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目录

《诗歌月刊》2020年10期目录

《诗歌月刊》2020-10-01 09:33:08
《诗歌月刊》2020年10期目录
 
头条
中年的修辞(组诗)/熊焱
我写诗,是为了抵达孤独(创作随笔)/熊焱
张岩松的诗/张岩松
从布罗茨基的“两个不知道”谈起/佘林颖
 
先锋时刻
蒙晦/刘义/李成
 
新青年
代梵/曹僧/黄守昙/李强
 
现代诗经
李樯/雪鹰/项见闻/朱燕/老彦娟/宇轩/许多余
 
国际诗坛
杰弗里·布朗诗选
【美国】杰弗里·布朗   冯岩/译
 
评论
与自我和解:孤城诗歌中的精神旨归/彭志
胸中山河,笔底春秋/王士强
歌唱大地,诗写挚情/ 芦苇岸
 
诗版图
江西德兴聚远诗社小辑
殷红/曲阳/余佃春/舍人/陈羽/陈鱼/祝卫东
余少芳/江翠梅/周里凤/郝巧香/郏正林
姜西生/祝钦军/万宇轩/程建林
 
四川广安岳池作协诗人小辑
刘忠於/徐君/冉启成/蒋波
 
诗人在线
黄挺松/应红梅/吴群芝/裴福刚/张晓舞/朝歌
蒋林/秦骏/陈咏华/郭全华/王善让/土土
应连新/陈广德/马成云/包立群/管一/李建军
郑天枝/吴警兵/刘金花/野风/桂兴华
 
“最美奋斗者”诗歌征文作品选
冷燃/梅亭/田康/邵悦/漆宇勤/刘玮/禹茜茜
张元/李培刚/周维强/于国方/王法艇
 
栏目主持人语
 
头条
熊焱的诗风和张岩松的诗风是两极不同的“诗动物”的长啸和吼嘶。风格迥异放在一起推出,是为了让读者君可以品尝不同风味的诗宴,会使您感到:哦,诗还可以这样写。
熊焱的这组《中年的修辞》,呈现的是中年人所有的焦虑、艰辛、奋斗和挣扎,这些可能是大多过了而立之年的人共同际遇的情感波折和现状,有的人这个时期的写作,文本充斥多为灰、冷之基调,而熊焱没有,在他所有的诗行里流淌的还是对生活、对未来和现在的真挚之爱和灼热之暖。他在写给女儿和家人的诗里更是诸多爱意表达。把诗写得很冰点、很灰色不易,把诗写出有亮色和有燃点更是很难得,他的这组诗写亲情和日常发现,但他没有简单地描绘世相,而是揭示生活万象的负面及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这样,他的诗品质就远远地高于他人的一般性表达。
此外,他还有意识地在诗性表达中,找到自己的系统性和独特性的展示技能,这让我想起诗人郑小琼的一句诗论:“让诗歌保持像岛屿或山峰一样的独立性。”以及“对成熟的事物保持警惕,喜欢青涩事物带给我们未知的可能性”。他的诗看似是我们熟悉且平常的,其实,却是他独特感受后创造出的另一种事物及具象的第二次诗阐述。
一直在现代和后现代诗歌中探索的张岩松,有着自己不动摇、不妥协当下诗风的倔强和顽强,他“孤旅独狼式”的挺进,使他的诗正在进入他自己呈述的:“诗应该写物的眼睛看到的人,非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诗文本中的视角转换,来自其美学理论的建筑,这个颠覆性的视觉转换,使他的诗有了异质之美,也让他的诗变得妙趣横生和妙不可言。比如,在他的诗里出现了“零头人”“枇杷人”等,应该说岩松的先锋性不是“装神弄鬼”的,他有着强大的生命体和思想性在支撑,他的语言一直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比如:“能否买一份绯红脸的保单”和“我成了寄生在低面值票子上的人”等,都是很不错的现代诗句。
熊焱和张岩松是苏绣里的双面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俩的诗内核都是要写出诗人对世相的自我认知和认知后的抒情、反讽、批评和思考……
 
