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数,我去年买了个表
文/张健
早晨八点,打卡机“滴”的一声吞下又一个工作日。老惨站在公司门口,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手机里的“激励APP”准时弹出一条推送:“今日目标:5个客户拜访(10点),3个意向客户(3点),1单成交(5点)。加油,你是最棒的!”
他苦笑了一下,想起上个月部门会议上,经理红光满面地宣布:“我们要把激励制度精细化!以后不是月底才发钱,而是每天赚点数,月末换奖品!”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像一群被驯服的羊在木然地咀嚼干草。
起初,这套“点数制”像一场游戏。找客户—1点。拜访—2点。成交—5点。每天下班前,手机“叮咚”一响,点数到账,像小时候集齐卡片换玩具,让人莫名兴奋。办公室里开始有人攀比:“我今天拿了15点!”“我18点!”仿佛这些数字真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可渐渐地,游戏变成了枷锁。经理开始在晨会上晒“点数排行榜”,垫底的名字被红色标注,像古代囚犯脸上的刺青。有人为了多拿几点,中午不吃饭跑去见客户;有人偷偷把同事的意向客户记在自己名下;还有人半夜给潜在客户发消息,只为了凑够“今日任务”。
月末,点数终于能兑换了。前三名可以选:“智能手表”“空气炸锅”“颈椎按摩仪”。老惨排在第四,只能领一箱廉价速溶咖啡。他盯着奖品表发呆,突然想起自己这个月帮公司赚了四十多万,而他的“奖励”,不过是电商平台上标价99元的促销品。
资本最擅长的,就是把人的血肉换算成数据。过去是“计件工资”,现在是“点数激励”。它们用“游戏化”的外衣,把剥削包装成“奋斗”,把压榨美化成“自我提升”。
老惨的同事小王,上个月拼到急性胃炎住院。经理去探望时,第一句话不是“好好休息”,而是“你的点数还差30就能换投影仪了,要不要线上跟进几个客户?”
荒谬吗?可这就是现实。公司用“即时反馈”驯化员工,让他们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为了一粒微不足道的食物丸,疯狂踩动滚轮。点数越高,人越廉价。
最可怕的不是制度,而是人的自我驯化。
老惨见过新来的实习生,为了多拿几点,自愿加班到深夜;见过怀孕的女同事,挺着肚子跑客户,就为了月末能换一台“母婴消毒器”;见过老员工因为少记了一个点数,在厕所里捶墙骂自己“废物”。
他们愤怒,却不恨公司,只恨自己“不够努力”。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不怪贵族们的残忍,只怪自己剑不够快。
月末颁奖那天,老惨看着台上领奖的人笑容灿烂,台下的人眼神空洞。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玩过的“老虎机”——投币,拉杆,期待中奖,最后发现赢家永远是庄家。
他默默打开招聘软件,发现几乎每家公司都在用类似的“激励制度”。有的叫“金币”,有的叫“积分”,有的叫“成长值”。名称不同,本质一样——用廉价的点数,兑换你的人生。
下班时,老惨把APP卸载了。走出公司大楼,夜风很冷,但至少这一刻,他不再是“18点先生”,而只是他自己。
可惜,明天醒来,点数游戏仍将继续。
老惨突然就想起了网络上的一句名言,我去年买了个表!
作者简介:张健,安徽合肥人。民建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炎黄文化促进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