不同,也有简约和豪华之分,但领袖们凝结在锅灶的浓浓深情是一样的,从普通的灶上反映他们的胸襟,独辟蹊径。
 渊博的知识是写好散文的关键。张老师对每一处的历史、地理、人文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自如。如《大连的境界》一文,从大连最初的“达尔尼”,到日本人音译过来的“大连”,从滨海路开放的背景到大连的市政建设、经济发展、居住环境和人文景观,张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仿佛他就是大连一份子,也具有大连人的境界。又如《读扬州》,李白和林黛玉,一男一女,一实一虚,但都与扬州有关,豪放与婉约并存。钟情于扬州,还因为合肥和扬州有些渊源,最早的地理名称“淮海维扬州”就包括了安徽。扬州的古运河的形成、朱自清与扬州的故事……没有丰富扎实的知识是难以驾驭好散文这驾马车。 大量诗词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一首诗、一阕词,蕴含的能量不亚于一大段文字。诗词高度概括性、名人效应等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画龙点睛的功能。如《南雁荡小记》中的“百里周围雁荡山,石门天设不须关”,锦屏峰巍然屹立的形象呼之欲出。《读诗入画钱江源》中的“来疑沧海尽成功,万面鼓声中”,钱江潮磅礴气势力透纸背。《情怡沂山》中”百丈瀑布六月寒“让人寒意顿生。
 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形象,使文章丰腴而有深度和厚度。如《妙峰山上枫叶情》中的第四自然段,从枫叶的形、神、色、味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描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留在秋浦河上的的记忆》对山、水描写不吝笔墨,文章就有血有肉,读之也有味道。
 此外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的运用,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令人称羡;他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的执着精神更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