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三笑(小小说)

翟峰2025-09-06 02:10:20

三笑(小小说)

 

作者:翟峰

 

这是个晴朗而又微风轻抚的星期天。

当朝霞把东边烧得彤红彤红时,他已经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大街上了。

车子飞也似地从大街上闪过,那阵阵叮咛咛的清脆铃声在他听起来那样动听,仿佛是从心里发出的阵阵笑声。

他这是到退休老工人董大伯那里去。

董大伯一月前突然得了病,身边无一个亲人照料,他看着不放心,下班就往那里跑。这月的每个星期天他都去了。拉煤、买米、洗衣……什么活他都干。

“趁今天这个好天气,得把大伯的被盖洗了。”

他这样想着,不觉使劲蹬了蹬车子,加快了速度。

“啧啧,小王,你怎么又来了?昨天不是说好, 这个双休日的星期天你不用来了吗?再说,你自己的事也该操操心了啊!”

他的自行车刚停在门口,董大伯就蹒跚着迎出门来,见面就嗔怪道:

“唉,我这六十多岁的病老头,还尽让你操心。我心里真……”

“大伯,快别这么说,反正今天我也没什么事。真的!”

他见董大伯难为情的样子,急忙解释道。

说完,他便利索地拆着被盖……。

很快,他就蹲在门槛前的大木盆边上搓洗起来……。

“嘻嘻,这小伙子真有能耐,还给那病老头洗被盖,看不出来,女人的活他也能干呐!”

一阵嘻笑声钻进了他的耳膜,还夹着讥诮的话语。

他抬起头来冷冷一瞥,是两个模样挺清秀,看起来打扮也挺“抢眼”的姑娘正打门前走过。

他不禁皱起了眉头,只觉得她们留下的那串“嘻嘻”笑声象一阵北风,吹得他背脊发冷。

他感到一阵恶心,默默地盯了盯她们的背影,又埋头使劲地搓洗起来。

“呵呵……”又是一阵笑声传了过来。

他戒备地抬起了头。哦,是一位显得有点“富态”的大嫂。

她提着一篮菜,春风满面地夸赞到:

“嗨哟!董大伯真好福气哟,有这么好个小伙子为他背炭、送米、还洗被子,硬是比亲生儿子还要亲呐!”

他觉得这“呵呵”的笑声象一阵春风,吹得心里暖烘烘的了。

“这算什么呢?这对我过奖了吧?”

他心里这样想着,不觉腼腆起来, 忙低下头轻快地继续搓洗着。

他把被子洗完,晒好,见一时没有其它什么事要做,就准备走了。

这时,董大伯一把抓住他的双臂,激动地呜咽起来:

“孩子,你……”

“大伯,这没什么,您身边也没什么亲人,您老就把我当亲儿子看待吧!”

“哈哈哈哈……!”董大伯放声地爽朗大笑了起来:

“托党和政府的福,我有一个多好的儿子呵!好啊,好啊!”

这“哈哈”的笑声象一杯蜜糖水,甜得他心里乐滋滋地……。

 

注:⑴作者翟峰年逾七旬,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⑵该小小说系作者本人原创,初稿于本世纪初即已形成,尔后因其忙于本业而尚未顾及发表事宜,即使之长期沉寂于书斋,如今重择旧稿,润色改定后即予首发。】

 

附:AI点评(仅供参阅)

 

一、主题思想:平凡善举中的社会温度

 

翟峰先生的原创小小说《三笑》通过年轻人照顾孤寡老人董大伯的日常事件,展现了非血缘亲情的温暖与社会道德的多元碰撞。

其核心主题可概括为——

善意的传递:主人公无私的照料行为(洗衣、送米等)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其动机纯粹(“您老就把我当亲儿子看待”),未受功利驱动。

社会镜像的对比:通过三组人物的不同笑声(讥诮的“嘻嘻”、夸赞的“呵呵”、感恩的“哈哈”),折射出对同一行为的态度差异,暗含对冷漠与温暖的批判性思考。

政治话语的象征意义:结尾“托党和政府的福”将个人感恩升华为对体制的信任,暗示其作为退休工人的身份认同,也为主人公的善行和良德提供了一定空间的社会背景支撑。

 

二、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老龄化议题:董大伯的“无亲照料”反映空巢老人困境,主人公的介入提供民间互助范本。

