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老刀诗歌研讨会发言记录

粥样整理2021-11-15 22:29:38

老刀 

“清澈见底而又深不可测”

—— 老刀诗歌研讨会发言记录

 

  20211030日下午,在广州举办了一场老刀的诗歌研讨会,这是一场高水准的诗歌研讨会,圆桌会上,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希,评论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伍方斐,评论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李磊,评论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瑛,评论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徐肖楠,评论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袁向东;以及诗人老刀、粥样、罗西、郭锦生、赵俊杰、梅老邪、紫紫、王双全、青草正绿、彬哥、南尾宫、伟伟、以及高校教师邓颖博女士先后做了精彩发言。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发来祝贺,著名小说家、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会长郭小东,评论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汤琛、著名诗人黄礼孩、诗人、徐闻开放大学校长李明刚发来对老刀诗歌评点的书面文字。

 

  研讨会由评论家、诗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磊教授主持。

 

  下面是会议进程和发言记录:

 

  李磊:大家好。非常荣幸受邀主持著名诗人老刀的诗歌研讨会。今天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大家百忙之中来到这里,是为诗歌而来,为真善美而来,为情感和良知而来。我们在研讨老刀诗歌的同时,也是就这个机会探讨一下广东诗歌、中国诗歌的未来走向。

 

  老刀最近在网上发出“诗歌六问”,问到构成诗歌艺术的元素是什么?如何接续传统、如何体现真善美。关于老刀诗歌的特色,我在2002年就写过评论,谈到他诗歌里的真善美和对时代的反思,老刀的诗歌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风格,有的诗歌甚至放弃抒情与象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口语风格。他创作这组血肉诗,也是热血诗的范本,极具探讨价值。

 

  我们还是先请老刀自我陈述一下他的创作历程吧。

 

  老刀:首先感谢大家的到来。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诗歌经历和对诗歌的一些理念。

  

  我最早接触诗歌,是读拜伦的诗,拜伦是浪漫主义诗人,当年我很喜欢他的浪漫和他的忧郁气质。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雅典的少女》里那句“我爱你,你是我的生命”。 读了拜伦的诗,为更深入了解拜伦,我找来“拜伦传”读。后来转到口语诗、转到现实主义写作上来,要从1998年单位送我到北京鲁迅文学院算起。鲁迅文学院没有自己的老师的,当时雷抒雁做院长,每次上课,都从外面请专家学者。请过童庆炳讲语言美学、吴思敬讲现代诗歌,段若川讲拉美文学、苏叔阳讲戏剧等等。半年的脱产专业学习,受益匪浅。

 

  当时流传一句非常受用的话,鲁迅文学院就是一盒火柴,每个老师来划一根,学员是一些柴,谁被点着了,谁就能燃烧。

 

  我那时和白连春是同班同学,是最要好的朋友。他被称为农民诗人、苦瓜诗人。也许是受他的影响,我的头也开始向下,开始关注城市的底层劳动者。英年早逝的评论家、诗人温远辉在他对我评论中也说过,老刀从鲁院回来,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他放弃了早期对河流、马匹等等的意象性经营,开始追求事实的诗意,警惕生硬的象征意义。这种向下仰望的写作,一直延续至今。

 

  李磊:感谢老刀的陈述。老刀的诗歌充满别致的想象,忧伤的情绪和善良的情怀,更有对这个时代的反思。它们打破了传统诗歌的保守秩序和线性结构以及诗歌本身固着的特点,抛弃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情假意、晦涩意境和语言上的矫揉造作,甚至包括诗歌的抒情性和象征性。他的诗歌语言显露粗砺和凹凸的表象,而在表象里面蕴藏着他喷薄欲出的激荡感情。这种感情造成了老刀对传统诗歌的假崇高和后现代诗歌的假抒情的彻底反叛。他不时用戏谑的口吻来抨击他所看不惯的一切。

 

  下面,我读一封原广东作协副主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教授,著名小说家郭小东的贺信:


  老刀,今日学校有事,不能赴会,歉甚。代向同仁问好,呈上几句话,致贺!

 

  时间是一把老而钝的刀,陈旧衰老而且滞重。它悠久耐心地锯割着人心,直把母亲的生命,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化成诗歌,然后无尽地吟唱,全部由白发上金黄的泥渍、心灵的颤动、随手粘来的细节而抒情、谱写。这是人在中年的老刀的诗。

 

  写不好母亲的声音,听不见母亲的形象,画不出母亲裙裾拂起的风的形状的诗人,能指望他写出人心的褶皱么?祝贺老刀,非常喜欢,同时享受他关于母亲的诗,他把母亲和自己化成一首隽永的诗!

 

  李磊:感谢郭小东先生。今天在座的可以说集中了全省诗歌界半个评论圈,优秀诗人也不少。首先请评论家、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希教授发言。

 

  陈希:我和老刀认识多年,但交往不太多。他很早邀请我参加诗歌研讨会,当时我答应了,答应再忙也要来。今天下大雨,就是下刀子也要来!

 

  老刀是资深诗人,2000年参加诗刊社第十六届青春诗会。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不少引起关注的好诗,出版诗集3部诗集,曾获徐志摩诗歌节青年诗人奖等。老刀的诗歌无论是表现题材还是审美方式,抑或诗学追求,都有特色,走出了一条平实生动而超拔痛彻的口语诗歌之路。受时间限制,我讲三句话。

 

  首先,老刀是一个有个性和野心的诗人。他不仅创作有特色,而且有诗歌理论主张和诗学追求。目前诗歌理论批评主要来自两个阵营,一是学院的论家写作,一是诗人的相互阅读与阐释等。比较而言,很少有小说家对同行的写作进行评论,而诗人多身兼论者,写诗歌评论或诗学理论。这是一个独特的诗歌现象。8年前,老刀提出“障碍写作”话题,倡议“脑残体”诗歌。传统诗歌强调的是聪明才智写作,而“脑残体”诗歌则是要以愚笨的、“一根筋”似的智障方式进行批判、反击和表达,显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像《草地》这首诗,民工栖身草地,似乎自由舒坦,“我学着民工的模样躺了下去”,“一群蚊子嗡过来争抢我的脸上”,“我明白了,民工睡在这儿的时候,为什么不断抽打自己嘴巴”。从表象到真相,由误解到理解,深刻揭示底层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无奈。不过,这种诗学主张后来似乎没有贯彻在创作实践之中。

 

  其次,老刀的诗歌有张力和辨识度,那就是“口语显真意,平实有理想”,是自下而上的诗歌写作。老刀的诗,立足现实审美体验,没有虚妄和高蹈,走出浪漫主义;没有象征、隐喻,超越了现代主义;没有解构、拼贴,抑或戏仿、反讽,疏离了后现代。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完全是明白、纯净的口语,平实而又痛切。除了写家乡和亲人外,老刀的诗歌多取材于身边的小人物,主要是城市底层民工。像《草地》短短四行,所写的场景和细节,真实而痛彻,具有历史理性和人文情怀;《枝》仅5行,聚焦“一只蜻蜓想在拖动的树枝上停下来”,产生“难以平静”的心绪,由物及人,捕捉微妙意象,个人诉说上升到生命高度,抒写易感的生命,引人深思。

 

  口语诗歌创作容易迷失个性和降低品格。口语诗歌创作有两个审美向度,一是追求澄明、本真,二是审美方式自下而上、由底到顶。韩东、于坚等口语诗,标举民间立场,其实那主要是社会学的问题,诗学问题被遮蔽,几乎没有探究。这里借鉴马拉美提出的“纯诗”理论进行类比和阐释。所谓纯诗,即追求诗歌像音乐那样纯粹的艺术。声音直接诉诸听觉,产生美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间接产生的艺术形象。口语诗本质上是一种纯诗,显现诗的本初和澄明,消除遮蔽性。口语诗执着于原初本义,将语言的延伸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去掉。最直接最本真的表达应该是口语,而不是雅言和修饰。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语既是诗歌的起点,也是诗歌的最高追求。当然,并不是说引车卖浆者的粗语俗语就是最好的诗歌。口语诗不是口水诗,而是一种生命的提纯和喷发,由底层往上,清澈见底而又深不可测,诗意盎然。

 

  三,老刀的口语诗歌接地气,含有“诗趣”,包括妙趣、意趣、情趣和理趣等。诗歌既可单纯,也可以复杂,都应带有诗意,内含一份趣味。《小黑螺》:“美国轰炸阿富汗的午间新闻,被我一觉睡过去了”,写法诙谐机智,富有趣味。老刀与一夜成名、迅速蹿红的“草根写作”或“底层诗歌”迥然不同。他的苦难叙述并不是揭示其残酷,击中人生的“痛点”,而是化解和超越不幸,“把眼泪藏在笑容里”,从孤寂中传达出爱的温暖。《大雪之后》之所以令人感动,不仅是写父亲的消瘦和身轻,而且写出作为儿子“我”的心情沉重,构成艺术张力,更妙的是写出父亲会从“我”的手上飞走。全是没有一句写大雪,但意象生动,大雪寒冷而明净,也蕴藏生机,充满向往。都知道世事艰难,人生艰苦,无边而漫长,但不应悲观绝望,而应从生命感悟中透出亮色。诗歌之光哪怕只是一闪,就会照亮无助而黑暗的世界,慰藉孤苦无望的心灵,激活无穷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诗意栖居。

 

  以上是我归结的老刀诗歌的特点,也是长处。他写过很多好诗,感觉最近他诗歌状态有点下滑,有时漫不经心,随意走笔。口语诗歌写作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希望这次研讨会,成为老刀诗歌创作再出发的新起点。老刀不老,锋芒依然。

 

