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将军赵尚志
(小小说)
作者/池征遥
1932年寒冬,哈尔滨道外一家皮货铺后院,三十余名汉子在煤油灯下屏息凝神。年仅24岁的赵尚志展开泛黄的地图,手指重重地点在松花江支流处:“日本人的军火船明晚经过这里,我们要让关东军知道,东北没有顺民!”有人嘀咕:“就这几条破枪...…”
赵尚志突然扯开衣襟,胸口狰狞的弹疤在灯光下跳动:“看见了吗?这是黄埔军校教官留下的毕业证!”
突击队出发时,赵尚志将唯一的手表塞给老乡:“要是后天没回来,表就给你换粮。”
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夜晚,他们炸沉日军运输船,枪声惊醒了沉睡的雪原。撤退时赵尚志背着负伤的队员,鲜血在雪地滴成绵延的红线,他笑着说:“这下鬼子能顺着血迹追咱们了!”
1934年的春天,赵尚志在珠河铁道旁召开群众大会。瘦小的他站在磨盘上呐喊:“父老乡亲们,鬼子把咱们当牲口,咱们偏要当猎人!”上千农民举起锄头响应。
便衣队里的日本特务山本一郎混在人群中,后来在日记里写道:"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男人,眼里藏着能烧毁满洲国的烈火。"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赵尚志部队已发展成六千人的第三军。春节夜袭肇源县城,他巧用鞭炮造势,伪军一个团闻声而降。战士们欢呼“赵司令能撒豆成兵”,他却蹲在战壕里给俘虏包扎伤口:“都是中国人,打鬼子才算好汉!”
月光照着他冻裂的手指。那双手既能写遒劲的《满江红》,也能拆装所有型号的枪械。
最惨烈的冰趟子战斗发生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冬。赵尚志诱敌深入,日军讨伐队陷入冰河陷阱。枪管冻得粘皮肤,战士们用体温暖枪油。当日军少佐举刀冲来时,赵尚志闪身躲过,反手用枪托砸碎对方下颌。这个黄埔四期生总说:“子弹金贵,肉搏更解恨!”
然而真正的寒冬来自内部。1939年苏联边境,当赵尚志满怀希望越境求援时,却被莫名扣押。一年零八个月的囚禁中,他每天用指甲在墙壁刻正字,出狱时指甲全部翻裂。更痛心的是,党组织因误判暂时开除其党籍。深夜他跪在白桦林里面对祖国方向:“我赵尚志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
1942年2月12日,黎明前的黑暗中,赵尚志带小分队潜入鹤立县。叛徒刘德山递来热包子:“司令,吃完好赶路。”枪声突然响起,子弹从后腰穿透腹腔。
赵尚志猛然转身击毙叛徒,背靠松树怒视围上的敌人:“小鬼子,看看中国人是怎么站着的!”留下的照片里,他被铁链锁在担架上,目光却像刺刀般戳破镜头。
日军医记录显示:这个重伤的战俘在手术台上冷笑:“没把满洲国搅翻天,是老子最大的遗憾。”当麻醉罩扣下时,他忽然喃喃道:“等我死了,把我脸冲松花江方向……”
1982年,黑龙江党史办工作人员在档案馆发现泛黄的《满洲共匪调查》。日本参谋今井武夫在其中写道:"赵尚志部队的可怕在于,他们唱着军歌赴死。即便消灭肉体,那些旋律仍飘在林海雪原,这是无法征服的土地。”
今天在哈尔滨尚志大街,有座特殊的雕像:赵尚志没有头颅,胸膛化作巍峨的山脉。有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每次经过都会敬礼,他说听见雕像里有马蹄声。
春风掠过松花江,带来远山的松涛,恍若永不熄灭的回响。
后记
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1942年2月12日)出生于热河(辽宁朝阳)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赵振铎为清末秀才,其爱国思想深刻影响了幼年的赵尚志。1919年举家迁居哈尔滨后,他因家境贫寒辍学谋生,曾做过杂役、学徒。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党员之一,后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被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32年,他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红36军独立师),次年组建珠河反日游击队,提出“专打鬼子不扰民”的铁律。游击范围覆盖50余县。
1934年,任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次年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兵力达6000余人,与杨靖宇齐名,被誉为“南杨北赵”、“北国雄狮”。指挥“冰趟子战斗”等百余次战斗,以灵活战术打破日伪军围剿。日军曾悬赏万元通缉他,并哀叹“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成为传奇将军。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袭击梧桐河金矿伪警分所时遭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4岁。日军割其头颅运至长春庆功,遗体弃于松花江。
62年后的2004年,赵尚志将军头骨在长春一寺庙内被发现,2008年10月安葬于家乡烈士陵园。六十六载,英雄终得魂归故里。
抗战胜利后,珠河县更名为尚志县(今尚志市),哈尔滨市命名“尚志大街”以志纪念。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