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诗集
《她们代表全部的孤独和一部分的我》
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办
作家网消息 张云霞、张大群、赵俊义报道 2024年3月4日下午,“三泉诗集《她们代表全部的孤独和一部分的我》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朝阳北路作家网会议室举办。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冰峰),作家出版社编审方文,《诗刊》编辑蓝野,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雁西,《大河》诗刊社社长兼主编高旭旺,作家网文学部主任张云霞,作家网编辑部主任张大群,作家网新闻部主任赵俊义等诗人、作家、评论家出席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主持了会议。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唐晓渡在研讨会上高度评价了三泉的诗歌作品,他说,我是去年年底在佛山的一次诗歌会议上认识三泉的,当我打开他的《她们代表全部的孤独和一部分的我》翻了几页后,就被它“截住了”,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一击而中”,并且强烈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和愚钝:这么好的诗,我竟然不知道!我对“一击而中”很感兴趣,就像当年看到北岛的《回答》、芒克的《天空》,被“打”得晕头涨脑。可在今天这样一个“怎么都行”的时代,要让一首诗达到“一击而中”的效果,是很难的。只有被“击中”,才会有回味;只有创深痛巨,才有刻骨铭心。三泉的诗最符合诗的经济学原理,有着最简约的手法,最朴素的修辞,最小的篇幅,点到为止而又矛盾重重,召唤着读者去探究。三泉的诗很干净,让人从身体到智慧再到心灵都有感觉。如《藏匿的老虎》,一共只有五行,典型地体现了“一击而中”,“枕头上的猛兽,从来不下山/一片金黄压倒的山林/要到秋天才能复原/我能想到的宁静是这样的/坐上一列火车,穿过黑暗的山洞”,这短短的五行,虚实与动静相互混同,能指与所指相互错位,在这里,“宁静”是奇特的,弥足珍贵而又可疑。又比如《烟》:“一根烟熄灭的时候,一缕烟是不是还在飘荡/我这样想的时候,已是很多年后了”,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三泉对时间的关注。他很诚实地将时间与生命体验相结合,将时间空间化。三泉诗歌的底色是空和静,在参悟生死的同时兼具自我关照,不追求所谓的“历史纵深”,心态很平和,节奏很放松,不平面化,经得起细读、反复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在主持研讨会时说,三泉是一位实力派诗人,他这部作品获得了“2023十佳华语诗集”的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他介绍说,三泉来自中原大地,现在在贵州工作,优美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他的诗歌,他的作品具有独到的个人风格标识度。中年之后,他完成了转型,进入了“哲思性写作”,是一位现代性很强的诗人。他在语言上不炫技,干净,简洁,精粹,超越一般的诗人;“时间意识”非常强,呈现出“有深度”的写作。他在当代诗人中首屈一指,是“哲学意识”颇强的一位。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在发言中回顾了他和三泉多年的交往,他说,我认识三泉很早,对他了解颇深。初识时他才20岁左右,正读大学,他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最终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2019年之前,他有很多年不写诗,现在快五十岁了,又重新开始写,在这个年龄,心智比较成熟,不是青春冲动,感性为主,而是对外物和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底气很足。我觉得三泉的诗写得比较有功夫,很老到,有思想,我读了很吃一惊。这本诗集中的很多作品,对时光的消逝、人的衰老和死亡有很多很好的表述,能够获奖的确是“实至名归”。三泉的诗歌语言很独特,话语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味”,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他切入的视角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经商回来后再重新写作,却不行了,三泉正相反,现在是他写得最好的时候,说明他的心能真的放下来。
陆健具体评析了三泉的部分诗歌作品。他说,《时间速写》的时间意识,《不存在的雨》的哲学思维,《我参加了自己的葬礼》的死亡想象,呈现了一种深邃的空间感和想象力,展示了作者扎实的艺术表达功底。陆健认为,三泉的诗歌作品含金量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实力派诗人、一线诗人。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三泉将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他的作品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会有更多人读到他的诗歌,当然,写作不是功利的,他还有进步的空间,可以将方向更集中,个人风格的辨识度还可以再强化。
