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目录

《诗歌月刊》2022年5期目录

《诗歌月刊》 2022-04-26 16:32:42

 

《诗歌月刊》20225期目录

 

独秀

交织万物的金梭(组诗)/冉冉

随想录(随笔)/冉冉

 

隧道

手之诗(组诗)/伊甸

 

中坚

向着风吹来的方向(组诗)/郁笛

劳动的高度(组诗)/罗巴

访谈:真实,或者诚实地表达自己 /郁笛  罗巴

 

前沿

向武华/陈会玲/郭毅

 

新锐

安徽新生代诗人小辑

梁京/贾文茜/苏朵/赤铁/张子威/只缄默/李解

李安棣/余雨声/费润泽

 

星座

“新生态诗歌”小辑

王子俊/周所同/木乔/葛筱强/许俊/叶燕兰/姜桦

牧村/朱良德/林新荣

 

域外

尤金尼奥·蒙塔莱诗选

【意大利】尤金尼奥·蒙塔莱     刘佳怡/

 

版图

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诗歌小辑

诗乐园作品小辑

静得花开诗歌工作室作品小辑

 

短制

马笑泉/季风/燕南飞/品儿/龚艳/范文胜/刘应姣

山中子/田雨/赵春秀/周八一/王张应/胡权权/吴笛

王光中/陈光美/进勤/胡晓靖/张诗群/许之格

严建文/陈璨/蔡盛/陈虎山/赵俊稳/贞子

 

  栏目主持人语

 

  独秀

  组诗《交织万物的金梭》是作家、诗人冉冉的新作。在审读这组诗时,我正在读她在《人民文学》第四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在米耶的日子》。无论是诗还是小说,冉冉总是给我们新的东西,总不让读者失望,因为她坚持的写作底线是创新,不复制自己过去的作品是写作者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严于律己。

 

  《交织万物的金梭》写作主旨包括了:不同时间、空间里个体的人在物质、情感的存在状态,和这之间亲情、友情、爱情所属的温暖和怀念。她用女诗人特有的敏感和敏锐捕捉、把握当下人对于生死、对于人生追求、对于爱恨内在的根本状况,做到积极的、细腻的、切入式的诗性提取和诗意呈现。她在《最先亮起的》中表达了对先行者的礼赞,在《他攀爬过七八个天坑》中塑造了坚强者的形象,在《闺蜜和伙伴》中抒写了对隔世的闺蜜和伙伴的怀念,在《还有个天地》中描绘了另一个世界或梦境里的图景。尤其是她的《交织万物的金梭》一诗,有着对困顿生活在永恒时间和无限空间里最后被消解的感悟。让我们看看她的《往前走》一诗吧,她写到往前走五百米,“有一道庄严的大门/五百尊泥塑盘坐屋里”,走四百米,“有一道铁门/屋里对坐着两个母亲”,走三百米,“有一道木门/少年正伤悼自己的恋情”,一直到一百米,“有一道/清透圆润的门。一颗露珠……”在这视角前行的过程中,最初众多的具象(五百尊泥塑)变为最后一个单独的具象(一颗露珠),这种前视前移放大,而具象后延缩小的观感,造成内在的审美歧义,给人一种令人感到新奇和愉悦的阅读感受。此外,她对具象的转换有着创新的视角突破,即她从一般具象A入手,转为自己的特殊意象BC。比如,她写“玉米”(具象A),转换成文本里的是“有如火种蛰伏在燧石里面/觉悟发端于苦难的肉身”(特殊意象B)和“虎纹斑斓的流浪猫一闪即逝”(特殊意象C),让物质的“玉米”变为诗的“玉米”或精神层面的“玉米”。另外,她在选择具象时,挑选的还有“天坑”“燧石”“星天牛”“彩虹”等,这是她用大宇宙观来看待和审视万物苍生的结果。

 

  在量子时代的今天,谁持有大宇宙观,谁就可以拥有更深远的未来。对科学家是这样,对文学家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这样。


  ——李云

  投稿邮箱:shigeyuekan@163.com

 

  中坚

  郁笛的诗歌,有一种“由此及彼”的美学。诗歌既不是“此”也不是“彼”,而是“由此及彼”之间那段美妙的过程。组诗《向着风吹来的方向》,不时出现“荒漠”“大雪”“飞沙”“空城”等词语,意象苍茫,意境雄浑。这与诗人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也就是“由此及彼”的“此”。梦中的桃花开了,一首诗从天而降;从无序中回过神来,一首诗戛然而止。郁笛之“彼”,即在返乡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他在人生的旅途和绵延的纸上对鲁南“西水沟”抒写的物理的和精神的乡愁——郁笛像是在完成一幅中国画,这个过程,依然是最为可靠的精神路径。

 

  和郁笛一样,罗巴对美术也有一定的造诣。诗与画相互浸润,他们比常人更敏感于空间、光线、色彩的布局和变化。前几年,德国青年艺术家恩里科·巴赫曾在中国举办“由表及里”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因呈现了超现实的魅力而备受瞩目。罗巴的组诗《劳动的高度》也借鉴了很多油画的手法,具有超现实特征,可以用“由表及里”来解析。不过,透过超现实之“表”,其本质仍是古老乡愁之“里”。更何况,罗巴在十几年前就在安徽怀宁重修了祖屋,一有空闲便待在那里创作故乡系列作品《何墩村》——也许每个中国诗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精神上的桃花源吧。

