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再忆长征

池征遥2025-10-04 15:46:58

再忆长征

 

作者/池征遥

 

1.星火燎原向远方

 

场景 :1934年10月,赣南秋夜,瑞金城外樟树林。

人物 :通讯员小林(16岁,背着缝满补丁的挎包)、连长老赵(30岁,左臂缠着绷带)。

 

小林蹲在樟树下,用刺刀在树皮上刻下“苏维埃万岁”,指尖被木屑扎出血珠也没察觉。老赵拄着步枪走来,将一块油纸包好的炒米塞进他怀里:“这是你娘连夜烘的,路上省着吃。”远处,军号声突然划破寂静,小林猛地站起,挎包撞在树干上,露出里面半块啃剩的红薯——那是他留给妹妹的,可妹妹三天前已随红军家属转移。

“发什么呆?”老赵拍他后背,“记住,我们走了,根据地的百姓还在盼着。”队伍如长龙般在月光下移动,火把照亮战士们草鞋上的血渍,有人低声哼起《国际歌》,小林跟着唱,声音却越来越哽咽。他摸出藏在贴身口袋的全家福,照片里爹娘和妹妹的笑脸被体温焐得温热。突然,身后传来婴儿啼哭,一个抱着孩子的大嫂追上来,将一篮煮熟的鸡蛋塞进行军锅:“同志们,带上!到了陕北,给娃们说,有群人曾为他们拼命!”

老赵向大嫂敬礼,转身对小林说:“看到没?我们背的不是枪,是老百姓的命。”队伍渐渐消失在群山深处,只有“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有诗云:


红旗漫卷瑞金岗,夜踏晨霜别故乡。

万里征途从此始,初心如火照穹苍。

 

2.血染湘江铸脊梁

 

场景 :1934年11月,湘江两岸,炮火映红江面。

人物 :卫生员阿梅(20岁,白大褂沾满血污)、重伤员柱子(22岁,右腿被子弹击穿)。

 

阿梅跪在浮桥边,左手按紧柱子汩汩冒血的伤口,右手颤抖着剪开裤腿——子弹打断了胫骨,碎骨刺穿皮肉。“忍着点!”她咬开急救包线头,将碘酒浇在伤口上,柱子猛地抽搐,却死死咬住草绳不肯哼一声。江对岸,敌机俯冲投弹,水柱冲天而起,一名担架员刚抬起伤员,就被气浪掀翻进江里,红绸绑腿在浊流中一闪便消失了。

“指导员让我们顶住三个时辰!”柱子突然抓住阿梅的手腕,指骨因用力而泛白,“把我留下,你们带文件先走!”阿梅狠狠摇头,从腰间拔出手枪塞进他手里:“子弹打穿的是腿,不是脊梁!”她背起柱子往芦苇荡转移,江水没过膝盖,冰冷刺骨。突然,柱子轻拍她肩膀:“放下我。”阿梅回头,看见他正瞄准追来的敌军,鲜血顺着枪管滴进水里,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

“告诉俺娘,俺没当逃兵!”枪声响起时,阿梅已抱着机密文件钻进密林。她回头望去,只见柱子单膝跪地,枪口仍冒着青烟,身后是漫山遍野冲上来的红军战士,刺刀在夕阳下亮得晃眼。

有诗云:

 

枪林弹雨锁寒江,血肉之躯筑屏障。

湘江呜咽英魂逝,不灭军魂斗志昂。

 

3. 遵义灯火指航向

 

场景 :1935年1月,遵义城柏公馆,煤油灯彻夜不熄。

人物 :参谋老王(35岁,眼镜片裂了一道缝)、警卫员小李(18岁,捧着暖炉守在门外)。

 

老王趴在八仙桌上,将地图钉在墙上,手指划过“娄山关”三个字,墨迹在油灯下晕开。门缝里传来争论声,时而激昂如雷,时而低沉如诉。小李抱着暖炉来回踱步,炉火烧得正旺,映得他脸颊发烫。三天前,部队刚进遵义,老百姓就送来棉被和粮食,一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红军先生,你们可不能再走弯路了啊!”