  李磊:陈希教授对老刀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他提出“纯诗”概念,对口语诗歌阐释很独到和新颖,很有启发。如何写出纯真的诗,显示由“底”到“顶”的张力,须下工夫。感谢陈教授。

 

  下面请评论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徐肖楠先生发言:

 

  徐肖楠:老刀开场说道“事实的诗意”,令我心中窃喜。因为我一样关注这个话题。

 

  老刀诗歌用诗的细微触角抓取飘飞的生命瞬间,这个瞬间融入迸发的诗歌思考和深切的现实感悟。于是这些诗歌随处而生、一触即发,却生根于作者长久的生存观念和生命经历。这种观念和经历被诗歌经验进行了诗意内化,化为诗歌体验,再自如表达,就变成了老刀似不经意而意味含蓄的作品。

 

  这样的诗歌对生活的细处和生命的柔软处很敏感,写一个具体的细节场景,就能展开一种宽阔的生活变化和生命感受。比如《黑狗》中黑狗的成长,《飞跃大海的蝴蝶》中精灵与大海的关系,《大雪之后》中我对父亲的心疼与父亲生命像鸟一样飞不动的感觉,触摸人心深处的刻痕。

 

  这些诗歌形象生动,每一首都被很小的意象象征所带动,同时会连带想象和隐喻去展开生命感觉。这些象征往往比较确定,不会随意变幻,从象征可以看出诗歌的大致方向或者意向。但这些诗歌的隐喻是具体表达,隐喻范围不定,很难确定在说什么。可以有很多感觉,也可以展开很多想象,让人联想很多。这样,隐喻表达与象征意象结合起来,再与生动的形象、细节、场景的描写和诗歌感觉结合起来,这些诗歌就细小而轻盈,能飞向天空,坚韧而沉定,能接近大地。

 

  接近大地可以看作它们非常贴近现实,坚持从一些生活的细微处入手,由我及人,然后再进入自己更深的生命体验,由个人生活遍及普遍生活,再由自己所看到的普遍生活现象展开,进入更广阔的生命体验。

 

  比如《草地》,从自己的角度去体验民工,然后《老妇人》从普遍时间的角度去体验老妇人的人生,“我只是疑惑,她安详的脸上为什么没有一丝牢骚和怨恨。”这时候就进入一种生命体味的深度,写出民工与老妇人触发的对我们身边生活的意外感受和启示。

 

  乐有乐思,诗有诗思,很多人不注意诗思,老刀有这样的诗思,就会有这样的诗歌。老刀的诗歌常由生命细微之处启迪诗思,他的大多诗歌与这样的诗思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关系,像一场流荡的风不时触动不宁的心,突出了老刀的生命基本立场、遍及生活各处的感受。比如《枝》对“一位民工将一根树枝往垃圾堆里拖”,却与《手术》对亲人的刻骨铭心异曲同工,都是老刀基本诗歌意念的延伸展开。

 

  这样,我们会看到老刀诗歌的一个特点是,可以把很细小的生活扩延得很开阔,能从一件小事展开更普遍的生活,也能从普遍生活视点发现很多个别的小事。

 

  另一方面,也能把诗歌中的生活拉伸延展开来,从一种事物延伸到另一种事物,从一种情绪延伸到另一种情绪。但它们像树枝一样是相连的,有共同的根,在老刀的诗歌中形成一个整体意象。也许这首诗歌表现了某种生活,另一首诗歌表现另一诗歌情绪,但具有同质性和方向性,这也就归结成老刀诗歌的象征性特点。它具有老刀自己的主题性和方向性,然而具体的隐喻意象是不同的。

 

  这些具体的隐喻和意象具有共同的诗歌意愿,却有不同的现实情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个人生活与普遍生活、细微情景与深度感悟、诗歌意境与生存意愿、生命场面与时代变化多层次交叠的诗歌场景,这些场景具有整体性诗歌意味和方向。

 

  《关于父亲万伟明》是《父亲》的延伸,《关于母亲周丽华》既是《老妇人》的延伸,也是父亲的延伸。而《美丽的太阳花》则是把各种感受集中起来寄寓于女儿,在女儿的生长中再联系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是父母的延伸,而我和女儿则是对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延伸,把整个生活从祖辈、父辈到女儿连接为一个整体。

 

  从这样不时显示的整体性出发,除了诗意修辞方式,还可以看到老刀诗歌的诗意逻辑方式。看上去诗歌表达似乎是散乱的,实际上它有暗藏的诗意逻辑,最终我们看一首非常出色的诗歌时,会发现它浑身布满了诗意逻辑。一个诗人总是有他自己的诗意形成方式的,没有诗意逻辑不可能形成诗歌,如果诗歌都是一些不成结构、没有逻辑的片段,那最终什么也不会表达出来。重要的是,许多人不重视诗意逻辑,另外一些人不善于发现诗意逻辑。

 

  这样的诗意逻辑一方面来源于生活逻辑,一方面来源于想象逻辑,把生活逻辑和想象逻辑与具体的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修辞手段以及诗意形式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形成由诗意逻辑连续激发出的诗意整体感,每一首诗歌都具有诗意逻辑的完整感,同时,每首诗歌的诗意逻辑又和其他诗歌中的诗意逻辑结合成一个整体。于是一首首诗歌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部的联系。

 

  如果把老刀的诗歌一首首读下去,会发现它们前后相连,渐渐发生着轻微变化,但最基本的核心表达没怎么变。这些诗歌都是作者身边那些细致的生存感觉和时代生活现象,还有那些内心深处的悠久感悟,我们会由那些凡人小事体会到人类的生命之切,而这取决于作者那种精细的诗歌感觉和含蓄的诗歌立场。

 

  李磊:徐教授着重探讨了老刀诗歌的生命意识。尤其是他从细微处寻找某一个生命瞬间。这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以为任何一首诗歌都与生命有关。尤其是老刀,无论他写民工,还是写家人,他都非常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似乎信手拈来,但却在不经意中写出了意味深长的作品。谢谢徐教授。

 

  下面我念一下评论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汤琛教授发来的书面评点:

 

  老刀诗歌的特点——

 

  1.及物的书写,始终朝向日常生活,但能从庸常内部发现诗意,于日常事物间探查内在的悖论性纠缠与意义裂缝。

 

  2.本能的平民意识,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承续了五四人生派白话诗的余绪。

  3.克制而具有张力,多以冷静客观的方式观物,让事物本身呈现诗意。

  4. 有痛感,诗意不是源自词语的自我增殖,而是来源于生命与现实的肉搏之中。

 

  感谢汤教授。下面请评论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伍方斐教授发言。

 

  伍方斐:老刀诗歌的三个关键词

 

  对老刀的诗,我很久以前发过一篇评论。这次主要用三句话,或从三个关键词“根”、“故事”、“腔调”,谈谈对老刀诗歌的整体感受。最后谈一点对口语诗的期待。

 

  首先,老刀的诗是有“根”的诗。


  这个“根”是像榕树的息根一样,不断扩展的,遇土就扎下去,很密,很稳,很结实,独木能成林。

 

  老刀的根首先扎在老家,株洲猴冲村。这是他最初也最粗的根。他的诗就是从老家、父母、兄弟、邻居等写起,这类亲情乡情的诗写得也最动感情。像《关于父亲万伟民》《关于母亲周利华》《爷爷和奶奶》,以及诗集《打滑的泥土》中的大部分作品。老家的人物基本都以实名入诗,表示这个根是实心的,真人真事,不加虚构。感觉老刀是带着给普通人树碑立传的冲动或动机写的,这其实也是他的自传,也是乡村史的一部分。其中可能也有自疚,《钢琴》一诗中有所暗示。

 

  后来这个根扎进了广州。可能是职业的习惯,他先是观察了解,后来特别关注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民工。90年代末到世纪初到晚近这样一路过来。著名的如《草地》,就四句:“我学着民工的模样躺了下去/这时,一群蚊子嗡过来争抢我的脸/我明白了,民工睡在这儿的时候/为什么不断抽打自己嘴巴”,抓取躺在草地上睡觉的民工拍打脸上蚊子的生活细节。诗描绘的其实是底层人物的一种难堪的处境——自己抽自己嘴巴。“我”借对这种状态设身处地的探究和考问,表达对“草地”也就是草根身份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类诗佳作不少,像《枝》《有一些人的灵魂我再也无法靠近》,以及诗集《眼睛飞在翅膀前方》中的作品。这比故乡题材写得要冷峻、深刻。

 

  再后来这个根扎到了居住的小区,包括这些年闲下来经常活动的区域,应该说更日常生活化了。视野开阔了不少,想法也不那么理想化了。

 

  他2015年写的《劳动者》,观察到一个底层老妇家居生活的细部。那个民工,做苦力的三轮车夫,帮老太太背米上三楼。后面有个场面,干完活,“想要灌走一瓶茶水 / …… / 去拿取桌上的茶壶 / 却被她按住了”。把一种复杂矛盾的、难言的生活逻辑揭示出来。这样写底层的辛酸、冷漠和细微伤害,是少见的,却又是现实存在的。

 

  现在关于民工、底层等等,经常会有一种民粹主义的升华拔高,为的是突出他们的美德和情义。其实作为普通人,生计所迫,有时也难免会有不善,或者小“恶”,往往被忽略了。这些作品里有镜头般的揭示。这些“小恶”或“所迫”的原因,却令人深思和心酸。

 

  有“根”的诗,因为接地气、有气场,真实、朴素,自有它扣动心弦、打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老刀的诗是有“故事”的诗。

 

  这些“故事”(有时是“事故”)都来自亲身经历或观察,来自行走,所以有户外的特点,不同于书斋里的抒情、想象和文字游戏,而以经验和诗意的客观性见长。每首诗的内核,几乎都提炼或定格为一个小故事或小场景,这是老刀诗歌叙事的突出特点。而这个故事硬核,包括诗人赋予它的意蕴,就构成了一首诗的“诗眼”。

