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小说)
作者:杨开
腊月二十八,家柱肩背大背包,手拿着过年的腊肉、腊肠等物品,风尘扑扑坐高铁到省城,换乘动车到县城,又从县城乘班车回到了家乡黄泥村。
母亲在家门口看到家柱回来,母亲高兴地端祥着他的脸庞。母亲说:“柱儿呀,在外打工吃苦受累辛苦,脸都瘦一圈了。”
家柱说:“没事的,儿吃得消,出外打工肯定得吃苦才能挣到钱。”
家柱和妻子翠英离开黄泥村外出到深圳打工。家柱在工地做泥水工,风里来,雨里去,夏天一身汗,冬天顶寒风,在建筑工地埋头苦干。妻子翠英做家庭保姆,为人家照顾小孩。儿子安强,小名叫安仔,四五岁了。夫妻俩在深圳打工,挣钱收入除了交房租,日常生活开支,还是紧巴巴的。母亲身体不好,就把安仔接到深圳一起生活。本来,家柱手头也有5000多元钱,想和翠英、安仔一起回家过年。但是,过了年安仔就要在深圳上幼儿园。一个外地人的孩子,在深圳上幼儿园花钱可不少。翠英和安仔就不回来过年了,可省下一点钱给儿子上幼儿园。
家柱放下行里,看着满鬓银丝的母亲,眼眶湿润了。他关切地问?“妈,你的心脏病康复得好吗?”母亲回答说:“好多了,能正常下地做工了。”
母亲独自在家劳作。耕作着四五亩责任田,每年种双季水稻,抢收抢种农忙季节忙得不可开交。那天,母亲在烈日酷暑的抢收早稻的劳作中,突感胸闷、心悸、呼吸急促,昏倒在稻田。在邻收割早稻的堂弟家斌,即刻扶起她背着直奔村卫生所,村卫生所医生应急处置,拔打120急诊送到县医院抢救治疗。施行了心脏手术安装了心脏支架。半个月出院,回家疗养,住院时是堂弟家斌一直陪护照顾。
堂弟家斌和妻子凤兰原来也和家柱一起在深圳打工。那年,家斌父亲在家洗澡时,脑出血昏倒在卫生间。送医院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家斌和凤兰就从深圳回来照顾父亲。
“你伯父的偏瘫后遗症康复得好多了,能自立行走了。是家斌和凤兰悉心照顾和锻炼康复,使伯父的病得到好转。”母亲对家柱说。
“离村五里路,政府招商引资办了个规模较大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有好几家名企制药企业入园办厂,家斌在家种植中药材,凤兰在中医药产业园工厂上班。”母亲对家柱说。
正月初三,家柱约家斌走出村庄。来到村庄绿色的田野,家斌的中药材种植园。家柱看着种植园内,种植着的半夏、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金银花、沉香、鸡骨草等,生机勃发,郁郁葱葱。家斌说:“现在咱农村,产业振兴。企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入了农村经济新活力。我注册了一个种植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了村中的土地种植中药材。中医药产业园的药厂保价收购中药材,药材销路不用愁,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好哩!”
彩色的田野,绿浪翻滚。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目不暇接。
说话间,家斌很有风韵的笑容,打动了家柱的心。
“我很想见孙子安仔,他长高了吗?”母亲问家柱。
回家期间,家柱带母亲到县医院复查心脏,开了康复理疗的药品。
转眼间,已是正月十六。这天清早,翠英打电话给家柱。她说:“工地老板打电话通知,你正月十七不赶到工地,他就另招工人了。”
“这一天时间,我赶不到深圳啊。”家柱自言自语道。
“柱儿,你动身返回深圳吧。时间赶不及,到了那里,你向老板求个情说明原因,老板会原谅你的。”母亲说。
晚上,母亲忙碌着做饺子馅、和面做蒸饺子,给儿子旅途上吃。
第二天清晨。家柱背起大背包,手提两个蛇皮袋行里到村口,坐过路班车到县城火车站搭车,再换乘赶往深圳。母亲步履维艰送儿子到村口公路。
一会儿,一辆进城的班车唰地停在路旁,司机打开前门:“乘客,上车吧。”家柱听到后一愣。“师傅,对不起,我不乘车了。”司机倏地关闭了车门,开车走了。
母亲惊奇得半截木头般愣愣地戳在那儿,心里像油煎。焦急地说:“柱儿,怎么不上车呀?”
“我不走了,我在村里种植中药材。我打电话给翠英带安仔也回来。”家柱说。
母亲的眼里带着泪花甜甜的笑了。
家柱回到村里,精神抖擞,走向田野。山野的春天,鸟儿在歌唱飞翔,绿的草,各种野花开放了。花开放着,红的花,紫的花,报春花开了。
乡村振兴,前程似锦。家柱内心充满着豪情壮志。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追逐未来……
2025年2月12日
作者简介:杨开,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