“吱呀”一声,门开了,毛主席走出来,烟卷在指间明灭:“老王,通知各军团,明天拂晓出发,奔袭桐梓!”老王猛地站起,眼镜差点滑落:“主席,您是说……放弃与红二师会合?”毛主席指着地图:“蒋介石以为我们要东渡乌江,我们偏要西出娄山关,给他来个声东击西!”小李看见,油灯的光晕里,毛主席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却将一支钢笔递给老王:“把路线标清楚,别让战士们多走一步冤枉路。”

天蒙蒙亮时,军号声响起,老王揣着标好的地图跑出公馆,看见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有人端着热水,有人举着灯笼。小李将暖炉塞进一位冻得发抖的孩子怀里,孩子却硬塞给他一把炒花生:“叔叔,路上吃,不饿!”队伍出发时,朝阳正从娄山关的垭口升起,将红旗染成金红。

有诗云:

 

娄山关下迷雾茫,中枢重整定良方。

雄关漫道真如铁,舵手引航破骇浪。

 

4. 奇兵巧渡赤水河

 

场景 :1935年2月,赤水河中游,木船在急流中颠簸。

人物 :船工老陈(40岁,赤膊撑篙,古铜色脊背满是汗珠)、侦察排长张强(25岁,腰间别着水雷)。

 

老陈的篙子插入河底卵石,木船猛地一震,差点撞在暗礁上。张强趴在船头,死死盯着对岸的碉堡——三天前,他们刚从茅台镇渡过赤水,今天又要杀回来,战士们都说:“毛主席是要让蒋介石的部队跟着我们在河边‘洗冷水澡’呢!”

“坐稳了!”老陈大吼一声,篙子撑得笔直,船如离弦之箭冲向对岸。突然,碉堡里响起机枪声,子弹在船边溅起水花。张强拉燃水雷引线,奋力扔向碉堡,爆炸声中,他第一个跳上岸,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老陈跟着跳下去,捡起一把敌军丢弃的步枪,竟也跟着冲锋:“狗日的白狗子,占了老子的码头,今天非讨回来不可!”

傍晚,红军再次控制渡口,老陈蹲在河边清洗船板上的血迹,张强递给他一块干粮:“老陈,谢谢你。”老陈摆摆手,指着河面上漂浮的草帽——那是牺牲战士的遗物:“谢啥?你们为老百姓打仗,俺撑船送你们过河,天经地义!”夜色渐浓,远处传来阵阵歌声,老陈侧耳听着,突然跟着哼起来:“赤水河,弯又长,红军哥哥是栋梁……”

有诗云:

 

赤水奔流险象多,声东击西巧腾挪。

敌疲我扰出奇计,扭转乾坤奏凯歌。

 

5. 铁索寒光映丹心

 

场景 :1935年5月,泸定桥,十三根铁索在风中摇晃。

人物 :突击队员小四川(19岁,绑腿缠满炸药)、司号员小周(17岁,号管被流弹打穿一个洞)。

 

小四川趴在桥头,望着对岸喷射火舌的碉堡,手心全是汗。铁索上的木板早被拆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铁链,桥下江水咆哮,如万马奔腾。小周蹲在他身边,号管抵在唇边,嘴唇干裂出血:“哥,等会儿我一吹号,你就冲!”小四川咧嘴笑,露出一颗豁牙:“放心,到了对岸,给你抓个白狗子的号兵当徒弟!”

“嘀嘀哒——嘀嘀哒!”冲锋号突然响起,小周的脸憋得通红,号声却依旧嘹亮。小四川抓着铁链往前爬,子弹打在铁链上“叮当”作响,火星溅到他脸上。身后,战友们如潮水般涌上铁索,有人被子弹击中坠入江心,身体在漩涡中打转,却仍紧紧攥着枪。

“快到了!”小四川看见对岸的碉堡,猛地拉燃炸药包引线,扔了过去。爆炸声中,他翻身跃上桥头,刺刀刺穿一个敌军的胸膛。小周跟着冲上来,号管被流弹打断,却依旧举着断号高喊:“胜利了——!”夕阳照在铁索上,将战士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江风卷起他们的衣角,如一面面残破却不倒的红旗。

有诗云:

 