 

  这其实是口语诗或白话新诗的一个传统。就是诗的散文化、小说化甚至戏剧化,内里是诗的叙事性和及物性。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强调“作诗如作文”,就是把散文化当成新诗走出传统格律诗歌的窍门和捷径,目的是用白话取代文言、口语取代书面语,同时丰富诗歌的节奏和叙事性。到艾青、戴望舒,这个传统算是建立起来了。再到卞之琳、袁可嘉,诗进一步小说化和戏剧化,并得到理论总结。老刀和当代口语诗继承了这个传统,同时又用“故事”或“事故”(他称为“障碍写作”)把这个传统陌生化或向经验的客观性推进。

 

  老刀诗里的“故事”或“事故”有它的独特性,来自于个人经验或对当下被忽略的生活情景的客观冷静地观察。强调用故事硬核或场景支撑诗歌,以叙事娓娓道来,回避议论和抒情,所以区别于散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以事取譬,不追求小说的情节性,但经常会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也就是反转,把美开垦到丑的领域,善开垦到恶的领域,比如,他写金丝楠木,说疙疙瘩瘩里,才有最美的花纹,那可是金丝楠木生长时,受伤害、最痛苦的地方;他写在新西兰海边,想去激流岛看望诗人顾城生活过的地方,感叹顾城杀害自己的爱人不应该,但他起码还有爱的人可杀;还有就是他写父亲去世后,经常会梦见父亲,让他无法从想念、梦见父亲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发出谁来我心中帮我杀死我父亲的呼救,等等。老刀经常会通过被场景化甚至细节化的“故事”或“事故”,表现现实生活中耐人寻味的诗意和深意。如《低处的植物》写背阴面靠“爬着生长”茂盛繁衍的桥下植物,《枝》写断枝上被拖行无法立稳的蜻蜓,《黄骨鱼》写被摘掉心脏还在游动的鱼,《老狱医》写职业化与人文性的冲突细节,都借故事和叙事不动声色地书写着民间社会和普通人生机与危机并存的复杂境遇。

 

  这种故事性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小黑螺》。这是一个发生在室内水草缸里的“故事”,指涉的却是“911”之后美国对阿富汗发起轰炸给平民带来的“事故”:“我在水草缸前伸了伸懒腰/突然,开着的电视机传来窦文涛的声音/他说弱小的生命是没有历史的/这时,我的眼睛一亮/我看到水草缸里有一粒沙子在沙子上爬动/再看,是一粒小小的黑螺/我决定将它记录下来:/200110211401分至17/一只小小的黑螺/在一口水草缸里移动了两公分。”被客观记录下的这个“事件”是对普通人与历史和历史书写关系的最好隐喻。所以,老刀笔下的“故事”是微末的,同时又是普通人的“大件事”。

 

  再次,老刀的诗是有“腔调”的诗。

 

  老刀因这种“腔调”或语言风格(乃至做人风格)的辨识度而成为老刀。不然他的诗与现代白话诗,与知识分子写作和书面语写作,与其他口语诗就很难区分了。这也是当前诗坛普遍存在的问题。

 

  写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腔调或风格最难,在这方面,老刀算久经磨砺,却也还在继续打磨,离锋芒毕露尚远。干练而富于张力的口语表达,算是他腔调与语言风格的主体。或者以偏概全地说,老刀的诗歌语言,比现代白话诗或欧化现代诗的“语体文”更大众化,比知识分子写作的书面语更口语化,比口语诗的口水化更简捷干练和富有张力。这种风格有个人经历与身份的印记,“老刀”这个笔名自带的快、冷、狠和干净利落,可能也是这种腔调的暗示。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老刀诗歌尤其是短诗的语言风格了。像《海啸》《椰子》《葫芦丝》《吉他》《远方》《大雪之后》《英雄》《阿赫玛托娃》等等,都是老刀口语诗腔调的经典表达方式。即使像《东荡子的充电器》这样最“口水”的口语诗:“经常会想起和东荡子/一起聊诗喝酒/一起打麻将拖拉机/有一次在中山开诗会/早餐之后我们在酒店的门口等车/准备回广州/东荡子突然放下行李/说老刀你帮我照看一下/我忘了拿充电器/回一下房间/很快就会回来”,如果联系落款的“2013115日”这个东荡子刚刚离世的日子,你也能感受到结尾“很快就会回来”的表现力和饱和度,标题的言外之旨也尽在意中。冷与热、曲与直、少与多、有言与无言的张力,在口语的松散形式中达到的强度和弹性,仔细想想,还是老刀的腔调。口语是生活的语言,它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方式,是直接地在场。口语是活的语言,活在口头上和心坎上。因此就生活而言,一语中的的口语,或最有命中率和及物性的口语,也最有表现力。在口语诗或当代诗歌中,口语的质感、语气、韵味如何把握得恰到好处,意象、物象、事象如何处理得浑然一体,一句话,诗的语言或腔调如何锤炼出表现力和个性,对当代诗人而言,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因为我们正越来越成为语言的动物,甚至成为口语的动物或说话的动物,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语言(书面语)是存在遮风避雨的家园,不如说语言(口语)是存在赤裸裸的形式。因此,貌似没有门槛和难度的口语诗,要写得像诗、是诗,要写出创新和经典之作,并超越口语的局限传之久远,其实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值得庆幸的是,老刀和一些优秀的口语诗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可喜的尝试。

 

  李磊:伍教授的三个词,根、故事、腔调,讲得很中肯。他提到当今的诗歌走向,给人启发。感谢伍教授。

 

  下面请评论家、华南农业大学王瑛教授发言:

 

  王瑛:大地诗人老刀。我读了很多老刀的诗,我的感觉是,老刀是个大地诗人,他的诗具有大地属性,是大地的诗。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的诗是很有些批判锋芒的。这些锋芒来自大地。是大地上生长起来的生命的感知和认识。他写家人,写农民工,写见到的日常和非常的事物,他的笔是有温度的,也是有力度的,温度让我们觉得亲切,力度让我们反思。这是一种贴近土地、贴近日常、贴近所有生命的温度。也正是这种温度的传递,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人世间的温柔和深情。

 

  老刀写父亲的诗很打动我。他的亲情书写,有汤琛教授说的“痛感”,不仅仅是对虚弱父亲的痛,也是对天下父亲的痛,对人世间的痛。他的诗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虽然他倡导所谓障碍写作,但阅读他的诗没有障碍,老少咸宜,能打动人,也能促人反思。诗的,老刀的亲情书写动己动人,读者可以很真切地感动老刀曾经的感动。

 

  其次,都说老刀是口语诗人,但老刀的口语有老刀的精致,他的口语是清洗过的。人们对口语诗的态度可能比较复杂,因为口语诗很容易沦为口水诗,对于享有数千年诗歌经验的国人,对诗歌语言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最为苛刻的。读诗最有神圣感和仪式感,诗歌语言必须配得上这份神圣感和仪式感。很庆幸的是,我没有在老刀的诗中看到口水,他的语言其实不是日常口语,不拖沓,很洗练。有深在骨子里精炼,是有着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夫在的。

 

  读一首他的短诗《枝》

 

  枝

 

  一位民工将一棵树的枝往垃圾堆里拖

  他没有在意他的背后跟着一只蜻蜓

  一只蜻蜓想在他拖动的树枝上停下来

  几次都失败了

  我像遇见自己一样难以平静

 

  民工、树枝、蜻蜓、我,似乎不会产生关系的人事物之间很偶然地产生了关联,这种关联极为脆弱,如果不细心,或许就不存在了。枝是被树遗弃的,民工要把它拖到垃圾堆里去;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的蜻蜓,试图在树枝上停下来,但它总是失败。偶然瞧见这一幕的“我”,心理立刻失衡。这个场景里充斥了太多灰暗的失败者,枝是,蜻蜓是,“我”也是。

 

  人生大概总是不易吧?我们把某一种行为称为攀高枝,我们对高枝的理解也各有各的不同,人们大概都期望有枝可依。“枝”是流离人的住所,是奋斗着的阶梯,是爱情的模样,也可以是孩儿的笑容,是有父母的餐桌,是彼岸的家国……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总会生出许多关于“枝”的向往。对于树枝来说,依着树最可靠;对于蜻蜓来说,偶尔的停歇便是身心的放松。当我瞥见这一幕,无论是被遗弃去垃圾堆的树枝,还是屡试屡败的蜻蜓,都能让我感同身受“我”呢,“我像遇见自己一样难以平静”。最后一句最是凄惶,也是点题,也是煽情,很轻易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生路上行走的人,总是有种种不如意,过往的种种失败和沮丧被这句话点燃,毫无预备地把我们自己扔进了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某些经历中,我们也如诗中的“我”一样“难以平静”。

 

  这首诗是有力道的。前面四句运行平稳,诗人似乎只是描述一个简单的场景,一次邂逅,平平淡淡,是能量的蓄积过程,最后一句量变引起质变,引发了一个小小的爆破,一句话把“我”的境遇、心绪、状态给点了出来,收尾干净利落,但余韵却绵延开来,链接了每一个读者和他们的人生。

 

  干净的语言,素简的叙述,有余韵的收尾,我们可以从《枝》这首诗中看到中国传统诗学的美学要求。情、境、味均出焉。

 

  质朴、干净、有烟火气,读诗写诗,皆须有“我”,老刀的诗,“我”是体验的我,经历的我,共相的我。

 

