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下午3时,影像与历史——第五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
展览现场 段琳琳 摄
出席开幕式的部分嘉宾和工作人员 胡云华 摄
本届双年展聚焦“影像与历史”,探讨影像是如何书写历史,历史又是如何影响影像,在影像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中,各自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展览共展出186幅照片,从宏观视野和微观叙事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迁。展览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和作家网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网和作家网协办。
双年展总策划、作家网总编、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在开幕式上致辞。 段琳琳 摄
本届双年展总策划、作家网总编、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已连续举办五届,呈现了五个重大的摄影主题:“百姓·百年”“文明与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精神活化石”“乡村——人类永远的家园”。本届双年展以“影像与历史”为主题,通过“时尚”“饮食”“出行”“生活”“检阅”五大板块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变化。这些影像的表达和临摹是生动的,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人性烙印,是时间长河里永恒的精彩瞬间。我们要用影像呵护文明的生态,让其生长并散发出滋养人类的养分。同时,我们也要让人类视觉的智慧和想象力发挥作用,找出人类生存和文明的演变证据,揭示生活的真相,曝光人性的弱点,弘扬人类的正大能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主编阳丽君主持开幕式。 郭建设 摄
双年展总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院院长、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特地为本届双年展撰写文章《影像与历史和记忆》,并请主持人代为致辞。李树峰说,2019年全社会都在借助影像对建国70周年的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回顾,无形之中将“影像”与“历史”联系起来。这两个概念相互关系的学术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影像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影像”;二是由此对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影像与记忆、影像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以及对影像与人类文化形式关系的进一步探究。影像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摄影现场性、客观性的特征,用不可重复的历史瞬间映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并以令人信服的见证方式凸显历史进程中的代表性细节。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回顾中,在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书写中,影像是新时代离不开的视听书写手段。2019年,注定延续着201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成为国家历史和记忆的再度建构之年。所有致力于历史记忆的人,都应充分认识影像的属性,掌握影像的力量。
展览现场 段琳琳 摄
观后感
参展摄影家王福春为观众介绍《火车上的中国人》作品 李德林 摄
参展摄影家王福春:
这样的展览不只是搞摄影的人爱看,普通老百姓也爱看,因为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记忆,自己的经历。很多场景、建筑都没有了,只有通过影像才能直观的感受到,这是摄影的独特之处。摄影走到今天,已经是全民热爱,全民参与。这一点很喜人。
展览现场 李德林 摄
参展摄影家王文波:
最让我震撼的是阅兵式的照片,呈现了1949年到2019年几乎每一次的阅兵场面。那是我们的强军史,值得永远铭记!
参展作者刘秀:
一看这些作品,就想起我们那个时候,非常庆幸这些摄影家把它们记录了下来,我们才有图可证。另外,展览的编排也非常好,五个部分从不同维度共同呈现了那段历史。
展览现场 李德林 摄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唐东平:
这个展览不是单纯的照片展示,而是一个文献文本展,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展览编排得非常好。过去我们强调宏观的线索,现在我们对生活的咀嚼更细腻。多少年的历史沉淀下来,我们会发现,哦,原来那个年代的工装、学生装、军装、自行车、等车时候的感觉是这样的!这次展览就把这种历史的况味,把当时那种感觉带出来了。这种编排是有血有肉的,不是粗线条的。既有宏观的思路,又有具体化,细节化的呈现。因为细节是摄影的生命,细节激活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
飞虎摄影俱乐部负责人胡云华:
展览回归了摄影的本质,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历史。这里有很多非常好的作品,很多大家的作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观摩和学习的机会。
飞虎摄影俱乐部负责人吴雨菲:
我们的会员都觉得这次展览的历史感很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之处。
本次展览持续至6月29日,观众可前往中国现代文学馆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