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冰峰)在发言时说,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编辑,看了几十年诗歌,形成了职业习惯,对诗歌越来越挑剔了。在我看来,当前诗歌的意象、技法、语言逻辑关系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看不到什么新的东西,三泉的诗歌却让我耳目一新。徐敬亚老师的序言《我尊称你为诗人》,说的是一句真话,也是大家发自内心的一句话,非常准确。三泉的诗,现代、简约、朴素、直白,逻辑关系和空间感处理得非常好。如《身体是我的庙宇》,“有一天在镜子里,我看见我的身体/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房子里/我接待了自己”,入诗细节化,没有那么多意象和修辞技巧,“镜子、我、身体”构成了一种哲学关系,并进行了快速的时空转换。三泉的诗,看似来源于生活,实则已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关系、人生的关系、社会的关系,甚至将人性、世界观通透地表达了出来。又如《无限事》,“弹烟灰的时候,发现另一根烟/还趴在烟灰缸上/燃烧/好像现在的我突然发现了过去的我——还挣扎在过去的时间里”,在这里,多种关系的递进,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哲学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通透。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作者将哲学、生活、诗性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很到位。这样的诗,能够引发思考,读完还想读,当然是好诗。三泉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和他丰富的阅历相关,他对生命的理解,对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更高的层面,这是生活给予他的,是生命的诗歌。读完这本诗集,我对三泉刮目相看,发自内心的肯定。
作家出版社编审方文在发言时说,三泉年近五十重返诗歌创作,可见其对诗歌的热爱。这本诗集里有他对故乡的回忆、国外旅游的见闻、贵州生活的描写等。总体来看,他大学时代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更加具象,后来的作品,则体现了“静”,这源于对外部世界和生命历程的回溯。他的诗流淌着对父母、故乡和爱情的感恩,语言非常朴素,虽是口语诗,却有着神秘感。在诗句的背后,是他的人生经历。
《大河》诗刊社社长兼主编高旭旺在发言时,着重谈了对三泉诗集的三个印象。他说:第一个印象,“时间”是这本诗集的主题,三泉颠覆了他过去的语言结构,语言变化令人吃惊,具有诗性的独立意识和诗思的飞扬空间。他的作品,是近几年《大河》头条诗里写得最好的,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为一个编辑,我最不愿意看到千篇一律、同质化的作品,三泉的诗让我眼前一亮。第二个印象,徐敬亚的序写得很真实,他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三泉从20岁学写诗到现在,变化这么大,应当感谢时间,是时间给了他新的机遇。这本书的三分之一在说“时间”,“时间”已成为推动三泉诗歌创作的动力和影子。当然,这个时间是阶段性的,将来还会写出更好的作品。第三个印象,作为三泉的家乡人,我想说的是,三泉是在河南长大的孩子,他是家乡的骄傲,家乡的自豪,今天的研讨会,可以作为他将来写诗的一个爬坡。
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雁西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说,对于诗人来说,保持纯净、宁静、质朴是很重要的,三泉是纯净、质朴的诗人,看到他写普希金、叶赛宁等的诗歌,我很有感触。他写得很简洁,这样的写法很少,以他的心境,做到了平静地叙述,这种缓和的平静的心态,是他的独到之处,值得尊敬。很多诗人的诗看上去很好,但是没有灵魂,格式化严重,这不是好诗,三泉的短诗、短句较多,留有空间和空白让读者去填充,值得肯定。
《诗刊》编辑蓝野在发言时说,三泉的乡土乡情写得非常好,真挚、朴素。我对他说的“去技巧”,感同身受。他的诗,历经千帆,洗尽铅华。比如《编年史》,文化构成很强大,处理得很巧妙,各种文化史交汇而不空洞,这点特别让人赞赏,特别值得人尊重。在此,我要向他学习。
研讨会最后,三泉向与会嘉宾表达了自己诚挚的谢意,他说,今天的研讨会开得很成功,我首先要感谢缘分,年轻时是陆健老师带我走进诗歌圈子,后来又认识了晓渡等各位老师,我的运气特别好,你们的鼓励给了我自信,感谢各位老师的肯定,这是我继续写下去最大的动力。上大学时我开始写口语诗,现在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就是那个年代积累下来的功底。2019年我重新写诗后,读了很多作品,感觉和从前不一样了,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诗歌观点。我认为,什么是好诗?第一,没有自我的诗不是好诗;第二,只有自我意识也不会是好诗;第三,只有从个性中读出普遍性来才是好诗。我不会胡写,没有经历过、思考过的,我不会写。写完之后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个东西是不是我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我想表达的?对诗歌语言,我追求“雕”,“雕”的过程就是“去痕”的过程,让作品更柔软,整体性更强。不论选择何种题材,将对时间的感悟穿插其中,就有了空间感和支离感,张力会更强,这是我的一点创作体会。再次感谢各位老师,你们对我诗歌的评价,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三泉诗集《她们代表全部的孤独及一部分的我》首发式暨研讨会”在热烈的现场气氛中落下帷幕。