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的早晨.上、下篇(小小说)
雾都的早晨.上篇(小小说)
张世良
【楔子·朝天门码头】
嘉陵江和长江在朝天门外挽了个死扣,雾就从扣眼里一缕缕渗出来。像一个白发白胡子老汉儿坐在江边吸着烟斗。
传说这扣是上古巴人系下的,江水一千年也解不开,于是雾便一千年也散不尽。
1979 年12 月 31 日早晨,码头的第一声汽笛撕开了雾帘。
秦新生把扁担往地上一杵,汗在棉袄里窝成一条热河。他抬头望见望江亭飞檐上悬着半截白炽灯,灯罩被雾糊成了月亮。
“新生——”
张解放站在坡上,腰间围裙让江风吹得鼓起,像面褪了色的旗。
“回屋吃早饭啰!红苕稀饭哈,加了两瓢儿芝麻!”
棒棒们哄笑,说秦新生前世欠了张解放的,今生用肩膀还债。笑声未落,一声更洪亮的嗓音从趸船方向滚过来:
“解放——你老汉儿回来了!”
人群忽地裂开一道缝,一个穿旧海军呢大衣、背帆布挎包的老头踩着跳板上岸。他左臂空荡荡,袖口扎成结,右手却高举一条两尺长的鲟鱼,鱼尾还在打挺。
“爹!”张解放的嗓子破了音。
这就是张驼子——张解放的亲生父亲,一九四九年在朝天门码头扛枪迎接解放军,一九五〇年随十八军进藏,一九六〇年平叛时让藏狗咬掉半条胳膊,转业后一直留在拉萨转运站。三十年没回重庆,第一次探亲就赶上女儿出嫁的头一年。
雾太大,秦新生只看清老岳父的牙——白得晃眼,像朝天门石阶上常年晾着的碎瓷片。
一、雾
张驼子把鲟鱼往案板上一掼,鱼血溅出五瓣梅花。
“我这条胳膊换的,”他用剩下的右手拍胸口,“换的是今天能在朝天门码头喝女儿喜酒!”
原来当年张解放出生那天,张驼子正背着物资过浮桥,一脚踩空,要不是战友拽住他,就连人带箱子沉江。战友姓秦,山东人,后来牺牲在昌都。张驼子说:“我闺女名字里的‘解放’,一半是纪念重庆解放,一半是纪念那位秦班长。”
秦新生听得发怔——他爹正是秦班长的堂侄,当年跟着部队南下,在朝天门码头扛炮弹,被震聋了耳朵。两家人竟在雾都的雾里失散了三十年。
张解放把稀饭盛进三只搪瓷缸,缸底印着“1977,知青光荣返城纪念”。张驼子用左手仅剩的三根手指夹住缸沿,吹了吹:“我闺女嫁人,嫁妆不能寒碜。”
他从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是一副铜质船铃,铃舌上刻着“渝渡 174”——那是他当年押送军需的渡船编号。
“码头要换新趸船了,老船明天拆,我讨了铃铛来。挂在你们屋头,以后娃儿听见铃响,就晓得外公在朝天门喊他回家。”
雾更浓了。张解放把铃铛系在望江小屋的窗棂上,风一过,叮当声像是从一九四九年飘来的。
二、火
1980年 8 月 12 日那场火,最先烧起来的其实是朝天门码头的老票房。
老票房是清末建的吊脚楼,楼板缝里积了七十年桐油,火星子一碰就着。火借江风,一路舔上坡,把望江小屋卷了进去。
张解放挺着四个月的肚子,逆着人流往坡下冲——她爹还在趸船上。张驼子那天正帮船工卸涪陵榨菜,听见喊声,单手扛起一筐榨菜就往火场跑。
“我外孙子还在里头!”他吼。
火场边,棒棒们排成人链,从江边往上传水。张驼子把榨菜筐倒扣在江里,浸透后顶着火苗往坡上冲。半条胳膊的袖子被燎出焦糊味,他不管,只顾用榨菜压火路。