  李磊:王瑛教授着重谈到老刀诗歌的批判性,尤其是她谈到诗歌的锋芒,老刀诗歌的温度,非常让人感动。充分说明老刀诗歌对普通生活的人和事的关注,我以为是诗人对社会的温度。这种温度决定了你的诗歌态度,你的生命意识和诗歌的审视力量。感谢王教授。

 

  下面读一下著名诗人黄礼孩先生的发来的书面评点:

 

  老刀的诗龄有三十年以上了吧。在某个阶段,老刀的诗歌经常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很多刊物上面飞,是一个受关注的诗人。21世纪开端,他还办民刊《21世纪诗刊》,后来与老典等诗人搞“脑残诗歌”,对诗歌的热情一直没有衰减。

 

  老刀之前的写作,类似写父亲母亲的,印象深刻:真诚、质朴,潜心在场,不时灵光乍现,触及心灵。有一段时间以来,老刀的口语诗歌写作泥沙俱下,类似于段子,也不少机智,有个人的感悟,但诗歌的语言与技法、语境与格调就不怎么讲究了。世宾曾经与他有过争论,就诗歌的美学方向问题,希望他不要过于简单处理日常经验,要在诗歌面呈现一些复杂的一言难尽的东西。因为写作观念不同,老刀还是一如既往写自己的。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2011年《佛山文艺》请我与(茂名大学教授)向卫国主编的《珠三角诗人诗选》,看到老刀的《卖紫苏的老太婆》《消失的树》《死亡》《初夏》《声音》《感动自己》,大为震惊,觉得那个时候的老刀,其诗歌状态很好,他的诗歌里面有同情、怜悯、反思,也有愤怒,叙述流畅、真切。 

 

  写作需要做各种探索,有时候需要回头看看自己不同阶段的写作,找到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受自身过于容易书写的惯性所束缚,方能获得新的写作自由。

 

  李磊:感谢黄先生。下面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袁向东教授发言:

 

  袁向东教授:首先一点,同意大家说到的诗歌的趣味性、切身感。我自己不写诗,但喜欢好诗,对我自己来说,好诗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能在精神上或语言、旋律、节奏方面能打动我。这不是说我放弃对诗歌的责任感,只是强调我作为读者的权力。我喜欢读老刀的诗歌。

首次关注老刀是他给我看他写的《献给红其拉甫》,那是他2014年从红其拉甫带回来的睿智和辽阔。我一贯喜欢边疆的、民族的、陌生化的。刚才几位发言时说到老刀于创作之外还有理论抱负,我感到老刀还有第三个特性可说,那就是他诗歌生活。在和他的交往中,他总是想把诗情和生活的辩证用自由略带沙哑的声音讲述给我。诗歌与生活,互相串联,诗歌思维有组织地向外扩张。

 

  和老刀的交往,主要场域是微信朋友圈和现实中的酒桌。朋友圈看见他在不断行走中不断地写诗,甚至是上厕所也能遇到不可遏制的诗情。老刀对生活充满敬意。我和他喝酒,酒过三巡他就会过来,端着酒杯看着你,对自己的理论滔滔不绝。这时他好像是在和你说,其实是和心中的诗神对话,和他自己对话。他对于“知识”有种警惕甚至排斥,而对生活经验感受却执着甚至是信仰。《草地》、《老妇人》这样好诗,其中的几句可看出他这种信仰的实践方式:“我学着民工的模样躺下”,“一张只剩下皮肤的脸/让我在小巷深处停下饥饿的脚步”。

  

  《枝》里的蜻蜓之所以是点睛之笔,其灵感或许也是来者于他的行走。他从故事拽出了诗性,像《你们不知道》,老妇人蹒跚在前,我跟在后面。他本来会不耐烦,我知道老刀的性格。他却从中回到过去的经验。在语言上,那时刻仿佛在与神对话。

 

  而和一般写法不一样,这诗里他的思绪是跳着走的。老刀找到了打动我们的方式。

 

  结合老刀的行走与酒,我读出老刀诗歌的清晰边界。双腿让他获得经验,微醺的酒意让他似乎看见了神的影子,获得被古人称之为灵感的东西。

 

  第二,老刀诗歌及理论有想法,他从总体上关照广东诗歌,提出的诗歌六问给本省诗寻找出路,关切诗人真善美的追求。我只想他对善的伦理抒写。《大雪之后》扶着父亲的胳膊的场景感人至深。还有《手术》中对妻子、《忠孝西路》里面对女儿的情感。他写父母、爷爷奶奶,都能把善的情感具体化。此外,他对动物、植物的书写,表现出了生态伦理的建构欲望。《南宁的树》写到“我”和树互不认识,而“陌生让我们彼此亲切”。老刀的创作思路或者可沿着这个走下去?善,是万事的基础,当然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善。

 

  第三,讲讲我们后面这条幅打的“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诗歌研究中心”,我是研究会的秘书长,可正式活动常常参加不了。这个会欧阳山创始会长,现在郭小东当会长,会员主要是广东从事文学研究与创作的人员。诗歌研究中心,已经举行了几次活动,就像今天这样以文会友,谈诗论道。

 

  李磊:袁会长强调的生命伦理概念很重要。老刀大量关于父母、女儿的诗歌不限于出现在这里的。请允许我为大家朗诵一首他的《怀念父亲》。感谢袁教授。

 

  下面请诗人粥样发言:

 

  诗人粥样:感谢老刀多年来对我关照有加。有的人把“意象”和“意象诗”混为一谈是不是不妥?老刀诗歌总体特征是口语,但口语里完全可以容纳意象。用口语玩意象更得有两把刷子。


  我把想说的归纳成五方面。首先,老刀诗歌积蓄了足够的心灵厚度。他为自己的父亲、母亲,再为女儿写出多节的诗篇,《手术》一首从写妻子有过度到把宝贝女儿再写了一遍。而后,大家注意没有,他还写了自己的岳母,最后追忆爷爷奶奶。

 

  这些长短诗作都感人至深。大家一直有很多表这里就不再说了,刚才徐肖楠教授的分析更是精当。老刀因为这些形成一个完整亲情体系的篇章而凝结出一颗有厚度的心灵。

 

  第二,老刀从丰厚的心灵积淀中转化出他可贵的忏悔意识。情感丰富的诗歌思维我觉得会向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出现暴戾、偏执之气。如顾城晚年写出“杀人是一朵荷花”,还有海子那些冲击生命极限的诗句。

 

  另一个向度是发自心底的忏悔,接近老刀曾感悟出的“向下仰望”。看这里的《月亮》:“我说月亮呵,你就不能让我一辈子因找不到你而内疚吗?”生出这样的想法是诗人看到“月亮铺开的地方 / 也不再有收割后的稻田与流着水的小坝”。诗人的忏悔隐约萌生,他要背负起世界的罪错。

 

  多年后他写下《葫芦丝》:“我要把幸福还给你”,“有一只手掌穿过粗糙的岁月”。到同一天写下的杰作《钢琴》,忏悔得更显豁了:“樟桥啊,没有干过坏事 / 我也要向你低头认错。”怎么会这样?我们显意识里断定没做过坏事,显意识之外呢?还敢这么肯定吗?而家乡的寥落有像“我”一样的“人”的“功劳”,“我”又不能不是人中的一员。这种认错意识是很大的心灵深度。

 

  第三,情进乎思。《今夜我是你的好兄弟》、《南湖》、《金丝楠木》、《酒和瓷器》都偏于重度抒情。

 

  分别有阶段性地进乎于思是下面几例。《老妇人》,作者思索她脸上怎么没有牢骚怨恨。写在同一年的《南宁的树》如袁会长提到的,“陌生让我们彼此亲切”是进入哲思的。《草》是思维上升出的“怒”的诗。人家不怒而威,这首诗是怒而不破。一个女孩“五岁的肝癌还在春天里舞动”,诗人宁愿“让牛羊给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呐喊“这不是我要的地方”。怒在无奈中压抑,因为麻雀飞过,“只有草帽抬头在望”。欲诉无声!无可抒发的悲,被思索收拢。


  《子弹》我曾给老刀邮件说不喜欢,现在觉得当年误读了,是一首好诗。现在也不知是不是还在误读。

 

  专辑最后一首《梦访杜临观》是我多次表露过展现令人神往境界的一首,你把它放来煞尾真对。它大气,有外在的流转和内在的恒常。诗人在里面遭遇到时间,而想象中杜临观与故乡小村又是两个空间擦出火花。

 

  第四,如“庖丁解牛”里的一个词:技进乎道。先哲所谓“道在屎溺”。我们读到了《黑水河》里“大自然的排泄是一种肥沃的赞美”。这是2005年写的,接下来2008年写《敌人》、2012年写《晚钟》、2013年写《远方》,就是一个“技进”过程,像是在高峰体验下的挥笔。《晚钟》“我想要爱情 / 你却化成了命运”,属于大概每个诗人都憧憬写出的神来之笔。我见你提前给我的邮件里是“你却被碎成了…… ”《远方》将近两年半前在《南方诗选》读到就不禁拍案,这次重读再次受震。写出“喧嚣晒热了大地,/ 沉默仍在流浪”,真可以“不朽”了……

 

  第五是一些杂感的汇说。辑子里有些诗是特立独行,在我关于你的阅读印象似乎找不到伙伴的。《小黑螺》是强烈实验性。《阿赫玛托娃》,女诗人和烧水是个什么关系?等一下我要问问你。你可能是研究过她一些生平,有感而作的吧?《老狱医》是你向自己职业  广义上的 - 致敬的感人作品,纯正现实主义手法。《在炎帝陵祭祖》是小诗,搞怪得有意思。

 

  这里提一个一般艺术研讨会不太讲、可身在中国社会脱不开的词——“主旋律写作”。大家可想象到咱们老刀也有这样的诗?《他们走后》赞美边防战士,情真意切又有艺术修为,属大致的正格。《有一个地方》是偏锋路数,爱国爱到连强迫堕胎那么可恶的地方也要包括在内,构思在情怀支撑下够奇绝的。

 

  我总迷惑在当前,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否有作为新阶段的调整,有空请教老刀和各位教授,这里不展开了。

 

  刚才恭听徐肖楠教授发言,他提出“诗意逻辑”的概念,我是第一次遇到,猛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你长年体味的“障碍”这些在外人看来不知所云的东东,能不能探索用“诗意逻辑”来解码呢?

