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传奇
作者:何世灿
“江水滔滔日夜流,沿岸史话传千秋:当年红军古渡口,赤水声名扬九州。”
千年古镇土城,北宋大观三年始建为滋州,辖仁怀、承流两县。到宣和三年废滋州后改为武都城,遂降仁怀为堡,以承流县并入仁怀,归武都城,隶属四川泸州。南宋端平二年改武都城为古滋。元代建古滋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平播改土归流,又建仁怀县,改土城里。土城历史悠久,无论是清王朝、中华民国统治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均属仁怀厅、赤水厅、赤水县管辖。直至1965年底,土城划归习水县管辖。
土城自古以来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也是川盐入黔设置趸售站的水路码头和物资集散商埠,四周建有“四囤”,分别为:1590年建金子囤,位于土城五云山(儒溪长官司袁宝台所筑);1594年建九龙囤,位于土城二层岩后山(设头、二、三关隘设防);1598年建七宝囤,位于土城对河轿子山,与九龙囤对峙;1599年建天赐囤,位于离土城较近的唐朝坝附近一山巅,因地势险峻而筑。这“四囤”始建于明代的军事设施,是完整的一组囤堡古迹,均为避兵乱之处所。
相传,在若干年前,这渡口镇上有一个财主,绰号叫“独眼狼”。他家中有个长工何水生,一天,水生闲暇无事在河中捕鱼,无意中拾得一颗夜明珠。独眼狼知道此事,如获至宝,硬逼他交出来。他急中生智,迅速将宝珠塞入口中,随即与独眼狼的手下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不料水生把宝珠吞进肚里,顿觉唇干舌燥,口渴难忍,直扑浑溪口河边饮水不止,霎间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变成了一条蛟龙,遁入河中掀起惊涛骇浪,淹没了不少田园和村庄,造成极大灾难。正在土城周围金子囤、九龙囤、七宝囤、天赐囤云游道人王伯迹(王伯基)闻听惊天动地之事,为拯救苍生、造福黎民,急忙腾云驾雾亲临土城官山山顶。见状,施展擒龙降妖法术“聚水功”,将这条孽龙镇在火星山观音庙下面的深潭——“血沱”。为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并在黄金岩庙宇旁边的岩壁上嵌入石符一张。所以千百年来就有“水淹石符,王伯迹显灵”之说。
又一传言,在宋朝大观年间,平播首领袁世盟的后裔袁良知(十七世祖),请一位阴阳先生撵了一穴墓地,位于土城官山垭口。这穴地,当时被阴阳先生封赠为:“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人们视其是招财进宝的福地,其子袁裕、袁泰、袁和,房房富贵荣华。袁良知死后,迁葬时敞开墓穴,众人见棺木完整无损,被黄桷树根密密缠绕,“绣”出了龙凤模祥。大户袁姓求高官厚禄心切,顾不得这般景象,便砍掉黄桷树根。瞬间,从树根里流出一种色如血液一般的汁水,连续三天三夜,从山上流入黄金岩溪沟内,血染小河,浑浊整个溪口,注入赤水河。之后,人们便叫这里为“浑溪口”,沿袭至今。
土城“浑溪口”官渡是赤水河上最古老的渡口之一。渡口边上有一古镇,名叫土城镇。镇长魏财甫,长期抽大烟,成天泡在烟赌场上,和姨太太缠绵鬼混。此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私下里,人们无不畏惧地称他为“魏狼虎”。
话说一九三五年元月,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军威大振,挥师北上。众人听了笑逐颜开,可是地主老财吓得闻风丧胆。国民党军队慌忙向赤水河一带集结,妄图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听着这消息,“魏狼虎”坐卧不安。他的二十几只盐船,无一敢驶入合江装载盐巴。他精选五六十名身强体壮的船工,编成两队。再加上原有的保安兵一排,合编为一连,每日于小学操场加紧操练。他又驱使剩余的船工及街民至河边挖掘战壕,前往官山修筑碉堡,妄图负隅顽抗。
一天夜里,“魏狼虎”靠在床上,接过他小姨太递过的烟枪,准备往嘴里塞。突然,狗腿子袁猴三儿一声“报告”,闯进屋来,窜近床边,凑近他的耳边低声说:“镇长,小的刚才巡逻,走到二排住房外面,听得里面叽叽喳喳地在说话。我悄悄走拢仔细一听,几个新兵在屋里悄悄商量。一个叫袁铁牛的说:弟兄伙,我听说红军要路过这里,北上去打日本,沿路劫富济贫,对穷人好得很。他们来了,我们怎么好跟他们对着干呢?有几个人问他,铁牛哥,那你说该怎么办呢?只听袁铁牛说:依我看,等红军来了,我们拖着枪投靠红军去!镇长!是不是这帮人要造反啦!