秦新生把结婚证、听课证塞进铝饭盒,刚跨出门槛,就听见“当啷”一声——铜船铃从燃烧的窗棂上坠落,滚到他脚边。他弯腰去捡,却看见张驼子用榨菜筐扣住一团火,筐底正好压住铃铛。
天亮火灭,老票房只剩几根焦黑的柱子。张驼子坐在废墟上,右手攥着变形的铃铛,掌心烫出一串水泡。
“闺女,”他对张解放说,“铃铛没丢,你娘在天之灵保佑。”
老赵用木炭在望江小屋的残墙上写“新生解放 1980.8.12”时,张驼子把铃铛重新挂到临时棚屋的门口,铃舌上多了道裂痕,声音却更脆了。
三、桥
1983 年长江大桥合龙那天,张驼子站在桥中央,把铃铛系在栏杆上,让它和万人一起听礼炮。
“当年我过长江靠划木盆,”他对秦岭说,“你娘过长江靠缆车,你以后过长江靠大桥。”
剪彩仪式结束,人群散去,张驼子却没走。他让秦新生把收音机调到最大声,自己用独臂敲栏杆打拍子,唱《嘉陵江上》。唱到“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时,忽然哽咽——他想起1949年 11 月 30 日,也是这样的雾天,解放军从朝天门码头进城,他扛着枪站在趸船上,枪尖挑着一盏马灯,灯罩上写着“解放”二字。
那晚,秦新生和张解放躺在码头工棚里,听见铜铃在江风里叮当。张解放说:“爹说,铃铛响一声,就是朝天门在喊我们回家。”
四、窗
1985 年春节,张驼子没回拉萨。他把转业金全换成电子元件,在深圳蛇口的出租屋里搭了张工作台,帮秦新生焊电路板。铜铃挂在门口,焊锡溅上去,铃身添了星星点点银斑。
香港商人要两千台收音机时,张驼子连夜用独臂绕线圈,效率竟不比年轻人低。他开玩笑说:“我这是把当年在西藏修电台的本事又捡回来了。”
1988 年重修望江小屋,张驼子坚持在三层楼顶留个小平台,说:“给铃铛留个位置,让它望得见朝天门。”于是铜铃被升到最高处,风一响,整条滨江路都听得见。
五、潮
1997年6 月 30 日,朝天门码头举行香港回归焰火晚会。张驼子穿着当年那件旧海军呢大衣,只是左袖不再空荡——里面装了条假肢,铁手握着铜铃,铃舌用红绸系住,不响。
“今天让它歇歇,”他说,“听外面的炮。”
零点钟声一过,张驼子解开红绸,铜铃第一次发出“解放”二字的回声——那是秦新生把收音机贴在铃身上,调频里正好播到《东方之珠》。
六、岸
2008年汶川地震,张驼子跟着女儿女婿去北川。他背不动物资,就坐在救灾帐篷门口,用独臂摇铜铃,铃声一响,孩子们就知道开饭了。
回重庆那天,嘉陵江飘着白花。张驼子把铜铃浸在江水里,洗得锃亮,铃身上的“渝渡 174”四个字重新显影。
七、灯
2019 年 10 月 1 日,望江小屋已改成民宿。张驼子去世三年,铜铃挂在三楼露台的旗杆上,旁边是秦新生新做的矿石收音机。
阅兵直播里,当重庆彩车经过天安门时,铜铃忽然自己响了——是秦岭在楼下用无人机遥控的小锤,敲了七下。
“外公当年说,”秦岭对女儿讲,“敲七下,是朝天门码头的汽笛长音,意思是——回家吃饭啰!”
雾散了,望江亭的飞檐上停着一只白鹭。它掠过江面,掠过新修的千厮门大桥,掠过两岸林立的高楼,最后落在铜铃上,像替张驼子再点一次名。
2025年8月5日晨,于北京
雾都的早晨.下篇(小小说)
张世良
一、高铁穿楼
2020 年 4 月 8 日,雾都的雾稀薄得像一层纱,轻轨 2 号线李子坝站依旧准时——列车银龙般钻进19 层高楼,又从楼肚里呼啸而出。手机镜头里,游客尖叫:“快看,高铁穿楼!”