——李云
投稿邮箱:shigeyuekan@163.com
 
先锋时刻
蒙晦的诗歌,给我这样的感觉:他的诗歌更关注存在的“思”,并通过语言的技艺将这种思以精妙的形式传递出来。比如《我感到我并不是我》这首诗,他试图在对具有哲学意义的“自我”进行发言。而像“我感到我是南面和北面,/是没有方向的方向”这种有着玄学色彩的悖论句式,让他的语言充满了张力,语言在此被“扭曲”。这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善用这样的句式。比如:“所有的出口只是入口。”(《无门》)一种奇特的悖论。他因这种“扭曲”赋予了诗歌以音乐的庄重。同时,这种并不是特别关心诗歌的日常性的写作,有时也并不缺乏感受力,如《过年》诗中对童年的感受:让童年,像蟑螂一样“四处爬行”吧。也即是说,虽然蒙晦在语言技术方面特别看重,但也并未因此减弱他的诗歌的感受性。
相对于蒙晦的诗歌,刘义给我们呈现出一种更加“大胆”的写作。我所说的“大胆”,指的是他的诗学。我们通过他的这组诗歌,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是选择了放弃很多东西的。比如说他的诗歌对感受力——或许可以认为是诗之为诗的那种根本的东西——并不是特别强调,而更多的是“言志”。“写什么”相对于“怎么写”,他把前者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当然,并非他不看重“怎么写”,而是很明显他更看重“写什么”。历史、文化、传统、现实,这些东西,在他的笔下被凸显出来,他则选择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笔法去表达这些:他大量修饰繁复的句法,把句子拉长,从而让他的诗歌显出“重”的一面。他不仅放弃了让诗歌具有更强的审美性的“轻”,而且也不惜让自己的诗句变得很隔。
生态意识、寓言性,这可能是李成诗歌的两个面向,而且,这两个面向,更像是他诗歌的一体两面。作为读者,我的阅感如此:在他的诗歌中,有着非常明显的生态环保的意识,也可以说是生态主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李成通过诗歌写作,显现出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那就是,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地相处。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当今的先锋诗歌中,我们还很少见到有诗人在这个层面通过写作表现其独特的心灵。这也让他的诗歌在文体上的独特成为可能。同时,他的诗歌具有寓言化特征。比如《一个变戏法的人来到村里》这首诗,就非常像是一个寓言。它让人甚至多少联想到卡夫卡的小说《饥饿艺术家》。这首诗有一种揭示的力量:平庸的生活让人们麻木,但一个孩子却“爱上了魔方/和写诗”——他仍然有爱上“奇迹”的能力。
 
——李商雨
投稿信箱:lisychengdu@163.com
 
新青年
诗歌有时候需要强调入诗的背景元素的重要性,诗歌的抒情、叙述所持的立场和角度都是依靠某些背景作为依托,比如乡土诗歌常见的背景多以村庄、农具、牛羊和农作物为背景元素,编者认为诗歌的背景元素的呈现有气氛、氛围和气息之别。
代梵的诗歌侧重于背景元素的气氛,诗歌如何在特定背景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这需要诗人对背景元素有取舍和置换的能力,譬如代梵的《西贡日记》和《西班牙住所》,这两首诗歌的背景都是我们所熟见的,亦如代梵在诗歌所说的“圣母教堂,中央邮局,市政厅的/伟人塑像之类是早就知道的”,西贡至美萩的高速公路、希拉达塔钟楼高耸如果如苏珊·朗格所说的地图和图标在根本上与艺术作品有相同的功能的话,那么,这种显现的符号背景寓意如何与诗歌材料本身的模式相摩擦,我们看到了代梵将现代时空与历史、建筑、人物和事件并置一体,形成了很好的气氛,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代梵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似樱桃般微甘荽馨不算浓烈却醰醰有味”“粝粢敝褐期期艾艾那是雪淋豗漓的严冬”这类昌耀式的拗口而冷峻的诗句,这也是诗歌气氛营造的一种可能。
曹僧的诗具有实验的意味,不同的诗歌时期,我们总会看到有探索精神的诗人们试图打破固有的诗歌模式和状态,曹僧在诗歌上的先锋和实验编者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他的“破”是试图改变当下不少诗人不阴不阳的诗歌叙述方式,他的“立”是回归到汉语诗歌本位上重新确立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废话大师列传》《21世纪哪吒列传》《在吗》等作品中,曹僧将民歌、快板、民间小调、顺口溜等看似落伍的艺术形式恰如其分地融入其诗歌的表达之中,犹如在钢琴的演奏中加入二胡、唢呐又融入了电子和雷鬼的风格,曹僧的冒险加强了诗歌的某种特别声量和音质,即氛围。
黄守昙的诗歌优点介于代梵和曹僧之间,比较注重诗歌的整体气氛和局部氛围的协调关系,《冰岛语速成手册》一诗中的拉基火山、雷克雅未克、维京后代同代梵的《西贡日记》和《西班牙住所》一样具有强调气氛背景的作用,在《做风台》一诗中夹杂着潮汕方言,如阮内、踢跎等和其复旦大学的学兄曹僧的诗歌实验具有某些交叉之处。而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强的诗,编者更在意的是他诗歌的气息:思辨与决绝,比如在李强的《瓷与壶》《叙》和《悠久的漏洞》等诗中有这些的诗句:“你说瓷壶好看极了/这分明就是壶的自语”“花朵和你一起到来/在明媚里重获身体”“在这个喧嚣的傍晚,峰峦/看不见自己的尽头”,这种强调自我价值观的诗歌传递了出诗人思辨与决绝的气息,同时也在质疑了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的直指某物,以及在保持和断言某物是它本身这种意义上的意见的观点,李强只是在诗歌中保持和断言某物是他本身气息上的意见。
 