 

  还一个,2012716日对你有什么特别意义吗?我们搞障碍写作是那年4月初。从这一天起,短短几天,你居然就写出了《草》《葫芦丝》《晚钟》《哲学》《吉他》《钢琴》、六首高质量作品,耐人寻味。

 

  老刀,我没有水平给你指出方向,但很想让你知道中山大学英年早逝的程文超教授在他第一部评论作品《意义的诱惑》里曾经这么讲:“面对这样的(话语)独特性,需要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杰出的智慧,要求具有把握复杂对象的心智,具有冶炼八面来风的能力。”程老师是针对批评话语说的这段话。诗人要对整个人生、社会、大自然给予“批评”,同样应当聆听。


  硬伤嘛,不是没有,老刀你别怪我不客气。《海啸》,伍教授也提到,同意它具备经典性质。可标题应该是“海啸前”吧,海洋突然无声……观念上,《英雄》的执拗泄愤的情绪与你过往的亲情诗大反差,我看了很惊讶。老刀到过大漠边关、祖国宝岛、远南荒天,有雄厚的阅历资本,令许多人羡煞。我觉得你已经不该是停留在等待灵光一闪出好诗的层级了。诗人杨炼在一个《漂泊使我们获得了什么》的对话里提倡“深入语言所容许的方式,去发现它‘可能怎样去表现’。”你有一个中年写作如何突围的课题,应考虑更有谋划的创作。

 

  老刀灵思丰沛,所以希望你在诗歌创作之外能有更多学理式或发现式文字成体系地出现,或许写在网上了那恕我还没看到。陈希教授这方面给你好评,你更应该承担起为中国诗学建设尽力的角色。

 

  主持人李磊教授说可以借此机会讨论广东诗歌的未来,我没资格说什么。只是很想促成老刀/典裘沽酒的“障碍写作”和世宾的“完整性写作”来一个对话,貌似水与火的碰撞,必会是广东诗坛的一件大事,不知这愿望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总不会比解放台湾还难吧?

 

  最后,容我我再引用评论家朱大可在《死亡的寓言》里为顾城和他那位妻子(老刀:谢烨)的墓碑虚拟的诗铭:“我不认识命运 / 却为它日夜工作”。这句话转送给这个下午的研讨会,也是对你那句“我想要爱情 / 你却化成了命运”致敬!

 

  李磊:诗人粥样的诗歌我一直很关注。今天他从几个方面谈到老刀的诗歌,我最为关注的是他对老刀不能再靠灵光乍现来写作,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谋划。同时他也对广东诗坛的现状做了一个说明,尤其是“障碍写作”和“完整性写作”概念的解读,非常有见地。相信这些诗人和评论家们能够构建比较成熟的实验理论,同时写出相关作品来验证。期待他们写出更多的实验性作品。谢谢粥样。

 

  下面请诗人郭锦生发言:

 

  诗人郭锦生:2017年是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年,在老刀的倡议下,我们两人共同发起了“广东新诗百年大展”活动,先是从网络上做,后来出版了《诗意岭南 —— 走进广东诗人一书。繁琐曲折的过程中,我很敬仰老刀是一位爱诗、有情怀、有担当的诗人。

 

  读他自我概括为“血肉诗歌”的一首首作品,我真心认为他的诗是现实主义的波浪,流淌的语言承载着沉重的帆船,一艘艘驶入读者的心海。

 

  一、清澈洁净的语言汇成一条原生态流淌的河流。试看《大雪之后》,口语式的陈述,质朴、自然、冲淡、易懂,没有刻意装饰,语言干净利落,字句形成清清小河推动情景发展。看似平淡道来,实为沉稳的大家风范。老刀的其他诗歌,语言风格大致相仿,不造作,不深奥晦涩,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二、原生态流淌的语言承载着沉重的思想之船。还是以《大雪之后》为例,诗语不动声色地自然流淌,把雪后陪父亲去厕所的情景轻轻地、又沉重地道来。

 

  “父亲让我 / 扶他去厕所”简洁铺垫出缘起。大雪后寒冷,父亲需要搀扶。“扶着他的胳膊 / 我的心一路往下沉 / 他太轻太轻了”。这里以轻与沉对比,到处父亲不但体力不支还非常瘦弱单薄的情态。自然流出的语言承载着替提父亲担忧的沉重之心。为突出“轻”,诗人还巧妙地用来一个比喻:“他的胳膊 / 瘦得像鸟的翅膀 / 感觉稍不留神 / 他就会从 / 我的手上飞走”。轻得如何?胳膊瘦得像鸟翅。比喻本可到此为止,但诗人不,而是继续以独特的夸张写自己的感觉:不留神就会飞走。这是自然的、不动声色的夸张,让读者感受到父亲的风烛残年,又表达出诗人的沉重的担心。语言中融化至深的情感,冲淡而有张力。

 

  这是一幅雪后自然而深沉的画面。自然流淌的语言,承载着沉重担忧之船向读者心海驶去。


  以口语道来,无痕的匠心,沉重的思想,老刀的生态诗歌里都驻扎着灵魂。

 

  三、流淌的语言承载的沉重思想之船上,总有一张帆。《大雪之后》那条沉重担忧的船,上面是爱父亲、父子情深的帆。读毕这诗,一张帆高扬的亲情爱意会常驻读者心里,形成感染示范的力量,这想来就是诗歌的力量。另外一首短诗《草地》,以貌似漫不经心而同样是自然流淌的语言陈述一种情景。“我”正由于学着民工躺下去,才发现民工抽打自己嘴巴的原因。巧妙构思组合洁净的文字,承载起对民工生存状态深切同情的沉重之船。船上,高挂着关怜弱势群体的爱之帆。再看《英雄》,会领略到在诗篇原生态语言的河流里,承载的是一艘深切回顾小时候“自我英雄”倔强男儿形象的沉重之帆,船上高挂的是对受教育者状态的聚焦之帆。诗的前半或许述说的是一个逃犯在逃,语言看似简单流淌,但以假设的口吻铺开,其间如有暗潮翻涌。后半段的“它”应是指子弹。我们可见在流淌的语言之河里,承载的是一艘对生命尊重的沉重之船,上面高挂的是诗人的大爱之帆。

 

  我觉得老刀的诗总是这样,流淌的语言承载着沉重的帆船。字流只是媒介,所承载的沉重之船是诗人要驶入读者心海的深刻思想,船上的帆是诗人仁厚博大的种种情怀。

 

  如此理路需要一定诗学高度的支撑。老刀做到了,他也以此奠定了在诗界受人仰望的地位。

 

  李磊:郭校长着重谈到了老刀诗歌的元生态语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下诗人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尤其欣赏这句话:流淌的语言承载着沉重的帆船。他想说明的是诗人写作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诗人应该表现出“沉重的思想之船”。感谢郭校长。

 

  李磊:下面读诗人、广东徐闻开放大学李明刚校长发来的书评点:

 

  作为口语诗的杰出代表,老刀一直注重底层抒写和亲情抒写。他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作品贴近生活,情感逼真,读来是那么真切而平易近人,特别是他的亲情诗写作,自然流畅,以情见长。

 

  在《大雪之后》里,老刀用寥寥几行,就把对父亲的情感写到极致。诗写的是大雪,但不见一片雪花,实际是隐喻父亲遭遇了人生的“大雪”,瘦得不成人形,这给作为诗人的儿子内心留下疼痛。但生命的无常又让诗人无奈,诗行中流露出怕父亲离去的心情,对亲人的关切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深深打动了读者。

 

  在《手术》中,老刀用白描手法,状写了送亲人到医院动手术的过程。“我一边推一边向上抬着急救车”对患病亲人的爱,一个“抬”字便刻划得淋漓尽致,让人叫绝,对亲人深深的情感也随着“怕不平的地板颠醒你的疼痛”流露出来。

 

  《关于母亲周利华》这首献给母亲的多节诗,老刀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乡下的母亲,为了家庭,为养育儿女耗尽一生。诗人笔下,母亲一生波澜不惊,但她是那么真切,那么活生生出现在读者面前。第一节带出一个故土难离的母亲,这不仅仅是老刀的母亲形象,也是天下母亲的形象。在朴实无华的抒写中,一个伟大母亲的光辉形影已跃然纸上。在他笔下,母亲形象是立体的。“一说起我的童年母亲就流泪 / 一个十岁的孩子 / 赤脚割过风雨寒霜 / 每天清早必须备好一筐草才能去念书”“亲友找到我弟弟要借1000块钱 / 我弟弟没有 / 第二天母亲硬是将积累59年的私房钱 / 以我弟弟的名义送到了亲友手上”“母亲的泪已被熏干 / 她清贫的脸上 / 除了几星烟尘溢满了幸福的笑容”。从这些诗行不难看出,老刀为我们刻划的母亲,既勤劳善良、疼爱儿女,又乐善好施、知足常乐,她身上映照着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母亲的成功刻划,把老刀亲情诗的书写推向顶峰。

 

  李磊:感谢李校长。下面请诗人罗西发言。

 