 

  ——陈巨飞

  投稿信箱:49414742@qq.com

 

  前沿

  向武华的诗歌主要书写的是乡村的日常生活景象和事件。他的诗歌里有一个“人世”,这使得这些诗歌异常温暖。虽然他多是以第一人称书写,但实际上作为主体的“我”在诗歌中是非常小的,有些诗甚至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我们坚信,这乃是中国古老艺术的正脉。

 

  从陈会玲的这组诗歌里,我们读到了这些:她的诗歌里深埋着人生的秘密经验、时光的消逝之美、退却和隐约的惶惑之间的灵魂;我们还读到了这些:她的写作在具体性和感觉之外,有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绝对性的东西,它好像不在又确实存在着,存在于她那不易为读者感受到技巧的诗艺之中。

 

  郭毅的诗歌里有一种修辞带给人的愉悦。他的诗歌在具体的生活和抽象的思绪之间,在日常的细小和宏大的事物之间、在生命的真实和时空的无垠之间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转换,读者因此得以在其诗歌中感受到语言的可能性,并在修辞的愉悦的同时还能感到一种思的力量。

 

  ——李商雨

  投稿信箱:lisychengdu@163.com

 

  新锐

  安徽是现代汉语诗歌的源头和重镇之一。如何构建良好的诗歌生态,培育丰厚的诗歌土壤,营造出新生代诗人健康成长的诗歌氛围,坚持“独立、探索、多元、开放”多元并举的办刊宗旨,积极引导新生代诗人在诗歌写作中实现文化自信,让诗歌的真、善、美得以薪火相传,是本刊在新时代肩负的新担当和新使命。

 

  在五月我们推出了“安徽新生代诗人小辑”,展现安徽新生代诗人的生机和风貌,亦是本刊的愿望所在。

 

  本期,00后诗人梁京在美国学习视觉艺术,也许受到专业的影响,她的诗歌试图通过意象来呈现出二维或者三维世界形态,即形象的意象性表达,临摹某种意象,表现某种情感,也有对潜意识的幻觉呈现;年轻的苏朵和梁京的诗歌手法很类似,但苏朵的诗有绝句的空旷与唯美;贾文茜、张子威、赤铁则多为寓虚境于实境、化情思为景物的呈现,就如同国画里的无和有,如表现出呈现之物的神韵与形态一样,同样的山水,不同的赭石、勾云、夹叶、山道、树枝、矾头及小桥,不同的设色就有迥异的结果;同样,相同的主题,近似的意象,类似的场景在只缄默、费润泽、李解、李安棣和余雨声那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设色”。编者略感不足的是与本刊近几年推出的安徽90后诗人闫今、彭杰、星芽等相比,这些年轻诗人的诗普遍轻盈了些、轻巧了些,缺乏某种重载与重负,也少有创新与探索之锐气。

 

  ——樊子

  投稿信箱:fanzi1967@163.com

 

  星座

  对于生态的关注和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诗人的感觉基调。自然的力量使得个体对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休戚与共有了切身认识。也许,正是那些不确定的生态变化,乃至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改变才使得人类学会了谦卑和虔诚。本辑推出一组“新生态诗歌”,试图通过诗人与生态自然的真实互动得以管窥诗人对置身生态世界的内在感受。事实上,唯有这些真实感受才扩大了生态的意义。

 

  在王子俊的诗里,你会感到一股豁达和开阔,一位涉入生态空间的诗人,清醒地感知当下的生活与自我,与生态山水之间的亲疏关系,“远一些的黑羊子,/会遇到更烂的路。”(《悬崖上的黑羊子》)而大家行走在同一条路上,“……即使你大声斥责,这个世界真的变了。”(《不确定的月光》)当暗夜未知来临,你也许是从黄昏一只鹧鸪的叫声中听懂其中的启迪。

 

  周所同的这组诗歌自然洒脱,富有激情和意趣,“石头在第八行里绿的更像玻璃/春天从来复杂矛盾。但从未迟到/残雪在最后一行隐身像褪去一件旧衣”(《春天十行》),揭示了自然的有形和无形,本真与变化之间的内在脉络,诗中充满着对自然的禅悟和热爱。

 

  木乔在他的诗里采用了崭新的科技视角,古老与现代在冲撞中有一种交融,主观意识参与给予旧风景以新思考:“收罢庄稼的人,并排坐在护城河边,/向一株垂柳求教。/顺着北过驿巷,转大寺巷,进入/循理书院”(《无人机视角下的古城》)。

 

  朱良德的诗智性内敛,对事物的描述简洁有力:“像一只鹰滑向山的边界,到达/天空的极限/山顶上,一棵树在风中行走/在匆匆行走中,留下了风的形状”(《风在吹》)。记忆与现实,生存与梦想,浩瀚时空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翻转,与以往相比有了认识的不同,他对那曾认定的事实开始了质疑,而去重新选择,去和世界重新遭遇,以叩寻存在的本质——他仿佛在察核一群思想的“小小的蚂蚁正穿过世界的一道裂缝”。

 

  ——微蓝

  投稿信箱:lingjun0316@126.com

 4

5

6

来源:诗歌月刊

https://mp.weixin.qq.com/s/Wz3LeEn0fxKGfjvuiN41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