——樊子
投稿信箱:fanzi1967@163.com
 
现代诗经
“发生过的事你就必须得去做一次,不然它便不会发生。”大导演诺兰的这句话也可以作用于李樯的诗歌,他的《挑灯夜行》这首诗,让遥远过去的场景再一次在纸上演绎发生,伴随着“丢失的羊仔”的找寻,找到“丢失的欢乐/找到那水草丰美阳光普照的梦乡”,找到那失而复得的信念和勇气。李樯的诗常常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从非诗意的生活中挖掘出极致的诗意表达,在风清云淡的寻常叙述中隐藏着一份执着和坚定:“我想像抱岩藤那样,抱死一块岩石/任暮色四合,任身后的城市灯火阑珊。”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认为诗歌有着草药和咒语的效用:“我熟悉治愈疼痛的草药和咒语。”宇轩自称是乡村医生,诗歌的现场感很强,他诗的基调里有着医者仁心的悲悯。自由表达是每一位诗人的追求,宇轩的诗里有他的真性情,在杨店这个小乡村,他与湖水为伴,独自在院子里看云,与拔节的竹子一起安静地旁观自我,他用诗歌把自己变为一枚书签:“当我写诗/我就奉劝自己应该回到植物拔节的专注中/回到新时代与万古愁交相辉映的小乡村/在它清凌凌的河边/在它白鹭与牯牛各安天命的轮回里/在它沙砾/面壁于蚌壳的清净中。”
诗人如何与世界相遇,如何感知书写这个世界?项见闻的这组诗《你没见过昙花》,表达了现代生活中,快节奏下的城市人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需要承受某种诗意的缺失。他的诗中,有基于生命观感的个性抒发:“从来没有人去问一只蚂蚁/如何生,又如何死”,以及对日常生存细节的机智表达:“母亲电话里说/‘从昨天到今天,村庄一直在下雨’”。他用语言制造一首诗歌内部的跌宕起伏,张力十足的同时,也达到整体制衡和稳定的效果,诗歌主题表现自然、豁达,又不乏冷峻、从容。
 
——黄玲君
投稿信箱:lingjun0316@126.com
 
国际诗坛
杰弗里·布朗以前沿的记者生涯作为诗歌写作背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接壤,在他的诗歌中,布朗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艺术、囚犯、底层社会和世界悲剧幸存者的叙述,以及家庭的疏离关系,以藏而不露的写实风格及大胆的新写作手法,向这个多元、瞬息万变的世界表达了富有粗砺感和真实感的声音,以最大的勇气颠覆了时代背景。可以说他的诗充满了自省、讽刺、幽默和残酷的诚实,使其有了立体感和纵深度,他的诗并没有只抓住镜头的一面,而是抓住了它周围的一切。译者冯岩女士遴选了他的《新闻》诗集精华部分翻译以飨读者。
 
——阿翔
投稿信箱:a_xiang2003@163.com
 
评论
诗人论和作品论是一直是诗歌批评与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与那种体大思周的理论著述相比,这一文类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理论上不容易深入,对诗歌现象的概括也缺乏广度。但好处是它们能够深入到诗人创作的细部或作品的肌理中,运用知人论世或细读分析的方法,把对象的基本特征或深层问题呈现出来。此外,这一文类也并非不能“以小见大”,比如波德莱尔对爱伦·坡的评述,艾略特关于但丁、布莱克、德莱顿等的系列文章,瓦莱里关于歌德、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的随笔,奥登对莎士比亚、弗罗斯特等的分析,布罗茨基对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的论述,对茨维塔耶娃的《新年贺信》和奥登《1939年9月1日》的长篇细读……不仅成为诗人论、作品论的经典,还不同程度地在诗学上开拓了新的疆域。中国当代诗歌评论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总体上看还是泛泛之作占据主流。更有甚者,由于批评生态的不健全,大量评论作品沦为无原则的追捧之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警惕或改进的。本期推出三篇诗人个体评论,以飨读者。
 
——刘康凯
投稿信箱:lerkai@163.com
 
来源:诗歌月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zQ0NTc2NA==&mid=2247487523&idx=1&sn=7f5e20306e1c3c874b0df95c67ac57f0&chksm=faa2bdc8cdd534de8d31546995f6d10a64f2e01e8508a4e6600711beb09e2537ea3981763e94&mpshare=1&scene=1&srcid=0930IwZlJPIFXS89OvrP8Aet&sharer_sharetime=1601514132051&sharer_shareid=614c27d356f5211ee6b595b7918f01b5&exportkey=A7K3ZsRR449cu86qpduza%2BI%3D&pass_ticket=FpSsJ1Dk2LyZhEq9sfJLRCIv4hxzSxvdfLRYNt2A5CXq5zMPQBME9kSESeZc4vxE&wx_header=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