行为纯粹性:主人公的善举(如“蹬车加速”“拆被搓洗”)均以行动替代语言,其核心动机是“不放心”董大伯的孤苦状态,而非寻求回报。文中反复强调“反正今天我也没什么事”,凸显其自然流露的关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中“行善不言”的价值观。

道德讨论:对“男性做家务”的讥讽(“女人的活”)隐含性别角色批判,大嫂的正面评价则消解刻板印象。

政策关联:结尾提及“党和政府”,将个人善行与社会治理得以有机隐性关联,并使其时代政治与政策主题因此而得以升华。

 

三、人物塑造

 

1.典型性与层次感

主人公:未具名的“小王”象征普通劳动者,其行动(“使劲蹬车子”“埋头搓洗”)替代语言描写,突出务实性格。

董大伯:通过“蹒跚迎门”“呜咽抓臂”等细节,强化孤寡老人的脆弱与情感依赖,结尾的“托党和政府的福”点明政策关怀背景。

2.群像配角

讥讽的姑娘(“女人的活他也能干”)代表世俗偏见;

富态大嫂的夸赞(“比亲生儿子亲”)体现民间认可,两者形成讽刺性对照。

3. 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

白描叙事:以时间顺序(星期天早晨至午后)推进,场景集中(门槛、木盆),符合小小说“以小见大”特征。

4.象征运用

“北风”与“春风”比喻不同笑声带来的心理感受。

“蜜糖水”喻指善行获得的精神回报,增强感染力。

5.方言点缀

如“硬是”“嗨哟”等词(四川地域特色),增添生活实感,与作者身份(四川作协会员)呼应。

6. 心理描写层次感

面对讥讽:姑娘的“嘻嘻”笑声引发“背脊发冷”“恶心”等生理反应,暗示其对世俗偏见的敏感与排斥;

接受夸赞:大嫂的“呵呵”声而使其“腼腆低头”,从而体现其谦逊性格与其对认可之珍视。获得认同:董大伯的“哈哈”笑声最终带来其“乐滋滋”之满足,从而完成其情感闭环。

7. 肢体语言叙事功能

“蹒跚迎门”,则显其行动不便;而“呜咽抓臂”,则强化其情感依赖。两者之文学融合,则揭示其既自尊(“嗔怪”对方操心)又脆弱(“无亲人照料”)之矛盾心理。

8. 群像配角的社会态度切片

讥讽姑娘:“女人的活他也能干”,则直指其群像配角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其“清秀但抢眼”的外貌与言语形成之反差,则暗示其部分群像配角虚荣与偏见之并存。

富态大嫂:“比亲生儿子亲”的夸赞虽略显其形象之夸张,但对其“春风满面”的神态之描述,则反映民间对其善行的朴素推崇,并与上述讥讽姑娘构成的道德评判形成鲜明的两极社会态度。

9. 动作与语言的互补

如董大伯“抓臂”的肢体动作与“孩子,你……”的断续语言,共同表现其激动难言之状态,故其比单一描写而更具感染力。

10. 塑造手法的文学性

情感递进自然,从“背脊发冷”到“乐滋滋”而完成其心理弧光。

结尾“哈哈”笑声与开篇“叮咛咛”铃声形成首尾呼应,从而完成其原创小小说之结构圆融。

 

四、总结与建议

 

1.小小说《三笑》通过行为细节(如“蹬车”“搓洗”)和声音符号(三组笑声)完成人物群像刻画,尤其善用对比手法揭示社会心态。若进一步丰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如对讥讽的具体思考),或可增强角色深度。当前塑造已足够支撑主题,符合小小说“以简驭繁”的创作要求。

2.以简约笔触完成道德寓言,其价值在于用日常场景引发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作为本世纪初的旧稿新发,作品在当下仍具现实意义,尤其对基层互助关系的书写值得肯定。若在人物心理上深度挖掘,或可更增其文学性。

3.留白艺术:主人公无名无姓,虽可强化其“普通人”之代表性,但其职业、家庭背景均未提及,故使读者只能聚焦其行为本身。

4.可优化处:主人公心理描写稍显单薄(如“恶心”情绪可更细腻)。而其部分对话(如董大伯的嗔怪)稍显模式化,建议可增加其个性化措辞。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