“魏狼虎”像触电似的,一下从床上跳下来。那黄眼珠射着幽灵似的凶光,扯着沙哑的嗓子吼着:“快!把袁铁牛给我抓到镇公所!”
袁铁牛本名袁从军,是“魏狼虎”盐船上的舵工,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长得肩宽膀圆,虎背熊腰,平时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是一条不睬祸事的好汉。在船员中,袁铁牛备受弟兄们的喜爱与尊敬,每逢关键时刻,大家都愿听从他那响亮的哨声指挥。
袁铁牛被带进了镇公所,他见“魏狼虎”没在,气呼呼地一屁股坐在一条凳上,头也不抬地问道:“噫!你不是说他叫我嘛!”袁猴三儿说:“你莫忙,他自然会来嘛!”话音刚落,便传来“魏狼虎”的干咳声。袁铁牛见“魏狼虎”迈进门槛,双眼立刻燃起仇恨的火焰,死死地盯着这个干瘪的身影,心中忐忑不安地揣测着即将到来的命运。他见“魏狼虎”不出声,就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要干什么?有话快说,有屁快放!”说着呼的一下从凳上站了起来,双手叉着腰,怒视着这吃人的豺狼。
“魏狼虎”气得从牙缝里哼出两句话来:“我要干什么?我要宰了你!”
“你凭什么?!”
“凭什么?!你不是要拖着我的兵去投红军吗?我先打断你的两条腿,看你怎么去投!来呀!袁猴三儿,给我捆绑起来!”说完,这烟鬼像要脱气了一样,一下倒在他的太师椅上。
袁猴三从壁上取下箩索,正待动手,瞬间嗖的一下,从窗外飞进一把扫帚,哐啷一声,把桌上的洋油灯打翻在地,屋里一片漆黑。铁牛飞起一腿,踢翻了袁猴三儿,拔腿就跑。
这突然的行动,惊吓得烟鬼和袁猴三失魂落魄。等这两个家伙清醒过来,串出门大喊“抓!抓住袁铁牛”的时候,袁铁牛已经无影无踪了。
袁铁牛一口气跑到大埂上,回头一望,镇公所里人声嘈杂,灯火晃动。“好险呀!不知是哪位弟兄救了我。我倒脱险了,还不知‘魏狼虎’怎样收拾他们呢?”铁牛心中暗自思量,随即坐在草地上喘息,双眼凝视着四周纷乱移动的火把与灯笼。担心弟兄们因他受累,铁牛再次起身,犹豫地向来路迈出两步。“不行,回去不仅是自投罗网,弟兄们也救不出来。要报仇,只有去找红军!”他又返回来,一步回头地向遵义方向奔去。
铁牛怕后面有人跟来,不走大路,尽拣小路走。借着微弱的星光,高一步,矮一脚,不知跌倒了多少次,他也顾不得疼痛。正所谓‘心急如焚,步履匆匆’,铁牛一股脑儿地朝前疾奔,待到晨曦初现,他已越过了隆兴场,途经回龙场、官店,直奔桐梓而去,一路上几乎是小跑着赶路。
袁铁牛绕过桐梓县城,赶到了红花园。见前面开来一支队伍,他们身穿灰军装,佩戴红领章,头上军帽五星闪红光。这装束,跟国民党军不同,他猜测,“这可能就是红军了!”他喜出望外,三脚两步赶上去,拉住走在排头的一个大个子就问:“长官,你们是红军吗?”
“是。我们不叫‘长官’,叫‘同志’。老乡,你有什么事?”大个子笑眯眯望着铁牛。
铁牛双膝跪倒在大个子面前,热泪如涌,激动万分地说:
“‘长官’,我跑了几天几夜,就是来投奔你们的。请收下我吧!”大个子罗连长叫部队原地休息二十分钟,把铁牛招呼到路边一块石头上坐下。铁牛一股脑儿地将满腹委屈倾诉而出。罗连长听完,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好哇!我们红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欢迎你,袁铁牛同志!”
罗连长叫一声:“张洪发,过来。”一个肩扛双枪的战士站到连长面前,连长从张洪发肩上取过一支枪,递给铁牛说:“袁铁牛同志,这支枪是我们在遵义红花岗战斗中缴获的,现在给你,希望你用它英勇杀敌!”