  诗人罗西发言:首先很感谢诗人老刀的诗歌研讨会,能有机会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讨论,刚才各位教授对老刀的诗歌评论很精准到位,我就不敢在各位教授面前班门弄斧了。我主要谈谈作为一个读者对老刀诗歌的几点体会,我和老刀故交几十年,从读老刀诗集《打滑的泥土》”开始,从他诗歌的“根性”和故土亲情出发,都体现出老刀是一个很优秀的诗人。作为诗歌爱好者,我感觉他的诗歌有几个关键词让我印象很深:一是“痛感”。他内心的沉衰与悲悯,让我读到一种人性的温暖。我曾经有过晚上给他打电话,说你那首写父亲的诗把我读哭了。二是他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时常保持一颗敏锐的诗心,能随时转身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发现。对于一个诗人,能保持一颗“诗心”是非常可贵的。第三,老刀诗歌的异质性。对老刀诗歌的“口语”定性,我不敢苟同,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老刀诗歌的语言布白,这体现出老刀诗歌与一般口语诗歌的不同。比如老刀这首“大雪之后”通篇没有一个字写到雪,让我能读到比雪更刺骨的寒冷,那有不可言说之物的言说,不可言说之悲悯,让我读到心痛。老刀是将诗作为他心中之神,是悲悯,亦是人间温暖。那么,对他诗歌的建议,谈不上批评,就是要摒弃对诗歌的经验惯性写作和随意性写作,因为太多随意性写作,把他的好诗和精华都淹没了。

 

  李磊:罗西谈到了“痛感”,其实我们的诗歌每一首都具有痛感。痛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今天我一来就看到了罗西先生的书法,尤其是他的枯笔的运用,就体现了生命的痛感。感谢罗西。 

 

  下面请诗人赵俊杰发言。

 

  赵俊杰发言:刚才李磊教授总结到老刀诗歌总能引发重要诗歌参与群体的关注,这样学习机会以后我应该多多争取。各位教授都已经讲得很完整了,我就简要讲一下。

 

  我要论述的是老刀诗歌的情感伦理现象,分三点来讲:

 

  一、老刀诗歌的情感伦理是什么?

  从老刀的“六问”开始,提出诗歌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话题,有人讲是故事、有人讲是真诚、有人讲是细节、有人讲是批判,各有各的说法,我要回答的是老刀的情感的伦理!

 

  二、老刀诗歌是什么样的情感伦理?

  美学是伦理之母!老刀的诗歌归纳起来有障碍写作、暴力美学写作、底层写作、亲情诗写作、口语诗写作以及包括意象诗的创作,林林种种,我发现老刀很多元的写作背后,都出现了极度细腻的情感刻画。情感是有伦理的,这就是诗人心灵深处的正义、悲悯、关切和对真善美的坚守。

 

  三、老刀诗歌是怎样表达的情感伦理?

  老刀有几首诗特别有“情绪性”,如《今夜我是你的好兄弟》《金丝楠木》《敌人》《远方》《盛大的夏天》,这是一批揭示诗人“内心的创伤”的作品。诗人处在一种巨烈的“痛楚”之中,情感冲突非常大。他的情感也出现了矛盾面,处在在挣扎和彷徨之中,他甚至是鞭策自己,而最后总是捡起人性最为宝贵的希望、热爱和温柔。

 

  老刀的诗歌有两条肩膀,一肩是岩石,一肩是柔波,两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家喜欢强调的是老刀 “洞察之深刻”的一批诗,我却在老刀这批特别能表达出情感伦理的作品里深有感触。今天就说到这里,老刀诗歌的情感伦理是篇大文章,找时间来专门研究。


  袁向东:对。人靠两腿生活,在生活中找诗,根性的诗。

 

  李磊:俊杰用“岩石”和“柔波”来比喻老刀的诗歌很有新意。我们很多诗人其实都是在“坚硬”和“温柔”中徘徊,就像世界的正面和背面,其实“硬”和“柔”都是生活给与我们的养料,滋养诗人奋力前行。谢谢俊杰。

 

  下面请诗人紫紫发言:

 

  诗人紫紫:我原来是写古体诗的,而真正接触新诗是从2016年开始,,如果说新诗写作,那个老师对我的影响大,我想说老刀是其中之一,我对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有研究,他发在朋友圈的诗歌我几乎都会去读,读多了,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诗意,老刀总能从生活中挖掘诗意。

 

  老刀是一个非常善于发现的诗人,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非常关注底层生活,像老师们提到的痛感、根、腔调、特别的语言,我也有同感。

 

  老刀的诗歌,语言不油腻,质朴简洁有力接地气,而又不俗气,他的诗歌感染力非常强。有时候读我读他的诗歌会情不自禁地发笑,有时候又会不禁泪流满面。

 

  他用他独到的写作方式,独特的语言,去诠释生命中的悲喜,把所情感表达到极致。

 

  我记得黄礼孩老师送过几本诗歌刊物给我,有一本刊物叫《异乡人》,里面就有老刀的诗歌《关于父亲万伟民》和《关于母亲周利华》。当我读到《我的母亲周利华》的第六节“假期临近/我陆续地收拾行旅/母亲就开始不吃饭暗暗流泪/必须启程了/我背着行旅/母亲默默跟在后面/不再说话/送到生产队不再关牛的牛栏屋前/母亲早早地/拧过身去”,我已是泪流满面,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曾有过的青春叛逆期。在我去广州读大学时,母亲挑行旅送我去车站,行旅一边是衣服,一边是手风琴,一路蹒跚而行,而我因为一些琐碎事与她闹别扭,一路都不和她说话,偶尔她停下来等我,我还别过头去,看都不看她一眼,上车时,她还塞给我一盒草莓。老刀的诗歌,让我想起这些,让我心酸不已。

 

  这也就是经典诗歌产生的共鸣吧。

 

  老刀擅于用细节呈现,他呈现的细节是有美感的,属于“老刀式”的美感,真有切肤之痛,例如:诗歌《关于父亲万伟明》里面说的两颗牙,“一颗感到有些动,/ 伸手进嘴里一提 / 牙就在指上 / 还有一颗吃过饭就不见了”。细节太好了,像前面写的“我在他去医院留下来的山路上”挑谷子碾米再带回来,“望着不敢哭出来的夜”等等。读着读着,你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渗入你自己的情感。

 

  老刀的诗歌,没有任何炫技式的描写和意象,但读起来却意味无穷,隐含深意,信息量非常大,真正抵达了生命深处,诗歌要去诠释的审美形态。例如《他们在砍树》“一帮有文化/懂科学的人在砍树/一帮比泥土更了解树/比树更懂树的人在砍树/指到哪儿砍到哪儿/他们不是砍伐木/他们只砍去/树的一部分”,看似在说砍树,背后隐藏的很多很多。

 

  老刀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立体感,且充满诗趣。例如诗歌《草地》“我学着民工的模样躺了下去/这时,一群蚊子嗡过来争抢我的脸/我明白了,民工睡在这儿的时候/为什么不断抽打自己嘴巴”。读着读者你就会呈现一幅画,民工躺在草地上的画面。这里老刀是用冷抒情的方式去表达的,令人既感觉有趣,又充满了对民工的怜悯之情。

 

  是的,诗歌一定要深入痛感,情节、细节才触动人心。正如老刀的诗歌,触动心灵。

 

  李磊:紫紫写过不少好东西。海德格尔说:每个诗人都是固执地怀着乡愁寻找故乡的人。还有一句通俗的就是“人,诗意地栖居。”还乡,怀念过去总是难免的。感谢紫紫。

 

  今天的研讨会档次很高,诗评圈有一半的人士在场。我想对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下面请诗人梅老邪发言。

 

  诗人梅老邪: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刚才伍教授说老刀诗歌有自己的腔调。我随手翻了翻这册专辑,发现腔调的秘密在于分行。你看这第一首《飞越大海的蝴蝶》,第一段几句,第二段几句,有用意,而没有两行是一样的。偶数行、奇数行,有心机有讲究。段落之间、节与节之间,第一节几行、第二节几行,这设计是很厉害的。

 

  还有色彩词,老刀的诗不用炫色,而搭配得很棒。注意他句子的长短,还有动词、名词的运用。老刀用动词最厉害,很走心。用这样的腔调,那样来配。念出来,唇音、鼻音、舌音、喉音,非常顺,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很多人的诗念两三首就念不下去了。

 

  眼耳口鼻舌都对腔调起作用,此中有秘密。

 

  李磊:老邪从语言学的角度作分析,很独特。老刀的诗字面上有隐意、有象征,还有动感。念起来心里很自然。像我这里有一首,不在这里面,是老刀以前感动过我的《罩鲤鱼》。(朗诵)

 

  感谢老邪。下面请诗人黄双全发言。

 

  诗人黄双全发言:我和老刀同年,可老刀却有三十多年诗龄了。

 

  我是186月接近耳顺之年才重新接触诗歌,写作时间不长,文学底子薄,对诗歌理论的涉猎少之又少,至今是一位诗歌素人。今天来参加老刀诗歌研讨会,主要是学习。此前,老刀希望我说几句,我很忐忑,想拒绝,但老刀的酒让我喜爱,不得不来。读完《血肉诗歌》这组诗,我忽然有了勇气,我也可以做那只“飞越大海的蝴蝶”,谈谈对老刀诗歌的感受。


  我认为他的诗歌是“为弱小的生命留下记录”。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对称世界,资源配置不公,机遇不均,一部分群体仍然生活在压制线下,在命运的栅栏内,解不开捆住脚踝的布带子。他们挣扎、沉沦、渴望改变,但他们没有言说的机会,需要代言。

 

  诗歌应该传递这种声音,在读者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说出他们想说的。我们不能用空心的语言制造阅读障碍,在读者之间挖壕沟,修天堑。有人说诗歌是小众的,因此他们不断制造防火墙,把自己推向小众中的小众。如果这样,诗歌就会沦为濒危文化,需要申请保护,这将是诗歌的失败。

