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文学

风雨人生(诵读)

作家网编辑2024-07-20 17:10:15

风雨人生

作者:成法        诵读:贺彩

窗外斜风细雨,室内键盘哒哒,当我敲下书稿的最后一个句点时,数日的紧张与忙碌都在这一瞬间得到放松。此时,息了。然而沐浴之后困意全无,不知不觉又重回书房,习惯地端起书桌上的普洱,醇香入心脾,一杯入口唇齿留香,余味回甘。读书写作虽平常之事,然此时却长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心旷神怡。天下廓廓而凡夫乃逆旅一过客也,流光抛掷半百已是花甲之年,明日将告别此职场将重新开启一个全新的生活了。回眸往事,历历在目,个中滋味,如啜此茗,更兼窗外沥沥细雨打破了内心的平静,有感于数十年的风雨人生,吾一介书生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歔欷不已,打湿衣襟---

模糊的视线,将我牵入记忆长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十几年前的大学校园---

仿佛又看到,操场上,同学们矫健的身影,有跑步的,有打球的,和着此起彼伏的喝彩声——

仿佛又看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法律条文的解读和疑难案例的剖析——

仿佛又看到,图书馆里,同学们聚精会神、埋头苦读,偶尔听到翻阅资料的沙沙声——

仿佛又看到,晚饭后,同学们三五成群,漫步校园小径,你追我逐,谈笑风生,欢歌笑语——

仿佛又看到,难忘的午夜,室友仍在卧谈人生事业的境界,纵情豪迈,酣畅淋漓,激辩声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我18岁就读大学法律伊始,就把学习研究刑法学作为了人生今后的明确目标,先后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刑法学、社会学、犯罪学方面的书籍。并且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撰写的论文《论牵连犯的认定和处罚》在杂志上公开发表,还有幸参与了法学著作《律师法学》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当年可谓我在学术上的启蒙之年,也是我执着追求目标的奋斗元年。论文的发表和书籍的出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使我在研究刑法学的道路上更是信心倍增,神飞气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可敬可亲的恩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背上青春的行囊;胸怀滚烫的理想;怀揣美好的憧憬;带着家人的期盼;铭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先训离开了难以忘怀的校园,踏上新征程,启航新梦想,来到家乡市公安局,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工作中我都倾尽全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力求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受到同志们的认可。1989年还有幸参加了中国刑法学会在上海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并撰写了论文在大会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议,第一次见到了过去只能在法学教材、论著中才能看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本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内刑法学界诸多权威专家学者。能够与这些学术大师们当面请教学习交流,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学习研究刑法学的信心和动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坦率说,在公安机关工作几年确实学到了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然而在工作一短时间后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渴望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于是就告别了并肩作战的战友,离开了市公安局,毅然绝然到了中国刑警学院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90年6月经过试讲等程序后我正式调入中国刑警学院专门从事刑法教学科研工作。清晰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一手拿教案,一手端水杯,身穿一套崭新笔挺的警服挺胸抬头步入讲台。当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时,内心的紧张感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学院规定与学生互敬礼仪之后开始了第一课。由于我和同学们年龄相仿,无形中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当我简单的把自己工作经历和切身体会分享给同学们后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之后又讲授了刑法学的一些内容。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师生互动,高潮迭起,时有掌声回应。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仍是意犹未尽,如此的讲课效果不仅没有产生一丝疲惫,而且还享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此开始了我全新的刑法教学科研工作,开启了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师双重身份的职业生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成为一名集教学、科研和办案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我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是读书备课、潜心钻研。不久即在《人民公安报》和《法制日报》发表了 “我国刑法中应增设绑架罪”和“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罪刍议”两篇学术论文,特别是“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罪刍议”一文刊发后,几乎每天都要收到数十件涉及医患纠纷的法律咨询信件和电话。一位检察官曾给我打电话称该文对检察机关办理涉及医疗事故案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就其办案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并希望我多关注实际问题为司法实践多提一些建议和意见。放下电话后深以为然,由衷感叹法学专家学者理应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解决一些司法实际问题。