大渡桥横铁索沉,惊涛骇浪阻千军。

攀援浴血冲天志,勇士冲锋破敌阵。

 

6. 雪岭草甸砺忠魂

 

场景 :1935年7月,夹金山,雪深及膝,狂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如刀割。

人物 :炊事员老王(40岁,背着一口大锅,锅里冻着半块青稞饼)、小战士兰兰(15岁,女扮男装,冻得嘴唇发紫)。

 

老王把兰兰搂在怀里,用身体挡住风雪。三天前,兰兰的哥哥牺牲在湘江边,她剪掉辫子女扮男装跟着部队走,老王发现后没揭穿,只是每天多分给她半勺稀粥。“冷不冷?”老王解开棉衣,将她的手塞进怀里,兰兰却挣扎着抽出手:“叔,您自己暖和点,俺不冷。”她的手套早就磨破了,手指冻得像红萝卜,却仍紧紧攥着一根木棍,帮老王挑着锅。

爬到半山腰,兰兰突然栽倒在地,老王慌忙将她扶起,发现她鼻孔里流出鲜血——高原反应。“俺走不动了……”兰兰的声音微弱,老王却把锅甩到背上,背起她就走:“说啥胡话!到了陕北,叔给你煮红烧肉!”雪地里,老王的脚印越来越深,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兰兰趴在他背上,闻着他棉衣上的油烟味,突然轻声说:“叔,俺哥说,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傍晚,队伍终于翻过雪山,老王把兰兰放在一块避风的岩石下,从锅里掏出冻硬的青稞饼,用体温一点点焐软:“吃吧,吃了有力气赶路。”兰兰咬了一口饼,突然笑了:“叔,这饼比红烧肉还香。”

有诗云:

 

冰封雪覆鸟飞绝,草甸泥潭陷马蹄。

野菜充饥跟党走,红军不怕远征难。

 

7. 红旗漫卷陕甘宁

 

场景 :1935年10月,吴起镇,土窑洞前插满红旗。

人物 :老红军李大爷(50岁,长征前是瑞金的铁匠)、陕北娃小石头(10岁,举着红缨枪跑来跑去)。

 

李大爷坐在土窑洞前,眯着眼看远处走来的队伍,突然扔掉旱烟袋站起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他失散三年的儿子铁蛋!三年前,铁蛋跟着红军离开瑞金,他以为再也见不到了,没想到今天竟在陕北的土坡上重逢。“爹!”铁蛋扑过来,父子俩抱在一起,眼泪把棉袄都浸湿了。

小石头举着红缨枪跑过来,拽着铁蛋的衣角:“叔叔,你们是红军吗?俺要跟你们去打仗!”李大爷笑骂:“去去去,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铁蛋却蹲下身,把一颗红星帽徽别在小石头头上:“等你长大了,叔叔教你打枪。”远处,锣鼓声响起,老百姓抬着红枣和小米走来,一位老大娘拉着李大爷的手说:“老李,你们可算来了!这下,咱们陕北有救了!”

夕阳西下,吴起镇的山峁上,红旗迎风招展。李大爷看着儿子和小石头追逐打闹,突然哼起了瑞金的山歌,铁蛋听见了,也跟着唱起来,歌声越传越远,惊起一群晚归的麻雀,在天空中盘旋成一片流动的乌云。

有诗云:

 

六盘山上凯歌传,吴起镇前聚义师。

二万五千风云路,星火燎原照陕甘。

 

创作说明 :

 

一、每篇以具体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一个侧面和一个片段,由点到面,连接成一条红线,展现出长征中的人性光辉,同时融入历史事件的关键信息,力求有突破有创新,使故事兼具真实性与感染力。用每首诗收束篇末以深化主题及红军“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二、所涉及内容基于正史记载与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确保历史准确性与文学表达的结合。创作过程主要参考了长征历史权威史料及经典文学作品,包括《毛泽东选集》,收录的长征相关论述及诗词,如《七律·长征》,为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核提供依据;《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系统梳理长征各阶段关键事件、时间线及历史细节;《长征画集》《地球的红飘带》,还原长征场景,辅助具象化写作;长征亲历者回忆录,如《遵义会议文献》《红军长征日记》等,增强历史真实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