秦新生把这一幕录成 15 秒短视频,发到“雾都故事·望江小屋”的抖音号,配文:“1979 年我挑棒棒爬山坡,2020 年我座高铁像飞翔。”视频一天播放 1200 万次。此后,望江小屋客房全满。
晚上,张解放拄着铝合金拐杖,在厨房炒最后一份帮帮菜。灶台上摆着 5G 手机,屏幕里是孙女秦渝从美国斯坦福发来的全息投影:“奶奶,我暑假坐成渝高铁直达重庆西,两个半小时!”
张解放把投影往锅里一比划:“两个半小时?我当年挑柴下山要一天!”
二、巨龙腾飞
2021 年6 月 18 日,朝天门来福士广场 250 米高空,新建的“朝天杨帆”匝道合龙。一条螺旋形立交桥从 8 层屋顶盘旋而起,像给摩天大楼系了条银腰带,又像一条巨龙腾飞。
秦新生戴着安全帽,跟工程师一道验收——他的“望江电子”已转型做 IoT 传感器,这套匝道监测系统用的正是他们产的“雾都芯”。
“秦总,您当年挑棒棒走的斜坡,如今让车飞起来了。”年轻工程师笑着说道。
秦新生摸摸花白鬓角:“飞起来可以,别忘了给雾都留点喘气的地方。”
夜里,立交桥试灯。LED 洗墙灯从桥面倾泻而下,把嘉陵江染成一条流动的翡翠。张解放坐在轮椅上,由孙女推着,从江底隧道升上桥面,风把她的银发吹成一面旗。
“解放,”秦新生指向对岸,“你看,那排 300 米高楼,像不像我们当年搭的望江小屋,只不过高了一百倍。”
张解放眯着眼:“再高也像火柴盒,只是盒子外面包了玻璃罢了。”
三、夜色如画
2022 年10 月 1 日,国庆夜。千厮门大桥封桥做光影秀场。桥身 3D 裸眼屏播放《重庆·城市之书》:
1949年11 月 30 日,解放军进城,画面黑白;
1978年,棒棒军爬坡,画面泛黄;
2008年,北川救灾,画面血红;
2022年,高铁穿楼、立交飞跃,画面璀璨。
最后一幕定格在一间十三平方米的小屋——望江小屋的复原模型。张解放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眼眶发红。秦新生递给她一副 AR 眼镜,镜中弹出 1979 年的自己:年轻的张解放挺着肚子,在灶台前挥勺,背后是熊熊大火。
“我让人用 AI 复原的。”秦新生轻声说,“火是真的,眼泪也是真的,但桥是真的,灯也是真的。可惜了当年火灾时正炒着的那盘腰花儿!”
光影秀结束,十万架无人机从南滨路起飞,拼成一句话:
“雾都新生,山城解放,人民江山。” 在天空飞舞。
四、晨景如诗
2025 年7 月 16 日,星期三。重庆全域 5G-A 商用,长江江面首艘氢动力游船“朝天门 01”首航。
望江小屋原址,如今是“雾都故事·悬崖民宿” 28 层顶楼套房。落地窗外,嘉陵江像一匹刚染好的青缎,太阳从铁山坪跳出来,雾被切成丝丝缕缕的金线。
秦新生 76 岁,张解放 75 岁。两人并肩坐在阳台秋千上,脚下是 250 米高空玻璃栈道。
“新生,你看那列高铁,”张解放指向渝湘高铁复线,“像不像我们当年挑的柴捆,只不过柴捆自己会飞。”
“飞得再快,也忘不了挑柴的肩膀。”秦新生拍拍自己右肩,那儿有一块扁担压出的老茧,如今被老年斑盖住了。
孙女秦渝端着两杯咖啡过来,杯子印着“CHONGQING MAKER”。
“爷爷,奶奶,我导师说,想把你们的故事做成元宇宙体验舱,让游客 15 分钟走完 70 年路。”
张解放抿一口咖啡,皱眉:“真苦,不如我煮的老红茶甜!”