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典公布后刑法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研讨分析,当然我也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并结合教学科研及司法实践草拟了《关于97刑法修改方面的论著提纲》,交到了知名刑法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主任杨敦先教授手中。杨教授看后很是赞成并决定与我分工协作,共同撰写一部关于此方面的论著。于是根据分工,我们夜以继日、“挑灯夜战”、“摸爬滚打”,又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后,终于完成了书稿确定书名为《刑法的修改与适用》并于1997年5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当时受到刑法理论界及刑事司法人员的普遍赞誉并荣获了1998年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深感自己学术功底与现实要求尚存一定距离,不足以撑起心中对刑法学的那份挚爱。于是带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想法,攻读了刑法学博士学位,师从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守芬教授。读博期间被北京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深深的吸引和影响,聆听了多位知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听罢茅塞顿开、视野开阔、受益匪浅,教学科研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先后在国家、省(部)级刊物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并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雄心壮志又一鼓作气进入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法学所作为国家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名家云集,高手如林。有幸荣登这一学术圣殿从事研究,徜徉在浓厚学术氛围中接受学术大师们零距离的指导实属三生有幸。我的合作导师陈泽宪先生是国内著名刑法学家,时任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先生在我研究报告前期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写作提纲、中期章节取舍、内容完善、乃至最终定稿等环节都付出了诸多心血。其间数十次线上线下研讨分析,为我启发思路,修改研究报告乃至逐字咀嚼,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力求尽善尽美。先生的倾心指导、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如沐春风,受益终生。最终研究报告《论受贿罪疑难问题研究》答辩顺利通过并出站。   

2009年初我到北京先后从事政法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之后,仍然参加国家和市级一些高校组织的相关法学教学科研活动,并有幸当选为北京市刑法学会理事。工作之余亦是勤学苦读、笔耕不辍。2010年5月,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完成了30余万字的刑法学专著《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并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当时国内刑法学界少数专门研究受贿罪的著作之一,书中所提出的增设罚金刑等观点颇具前瞻性,与之后国家颁布的刑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

2012年9月区政府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张成法博士工作室”。我与工作室人员不仅多次同国内专家学者结合区域情况开展专题性研讨活动,而且还经常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开展普法及社区教育活动,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对陈泽宪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与先生接触二十余年,深感先生魅力无穷。对学术可谓苦心孤诣,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而且更具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我与先生已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2021年元旦,我打电话给先生拜年时向他汇告欲再写一部关于受贿罪方面的著作。先生听后非常高兴并叮嘱我一定要密切联系司法实际,仔细研读近年国家发布的有关刑事法律文件,要吃透精神并收集一些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受贿犯罪的相关问题。既要解决一些刑法理论争议问题,又要对司法实践有所指导帮助,同时答应为本书拨冗作序。放下电话后我格外激动,深受鼓舞,信心倍增。于是立即着手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剖析了数十个疑难案例,结合当前受贿犯罪的新情况,同时对本人的旧著《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研究。每天下班之后都是披星戴月、甚至通宵达旦地撰写书稿、推敲文字。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和拼搏,结合先生提出的一些修改建议又进行了多次的增补删减完善,最终将三十余万字的书稿完成后交予先生,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并作序,确定书名为《受贿罪立法暨适用研究》,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发行。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在深研刑法学的同时,我对文学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1年初在一次聚会期间结识了一些国内文人墨客,如国内知名媒体、报刊、杂志社的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和诗评以及语言艺术表演家等等。受这些文学大家的影响开始涉足诗歌、散文领域的创作,几年来在他们的熏陶帮助下先后在有关报刊、杂志及媒体等刊物发表诗歌300余首,散文10余篇,并有幸被吸纳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被《中诗网》、《作家网》和《作家报》聘为签约作家。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几十春秋,岁月悠悠。日升月落中文字渐着光彩;风霜雨雪中思想日益深邃;云舒云卷下潮落潮起;欢歌笑语里泪水潸然。中国刑警学院的二十余年,是我人生乐章中最华彩的部分。我的青春年华和大好时光都无私奉献给了这所中国培养“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奉献给了中国公安教育事业。一路走来,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办案方面,虽然称不上“惊天动地”“战果辉煌”,但也可以说是收获颇丰,硕果累累。到中国刑警学院不久即先后加入了中国法学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之后又荣幸当选为辽宁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在完成办案、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先后在国家、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公安法律方面学术论文近百篇;独著、合著、主编、参编公安法律方面著作近三十部;获得国家、省(部)、学院级奖项二十余次,因而受到了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广泛赞誉并受到学院立功嘉奖。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公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也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发挥了自己一滴水的作用,为国家公安法制发展建设做出了一名知识分子应尽的贡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路走来育我助我之人无数,需要感谢之人太多太多----