“是!”袁铁牛郑重接过钢枪,庄严地敬了个军礼,随后紧紧将钢枪搂在胸前,仿佛它是无价之宝,生怕稍有闪失。袁铁牛和罗连长并排走在队伍前面,在崎岖羊肠小道上向赤水方向疾进。
再说,铁牛逃跑后,“魏狼虎”组织人马追了一阵,连影子也没见到,真把这烟鬼气得七窍生烟。可又没有什么办法,这家伙也深知红军即将来临,还要靠这帮人为他卖命。万一把大家惹火了,也不好办。因此,只好罢休。可心里却是闷闷不乐,再加上近日来街上传着一首歌谣:“土城镇,土城镇,如今红军要显圣,多行善事保平安,穷凶极恶要短命!”闻听后更是弄得他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
这天“魏狼虎”过足了烟瘾,正独自一人在屋里徘徊,袁猴三儿进来报告说:“镇长,联防司令部请你去开会。”
“嗯!”这烟鬼连忙从衣架上取下他的衣衫穿上,颈上搭上围巾,匆匆出去了。
原来国民党匪军遵义战役失败后,刘湘的模范师——郭勋琪(绰号郭猫儿)旅星夜奔赴赤水,沿河布防。一时间,水陆码头的土城镇驻上了一团人。郭勋琪还深恐力量不足,用电话催促驻土城镇团长袁麻子,叫他火速以土城镇为中心,调集四乡保丁,成立民团。袁麻子接电后,随即把各保保长及“魏狼虎”召来,宣读了郭勋琪的命令,并颁发了给“魏狼虎”的“委任状”。众人将“魏狼虎”夸赞了一番,为他打气鼓劲,各保保长也纷纷附和捧场。
天刚刚黑,街上人家因怕匪军,都早已关门闭户了。土城镇在一片恐怖中,此刻,独有“魏狼虎”的镇公所里,灯火通明,划拳行令,正在为烟鬼的“晋升”祝贺,闹得乌烟瘴气。
“嗑!……”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动了正在煤火炉边烤火的老船工罗二爷。“夜半更深,谁还敲门?”
“嗑!嗑!……”没有回答,门还是这样有节奏地敲着。“谁?不讲我不开门!”“是我,袁铁牛,罗二爷快开门!”
罗二爷一听便知是袁铁牛的声音,连忙呼唤老伴点亮油灯,摸索着前去开门。
门刚打开,铁牛一闪身就钻进屋中,随手把门关了。罗二爷和罗二娘照着灯,上下把这进来人看了个遍。身着崭新的灰色军装,铁牛显得愈发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缝有红五星八角帽下的一对眼睛,显得格外有神。再配上腰间的盒子枪和背上的红缨大刀,简直像是从天而降的神兵。
“哎呀!铁牛,大家都猜测你投红军去了,真的!这河边的船都被“魏狼虎”封锁了,你是怎么过来的?”
“罗二爷,我是乘‘独竹龙’过河来的。”袁铁牛说完,脸上显出得意的微笑。
“独竹龙?又是划竹竿吗?”原来这袁铁牛自幼河边长大,从小就练就一身硬功夫,不管多大的河水,他只要有一根竹竿,再加上一篙竿,就可以在水面上来往如飞。
“罗二爷,这还不是从小就靠你指点,今天用上了?”两人相视一笑,笑声轻轻响起,充满了愉悦与舒心。
“怪不得!这几天镇上到处在传说,‘土城镇,土城镇,如今红军要显圣,多行善事保平安,穷凶极恶要短命’没想到这话应在你身上,哈哈哈。”
“不是。是红军,我们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保护百姓,劫富济贫,北上抗日。”
“那太好了。“魏狼虎”你们要打吗?”站在一旁的罗二娘插话问。
“要打,这回来,就是要收拾他龟儿子!”袁铁牛说完,捏得紧紧的拳头,把桌子擂得“砰”的一声。
“就你一个?”罗二爷关切地问。
“我们是先头部队,有八九十个人,他们正在河对面哩,后续部队很快就到,二爷,人多着哩。”
“那怎么过得来?”
“我就是为了这事来找罗二爷你的!”说完,袁铁牛一对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罗二爷。
罗二爷想了想说:“好,你等着,我去把郑大哥和袁老么他们找来商量商量。”说完就出去了。不多时,郑海成和袁德彬跟着他来了。这两个汉子都是土城镇有名的舵工。那天用扫把打灭灯的事就是郑海成干的。
赤水河两岸的隆冬,虽没冰雪,但是“呼呼”的河风刮来,也使人感到冷飕飕的。河边码头上,两个黑影在游晃,借着月光,还可以看出,两个黑影的头颈都几乎缩到肚里去了。
这时一阵紧促的脚步声朝码头走来,两个黑影听到脚步声,叫道:“哪个?”
“船工郑海成,袁德彬。”“干什么?”