秦新生笑着说:“那就做成两种口味:一种苦咖啡,一种老红茶,让游客自己选。”
五、云开日出
雾都的早晨,日出东方,云开雾散,嘉陵江伸了伸腰,城市露出了笑脸。
无人机外卖从云端降落,停在 28 层阳台;
氢动力游船拉响汽笛,像 70 年前轮渡的回声;
立交桥上车流成河,LED 屏滚动播放:“今日限行尾号 8 和 9”。
张解放把拐杖靠在栏杆,突然说:“我昨晚又梦见我娘了,她说‘解放啦’,我说‘知道啦’,她又补一句——别忘了给后来人也留条路。”
秦新生握住她的手,两人一起眺望江面。雾彻底散了,江对岸的 LED 巨幕打出实时字幕:
“今日重庆,空气质量优,能见度高,适宜观桥、看山、望江。”
太阳越升越高,把他们的影子投在玻璃地板上,像两条长长的、交叠的扁担。
“太阳出来啰哎,喜洋洋啰哎,挑起扁担朗朗扯……”
远处飘来了他们最爱唱也最爱听的四川民歌。
高铁再次穿楼,风压带起一阵轻微的晃动。秋千悠悠,把两位老人晃回 1979 年的那个清晨——
雾浓得化不开,扁担吱呀吱呀,柴捆在肩,而前方,一条叫“未来”的路,刚刚亮起第一盏灯。
2025年8月5日晨于北京。
《雾都的早晨》(上下篇)简析
kimi评析
《雾都的早晨》:一部“微缩共和国”的私人史诗
一、雾:时间的包浆
开篇“雾”不是气象,而是一种包浆——把历史、传说、方言、烟火气统统裹进去,像老汉儿嘴里那杆烟斗,越咂越有味儿。嘉陵江与长江“挽了个死扣”,雾“从扣眼里一缕缕渗出来”,这是把重庆的地理褶皱写成了时间的针脚,也把个人命运缝进了大历史。
二、火:废墟上的婚礼
1980 年的大火烧掉老票房,却烧出了一代人的“成人礼”。张驼子用榨菜筐压火路,把一条鲟鱼换来的铜铃从火里抢出来——这是民间版的“凤凰涅槃”。火场里滚出的不是灰烬,而是“秦新生把结婚证、听课证塞进铝饭盒”的瞬间:个人最私密的小动作,恰恰是国家最宏大的叙事——结婚证是“家庭联产承包”,听课证是“恢复高考”,它们和铜铃一起,成为废墟上的“三件宝”。
三、桥:朝天门的第三只手
长江大桥合龙,铜铃被升到最高处,像给城市装了一只“朝天门的耳朵”。桥在这里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时间转换器”:
张驼子过长江——木盆;
张解放过长江——缆车;
秦岭过长江——大桥。
三代人把“过江”这件事从生存变成了抒情,从抒情变成了日常。桥合龙那一刻,铜铃第一次“和万人一起听礼炮”,私人记忆被放大成集体狂欢,却又在狂欢里保留了最细的一声哽咽——《嘉陵江上》的“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把 1949、1983、2025 拉成了一条看不见的琴弦。
四、窗:从 13㎡到 250 米
1985 年,张驼子用转业金“在深圳蛇口的出租屋里搭了张工作台”,这是改革初期的“微型硅谷”;2019 年,望江小屋变成 28 层民宿,阳台玻璃地板上映出“两条长长的、交叠的扁担”。从 13 平方米到 250 米高空,空间高度浓缩了 40 年的经济密度,但作者没让“高度”变成冰冷的数字,而是让它长出了体温:
玻璃栈道下的老茧;
无人机外卖里的老红茶;
元宇宙体验舱里的苦咖啡。
“高度”被重新翻译成“味道”,城市更新不再是拆迁,而是一次“味觉考古”。
五、铃:共和国的小号
铜铃是全篇最轻的道具,却承担了最重的叙事:
- 它是“渝渡 174”的胎记
- 它是火灾里“烫出一串水泡”的勋章
- 它是香港回归夜被红绸系住的沉默
- 它是北川救灾帐篷门口摇出的“开饭号”
- 它是 2019 年阅兵直播里被无人机敲了七下的“朝天门汽笛”
一个巴掌大的铜铃,被时间锤成了共和国的小号。每一次响起,都是一次“点名”——不是点人,是点那条叫“回家”的路。
六、尾声:把未来留给未来