求学,始终是我前半生的重要课题,从入读小学、中学到大学、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在求学的每一个阶段,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幸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恩师。 回首漫漫求学路,几番际遇、几番求索,前日种种皆成就今日之我,恩师如海怎敢相忘。“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小学班主任安杰昆老师不仅给了我开蒙的教育,还为我心中早早种下了勤奋好学的种子;中学班主任李吉安老师不仅让我熟悉了鲁迅先生的“早”字,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还让我感知了阅读的力量;人生第一位学术启蒙导师田文昌大律师不仅为我叩开了法学研究的学术大门,还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律人;西北政法学院的解士彬教授不仅让我明白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及如何惩罚犯罪的宗旨和理念,还让我从此痴迷于刑法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守芬教授不仅让我厘清了当今刑法典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还告诉了我如何完善并最大化发挥刑法的综合作用;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陈泽宪教授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刑法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还指导我如何结合国际和国内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发展中国刑事法律体系,更好地为国家法治发展建设服务。正是诸多恩师的言传身教和指点迷津使我方知不全不粹之不足,从鱼翔浅底而自感惬意的混沌中愈加清醒,从而畅游于刑法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领略其奥妙---

缅邈岁月,缱绻平生。在我漫长的学术研究道路上,还曾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他们的恩情令我终身难忘。正是这些可敬的学术大咖以他们的睿智、真诚、深邃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让我受益匪浅,不断前行,锐意进取。还要感谢我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时的学院领导及教研室的各位同仁。无论是我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期间,还是在攻读博士学位及做博士后期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同时还要感谢我读博和做博士后期间的同窗好友,感谢他们的一路相伴和支持鼓励。还要对我博士工作室的几位青年才俊深表谢意,是你们不辞辛苦与我共赴乡村、街道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普法宣传等一系列活动。

俗语道:“国泰千秋盛,家和万事兴”。何其有幸,我生长在一个幸福、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中。兄弟姊妹对我宠爱有加,关心爱护,无微不至,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长兄对我格外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在我人生旅途中扮演了一个集长兄、父亲和朋友于一身的角色。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每当我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周济解围;每当我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常常鞭策鼓励;每当我工作上遇到挫折时,他亦是耐心细致,答疑解惑---在此更要感谢夫人罗晶,她亦法科出身,是政法机关的一名公务员。在我漫长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不仅深深地理解我,默默地支持我,更是我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她不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常帮助我查阅文献资料,而且还要帮助我疏理校对文稿。此外,她不仅承担了所有家务,而且还独自担负起培育孩子的重任。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无卿相伴,焉有成法博士;无卿分忧,焉有成法今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人生是很公平的,你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得到;你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闪耀。一个人的成长,必定是从撕心裂肺的痛楚中淬炼而来,从精益求精的磨练中锻造而来。如果没有诸多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如果没有各位领导的关心培养和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众多同窗好友的互相鼓励和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亲人的无私奉献和家人的默默陪伴;如果没有无数个“朝披红霞、沐浴皓月”的日月轮回;如果没有无数次指尖敲击键盘删减反复的劳形苦心;如果没有无数次繁琐的资料收集取舍;如果没有无数次紧张的构思、撰著、对冗词赘句的整理与修改;如果没有生活的历练与积淀;如果没有思想的飞跃与观念的转变;怎会有吾今日?正是验证了那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正是这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术大咖们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为我人生拼搏道路上一次次充了电、加了油、鼓了劲。才使我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希望;不仅让我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水平、夯实了研究刑法学的基石,而且还为我搭建了人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让我在学习研究刑法学这条光明道路上,领悟到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感受到了更多因心境澄明所带来的乐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正是在这漫长的风雨人生路上有了这些明灯照亮指引,才使我有足够前行的勇气和能力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挑战。从一名初次高考失利的落榜青年,成长为一名国内知名高校的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一名基层的普通公安民警,成长为一名国内警界屈指可数的博士后高级警官;从令人向往的党政机关再度转变角色步入教育领域再度从事教育工作;从一个行走在研修法律路上数载的法律人,到今日手握一枝瘦笔荡漾在诗词文海的诗者——

