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仔钧与练夫人的生死救赎
作者/池征遥
序言
礼赞《章仔钧》 :
闽中烽火照孤忠,铁甲寒光映日红。
三十载镇山河险,五百家安雨露同。
鹤氅仙翁授奇策,鱼肠剑气破围中。
至今浦水回旋处,犹说将军第一功。
第一章 孤城守望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秋,闽地浦城。
烽火台上的狼烟终日不散,如同悬在城头的一片阴霾。城墙垛口处处可见干涸的血迹和箭矢留下的凿痕,守城的士兵们面带饥色,却仍紧握着手中的兵器。
章仔钧伫立城头,铁甲上沾满尘灰。他已坚守浦城二十七日,原本坚毅的面容如今刻满了疲惫的沟壑。城外,南唐军的营帐连绵数里,旌旗招展,鼓声不时传来,如同催命的符咒。
“将军!”副将刘莽急匆匆奔上城楼,战袍下摆已被撕裂,脸上带着几分惶急,“箭矢只剩三千,滚木礌石也已用尽。将士们...将士们一日只得一餐稀粥,已有数十人因饥饿昏厥在岗位上。”
章仔钧沉默片刻,目光依然盯着远处的敌营。秋风拂过他斑白的鬓角,带来一丝凉意。“城中百姓如何?”他的声音沙哑,却依然沉稳。
刘莽低下头,声音哽咽:“易子而食...已有百姓开始易子而食了。今晨巡城时,见一老妪抱孙痛哭,言其子媳昨夜将三岁幼子与他人交换...”他说不下去,铁打的汉子竟落下泪来。
章仔钧猛地转身,甲胄铿锵作响:“开仓!将最后军粮分与百姓!”
“将军不可!”众将惊呼,“军中存粮仅够三日之用,若分与百姓,将士们饿着肚子如何守城?”
章仔钧目光如炬,扫过众将:“守城为何?为护君王?为保疆土?皆非也!守城为护民!若民尽死,守空城何益?立即开仓!”
刘莽急道:“将军三思!若城破,南唐军残暴,百姓亦难逃一死啊!”
章仔钧扶垛远眺,缓缓道:“我章仔钧镇守浦城十五年,深得百姓爱戴。今日若为自保而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与屠城何异?不必多言,立即开仓!”
军令既下,士兵们虽腹中饥饿,却无一人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将军自己也已两日未进粒米,将口粮尽数分给了伤兵。
当夜,章仔钧独坐军帐,烛火摇曳。他取出纸笔,写下遗书:“臣力尽矣,唯以一死报国恩。乞陛下念将士忠勇,抚恤家小...”
写到此处,笔锋一顿,墨点滴落,晕染了纸笺。他想起家中贤妻练氏,想起城中嗷嗷待哺的百姓,不禁长叹一声。
忽然,帐外传来喧哗。亲兵引一老者入内:“将军,此人自称能解围城之危。”
章仔钧抬头望去,见来者须发皆白,衣衫褴褛,目光却炯炯有神,不似寻常百姓。
老者躬身行礼:“老朽有一计,或可退敌。”
章仔钧急问:“计将安出?”
老者道:“南唐军粮草囤于三十里外鸳鸯谷,守备薄弱。将军若遣死士焚其粮草,敌军必乱。”
章仔钧沉吟道:“此计虽妙,然城中兵马不足,如何分出?且鸳鸯谷地势险要,必有重兵把守。”
老者微笑:“老朽曾在那一带采药,熟知一条隐秘小路,可绕开守军。只需十名敢死之士,趁夜潜出,大事可成。”
章仔钧凝视老者良久,忽然深深一揖:“若得解围,浦城百姓永感大恩!”
当夜,章仔钧亲选十名死士,由老者带路,从小道潜出城外。临行前,他解下随身佩剑,交与死士队长:“若事不成,不必回返。”
三日后的黎明,南唐军营果然大乱——粮草被焚的消息传来,军心涣散。章仔钧趁机率军出击,大败南唐军。
解围后,章仔钧欲重谢老者,却寻遍全城不得。有百姓言,曾见老者化作白鹤飞去。众人方知是神仙相助,纷纷望空拜谢。
经此一役,章仔钧声名大震,被闽王王审知授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镇守浦城、建州一带。他在任期间修城筑寨,赈济贫苦,深得民心,保境安民达三十年之久。
第二章 义释二将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春,建州节度使府。
章仔钧端坐堂上,虽年过五旬,鬓发染霜,但目光依然锐利如鹰。堂下跪着两名被缚的将领,甲胄破损,面带愧色。
“报将军,此二人原为南唐降将,昨夜企图叛逃,被巡夜士卒擒获。”押解官禀报道。
章仔钧凝视二人,沉声问道:“尔等既已归降,为何复叛?莫非我待将士有失公允?”
左侧年纪稍长的将领抬头道:“将军待我等恩重如山,非我等负恩,实因...”他语声哽咽,“实因家中老母被南唐扣押。若不相从,老母性命不保啊!”
右侧年轻将领泣诉道:“末将兄弟三人皆在军中,若不应允,南唐细作扬言要杀我全家。求将军开恩!”