 

  在差别社会,老刀是一位良心诗人,在漫长的写作中,他记录一个个瞬间,貌似碎片化,但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体系,一个重大命题。我们从这个体系中读到老刀对诗歌坚定的使命:像《小黑螺》,为弱小的生命记录,连美国轰炸阿富汗这样的大事也要让位。无论是写亲情,老妇人、三轮车夫,还是写黑狗、黄骨鱼,抑或草木,都是鲜活的,都是人性写照,饱含老刀式疼痛,充满慈悲和人道主义关怀,这是老刀诗歌的美学价值,而能为大众接受。

 

  诗歌是欲言又止的艺术,在跳转中留出空白,交给读者完成。老刀的诗忽略修辞,轻视意向,拒绝晦涩,只提供观察过程,让读者顺应其心理活动,移动语言边界,获得言外之意。他的诗是敞开的,很容易进入,但你不能一直往前走,需要停顿,这时你就会听到站在门背后老刀的另外一种声音。这是老刀诗歌的一大特点。

 

  叙事性是诗歌写作的惯用手法,但处理不好就会降格为语言的啰嗦,文本的赘肉。老刀的诗是叙事的,他对背景创设,元素提炼,速度把控有独特的处理能力。清晰、精炼、准确,不拥挤、不黏连,粗犷中不失优雅,与散文记叙文严格区分,这是老刀诗歌的另一特点。


  在诗歌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诗歌的辨识度?它不是修辞、节奏、意向等形式决定,而是诗歌的内核决定。这取决于诗人的认知,并在写作中植入血肉心灵,才能让读者感动。记住,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块,产生涟漪。一首诗缺乏思想性,或者只写出了某种共识,都称不上好诗。老刀的诗有温度,有冲击力,每一首都盖上了他用玉石刻出的名字,具有原创性。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路径的便利化,多元化,诗歌正在野蛮生长。在这片良莠不齐的丛林中,作为一直保持旺盛写作热情的成熟诗人,老刀还可以将诗歌的架手架搭得更高。

 

  李磊:确实,今天人类面临这样的境地,纸面的写作常和灵魂、和生命书写脱节。如果是这样,再精美也只是文字游戏。谢谢双全先生。

 

  下面请高校邓颖博老师发言。

 

  邓颖薄老师:很荣幸,今天下午有机会参加老刀的诗歌研讨会,聆听了多位教授和诗人对老刀诗歌的评述。整个下午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度过,实现了一次诗歌文化之旅,收获颇丰,时光倒流仿佛回到少年学习时。同诗人紫紫相聚时的一次聚会,认识诗人老刀,从那以后开始读老刀的诗,一路读来,他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他写父亲、写母亲、写亲情的诗等等的,每一首都挑动着我的神经,一词一句像跳动的音符,流淌的旋律滋养着人,触动了心灵最脆弱的那根弦,经常是,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老刀的诗歌以口语化为主,亲切自然,根植社会底层,同情弱者,直击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老刀的诗传递满满的正能量,给人鼓舞和力量,直面人生的困境和挫折。老刀的诗,诠释孝道,亲情,友情,体现诗人的大爱思想和家国情怀!

 

  李磊:邓老师是音乐家,其实诗歌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兄弟。陈教授在他的巨著《西方象征主义中国化》中特别指出:诗歌的音乐性也成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功能。他认为音乐性影响了中国早起的诗人,比如:卞之琳、李金发等。因此,音乐性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亲切感。

 

  谢谢邓老师。下面请诗人彬哥发言。

 

  诗人彬哥:能到这里很高兴也很荣幸。

 

  我离开诗歌很久了,最近两三年才重新回来做小学生。说到诗歌评论就更是小白。不仅是今天这个,所有的研讨会对于我都是第一次。认识老刀两年,接触到多是因为喝酒。现在看刀哥有笑容了,之前好像不太高兴。刚才俊杰问我他的发言怎么样,我当然是给他两个拇指,可私下认为还是太拘谨了。从观念上,诗歌和别的体裁不同,诗人重感性,应该更活跃些、激情些。

 

  我喜欢老刀的诗,像《枝》,还有刚才听的《罩鲤鱼》。我自己写诗一直在探索。老刀的诗,印象中以前和现在的大变样了。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总会有变化。

 

  现在有很多同质化诗歌,用理念写诗。还有赏花就写花,专找诗歌和理念的关系。诗人不应该带着理念去写作,应该到生活中去,不要复制、模仿,盖上名字都不知道是谁写的。还有些是朋友圈发回复的应酬写作。

 

  生活中分的角色也到诗里来。像这是教授、知识分子、评论家的诗,那是公务员、企业家写的诗,强调社会角色,导致不纯。

 

  诗歌应该是人类共通的。超时空、超地域,排除非诗元素,以“人”,甚至不是以“诗人”的身份写诗。诗人是别人称呼你的,自己不该这样称呼。

 

  诗歌,有一个节奏问题,现在追求不对称、随意。原来古诗有格律、形式,新诗分行不跟随节奏,而有内在节奏感。没有节奏的一定是拗口,不舒服。在不经意间有韵律,却不一定还去押韵。

 

  粥样:诗歌可能性真不知有多大。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自从阿尔法狗战胜围棋起,我就等着电脑有本事来战胜诗歌。

 

  李磊:彬哥的谈话很重要。我们经常要以什么样一种身份出现,但这不是和世界最本质的关系。人和人间错综复杂的、纠结的关系,失去了和世界的本真联系。应当抛开身份,思考怎样建构一个诗人。

 

  感谢彬哥。下面请诗人南尾宫发言:

 

  诗人南尾宫:我零几年开始写诗并接触刀哥的诗,当时在《诗刊》看到他的《父亲万伟明》,给我的震撼很大,我相信当时的刀哥不仅震撼了我,影响了我,那种写法对于当时的写作者,应该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时的刀哥无疑成为了一种诗歌现象,诗歌界不知有无意识到这个现象。下面我谈几点思考:

 

  一是关于口语诗。我很赞同王教授意见,刀哥前期作品我并不认为是口语待。就比如刘川的诗,我从不认为他的诗是口语诗。

 

  二是关于刀哥诗歌的“主线”。刀哥的诗歌贯穿对底层人性的关心与悲悯。不管是写民工,还是父母兄弟亲人、小黑螺、蜻蜓及至自然界万物等等,都是来自底层的,并表达了慈悲和关怀。这样的诗很多人都写过,但将这个当成主线,并充满在整个写作里,是不多见的,已成诗歌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应引起诗歌界的关注,并成研讨的话题。

 

  三是关于刀哥诗歌的基调。可用四个字概括刀哥诗歌的基调:悲悯+童心。刀哥五六十岁了(众笑:没那么老吧。),但他的诗句表达却是童心的,干净的,十分难得。

 

  四是关于刀哥诗歌的思想。刀哥的诗歌写底层人事,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比如《枝》,那只蜻蜓其实也是刀哥自己,短短四句概括了刀哥的一生。刀哥对底层的怜悯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怜悯。

 

  五是关于以前的刀哥跟现在的刀哥。我更加喜欢以前的刀哥,不喜欢现在的刀哥。当然,现在喝酒的刀哥是喜欢的。以前的刀哥细节有灵气,有很饱满的诗意,并反映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内容。但现在写诗的刀哥,让人感觉“江郎才尽”了,感觉他现在写的,很多人都能这么写。

 

  六是关于“难度”写作。我是赞成难度写作的。一些口语诗,看了上句就知道下句,味如白开水,没有什么意义。我不反对也不排斥口语诗。意象写作或口语写作,仅是表达方式而已。不论什么类型的诗歌,写得好的我就喜欢。事实上,口语诗不等于无难度,像《知了》这样的口语诗就表达较为复杂的社会内容。就算是口语诗,都应该有新的发现,应该在不动声色中反映难度,要有思考空间,不能太浅。 看了上面知道下面,没有新意,我真的不喜欢。现在口语诗,普遍存在过度解读、自圆其说的问题,有自欺欺人的江湖把式,这无形中误了诗写者,是值得警惕的。

 

  李磊:南尾宫是徐闻电视台的主任。五点可以引发关于老刀诗歌的未来的阐述。是不是可以探索让口语也不那么口语。谢谢南尾宫主任。

 

  下面请诗人伟伟发言。

 

  广州诗人伟伟:很荣幸到这里。我不是经常能喝这样的酒,但喜欢谈诗,坐下来以酒谈诗。诗与酒是人生交往中不可少的。

 

  刚才彬哥发言说聚谈应该高兴,而我看着这里的诗有巨大的悲哀。我不能一直看下去,总是要停一停,体会一下,带着深深的难受进入诗境中。

 

  老刀诗歌,我喜欢他的直截了当。他守住一股最原始的情绪,像他的名字—— 一刀两断,不拖泥带水。

 

  几乎每一位都谈到了《大雪之后》,我很有共鸣。而读诗,一首诗在这么短的时间得到所有人的共鸣,它就是成功的。这首诗以小见大,有痛感,进入人性的最深层。写父亲胳膊像小鸟的翅膀,它非常感性,将感情升华,进入不同的空间去飘荡,却有血有肉。

老刀的诗歌很多都这样以情节营造境界,像小鸟一样越飞越高。

 

  李磊:伟伟认为老刀的诗歌直截了当,也许这就是诗歌的根。因为过多的描述和形容词会损伤诗歌的美感。谢谢伟伟。

 

  下面请诗人青草正绿发言。

  

  诗人青草正绿:我从80年代开始写诗,写了有一千多首,却对效果喜欢不起来,很羞愧。和老刀、俊杰、老邪接触后,有了改变,逐渐体味诗酒人生。

 