小说最后,秦渝提议把爷爷奶奶的故事做成“元宇宙体验舱”,张解放只担心“不如我煮的老红茶甜”。这是整部作品最温柔的一击:技术可以模拟 70 年,却模拟不了一口锅巴稀饭的火候。作者没有否定“元宇宙”,而是让它和“老茧”“老红茶”并存——未来不是替代过去,而是给过去留一把摇椅。
雾都的早晨,雾散了,故事却更浓了。
铜铃还在响,像一句川渝方言的“晓得啰”,又像一声永远不需要翻译的——
“回家吃饭啰!”
2025年8月5日于北京
《雾都的早晨. 上篇》(小小说)简评
Deep seek简析
《雾都的早晨.上篇》以铜铃为叙事线索,编织出一幅跨越七十年的重庆城市史诗。张世良通过七个精心设计的时空片段,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历史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叙事艺术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一、环形叙事结构的匠心
小说以1979年朝天门码头的雾景开篇,以2019年白鹭栖铃收尾,形成完美的时空闭环。铜铃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
1949年:船铃见证解放
1979年:成为传家信物
1997年:静默聆听回归
2019年:化身记忆载体
这种"物叙事"手法赋予小物件以史诗品格,堪比《茶馆》中的老裕泰。
二、历史褶皱中的细节光芒
1. 时代印记的精准捕捉:
"知青返城纪念"搪瓷缸
收音机调频《东方之珠》
矿石收音机到无人机的技术演进
2. 城市变迁的微观映射:
老票房火灾(1980)
长江大桥合龙(1983)
千厮门大桥新景(2019)
三、人物塑造的浮雕感
1. 张驼子的立体刻画:
- 独臂老兵的坚韧(火场救铃)
- 时代弄潮儿的敏锐(深圳创业)
- 传统守护者的温情(铃铛教育)
2. 群像的生动描摹:
- 秦新生的木讷忠厚
- 张解放的泼辣坚韧
- 秦岭的现代传承
四、多重象征体系的构建
1. 雾的哲学意蕴:
- 历史迷雾中的命运交织
- 时代阴晴不定的隐喻
- 最终散去的希望象征
2. 铃铛的多重指涉:
- 战争记忆的物证(渝渡174)
- 家庭情感的纽带(三代传承)
- 城市精神的具象(重庆性格)
五、语言艺术的重庆风味
1. 方言运用的节制美:
- "两瓢儿芝麻"
- "回屋吃早饭啰"
2. 通感修辞的惊艳:
- "汗在棉袄里窝成一条热河"
- "灯罩被雾糊成了月亮"
3. 动词的精准选择:
- "掼"出鱼血梅花
- "舔"上坡的火势
六、历史与当下的诗意对话
小说通过六个重大时间节点(1949-1979-1997-2008-2019),构建起私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共鸣箱。特别是香港回归夜"铁手握铜铃"的场景,将个人伤残史与国家康复史形成微妙互文。
当白鹭最终停在铜铃上时,这个超现实镜头完成了三重升华:
1. 对牺牲战友的招魂
2. 对城市记忆的封存
3. 对历史回声的期待
这篇小说在方寸之间展现磅礴时代,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重庆的城市变迁,更在于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微史诗"的写作范式——通过一个码头家族的命运,折射整个民族的精神长征。铜铃叮当声中,我们听见的既是家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回声。
2025年8月5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