“我们镇长荣升团长,弟兄伙都在镇公所喝酒庆贺,魏团长关心二位,怕你们受冻,特令我两个跟你们送酒菜来。”
“哦,这还差不多,老子们又冷又饿,日子难过。快把酒菜拿来!”袁德彬点亮火把,郑海成忙着斟酒,两个卫兵则像饿狼一般,狼吞虎咽地吃喝起来。就在同时,码头不远处的碉楼里,也同时发问道:“谁,不许动!”“我罗光亮和王中权。团长荣升,兄弟伙喝酒庆贺,团长关爱你们,叫我们给你们执勤的送酒菜来了!”
罗二爷与乔装的袁铁牛并肩前行,前者提着酒壶,后者高举灯笼,两人步伐坚定,朝碉楼缓缓逼近。两个卫兵见了罗二爷手里的酒,馋涎欲滴,同时抓着瓶子,“你要喝,我也要喝。”这两个家伙正在争抢时,袁铁牛取出藏在身后的大板刀,只听得“咔嚓”“咔嚓”两声,一刀一个,结束了两个家伙的性命。铁牛赶快用灯笼在碉堡的炮眼处晃了三下。在码头边劝卫兵喝酒的郑海成和袁德彬已知碉楼里的事情顺利完成。他们趁两个卫兵正举杯欲饮的当儿,取出藏在身后的斧头,只听得“啊!啊 --!”两声惨叫,两个家伙都见阎王去了。
铁牛见下面的事已完,忙对罗二爷说:“快!你们三个快解开缆绳撑船渡河,迎接红军。我在这里监视敌人。”
罗二爷,郑大爷,袁老么,三个飞快地跑到码头,解下缆绳,三支木船箭一般向河对岸驰去。不多时,三只木船载满了红军,不声不响地渡过河来。
袁铁牛见岸上没有什么动静,就把碉楼里的两挺机枪,扛一挺,提一挺,来到码头边,把情况做了汇报。罗连长果断地命令:“一排留守渡口,保护船只,二排打外围,包围镇公所,不许跑掉一兵一卒。三排随我,由铁牛引路,直冲镇公所,分兵行动,出发!”
袁铁牛领着罗连长和三排战士,直奔镇公所而来。大家穿街越巷,很快到了镇公所门口。院里的灯光,照出只有一个卫兵。大概天寒地冻的关系吧,卫兵在不停地游动。罗连长一个手势,大家顺墙边隐蔽下来,罗连长匍匐前进,侍卫兵转身背向我军时,罗连长一个箭步穿上去,左手捂着卫兵的嘴,右手就是一刀。卫兵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喊,便已倒下。罗连长一招手,战士们鱼贯而入。按照铁牛的指引,堵住了各条路口和巷道。此时,袁麻子还正在吹牛,“弟兄们,共军目前正遭到刘司令的围追堵截,他们即使要向赤水方向流窜,起码还得半月之久。在这半个月中,只要魏团长加紧设防,又加之我团上下地形熟悉,人人舍生忘命,这次又是邀功请赏的好机会,守护区一个土城镇,是不在话下的!……”“少吹牛皮,举起手来,不许动!”“缴枪不杀!”
醉眼蒙眬的酒鬼们听着这晴空霹雳的吼声,被吓醒了大半。举目一望,屋前屋后,屋左屋右,全是怒目而视、手持刀枪的红军。酒鬼们有的吓得钻桌子,有的站着目瞪口呆。袁麻子企图取枪顽抗,罗连长一步跨上桌子,眼明手快,飞起一枪,“叭”!袁麻子的手早被打来吊起。其余那些乌龟王八,谁还敢动?都乖乖地举起了双手。
“叭! 叭!叭!”三个红色信号弹划破长长的夜空。此时,红军后续部队已经赶到河边,十几条船只在河中来回摆渡接送红军。那船头的红军军旗,那红军头上的红五星,红彤彤,光灿灿,倒映在河中。曙光照亮了河岸,迎来了黎明。
土城街上一片欢腾,成百上千的群众挥动三角小红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前来迎接红军的先头部队。
作者简介:何世灿,笔名:千秋,男,汉族,大专文化。曾任中共赤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赤水市文联主席。现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员、赤水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四渡赤水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四渡赤水研究院研究员。主编《赤水县文化志》(1987年6月);《川盐入黔仁岸--赤水》(贵州省新闻出版署【2007]外字第28号)《中国竹子之乡赤水》贵州省新闻出版署【2007]外字第29号)《赤水民间文学选集》、《红军长征在赤水》(贵州省新闻出版署黔【2010]外字第01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赤水》(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10月北京第1版)《赤水晒醋》(中国文史出版社待出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