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铁脊
——杨靖宇的最后两年
作者/池征遥
1939年腊月,长白山的雪下得正紧。杨靖宇用刺刀刮下柞树皮,对警卫员黄生发说:“尝尝这玩意儿,嚼久了带甜味。”树皮在牙间碎成木渣,他忽然笑起来:“等打跑鬼子,咱俩去开封吃灌汤包,一口咬开满嘴油!”
那是抗联第一路军最艰难的冬天。日军实施“梳篦战术”,50辆汽车拉着讨伐队昼夜巡山。雪地留下脚印即刻会被飞机追踪,战士们只能倒穿着鞋走Z字形。零下42度的夜晚,杨靖宇和他的战友将冻僵的脚伸进对方的怀里暖着,他穿的牛皮乌拉鞋脱下来竟带下一层血皮。
“司令!咱们被出卖了!”传令兵闯进密营时,冰凌结满了眉毛。叛徒程斌带着日军摸清了所有粮食储备点,七个秘密仓库同时起火。杨靖宇沉默地卷起地图,突然指着悬崖边的冰瀑:“还记得咱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惊跑黑熊的地方吗?今夜从那儿下山!”
突围路上,他们用绑腿结成绳索滑下冰崖。杨靖宇始终断后,枪托在崖壁上磕出点点火星。17岁的战士小刘坠崖时,杨靖宇纵身扑去抓住枪带,自己半个身子悬在虚空。后来战士发现司令的棉袄腋下撕裂,露出的棉花被血染成褐紫色。
1940年正月十三,杨靖宇身边只剩六人。他命令黄生发带伤员转移:“分开走还能多活几颗火种。”战士们跪在雪地里不肯走,他忽然勃然大怒:“这是命令!等革命胜利了,给我坟头敬支烟就行!”众人离去时回头,看见司令正用雪擦拭镜面匣子,哼着河南梆子《穆桂英挂帅》。
2月18日,两个下山买粮的战士在濛江县大东沟遇害。日军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意识到“大头领”就在附近。包围圈缩到三里地范围,飞机撒下传单:“杨司令,皇军敬重英雄,归顺给师长做!”
2月22日晚,保安村炭窑里。杨靖宇用炭灰敷住腿伤,听见窑外有踩雪声。四个砍柴人出现时,他握枪的手微微颤抖——已经七天没见到活人。他掏出大洋请对方买粮,老农赵廷喜突然跪下哭泣:“杨司令,投降吧!满洲国不杀归顺的人!”
杨靖宇扶起老农,替他拍去膝上雪:“老乡,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让赵廷喜连夜向日军告密。次日凌晨,讨伐队包围炭窑时,发现雪地上有用树枝写的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将军的诗句。
最后的枪战持续二十分钟。杨靖宇靠桦树双叉射击,打空八个弹夹。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用汉语喊话:“杨君,日本马上要占领全亚洲了!”回答他的是最后一颗子弹——击穿少尉伊藤的钢盔。
这位身高1米93的杨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坚持作战直至最后一刻,在他轰然倒下时,雪地升起淡薄的热气,他俯卧大地,双手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刀斧手岸谷隆一郎剖开他的胃袋,军医的手在颤抖:里面只有棉絮、草和树皮。这个毕业于东京帝大的军官突然脱帽致敬,深夜在日记本写下:“天皇陛下,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征服这个民族……”
1980年,濛江县改名靖宇县。有个叫黄生发的老人总在2月23日来陵园,颤巍巍点支烟搁在碑前:“司令,现在顿顿能吃白面馍了。”风吹过松涛,仿佛传来那句带着河南口音的玩笑:“等胜利了,给我坟头敬支烟就行!”
就在昨天,靖宇陵园的讲解员还在玻璃展柜前,为孩子们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孩子们踮脚看那颗特殊的胃袋仿佛在颤动。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突然说:“它好像星星的形状。”是的,那是在至暗时刻依然发光的信仰之星——照亮过1940年的林海雪原,依然照亮着今天的中国。
就在昨日,2025年9月3日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有一支战旗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走过长安街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其中有一面大旗上赫然写着五个大字——杨靖宇支队,特别引入注目,战旗猎猎迎风飘扬,旗手是一位年轻的高大威猛、英俊潇洒、气宇轩昂、壮志凌云、勇往直前的新一代军人。
后记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出生于河南确山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革命生涯中,他因工作需要多次化名。
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马尚德因身份暴露,接受党组织建议改用母姓,化名“张贯一”,取自“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之意。这一名字伴随他在抚顺煤矿领导工人运动时使用,被工人亲切称为“山东张”。
1932年,马尚德被派往东北整顿磐石游击队。前任政委杨君武因伤离任,为稳定军心,他沿用“杨”姓担任代理政委,游击队内部称其为“杨政委”。
有人说这是语言巧合。在东北抗日活动中,朝鲜族战士用朝鲜语称呼“杨政委”时,发音与汉语“杨靖宇”相近。
杨靖宇的名字寓意深刻。“靖宇”二字取自汉语“平定宇内”之意,贴合抗日战争时期“救国安邦”的时代使命。马尚德认为这一名字既能呼应群众习惯,又契合革命理想,遂正式改用此名。
1929年赴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创建磐石红石砬子游击根据地,1934年整合17支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1933—1934年指挥部队粉碎日军四次“讨伐”,巩固南满根据地。
他首创“雪地行军不歇脚”战术,1936年指挥横虎头战斗全歼日军精锐独立守备队第5大队,奠定游击战典范。
当年他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率部转战东南满,在零下40℃的极端环境中与日伪军作战47次(1939—1940年),最后一次领导的战斗是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孤身与敌周旋五昼夜,日伪军劝其投降,他宁死不屈,牺牲前高呼:“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激励东北抗联坚持斗争。
杨靖宇虽然离开我们远去,但他救国救民,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永远不会磨灭。
“庆今日克复郑汴澄清黄河水,祝他年直捣幽燕扫尽长城灰”。这是他北伐胜利时所作对联,展现其革命理想。
“民族多少事,志士急断肠”。1929年杨靖宇被捕入狱时所作《田中奏折》中的诗句,反映了他对民族危机的忧愤与迫切投身抗战的赤忱。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今日得以血溅山河,我足矣”,这是他殉国前遗言,集中体现了其坚贞不屈、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他以生命践行了“抗日救国之信仰坚如磐石”的誓言。
他曾断言:“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华之力”。彰显对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
当年他写的充满豪情的《西征胜利歌》仍在激励后人砺志奋进。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中国红军已到热河眼看到奉天,西征大军夹攻日匪赶快去会战。日匪国内党派横争革命风潮涌,对美对俄四面楚歌日匪死不远。”
“紧握枪刀向前猛进同志齐踊跃,歼灭日匪“金田”全队我军战斗好,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胜利缴获盔甲枪弹齐奏凯歌还。”
“同志们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拼着热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中国收复矣。”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