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张油饼的故事

沈滨2011-12-22 13:16:43

油饼,江南的油饼皮薄馅多,在铁板锅里一煎,外表金黄,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汁水直冒。小时候,我能吃好几个,直到肚子吃得滚圆,嘴角边还留着没擦掉的汁水。那个时候,大人工作忙,也没什么闲钱,所以家里是不轻易做的。

 在我上学的一条小路上,不知什么时候开了这么一家小馆,很小很小,巴掌大的地方站着三个大师傅,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他们在案板上忙着,和面,做馄饨,做油饼,我印象中就这两种吃食。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大多数商店还是国营状态,营业员永远是趾高气扬,爱买不买的样子。这三个人就有些特别,大约是自己凑份子搞起来的,按今天的说法,应该叫个体户。他们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谁的话,他们都细心听着,笑着答着。

 我每天都从那小馆经过,因为有了这家小馆,我上学的路上就有了无限乐趣。我愿意停留下来看看他们都在忙着什么,也愿意闻闻里面飘出的香味,更愿意听听他们之间的闲谈。因为店面实在太小,转不过身来,大多数人会用黄色的食品纸包着一张刚出锅的油饼,坐在门外的条凳上边啃边聊天。我的兴趣在于观察每张脸,或疲倦,或愉快,或漠然,我从里面猜测他身后的故事。也许是上班累了,来买张饼解乏;也许是嘴里馋了,瞒了妻儿从家里拿钱来享受;也许只是为了来看看这卖饼的两个大嫂,聊聊天打发寂寞……

 小孩子是馋的,可那时想吃的东西太多,而每天的零用钱根本不够用。况且那时我看了一本书,大约是讲一个孩子怎么节约零花钱买书,如饥似渴地读着,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我很受触动,就下定决心要模仿。能不能成为伟大的人,我不确切,但这种精神我得学习。实际上,我们那个时代是常常出精神领袖的时代,好多孩子和我一样,在一段时间的存钱后,拿给父母看,并且宣告要买什么精神食品,父母常常会大加赞赏,老师若是知道了,就会在班上拿来做榜样宣传。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很少有胖子的原因,大家很重视精神粮食,不像今天,情况恰恰相反。

 我的决定也曾动摇过,特别是在我经过那家小馆的时候,我的眼睛和鼻子就不再属于我。我故意不去注意他们,好像是万不得已才向他们那瞥上一眼,不过这一眼时间就很长,这一眼扫描了小馆的整个状况。那天,我和往常一样,放学后经过那。远处的晚霞很绚丽,像女孩子带花边的红裙子。我无心看远处,只等着经过小馆的那一刻。就在我刚出现在小馆的那一刻,奇怪的事发生了,那个长相慈祥的女师傅竟出来拉着我的手,朝身后的两个师傅嚷嚷,“这不是我二叔家里的闺女嘛?你看,长得这个快哟!”说完,不等我辩解,从里面拿出一张热热的油饼就塞在我手上,“吃,赶紧吃,放学饿了吧!赶紧回家做作业。”又不等我解释,拍拍我的肩膀,自己进去忙了,还朝我微笑,摇手再见。

 我终于糊里糊涂地吃到了油饼,饼很香。但吃完后,我的心思开始来了。她真的是我的什么亲戚吗?会不会认错了呢?

 晚上,我转弯抹角地询问爸爸,我们家是不是有个亲戚在我上学的小路上卖油饼什么的。爸爸很认真地回忆了一下,坚决地否定了。我的心“咯噔”一声,我后悔没说清情况,白吃了人家一个饼。我陷入了无限的矛盾,和父母讲,是要被骂的,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乱吃陌生人的东西”;给钱那个师傅,说我不是她的亲戚,其他人会不会笑她傻,连自己家的亲戚都认不清。总之,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一个小学生的失眠,因为那张油饼。

    第二天,我无论如何,不愿从小馆经过,为此,我绕了很远的路去上学,放学亦是如此,我不敢面对那张慈祥的脸。说来真是无法相信,一直到小学毕业,我都没经过那家小馆,那种油饼的香味渐渐地成了一种可怕的回忆。

    直到我上大学,时间渐渐空闲下来,偶尔坐在草地上看夕阳落山,那红红的彩霞又带着我回到了吃油饼的那个场景。我渐渐明白了,也许,这是她的善意,满足一个孩子的好奇和馋嘴,她肯定不知道她的善举吓着了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