章仔钧沉吟良久。按军法,叛逃当斩。但念其孝心可悯,一时难下决断。他深知乱世之中,忠孝难两全,这些降将处境尤为艰难。
“暂押牢中,容后再议。”他最终吩咐道。
回府后,章仔钧将此事告知夫人练寯。练氏正在缝补战袍,闻言放下针线,沉吟道:“孝乃人伦之大。将军若杀孝子,恐失天和。不若释之,既全其孝,亦积我德。”
章仔钧叹道:“吾岂不知?然纵之恐贻后患。若人人效仿,军纪何存?”
练氏正色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彼若负恩,天必谴之。妾观此二人面相非奸恶之徒,若释之,必感念将军恩德。”
章仔钧思忖再三,终从夫人之言。当夜,他亲至牢中,命人释二将缚绳。
二将惊疑不定,跪地不敢起。
章仔钧扶起二人:“吾知尔等苦衷。孝义之心,人皆有之。今释尔等归唐,望善事母亲,勿负本将心意。”
遂取白银百两,分赠二人为盘缠:“速归奉母,好自为之。”
二将感泣叩首:“将军活命之恩,没齿难忘。他日若有用处,万死不辞!”
章仔钧摆手道:“但望尔等记住:为将者,当以仁心待士卒,以慈悲待百姓。去吧!”
月色如水,二人叩首再拜,悄然离去。
第三章 练夫人救城
二十载光阴荏苒,章仔钧已逝。练夫人独居建州城中,虽已年过花甲,仍时常接济贫苦,深得百姓爱戴。
这年秋,南唐大军再度来犯,建州城危在旦夕。统帅正是当年被章仔钧释放的二将之一——边镐。另一人王建封已战死沙场,临终前嘱托边镐若至建州,必报章将军活命之恩。
城破之际,边镐忆起旧恩,立即命士卒:“城中有一练氏夫人,乃章将军之妻。若遇之,不可加害,并保其全家。”
他亲自率亲兵寻至章府,果见练夫人端坐堂中,身着素服,发髻整齐,神色安详如常,仿佛不是在战火纷飞的危城,而是在自家庭院赏花品茶。
边镐跪地行礼:“末将边镐,拜见夫人。昔蒙章将军活命之恩,今日特来相报。请夫人收拾细软,末将护您全家出城。”
练夫人却不起身,淡淡道:“将军美意,老身心领。然老身有一请:若将军念旧恩,请勿屠城,保全建州百姓。”
边镐为难道:“夫人有所不知,军中粮缺,若不留城三日,恐难以飨士...”
当时军规,破城后许士卒劫掠三日,称为“留城”。边镐虽想报恩,却难违军令。
练夫人突然起身,取出当年章仔钧所佩宝剑——正是那夜赠予死士焚粮,后又奇迹般重回章家之物——横于颈上:“将军若欲屠城,老情愿先死于此!”
边镐大惊:“夫人何至于此!”
练夫人慨然道:“先夫镇守此地三十年,所为者保境安民耳。若今日因我一人而全城遭戮,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先夫?宁与全城百姓同死!”
边镐汗流浃背,想起当年章仔钧释放之恩,又见练夫人大义凛然,心中天人交战。良久,猛然顿足:“罢!罢!罢!末将愿担军令,全城不杀一人!”
练夫人这才放下宝剑,深深一揖:“老身代全城百姓,谢将军活命之恩!”
边镐果然信守诺言,严令禁止士卒劫掠。建州城得以保全,十万生灵免遭涂炭。
第四章 芝城之母
消息传开,全城百姓感恩戴德,尊练夫人为“芝城之母”(建州别称芝城)。家家户户设长生牌位,日夜焚香祷告。
此后数十年,练夫人虽深居简出,却仍心系百姓。每遇灾荒,必开仓放粮;见孤贫无依者,皆收容救助。建州百姓感其恩德,每逢节庆,必往章府叩拜。
长兴二十年(公元949年),练夫人寿终正寝,享年七十有九。建州百姓倾城送葬,白衣如雪,哭声震天。送葬队伍长达十里,百姓自发服孝,如丧考妣。
众人感其恩德,将章仔钧与练夫人合葬于城西鹤山,立祠祭祀,香火千年不绝。祠中匾额高悬“全城母仪”四个大字,两旁楹联写道:
“舍生取义,全十万生灵性命; 护城存仁,垂千载巾帼典范。”
章氏后人谨记祖德,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家训,代代相传。这才有了后来的章得象、章惇、章楶等杰出子孙,使浦城章氏成为两宋时期最著名的名门望族之一。
至今,福建建瓯(古建州)一带仍流传着“章仔钧守城,练夫人救民”的佳话。每年清明,仍有章氏后人与当地百姓前往章练祠祭奠,缅怀这对以仁德拯救一城的传奇夫妻。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夫人之德,万古流芳。
结语
礼赞《练夫人》:
危城独坐对刀兵,素手敢扶天柱倾。
一死能全十万户,寸心可证月三更。
香焚百代芝城祠,泪洒千秋练水声。
莫道女子无英气,须眉几个似卿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