  很喜欢《我的父亲万伟明》、《大雪之后》这样的作品。我自己的父亲得病后,瘦得皮包骨,我为他写了一百首诗,也没有写好。老刀一句胳膊“瘦得像鸟的翅膀”,让人流泪。那份感人是不流俗的,是从灵魂深处蹦出的。

 

  老刀的诗不靠词汇堆砌,风华雪月。它是高山大海,是灵魂震颤,这样才是读者能接受的好诗。

 

  我和伟伟、老邪讨论诗,学习到很多。刚才彬哥说的从古到今,诗歌从重意象转到口语来。以前诗歌玩余韵,二段要转韵什么的。现在的诗首先重善、重情感、重灵魂拷问。这样的作品让人读完以后还想读。

 

  李磊:刚才诗人青草正绿的发言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让读者“流泪”,而老刀的诗正是重善,重情感,重灵魂拷问的典范。她认为感人的诗歌都是从“灵魂深处蹦出的”。因此,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诗人们都写出从灵魂深处蹦出来的诗歌。谢谢青草正绿。

 

  最后我谈一些我对老刀诗歌的看法。

 

  李磊:老刀还是那把老刀。

 

  大约在2002年,我在一个叫《红袖添香》的论坛里,评论了老刀的诗歌。当时我说:从他的诗里,我读到了反讽,甚至荒唐,当然也有亲切和伤感。他作品里杂揉进生活的奇闻怪事和荒诞不经,他的诗歌充满了别致的想象,忧伤的情绪和善良的情怀,更有对这个时代的反思。但他的反思不是概念性的,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反思生命的一切,使我这个容易在温暖中满足的人也感到他刀锋的寒光。今年第一次见到他,我重读他的诗歌,不禁感叹:老刀还是那把老刀。

 

  他的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保守秩序和线性结构以及诗歌本身应具备的特点,抛弃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情假意和晦涩意境以及其语言上的矫揉造作,甚至包括诗歌的抒情性和象征性,而返回到诗歌所要表现的生活本身,寻找到一系列朴素的情感,直接的事件,具体的意象和自然的场景甚至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东西。也许他所寻找的正是诗歌的根。因此,才有了《罩鲤鱼》这样的深刻篇什,爱的追求却带来生命的毁灭。

 

  “交配时,水面动静很大”,所以“静候在岸边的村民,就会拎起竹罩冲过去。”。还有那只叫个不停的猫,“我几次想掐死他,让他换一条命”,他似乎在告诉这个世界,生存与毁灭是相随相伴的,生命的生常常以死为代价。

 

  还有他一系列写父亲的诗,他一反常态,没有写对父亲的爱,而是“恨”,“谁来我内心,帮我杀死我的父亲。他劳动的背影,比贫困更加伤人。”还有“金丝楠阴沉木最为昂贵,疙疙瘩瘩里,才有最美丽的花纹。那可是金丝楠,生长时最难受、最痛苦、被伤害的地方啊”。

 

  因此,他的诗读起来几乎是松弛的叙事和冷漠的散调。我不知道他是否借鉴了法国画家杜尚“现成事物”的创作方法或者阅读过智利诗人帕拉的“反诗歌”。但我确信,读者可以从他的诗歌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老刀在他的一些诗歌中融进了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语言,或许在现代主义看来是“粗野的语言”,这些语言显露粗砺和凹凸的表象,而在表象里面,则蕴藏着他喷薄欲出的激荡感情。这种感情也就造成了老刀对传统诗歌的假崇高和后现代诗歌的假抒情的彻底反叛,用戏谑的口吻来抨击他所看不惯的一切—— “你强大到没有敌人,我敌人很多,多到我要到敌人中去寻找朋友,多到一天不见敌人,我就会孤独”。我不知道老刀写诗时的情绪,他是想在其诗里对生存状态进行否定,还是看到周遭世界的虚伪,而把这样的诗当成他深感失望的结果。

 

  老刀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他借助看似简单的短诗,借助朴实的口语方式,阐释“诗”来自哪里,归于何处。我最为欣赏的是他的随性的口语写作。关于口语,我一直认为,我们回归诗歌本源,回归汉语写作,就应该用平常的口语方式来表达。因为这种即兴性、自在性和音乐性的语言,正是对中国几千年诗歌表达的完美传承。从《诗经》开始,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中国诗人都是用口语在写作,因此,我们才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随性书写。通过日常口语让诗歌回归到诗歌的本源,“诗歌”何尝又不是一次诗歌口语的回归。而老刀的诗歌,正是他通过对身边的人和事的随性命名,激活了他诗歌精神的力度和向度,通过日常物象和细节的些微闪光,寻找到诗歌本质的隐喻和象征,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诗歌美学和家园历史的双重维度。

 

  老刀的创作实验给我们新诗却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粗野”之风。他的诗虽然取材于日常生活,评论现实问题,他的目光却能透过事物的表象触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心灵的不同层次,而且把他所能看到和感到的一切混乱、矛盾以及由于混乱和矛盾所带来的心灵裂变,剪接成生活的碎片,用略带嘲讽的调子揭示出来。正如诗歌评论家王光明说:“诗歌是反抗现实和语言分裂的产物,他不是随便一种讲述,而是一种特别的讲述,他是把语言从功能论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来看待的。因此,诗歌不是日常语言的简单使用,而是通过语言的自行表演,敞亮存在。”

 

  最后我要说,能主持老刀的诗歌研讨会,我非常地高兴和荣幸!

 

  感谢,最后还是老刀谈谈感受吧。

 

  诗人老刀:今天大家能来,很开心。外面还在下雨。它昨天不下,明天也不下,非得这个时候下,真是考验感情。天气预报说明天不下了。

 

  谢谢各位的支持,对我的诗歌,说了优缺点。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我可以站在自己的诗歌基本点上,再向远处望一望,争取再走远一点。(粥样整理)

 

附:老刀诗歌作品

 

大雪之后

 

父亲让我

扶他去厕所

扶着他的胳膊

我的心一路往下沉

他太轻太轻了

他的胳膊

瘦得像鸟的翅膀

感觉稍不留神

他就会从

我的手上飞走

 

201812

 

草地

 

我学着民工的模样躺了下去

这时,一群蚊子嗡过来争抢我的脸

我明白了,民工睡在这儿的时候        

为什么不断抽打自己嘴巴

 

2003922

 

 

一位民工将一根树枝往垃圾堆里拖

他没有在意背后跟着一只蜻蜓

一只蜻蜓想在他拖动的树枝上停下来

几次都失败了

我像遇见自己一样难以平静

 

关于母亲周利华

 

母亲说她不管了

她要去广州和她的大儿子一起过日子

万里涛心里明白母亲是在生他媳妇的气

当火车票放到母亲手上

她的脸黑了下来,母亲一声不吭走出柴门

在菜园转了一个圈用手背摸了摸白菜梆子

径直来到一棵橘子树前

撒上一把谷子,她久久站在鸡和鸭的中间

万里涛连夜赶到山外去退车票

母亲才肯回到屋里

 

每次回到猴冲村

放下行李,我总是先到后山坡上的

楠竹林里闭一会眼睛

我喜欢竹叶和一些小植物腐烂的气息

我爱静听头顶上竹叶和竹叶相拥的回声

这时候,

一只斑鸠从竹林深处扑翅惊飞

整个山坡在一身冷汗里微微颤栗

母亲知道我回来了

总是脚上挂泥三步并成两步赶回家中

她说今天有意多下了一把米

早上煮饭的时候灶膛里的火就发出了笑声

又衰老了一些的母亲

柚子一样笑着

她的白发上别着一小块金色的泥浆

 

在樟桥村

一说起我的童年母亲就流泪

一个十岁的孩子

赤脚割过风雨寒霜

每天清早必须备好一筐草才能去念书

那头犄角快抱成一团的老水牛呵

在我割的草中

如果你嚼到一些泥块

希望你能够原谅

只有你跟在我的后面

只有你知道,

我割草的时候天还没有亮

 

亲友找到我弟弟要借1000块钱

我弟弟没有

第二天母亲硬是将积累了59年的私房钱

以我弟弟的名义送到了亲友手上

家里却连煤也舍不得烧

煮饭用的一直是油茶树的叶子

母亲做饭的模样几十年没变

翻几下菜,就转过身去添树叶

将头埋进浓烟滚滚的灶口

用一根打通了节的竹管吹火

看母亲做饭我总是不断擦眼睛

母亲的泪已被熏干

她清贫的脸上

除了几星烟尘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天已经黑了下来

屋子里燃着熊熊的炉火

我们忘了母亲还在雪地里拔大白菜

突然一声啪一粒火星从火里

追了出来,一圈人站起来抖着裤管

炉火到了要用铁钳划动

脱去一层层灰衣才能看见的时候,

邻居走了

母亲从厨房忙完进来填补在空位上

在越暗的火光里

母亲低着头在自己的膝上

睡着了

 

假期临近

我陆续地收拾行李

母亲就开始不吃饭暗暗流泪

必须起程了

我背着行李

母亲默默跟在后面

不再说话

送到生产队不再关牛的牛栏屋前

母亲早早地

拧过身去

 

20005

 

劳动者

 

一个干苦力的老头

用三轮车拉来满满一车货物

老头来回搬运

帮她把米背上三楼

把油送进厨房

憨厚的老头干完活

从三轮车上取下他肮脏的

可口可乐瓶子

想要灌走一瓶茶水

当他大汗淋漓的手伸过去

想抓取桌上的茶壶

被她按住了

我知道她的生活也不容易

看到这一幕

我还是非常难过

他和她

都是底层的劳动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