时光荏苒,流年易逝。漫长风雨人生路,笑语悲欢匆匆途。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如今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经意间抬眼已是花甲,时光已漂白了鬓发,流年已惊扰了安宁。此时,深深领悟到了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跌宕起伏的风雨人生路上挥洒自如是一种豪迈;能够在平平淡淡的岁月里静守时光亦是一种幸福。更领悟到了在人生风雨中曾经徘徊的路;沿途看过的风景;一路遇见的人;头顶的一片蓝天白云;跋山涉水后留下的足迹,都像是一枚枚逐渐褪色的书签夹在人生的缝隙里;都是人生中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印记;与人生之书融为一体,最终也都成为岁月里最终难忘的经历。如果说把人生中天真无邪的童年比作是一场旖旎的梦;草长莺飞的少年比作是一首清丽的诗;那么,激情澎湃的青年就是一阙浪漫的词;成熟稳重的中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话剧;为霞尚满天的暮年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厚重小说。书中描述了人生的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阅后能让人把眼泪赚足并落泪唏嘘,同时把沧桑与无奈写满额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天上午,我接到北京某高校领导亦是好友的电话,欲聘请我做该校兼职教授。言辞之恳切,令我动容。想到放下教鞭多年之后又可以回到熟悉的校园,走上三尺讲台,重新面对学生,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便欣然应允。为了不负好友期望,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法学精髓,为了给自己这个“新岗位”的教师重新找回上课的感觉。节日休假期间我又回到曾经工作了二十余年阔别十余载的中国刑警学院,踏入校园已物是人非。看到当年上课的教学大楼和图书馆依然存在。但当年共事的老同事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即使仍在教学一线的如今也已两鬓斑白,即将退休。看到他们并聊起年少往事,不禁感慨万分,一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尤其是看到了当年的“小朋友”,如今已是国内著名作家的雷米博士,并同他就当前法学及文学创作问题进行了四余小时的交流探讨。他对吾一介老书生亦是不乏鼓励和鞭策,让我颇为意动动,进一步增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勇气。为了迎接全新生活的开始;为了重整旗鼓再次步入杏坛;仿佛也是在迎接人生第二个青春的到来;更是在迎接人生新的再一次挑战---正是青葱未觉岁月长,徜徉红尘意悠扬。愿做仗剑天涯客,奈何却见鬓染霜。鸿鹄之志今犹在,何惧黄昏近夕阳。诗书伴我度春秋,笑傲江湖奔远方。

……叽叽喳喳,窗外传来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淌过耳膜,好像是在告诉我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雨后空气中裹挟着野草的清香味儿也随着一缕细碎的金色阳光透过玻璃窗飘入书房。我非常喜欢这旭日东升的清晨,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了---

图片1.png

作者简介

        成 法:博士后。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犯罪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家报签约作家、中诗网签约作家。曾在研修法律条文的路上行走了数载。如今手握一枝瘦笔为桨,喜怒哀乐做舟,带着对你的眷恋,朝着有你的方向,伴着一首只有你我才懂的乐曲,迎着唐风宋雨,荡漾在诗词文海汇成的浩瀚海洋中--余生:读书润笔,品茗听曲。尘嚣远离,修篱种菊。


zuojiawang-hecai

诵读者简介

        贺彩:著名语言艺术表演家,易学研究者,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社会艺术考级委员会朗诵考级主任委员。

        主编出版语言专业教材包括《彩叔讲古诗》《文旅部朗诵水平等级考试大纲》等,喜马拉雅独家签约主播,作品包括《一带一路战略全剖析》《中国崛起之舆论战》《最后的国门》等。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